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讲大乘八宗修法▪P11

  ..续本文上一页尘识亦变为佛性。见性后在本体上看是一律平等的,无所谓佛、无所谓众生、无所谓众生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菩提烦恼同是空花。未见性前,一假皆假,妄想〔心〕作支配故;既见性后,一真皆真,真心所流露故。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那时,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总是真如,大地山河皆为佛性,石头瓦块概属菩提,嬉笑言谈、音声语言尽是佛性,真心妙用、扬眉瞬目,佛法宣流。盖即体起用,即用归体,即体即用,即用即体,体用不二故。所以左右逢源,无不自得,前时怎样也不得,现在怎样也得。佛性是定,起念是慧。

  

  大乘用功与参话头没有差别。如参「念佛是谁?」就先明白:念佛的念是从见闻觉知起来的,假如不起念,是见闻觉知,非是佛性。识取自己本来面目本来不起念,如如不动,念佛与本来佛性了不相干。二六时中向身内识取本来佛性,不要向外求,识来识去,因缘时至雳的一声,无始无明一破,豁然贯通,就可以见本来佛性。

  

  如参「本来面目在那里?」宜先明白:起念是见闻觉知,不起念亦是见闻觉知,空无所有是无始无明,本来面目知如不动。向无始无明识取,识来识去,因缘时至雳的一声,无始无明一破,豁然贯通,就会见着本来面目。

  

  如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宜先明白:所谓万念从见闻觉知起,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指见闻觉知,识指认识,万法从本来面目生,如如不动,亦不起念。见闻觉知将万念归一念,向无始无明识取本来面目,识来识去,时机一到,雳的一声,豁然贯通,就可以看见万法从自性生。

  

  如参「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本来面目?」宜先明白:父母未生以前是中阴身,一念不觉入母胎,父母未生以前非佛性。明白中阴身受生死因,未见佛性故,如何方能见佛性?父母未生以前是中阴身,父母既生以后是见闻觉知的灵性,明白本来面目。识取后永久不轮回胎胞。此人因被无始无明窠臼遮障,我们就从无始无明识取,因缘时至雳的一声,无始无明一破豁然真通,本来面目自性即出现。

  

  最上乘者就是第六度般若禅,佛法在本来自性上说,本是无言无说,无佛可成,无众生可度,无生死可了,无涅槃可证,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语言道断,心行处灭。德山和尚云:「穷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语言文字、聪明智慧,一概都用不着,故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着一字。最上乘法是唯证与证乃能知之,是过来人的话。既证到后,宇宙山河、世间万物,都在佛性光明之下。语一譬喻:未见性前,上明下暗。本来佛性,譬喻太阳;无始无明,譬喻乌云。太阳本有光明不能发现,因被乌云遮障。我们用功打破无始无明窠臼,譬喻大风吹散乌云。乌云一散,太阳光明遍满宇宙,充塞十方。太阳譬喻佛性,宇宙万物在自性中。故古人云:「什么是佛?」石头 、 瓦块 、 露柱 、 灯笼 、 翠竹黄花 、 青山 、绿水,无一不是佛性。故释迦牟尼,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微笑。佛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最上乘法如两个同乡人,见面时所说乡土风光,唯他二人如甜如蜜,傍人听之如聋如哑。最上乘法,唯过来人与过来人所讲乃知,未证悟的人听见证悟的人东说西说,千万不可毁谤。古人云:「毁谤般若,罪过无边。」假如你未悟,怎样说都不是;假如你悟后,怎样说都是。证悟后心中七通八达,从自己胸襟中流露出来,说般若禅、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和盘托出;或瞬目扬眉、问东拉西、瞋喜打骂、说是说非、擎拳举指;或行棒行喝、竖拂拈槌;或持叉张弓、辊球舞笏;或拽石搬土、打鼓吹毛;或一默一言、一嘘一笑,乃至种种方便,皆是亲切为人,然祗为太亲故,人多罔措。瞥然见者,, 不隔丝毫;其或沈吟,迢迢万里。欲明道者,宜无忽焉!祖祖相传,至今不绝,祇怕不悟,不怕悟后无语。

  

  禅宗悟后说法,是夺人不夺境,人生宇宙万物空有是境。悟后的人说法,将人生宇宙万物空有随拈一样都是佛法,假如你悟后,怎样说都是佛法,假如你未悟,怎样说通不是佛法。

  

  略举数则作为参考:

  

  襄州居士庞蕴谒石头,乃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头以手掩其口,豁然有省。偈曰:「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

  

  澧州药山惟俨禅师,首造石头之室,便问:「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尝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头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子作么生?」师罔措。头曰:「子因缘不在此,且往马大师处去。」师禀命恭礼马祖,仍申前问,祖曰:「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子作么生?」师于言下契悟,便礼拜。祖曰:「你见甚么道理便礼拜?」师曰:「某甲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祖曰:「汝既如是,善自护持。」

  

  李翱问药山和尚曰:「如何是道?」师以手指上下曰:「会么?」曰:「不会。」师曰:「云在青天水在瓶。」李欣然作礼。述偈曰:「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李又问:「如何是戒、定、慧?」师曰:「贫道这里无此闲家俱。」李罔测玄旨。

  

  潭州招提寺慧明禅师,初参马祖,祖问:「汝来何求?」曰:「求佛知见。」祖曰:「佛无知见,知见乃魔耳。汝自何来?」曰:「南岳来。」祖曰:「汝从南岳来,未识曹溪心要。汝速归彼,不宜他往。」师归石头,问:「如何是佛?」头曰:「汝无佛性。」师曰:「蠢动含灵又作么生?」头曰:「蠢动含灵即有佛性。」曰:「慧朗为甚么却无?」头曰:「为汝不肯承当。」师于言下信入。往后凡学者至,皆曰:「去!去!汝无佛性。」其接机大约如此。

  

  天皇道悟禅师,谒马祖,祖曰:「识取自心,本来是佛,不属渐次,不假修持,体自如如,万德圆满。」师于言下大悟。

  

  益州大随法真禅师,妙龄夙悟,遍参知识。次至大沩会下数载,食不至充,卧不求暖,清苦练行,沩深器之。一日问曰:「阇黎在老僧此间,不曾闻一转话。」师曰:「教某甲向甚么处下口?」沩曰:「何不道如何是佛?」师便作手势掩沩口,沩叹曰:「子真得其髓。」

  

  福州灵云志勤师,本州长豁人也。初在沩山,因见桃花悟道。云有偈曰:「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沩览偈,诘其所悟,与之符契。嘱曰:「从缘悟入,永无退失,善自护持。」

  

  洪州新兴严阳尊者初参赵州,问:「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曰:「放不下,担取去。」师于言下大悟。僧问:「如何是佛?」师曰:「土块。」曰:「如何是法?」师曰:「地动也。」曰:「如何是僧?」师曰:「吃粥吃饭。」问:「如何是新兴水?」师曰:「面前江里。」

  

  本来面目即佛性,无明窠臼即无始无明。

  

  月溪法师讲大乘八宗修法

  

  [八宗] [律宗] [净土宗] [唯识宗] [天台宗] [华严宗] [密宗] [禅宗] [三论宗] [月溪法师辨正语录] 

  

  八、三论宗

  

  是把龙树菩萨所著《中观论》、《十二门论》和其弟子提婆菩萨所著《百论》三部论为根据的一宗,弘通无相皆空底法门的。在印度,龙树、提婆二菩萨为元祖,罗 [ 目侯 ] 罗尊青目论师继承之,各有所论述。后清辨、智光更大加弘通。

  

  其次在中国,东晋时代,罗什三藏首先传译,弘通龙树、提婆所著书,其门人三千,其中僧肇、道生、道融、僧睿四人,号称四哲。僧肇、道融在关内,就是中国的西北地方,不但依上面所举的三论,也依用《大智度论》等,弘道真空妙有底法门,所称为「四论宗」便是。道生、僧睿二人移居吴地,单依用三论,鼓吹真空底一边,这是中国三论宗底本源。

  

  到南北朝,昙济弘之,经道朗传之于摄岭的僧诠,僧诠传之于兴皇的法朗,但僧诠生当梁世,天亲菩萨底法门已显于中国,受其影响,在法门底说明上稍见变迁,所以称道朗以前为古说,僧诠以后为新说。

  

  法朗底门人吉藏,是三论底高祖,所谓嘉祥大师便是。吉藏金陵人,梁大清三年生,隋开皇元年三十三岁时游于吴越之境,留居嘉祥寺,开讲筵,着三论底注疏。后人长安,住于慧日寺。在唐武德六年五月圆寂,年七十五,有著述四十四部。本宗盖由吉藏大成,在他一代弘通最盛,其门下虽然不无英匠,但是被法相宗所压到,其势极为不振,到唐中叶差不多陷于衰减底状态了。

  

  (一)宗名

  

  三论宗的名称,是因为把《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之三论为正依而成立的。其正不依佛所说的经,却依菩萨所造的论为宗名,是甚么缘故呢?就因大小教乘是治众生种种执见毛病的药,药病相应就能完全除掉执见,所以在一代诸经不能附以优劣等差。如果依照经是依着那对于一机一缘而说的一二经,就堕于有所得之见了,所以当举一切经为其所依。但是因为《中》、《百》、《十二》三论是概括一代教,提示佛说真意的缘故,依着三论就是依着一切经的道理。因此这宗特和诸宗相异,不取诸经而依论立他的宗名。

  

  (二)教判

  

  凡是诸宗的教判,都判别一代教底优劣,废劣立胜。三论却不然,主张佛教底目的是在唯悟为宗,其所显示之道不二,以故不许把一代教为优劣之别,有废立之见,以为如果如诸宗那样,对于一代教判别优劣,那就堕于有所得之见,失掉佛教之真义了。如果强判别优劣,那可以说诸经各具等、胜、劣的三义,优劣相半。吉藏对于成论师、地论师之教判加以诋斥,也就为此。

  

  这样说诸经均等的,是在关…

《月溪法师讲大乘八宗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