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讲大乘八宗修法▪P12

  ..续本文上一页于这法门之体,如果依着适化诱之教意,应着千差万则之机缘,那就于八万四千的法门,可得立「二藏」、「三轮」之教判。「二藏」是「声闻藏」、「菩萨藏」。「声闻藏」是小乘教,「菩萨藏」是大乘教,这就是因着佛说法所对的机有二乘、菩萨两类,所以显示道理之方法有不同,把一代教大别为两种。「三轮」是「根本*轮」、「枝末*轮」、「摄末归本」。「根本*轮」是佛成道之初,说一因一果之法门;「枝末*轮」是为着不配听一因一果之法门的薄福钝根之流,把一乘分做二乘说;「摄末归本*轮」是说四十余年之三乘,陶练其心,至于法华之时,会三乘而归于一道,这就是表示小乘从大乘出,也入于大乘,大小究竟没有分别,声闻和菩萨之三藏到底归于一致。

  

  上面是古三论的教判,还有新三论,有智光的三时教,是说「初时心境俱有,二时境空心有,三时心境是空。」初时心境俱有,是说佛起先在鹿野苑,为着小根说小乘之法,谈我空法有;二时境空心有,是说佛第二时为着中根说法相大乘,谈万法唯识;三时心境俱空,是说佛第三时为着上根说无相大乘,谈有为空、无为空、究竟空。这是智光对于法相宗戒贤之三时教所特立的。一代教中,小乘、法相大乘是未了义方便之教;独是无相大乘,为了义真实之教。

  

  (三)教理

  

  我们把「破邪显正」、「真俗二谛」、「八不中道」三科可以概观三论宗底教理,盖这三科依吉藏说,为《中论》之纲领,就是一代教底大要也不出乎此。

  

  一、破邪显正。大凡佛教都是打破众生的迷见,说真如实相之妙旨,没有不是以破邪显正为宗的。但是诸宗所立的破邪显正,是以邪说为邪说而破之,而别显正说,就是破邪之外别有显正。这宗却不然,其所谓破邪显正,破了有所得的邪执,便达于八不无所得的正观,于破邪之外,并没有显正,邪破就显正,这实是所称为「破显同时、立破同时」的法门,是这宗特有的见解。凡有所得之见,虽然是无量数的,但就吉藏当时说,有外道、毗昙、成实、大乘之四宗,他用「破不收、收不破、亦破亦收、不破不收」之四句破之。显正的「正」,是说离掉有所得之执。这里有「体正」、「用正」。「体正」是指无所得的理体,「用正」是指那因为要叫他契合于其无所得的理体,勉强在无名相中设立名相,说真俗二谛。虽有这样「体正」、「用正」的两者,但究竟于破有所得之执外,别没有显正。

  

  二、真俗二谛。真俗二谛的教义,虽然诸宗通用,但都是就所证之理、所观之境而立的。这宗却不然,他说二谛,以约于言教为常规,这约教二谛不为诸宗所用,所以是三论特具的教义。大凡所观之境、所证之理,必定是绝对、不二、无差别、平等的,但是二谛既经分为真、俗,就全然没有这义,不能当他做所观之境、所证之理。所以就能说之言教谈二谛的,是此宗的约教二谛。那么,佛说之二谛是甚么呢?佛说之二谛是欲对治那外道凡夫的空有、断常之二见,使他们达于绝对、不二、无差别、平等之理而说的,也同样不是所观之境、所证之理。这里有「于谛」、「教谛」的分别,就是称那外道凡夫空有、断常之二见为「于谛」,又叫做「所依之二谛」或「本于」。那对治他的佛说二谛之教言叫做「教谛」。但是,小乘的人和方广道人,更关于佛之言教而起迷见,执俗谛为有,执真谛为空,这叫做「迷教于诸」或叫做「学教于诸」。又对于上面的「本于」叫做「末于」。至于这「迷教于谛」,是佛灭后的迷见,龙树、提婆的三论特加以破斥以显二谛底真意。总之,约教二谛,是用二谛打破有所谛底迷执,欲使他契于绝对、不二、无所得、平等之理之教门。

  

  又关于这二谛底解说有四重二谛底分别:其一、「有」为世谛,「空」为真谛。其二、「空」、「有」为世谛,「非有」、「非空」为真谛。其三、「二、不二」为世谛,「非二、非不二」为真谛。其四、上面二不二和非二非不二为世谛,言亡虑绝、绝四句、断百非为真谛。这四重中间,其一是对于毗昙家的事理二谛;其二是对于成论师的空有二谛;其三是对于大乘师之把依他分别之二为俗谛,把无生无相、不二真实为真谛;其四是对于大乘师之以三性为俗谛,以三无性非安立谛为真谛,而各各设立的二谛。

  

  三、八不中道。是把上面所述破邪显正、真俗二谛之教理来实践躬行底中道观。「八不」,是说《中论》所示的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众生底执见虽然是千差万则,但概括起来,不出乎生、灭、断、常、一、异、去、来之八计。所以否定这八计,冠以「不」字,就为「八不」。究竟「八不」是扫荡一切执见底意义,这样,打破一切偏见,一念不生,就是这八不中道。三论所谓中道,和诸宗破执之外另有一个中道之理相异。关于这个,有「五句三中」底分别。五句中间,其一是实生实灭,这是认实生实灭的单俗;其二是不生不灭,这是认实不生不灭底单真;其三假生假灭,即不生不灭的生灭,这是世谛中道;其四是假不生,假不灭,生灭已经假了,故不生不灭也是假,这是真谛中道;其五是非生灭,非不生灭,生灭也非,不生灭也非,显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是二谛合明之中道。以上系依生灭立「五句三中」的,关于断常以下也呈同样的结果。

  

  「五句三中」虽是使得契于中道的形式,但如果拘于这形式,单认中道底一法,就全然背了八不底真义了,便成了有所得中道之见。因此能够不囚于形式,彻见他的精神,销尽一切偏见情想,便是中道底念虑也都泯绝,方可得会于无所得的八不之中道。又因欲表示这样中道底特质,特立「对偏中」、「尽偏中」、「绝对中」的三中,意谓「八不中道」并非另外有孤然的一物,祇是对于偏而说中的,既然对于偏而说中,那么偏之销尽便为中道。以故,偏尽了,中也没有,中道底实际是绝对不可思议的。总之,看八不中道,至于言思路绝,一念不生,那就是达于无所得的诸法实相,入于无灭无悟本来寂灭的涅槃界,这实是一代佛教究竟的目的,一切众生证悟底极致。至于成就、利根在一念,钝根须得经三祇,历五十二位。叙述这三论宗底详细教理的书有《三论疏》、《三论玄义》、《大乘玄论》、《二谛章》、《三论大义钞》、《八宗纲要》等。

  

  三论宗修破空观,端身正坐,跏趺坐方可,不跏趺坐亦可,两眼半合。小乘断六根,我执已断,法执还在;二乘断一念无明,法执已断,空执还在;大乘法执、我执不断,如小乘二乘皆非,用我执的一念破空执,见般若为主要。

  

  般若即佛性,空执即无始无明,修大乘明心见性,是绝对的无为法没有轮回,二乘是相对的有为法。

  

  三教之性,不是同源。一切众生之自性,本同圆明普照,殊无二致。唯以世间圣贤所见则未能尽达究竟。如儒家 言,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 性,此乃以诚为性。而又言诚者天道也,是乃以性归本于天。又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此乃以无声无臭为性。无声无臭者何?乃见闻觉知中之净缘之性而已。净缘与染缘相对,互为消长,互为生灭。故云:未达究竟也。又如 《 道德经 》中所言:「无名天地之始。」此乃以无始无明为性。又云:「吾既无身,吾有何患?」与「绝圣弃智」云云。以及道家无极之性,亦是以无始无明为性也,故未达究竟。查三教同源之说,不见于儒家者说,而见于后世丹经甚多。若证诸我佛本来妙明自性之旨,而皆有未达也。盖佛性乃如如不动,遍满虚空,充塞宇宙。真知真觉。如云「无极之性」,则无知无觉,空无所有矣。孔家之性,亦是起念动念,是见闻觉知的作用,非真性也。谈性之说,三教差别天渊矣。至于改恶迁善,则儒之忠恕,佛之慈悲,道之感应。其利益群生,则不异也。

  

  

《月溪法师讲大乘八宗修法》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