..续本文上一页 (即普通七年) 汉朝衰亡后,佛教的命题支配中国艺术界尚达数世纪之久。
自从阿育王 Asoka 前二六三─二二六的岩石敕令 Rock-edicto 上称托勒密与塞留古 Seleucido 两王国一致允许佛教在他们的境内传播以来,佛教也就自印度而来,开始影响于斯土。
六祖惟重己己佛,不重他佛。后来百丈创禅门规式,不立佛殿,唯树法堂表佛祖亲嘱受当代为尊。
《永嘉集》中一部分是天台宗道理,一部分是外道。四句百非道理,与六祖无为禅大相径庭,与《证道歌》思想完全两样。所以《证道歌》,无论如何,不是永嘉的作品。
世界上最可怕的面孔,是毫无表情的那一种。
一位文学家在他的墓碑上题着:「恕我不能站起来」。一位瞎子的墓碑上题着「以往我看不见你们,现在你们看不见我。」
八解之浴池 定水湛然满
布以七净华 浴此无垢人
一、自性本体圆满具足 (其空为体实相无相) 。
二、体用合一,定慧相等,一切不二,生佛平等 (般若三昧,妙有为用,涅槃妙心) 。
三、无为无作 (根据圆满现成而来,无作为本,即无为) 。
四、佛性绝对 (离真实为体而来) 。
五、顿悟 (根据生佛平等、绝对不二而来) 。
六、全杖自力,不杖他力 (顿悟) 。
七、全靠实行,不立文字。
八、注重传授 (教外别传) 。
以无所得故
「 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 」 (问疾品)
十二支
「 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 」
无无明尽
「 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 」四相皆法相,非「诸法空相」而是「诸法有相」,故《金刚经》云:「 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
舍利弗问天女:「汝久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天曰:「如舍利弗还为凡夫,我乃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言:「我作凡夫无有是处。」天曰:「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是处,所以者何?菩提无住处,是故无得者。 」舍利弗言:「」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当得,如恒河沙,皆谓何来?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 (观众生品)
普出爱欲泥,打破分别纲,当到功德岸,推倒障碍山 (集《华严经》)
牛都法融禅师八十里负米供众
慧安国师乞食以救饿殍
崔赵公问径山道钦禅师曰:「弟子之欲出家,得否?」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相当之所能。」为公于是有省。
云居智禅师曰:「清净之性,本来湛然,无有动摇,不属有无、净秽、长短、取舍,体自修然,如是明见,乃名见性。性即佛,佛即性,故名见性成佛。」又曰:「随见生解,便堕生死,明见之人即不然,终日见未尝见,求名处,体相不可得,能所俱绝,名为见性。」
又曰:「见有净秽、凡圣是大病;作无凡圣解,又属拨无因果。」
鸟窠道林禅师,归孤山永福寺,时道俗共为法会,师振锡而入,有清师问曰:「此之法会,何以作声?」师曰:「无声谁知是会。」
又元和中白居易侍郎出守杭州,因入山谒师,问曰:「禅师住处甚险!」师曰:「太守危险尤甚!」问曰:「弟子住镇江山,何险之有?」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
万回公与慧忠国师猖狂握手言论,傍侍倾耳,都不体会,僧问峻极禅师:「如何是作恶人?」师曰:「修禅入定」。
《法句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无住禅师 相国杜鸿渐问曰:「弟子性识微浅,昔因公暇撰得<起信论章疏>两卷,可得称佛法否?」师曰:「夫造章疏皆用诚心思量分别,有为有作,起心动念然可造成据论。」又云:「当知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唯有一心,故名真如。今相公着言说相,着名字相,着心缘相,着种种相,云何是佛法?」公起作礼曰:「弟子亦曾问诸供奉大德,皆赞弟子不可思议!当知彼等,但徇人情,师今从理解说,合心地法,实是真理,不可思议。」
静坐
崛多三藏论「静坐无益」 (五灯二─二十一)
吉州志诚禅师 (神秀劝徒参六祖,六祖论静坐无益)二─二十二
志诚禅师问六祖曰:「未审大师以何法诲人?」祖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听吾偈曰:『一切无心自性戒,一切无碍自性慧,不增不退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味。』」师闻偈依归。
六祖曰:「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
诵经
法达禅师初诵《法华经》三千部而不悟牛车之旨。智通禅师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之义。经六祖指点,当下知归。
志彻禅师姓张名行昌,少任侠,未出家时,受此宗门人之嘱,怀刃入六祖室,将欲加害,祖舒颈而就,行昌挥刃者三,都无所损,祖曰:「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后出家从师得道。
心经
司空山本净禅师有偈曰:「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味,如鸟空中只么飞,无取无舍无憎爱,若会应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
亦无人亦无佛
又曰:「佛是虚名,道亦妄立,二俱不实,总是假名。」
一句了然超百亿
慧忠禅师上堂曰:「禅宗学者应遵佛语一乘了义,契自心源不了义者,互不相许,如狮子身中虫。」
又僧问:「坐禅看静,此复若为?」师曰:「不垢不净,宁用起心,而看静相。」
解脱力
又问:「如何是解脱?」师曰:「诸法不相到,当处解脱。」
宝德禅师曰:「有见见,是凡夫见;无见见,是声闻见;不有不无,见是外道见。」
了了见无一物
又曰:「大道只在目前,要难睹欲识,大道真体,不离声色言语。」
又曰:「京都邺都浩浩,还是菩提大道。」
善慧大士 梁武帝请讲《金刚经》,士纔升座,以尺一挥,按一下,便下座。帝愕然,圣师曰:「陛下还会么?」帝曰:「不会。」圣师曰:「大士讲经竟。」
六祖曰:「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溥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
看经
百丈怀海禅师曰:「读经看教,语言皆须宛转,归就自己;但是一切言教,(只明如今觉性自己。)」 (五灯三─十)
一即一切
又曰:「变海水为酥酪,破须弥为微尘,摄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于一义作无量义,于无量义作一义。」
南岳侍六祖一十五年。
百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陆大夫辞南泉归宣城治所,泉问大夫:「去彼,将何治民?」曰:「以智慧治民。」师曰:「恁么则彼处生灵,尽遭涂炭去也。」
五泄(泄)参石头,一言相契,拗折柱杖而栖止。
神通
麻合同南泉三人谒经径山,至一婆店,婆煎茶一瓶,携盏三只至,谓:「和尚有神通者,即吃茶。」三人相顾间,婆曰:「看老于朽自逞神通去也。」于是拈盏倾茶便行。
宝积禅师曰:觌面相呈,更无余事。
用功
大珠慧海禅师 正源律师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饿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较量,所以不同。」律师杜口。
又曰:「解道者,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
《金刚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楞伽经》「 佛语心为宗,无门法为门。 」
赵州从谂禅师曰:「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尽是贴体衣服。」
又曰:「一似猎狗专欲得物吃。佛法在么处?千人万人尽觅佛,汉子于中觅一个道人无。」
又曰:「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坏。」
五阴
又僧问:「承师有言:『世界坏时,此性不坏。』如何是此性?」师曰:「四大五阴。」曰:「此犹是坏底,如何是此性?」师曰:「四大五阴。」 (法眼云:是一个两个,是坏不坏,作么生会,试断看) 。
看经
又问僧:「一日看多少经?」曰:「或七、八或十卷。」师曰:「阇黎不会看经。」曰:「和尚一日看多少?」师曰:「老僧一日只看一字。」
说法
上堂:「正人说那法,邪法悉皆正;邪人说正法,正法悉皆邪。诸方难见易识,我这里易见难识。」
湖南长沙景岑招贤禅师
「尽十方世界是沙门眼,尽十方世界是沙门全身,尽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尽十方世界在自己光明里。」
师遣僧向同参会和尚曰:「和尚见南泉后,如何会默然?」僧曰:「和尚未见南泉以前,作么生?」会曰:「不可更别有也。」僧回,举似师,师示偈曰:「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会和尚得体未得用。
又偈曰:「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二祖不言少林谓之得髓矣
有小师洪諲以讲论自矜,径山鉴宗禅师谓之曰:「佛祖正法,直截忘诠,汝算海沙,于理何益!但能莫存知见,绝外缘,离一切心即汝真性。」諲谓茫然,遂礼辞,游方至沩山,方悟么旨。
新罗大茅和尚上堂:「欲识诸佛师,向无明心内识取;欲识常住不雕性,向万物迁变处识取。」
僧问石头「如何是禅?」师曰:「碌砖。」问如何是道?师曰:「木头。」
释迦未发明禅法前而禅已存人心中
明心见性成佛,为人类自然之要求,而禅乃自心见性之唯一方法。
禅乃人类思想之自然趋向。
凡一切由方法证入本体之方法,皆名为禅。不过有深浅之别,直接与间接之分。
如儒之于易,可谓是儒家之禅;道家之太极、无极、阴阳,五(行?)易可谓为道家之禅;耶教之上帝,亦谓为耶教之禅;希腊哲学之大我,纯粹思想境界,可谓为希腊哲学家之禅。
无为禅,为明心见性的唯一方法,而禅宗乃以明心见性为唯一目的,故以「禅」名为宗。
衡岳南台守安禅师颂曰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
唯一的上帝的理由,便是他不存在。 (斯丹大尔语)
福州玄沙师备宗一禅师说:「我道犹如话月,曹溪竖拂子,还如指月。」可作 《 话月录 》 尽摘录古祖师法语为一集。
又取黄叶止啼之意摘法语作 《 止啼录 》 。
古来注疏,如汗牛充栋,其中能发扬释迦精义者益少;而痴人说梦,返掩释迦真义者,比比然也。
释迦真理,先天地而存,天地毁而此理不毁,故历万世而如新。
《 楞严经 》 卷一七页
「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又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二者、无始菩提涅槃,本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
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
《 楞严经 》 卷三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因缘而自缠绕?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
《 楞严经 》 卷四第七页
「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一世间相,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第八页
「 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小为足。 」
正误感言
佛法传至今日,其纷纭驳什已极。昔之所谓藏通别圆,事理无碍者,令则荆棘丛生,谬误百出。学者入手,其中仿徨失措,莫知适从,良可叹也。
尝将当今禅林流弊及修行歧途分别录出,俾学者知所借鉴。笔拙语直,未选涵蓄,或有过于激昂尖利之处,每欲删弃之。继思治危疾者,用重剂,倘讳疾忌医,疾将不起,宁蹈刻薄之嫌,不欲坐视疾者之不起也。言不深,语不危,则安能使读者惕然惊、憬然悟乎!愿三世诸佛,人天眼目,鉴而谅之,是为感。
《 大乘绝对论 》 你们现已看完。绝对的佛性都能了解,怎样用功才能见绝对佛性?请再看衲着的 《 参禅修法》,依着去修,决定能见绝对的佛性。自释迦牟尼佛起,至我国清朝明心见性的祖师,能宏扬佛法者,计二百余。特搜集其道影,并将其事迹一一述及,俾学者得以借镜,藉资参考。盖佛法重事实,不重空谈。为学者,所当知注意焉。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