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讲大乘八宗修法▪P10

  ..续本文上一页性,不是从装作得来的。

  

  止、灭二病是导源于二乘断思想、婆罗门的断爱念、老子的清净无为。二乘的过上边已经讲了。婆罗门将本心来比明镜,爱欲来比灰尘,但是灰尘除了又来,思想灭了又起,法尔如是;譬如饱不思食,饥则思饭,有饱必有饥,饿时思食,亦是爱欲,如要断绝,除非死了方可以。老子以少私寡欲、不摇精为养生之道,但是他的清净无为又有清净的痕迹,就是根本不清净了:譬如黑白两色,说白是净,黑是染,但是两者同为色,本无净染之别,同为太阳或其光线及物体的因缘所生故。王阳明主张「一念不起,无善无恶是心之体;一念起,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为良知,为善去恶为格物。」此说近于暧昧,思想起知善知恶,那善恶到底是从内有而起,抑由外入而来?若说内有,善恶两者,何者是汝心?若说外来,何干汝意?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韩愈说「人性有善、恶及可以善可以恶三者」,《书经》云:「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执厥中。」《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中。」宋儒朱子等主张「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此儒家各宗论心术之十要,但修行皆未得其法,而本性均未得其真也。

  

  至若任病,全以外道的中道并庄子的放达为注脚。中道的见解就是「不着二边、不落有无」。从前佛住世的时候,有一个很有名的外道叫做大慧,他和佛辩论,他的宗旨是立四句为宗,心中不执着「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便是四句也。佛告诉他这是灵性见闻觉知之作用,佛性是如如不动的,与四句了不相干。大慧得闻佛说知四句是不对的,即从佛修大乘法门,后来得明心见性。世尊因长爪梵志索论义预曰:「我义若堕,当斩首以谢。」世尊曰:「汝义以何为宗?」志曰:「我以一切不受为宗。」世尊曰:「是见受否?」志拂袖而去。行至中路有省,乃叹曰:「我义两处负堕。是见若受,负门处粗;是见不受,负门处细。一切二乘不知我义堕处,唯有世尊诸大菩萨知我义堕。」回至世尊前曰:「我义两处负堕,故当斩首以谢。」世尊曰:「我法中无如是事,汝当回心向道。」于是同五百徒众一时投佛出家。

  

  龙树菩萨破二乘外道,《大智度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属假名,亦是中道义。」中因边有,因缘所生是相对的。前念已灭,后念不起,是空无所有。这个世界本是成、住、坏、空,轮回着的,在世界未成以前世界乃空,而业识已有。所谓业识乃一切众生共业之通称,父母未生以前叫做中阴身,在此业识内,佛性、无始无明、灵性见闻觉知、一念无明、六根等均已共在。佛性本来不可以用名目来拘泥的,但要教化众生不得已要用各种名称来形容他。兹将名目略举如下:圆觉真性、一真法界、本来面目、真如实相、法界体性智、自心现量、究竟坚固、如来藏心、实相般若、常乐我净、本有自我、寂灭最乐、自性弥陀、常住真心、大光明藏、法身本心、无生法忍、无余涅槃、毗庐遮那。

  

  佛性是有知觉,无生灭,无善恶是非、烦恼生死,是无来无去,遍满虚空、充塞宇宙,究竟快乐,是不受熏染、无漏的,人人都是一样。法身是有知有觉,无始无终。

  

  无始无明就是根本无明,临济祖师说的「无明湛湛,黑暗深坑,实可布畏」,又称庵摩罗识 (九识) ,即净识之意。禅宗口头所说「百尺竿头,向上一着」、脑后一槌、无明窠臼、黑漆桶底,就是指他。中乘所证的心、主观的我、法 (客观的宇宙) 双忘;无我 (身) 、我所 (器界) ,就是到这个地步。浩然之气(孟子)、一念不动、天命之性 (《中庸》) 。吾心宇宙 (宋儒) 、喜怒哀乐 (《中庸》) 、先天无极 (先天大道) 、清净无为 (老子) 、清净快乐 (西洋哲学) ,统统不出这个境界之外。无始无明是无知觉、无生灭、无善无恶,无是非烦恼、爱欲、思想等,人人都是一样,是无始有终,可以打得破的。我们的佛性被他包藏在里面,用功打破就可以见佛性。

  

  灵性见闻觉知分为两方面,就是染缘与净缘。净缘就是思想不起,清清净净的;染缘就是灵性见闻觉知起无明妄念,印象得来的,有善、恶、是、非、爱、喜、怒、哀、乐、欲、烦恼、思想,种种俱全,是受熏染、有漏的,人人的不是一样,新学家称为脑筋。使我念佛是他。本有神我 (婆罗门) 、良知良能、后天之性 (王阳明) 、率性之命 (《中庸》) 、气质之性、脑筋灵性、智慧思想、节制欲望 (西哲) 都属这个范围。中国古学所谓阴阳二动,也是指这个妄心,不出那两种相对的位置之外。脑筋有知觉,有生灭,有善、恶、是、非、爱、喜、怒、哀、乐、爱憎、烦恼、种种俱全,是受熏染阿赖耶识有漏的(变化轮回)。人人的不是一样(各有各的因缘所生故)。假如我们见佛性后,这些统统都变为佛性,是我们的报身,是有知有觉、无始无终。

  

  一念无明,又叫做一念不觉,起一个思想是从灵性见闻觉知生出来的,未见性是无明妄念,见性后变为佛性,是有知有觉、无始无终。眼、耳、鼻、舌、身、意是从无明妄念来的,有六根就成六尘识,见性后统统变为佛性,是我们的应身,是有知有觉、无始无终。

  

  佛性、无始无明、灵性见闻觉知、一念无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五种不能说那种先有那种后有,五种是一齐有的。我今说一个譬喻:譬喻金矿内的金子,金子不显露出来,便是为泥砂等杂质所遮藏故,此等杂质就好比无始无明一样。要得金子就须把金矿来毁炼,要见佛性就须把无始无明打破,金矿销成金子之后,永久不会复变为矿,众生成了佛之后,永久不会变凡夫。我们的佛性是无始无终的,譬喻金子在矿还未镕销的时候就已然有了,镕炼了已后永久不会变为矿了。金子生来是矿不是金,销成金后永久不会为矿。

  

  小乘修四谛,中乘修十二因缘,大乘修六度。出金山水陆科。佛临涅槃的时候,问诸大弟子,将大乘法门用圣谛义解释。苦是生死的果,集是无始无明为因,灭是无始无明集因灭,道是证圣果 (非小乘四谛,出(《大般涅槃经》) 。修大乘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此四种是我们身体行持的,大概个个都知道不用讲。大乘用功修是修禅那,就是参禅,中国话翻为「静虑」。禅分为两种:静虑禅、般若禅。静虑禅就是指用功参禅的法门,般若禅是悟后的话,是最上乘。先由静虑修,证悟后才到般若禅,般若禅后一步讲。禅又分为如来禅、祖师禅,如来禅是我们证道后见着我们的佛性,是为如来禅;祖师禅是从世尊拈花,以至祖师吼棒责骂、扬眉瞬目、举首低头、嬉笑言谈、接引后人,皆祖师禅。古人有一事证明:香严和尚证道后,说一偈送沩山云:「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沩山闻得,谓仰山曰:「此子彻也。」后仰山勘过,更今说偈,偈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卓锥也无。」仰曰:「如来禅许师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师后有颂曰:「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仰乃报沩山曰:「且善闲师弟会祖师禅也。」故如来禅是体,祖师禅是用,无祖师禅就不能接引众生。

  

  参禅是要用功的,请人家告诉他是不对的。譬如一个北平人,我们问他北平的风景,他说北平的风景说得很好,我们听了一无所知。古人香严和尚屡乞沩山和尚说破,山曰:「我说底是我底,终不干汝事。」修小乘四谛断六根,我执已断,还有清清净净的一念无明,法执还在的;中乘修十二因缘,灭一念无明,法执已断,空执还在,就是无始无明。修大乘的禅那,就认为小乘、中乘统统不对,是化城,要修大乘才是宝所。修禅那破无始无明空执为大乘用功。说一譬喻:未见性前,上明下暗,本来佛性譬喻太阳,无始无明譬喻乌云,太阳本有光明不能发现,因被乌云遮障。我们用功打破无明窠臼,譬喻大风吹散乌云,乌云一散,太阳光明遍满宇宙,充塞十方。太阳譬喻佛性,宇宙万物在佛性中。

  

  大乘破无始无明方法为修禅那,也叫做参禅。参禅不属坐,坐即有着 (《马祖语录》) 。不要执着一定坐着,行、住、坐、卧都要用功,不要间断,闲着、有事、忙着皆可用功。婆伽名破,婆名无明,即打破无始无明的意思。 (出《大般

  盘经》) 。大乘用功破无始无明,用六根随便那一根,但我们南瞻部洲的人 (即是这个地球) ,以眼、耳、意根为利,考察古人用功,用眼、意为多数。如用眼根,眼就不向外看,向内看到清清净净的,向见闻觉知里面来看,看来看去看到山穷水尽,达到黑黑暗暗、一无所有的无明窠臼境界,就是图表上写的「无始无明」;临济祖师说的「湛湛黑暗深坑,实可怖畏」。这时不可停止,再向前看,看得多,因缘时至雳的一声,无始无明窠臼就会打破,无明一破豁然贯通,彻天彻地的看见本来面目佛性了。古人云:「佛性从内求」。千万无从外求。

  

  或者我们没有时间来内照,眼由他看,耳由他听,意由他想,但是于其中要执持一个念头下疑情:我们的佛性究竟在甚么地方?被无始无明遮障,向无始无明还本来佛性。不论何时何地、闲着、忙着,片刻不忘,好似失去宝珠必定要将他获着一样。如是观照,机缘一到,雳的一声,也可以见佛性。如能照此修行,豁然贯通见本来佛性,到此时本来佛性是法身,见闻觉知智是报身,六根行是应身,名为一体三身。古人云:「见性后就算是到家了。」以后就不用功修,自己有不好的习气就要断除,遇明眼人就将所证悟的拿来证;假如不遇明眼人,将《指月录》、《五灯会元》、《传灯录》随一部皆可看看印证。

  

  悟后,灵性见闻觉知变为佛性,里面无量的生死种子和盘托出,此时根…

《月溪法师讲大乘八宗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