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這法門之體,如果依著適化誘之教意,應著千差萬則之機緣,那就于八萬四千的法門,可得立「二藏」、「叁輪」之教判。「二藏」是「聲聞藏」、「菩薩藏」。「聲聞藏」是小乘教,「菩薩藏」是大乘教,這就是因著佛說法所對的機有二乘、菩薩兩類,所以顯示道理之方法有不同,把一代教大別爲兩種。「叁輪」是「根本*輪」、「枝末*輪」、「攝末歸本」。「根本*輪」是佛成道之初,說一因一果之法門;「枝末*輪」是爲著不配聽一因一果之法門的薄福鈍根之流,把一乘分做二乘說;「攝末歸本*輪」是說四十余年之叁乘,陶練其心,至于法華之時,會叁乘而歸于一道,這就是表示小乘從大乘出,也入于大乘,大小究竟沒有分別,聲聞和菩薩之叁藏到底歸于一致。
上面是古叁論的教判,還有新叁論,有智光的叁時教,是說「初時心境俱有,二時境空心有,叁時心境是空。」初時心境俱有,是說佛起先在鹿野苑,爲著小根說小乘之法,談我空法有;二時境空心有,是說佛第二時爲著中根說法相大乘,談萬法唯識;叁時心境俱空,是說佛第叁時爲著上根說無相大乘,談有爲空、無爲空、究竟空。這是智光對于法相宗戒賢之叁時教所特立的。一代教中,小乘、法相大乘是未了義方便之教;獨是無相大乘,爲了義真實之教。
(叁)教理
我們把「破邪顯正」、「真俗二谛」、「八不中道」叁科可以概觀叁論宗底教理,蓋這叁科依吉藏說,爲《中論》之綱領,就是一代教底大要也不出乎此。
一、破邪顯正。大凡佛教都是打破衆生的迷見,說真如實相之妙旨,沒有不是以破邪顯正爲宗的。但是諸宗所立的破邪顯正,是以邪說爲邪說而破之,而別顯正說,就是破邪之外別有顯正。這宗卻不然,其所謂破邪顯正,破了有所得的邪執,便達于八不無所得的正觀,于破邪之外,並沒有顯正,邪破就顯正,這實是所稱爲「破顯同時、立破同時」的法門,是這宗特有的見解。凡有所得之見,雖然是無量數的,但就吉藏當時說,有外道、毗昙、成實、大乘之四宗,他用「破不收、收不破、亦破亦收、不破不收」之四句破之。顯正的「正」,是說離掉有所得之執。這裏有「體正」、「用正」。「體正」是指無所得的理體,「用正」是指那因爲要叫他契合于其無所得的理體,勉強在無名相中設立名相,說真俗二谛。雖有這樣「體正」、「用正」的兩者,但究竟于破有所得之執外,別沒有顯正。
二、真俗二谛。真俗二谛的教義,雖然諸宗通用,但都是就所證之理、所觀之境而立的。這宗卻不然,他說二谛,以約于言教爲常規,這約教二谛不爲諸宗所用,所以是叁論特具的教義。大凡所觀之境、所證之理,必定是絕對、不二、無差別、平等的,但是二谛既經分爲真、俗,就全然沒有這義,不能當他做所觀之境、所證之理。所以就能說之言教談二谛的,是此宗的約教二谛。那麼,佛說之二谛是甚麼呢?佛說之二谛是欲對治那外道凡夫的空有、斷常之二見,使他們達于絕對、不二、無差別、平等之理而說的,也同樣不是所觀之境、所證之理。這裏有「于谛」、「教谛」的分別,就是稱那外道凡夫空有、斷常之二見爲「于谛」,又叫做「所依之二谛」或「本于」。那對治他的佛說二谛之教言叫做「教谛」。但是,小乘的人和方廣道人,更關于佛之言教而起迷見,執俗谛爲有,執真谛爲空,這叫做「迷教于諸」或叫做「學教于諸」。又對于上面的「本于」叫做「末于」。至于這「迷教于谛」,是佛滅後的迷見,龍樹、提婆的叁論特加以破斥以顯二谛底真意。總之,約教二谛,是用二谛打破有所谛底迷執,欲使他契于絕對、不二、無所得、平等之理之教門。
又關于這二谛底解說有四重二谛底分別:其一、「有」爲世谛,「空」爲真谛。其二、「空」、「有」爲世谛,「非有」、「非空」爲真谛。其叁、「二、不二」爲世谛,「非二、非不二」爲真谛。其四、上面二不二和非二非不二爲世谛,言亡慮絕、絕四句、斷百非爲真谛。這四重中間,其一是對于毗昙家的事理二谛;其二是對于成論師的空有二谛;其叁是對于大乘師之把依他分別之二爲俗谛,把無生無相、不二真實爲真谛;其四是對于大乘師之以叁性爲俗谛,以叁無性非安立谛爲真谛,而各各設立的二谛。
叁、八不中道。是把上面所述破邪顯正、真俗二谛之教理來實踐躬行底中道觀。「八不」,是說《中論》所示的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衆生底執見雖然是千差萬則,但概括起來,不出乎生、滅、斷、常、一、異、去、來之八計。所以否定這八計,冠以「不」字,就爲「八不」。究竟「八不」是掃蕩一切執見底意義,這樣,打破一切偏見,一念不生,就是這八不中道。叁論所謂中道,和諸宗破執之外另有一個中道之理相異。關于這個,有「五句叁中」底分別。五句中間,其一是實生實滅,這是認實生實滅的單俗;其二是不生不滅,這是認實不生不滅底單真;其叁假生假滅,即不生不滅的生滅,這是世谛中道;其四是假不生,假不滅,生滅已經假了,故不生不滅也是假,這是真谛中道;其五是非生滅,非不生滅,生滅也非,不生滅也非,顯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是二谛合明之中道。以上系依生滅立「五句叁中」的,關于斷常以下也呈同樣的結果。
「五句叁中」雖是使得契于中道的形式,但如果拘于這形式,單認中道底一法,就全然背了八不底真義了,便成了有所得中道之見。因此能夠不囚于形式,徹見他的精神,銷盡一切偏見情想,便是中道底念慮也都泯絕,方可得會于無所得的八不之中道。又因欲表示這樣中道底特質,特立「對偏中」、「盡偏中」、「絕對中」的叁中,意謂「八不中道」並非另外有孤然的一物,祇是對于偏而說中的,既然對于偏而說中,那麼偏之銷盡便爲中道。以故,偏盡了,中也沒有,中道底實際是絕對不可思議的。總之,看八不中道,至于言思路絕,一念不生,那就是達于無所得的諸法實相,入于無滅無悟本來寂滅的涅槃界,這實是一代佛教究竟的目的,一切衆生證悟底極致。至于成就、利根在一念,鈍根須得經叁祇,曆五十二位。敘述這叁論宗底詳細教理的書有《叁論疏》、《叁論玄義》、《大乘玄論》、《二谛章》、《叁論大義鈔》、《八宗綱要》等。
叁論宗修破空觀,端身正坐,跏趺坐方可,不跏趺坐亦可,兩眼半合。小乘斷六根,我執已斷,法執還在;二乘斷一念無明,法執已斷,空執還在;大乘法執、我執不斷,如小乘二乘皆非,用我執的一念破空執,見般若爲主要。
般若即佛性,空執即無始無明,修大乘明心見性,是絕對的無爲法沒有輪回,二乘是相對的有爲法。
叁教之性,不是同源。一切衆生之自性,本同圓明普照,殊無二致。唯以世間聖賢所見則未能盡達究竟。如儒家 言,惟天下至誠爲能盡其 性,此乃以誠爲性。而又言誠者天道也,是乃以性歸本于天。又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此乃以無聲無臭爲性。無聲無臭者何?乃見聞覺知中之淨緣之性而已。淨緣與染緣相對,互爲消長,互爲生滅。故雲:未達究竟也。又如 《 道德經 》中所言:「無名天地之始。」此乃以無始無明爲性。又雲:「吾既無身,吾有何患?」與「絕聖棄智」雲雲。以及道家無極之性,亦是以無始無明爲性也,故未達究竟。查叁教同源之說,不見于儒家者說,而見于後世丹經甚多。若證諸我佛本來妙明自性之旨,而皆有未達也。蓋佛性乃如如不動,遍滿虛空,充塞宇宙。真知真覺。如雲「無極之性」,則無知無覺,空無所有矣。孔家之性,亦是起念動念,是見聞覺知的作用,非真性也。談性之說,叁教差別天淵矣。至于改惡遷善,則儒之忠恕,佛之慈悲,道之感應。其利益群生,則不異也。
《月溪法師講大乘八宗修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