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四曼四智印、五部五智底法相,乃开如来之果德的,其说种子是「元」字,是表修生上转门之义的;「胎藏界」四重圆坛、十三大院广建立「字」、「印」、「形」三秘密、「佛」、「金」、「莲」三部之法相,乃示众生本有之因德的,其说种子是「孔」字,是表示本有下转门之义。把这两部约于一多法界,「金刚界」是「不二」而为一法界,「胎藏界」是「而二」而为多法界;又具「不二而二」虽说「不二」,但是「二即不二」,并非是「遮二诠一」之谓,两部色心各各的当体便是「不二」;又就是说「而二」也是「不二即二」,并非色心乘隔之二,乃是有即离不谬之妙义的。
(4)佛身佛土
关于佛身,表面上虽和显教同立三身,其实报、应之二身属于显教,惟法身是密教底教主。又在法身之中分四种、五种法身,四种法身是自性、受用、变化、等流,五种是在四种之上更加以法界身。又关于四种法身,分「本地身」与「加持身」,古义立「自证」说,新义立「加持」说。又关于佛土,有「密严佛土」、「十方净土」、「诸天修罗宫」的三种,第一是法身之所居,第二是报身之所居,第三是等流身之所居。又如次得上品之悉地的,得中品之悉地的,得下品之悉地的所感之土。那么,这些佛土是随众生的性欲而分的,其体无性不可得,而且宛然于无浅深中而现浅深之相的。但是这样的佛身、佛土是在甚么地方呢?其在己身之外说佛身,在秽土之外示净土,祇不过欲利导封执行恶底凡愚罢了,如果据着实义,因那父母所生身即证大觉位的缘故,三业之外无佛身,即秽土便可得净土的。
(五)机类
关于机类底分别,或为二机,或为三机、四机等,其中总别合为九机的最为精。其九机先立迁回、渐次、直往的三机。直往之机又分结缘、傍、正的三机,更从正机分渐、超、顿的三机。迁回之机是现为显教之机,渐次之机是从显入密之机,直往之机是真言宗之机,其中结缘之机受结缘灌顶而结缘于密教的,傍机不能具修三密的妙行,祇是修一密、二密的,这同是隔生成佛之机。又正机中的渐机,是从六无畏渐进,而于一生之内契证于初地的修行分证之机;超机是从初无畏超过中间的诸无畏,而于一生之内契证于初地的超越证之机;顿机是于一念、一时超三劫六无畏,而契证于初地的发心即到之机。但是这九机之说,多为古义派所用。
(六)成佛
凡一切诸法都是六大所成,就是两部曼荼罗底法体。以故,所谓成佛,也并非如显教舍这身而成佛,乃以这父母所生的肉身成佛的,是所谓「即身成佛」,也得就其义门而区别为理具、加持、显得的三种的。
(七)位阶
既立了「即身成佛」的义,便不可存有位阶等,但是欲显平等即差别之义,在无阶级之中而辨阶级,立「三句」、「五转」、「六无畏」等的位阶。「三句」就是「菩提心为因、大悲心为根、方便为究竟」,是真言行者由因到果的阶级。「五转」是开「三句」的发心修行,菩提、涅槃、方便究竟就是关于这次第建立,有「中因」、「东因」之二义。前者是不空所传,是从本有转于修生的本体合论之次第。「六无畏」是「善无畏」、「身无畏」、「无我无畏」、「法无畏」、「法无我无畏」、「一切法自住平等无畏」,经这六无畏得达于初地,盖这不过拟于常途而示内证之浅深的。「十地」名目同于显教,但因这宗以「初地即极」为实义的缘故,须是为开初地之德而为十地的。
真言宗修法身观,端身正坐,跏趺坐亦可,不跏趺坐亦可,两眼半合,身对佛相,口念真言,意思观想身、口、意三业相应,大日如来法身佛三密加持。密宗的修法太多,不论随修那一法,以身、口、意三业相应,打破黑暗境界见大日如来为宗旨。
黑暗境界打破后亲见大日如来,就叫做即身成佛。大日如来就是自性身,大日如来的光明一照,将见闻觉知变为大日如来受用身;大日如来光明一照,将一念无明变为大日如来;大日如来光明一照,将眼、耳、鼻、舌、身、意变为大日如来变化身;大日如来变化身一照,将人生宇宙万物变为大日如来。
大日如来即成佛,黑暗境界即无始无明。
月溪法师讲大乘八宗修法
[八宗] [律宗] [净土宗] [唯识宗] [天台宗] [华严宗] [密宗] [禅宗] [三论宗] [月溪法师辨正语录]
七、禅宗
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梵天所献的金波罗华,以示八万大众,大众惘然不能了解他的意思,只有迦叶尊者欣然破颜微笑,那时佛宣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底法门,付属于摩诃迦叶。」这称为「拈华瞬目,破颜微笑」,也叫做「以心传心」法门,就是禅宗底起源。迦叶尊者传之于阿难,从阿难而商那和修等,辗转相续,到菩提达摩,称为西天二十八祖。在中国始传正法的是西天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大师,大师在梁武帝普通元年来到中国,得慧可传以衣法,所以菩提达摩大师称为中国第一祖。四传到五祖弘忍,其门下有慧能、神秀两大徒,神秀行化于北地,叫做「北宗」、「北禅」或「北渐」,慧能为南地津梁,叫做「南宗」、「南禅」或者「南顿」。到慧能,中国禅风大为隆盛,为中国禅宗底中兴时代。慧能被尊称为「曹溪六祖大师」,在大师门下有数千百底得悟者,尤以南岳底怀让、青原底行思,智德并高,便以二人为正嫡,单传正法,为南宗底二神足。南岳门下出临济、沩仰二宗,青原门下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称为禅宗底五家。又在临济门下,出杨岐、黄龙二派。列表如下面:
但是禅宗底分派和其他各宗不大相同,只是由祖师性格、接化手段底差异,并非在教义本身上唱异议的。本宗因为注重坐禅,所以世人称之为「禅宗」,以和他宗区别,但是本宗内部以佛法总府为任,所以「禅宗」这个名称是很为不适当的。现在举一种关于这名称底辩论:宋范觉禅师在其所著《林间录》道:「菩提达摩初由梁之魏,经行嵩山之下,倚杖少林,面壁晏坐七年,非习禅也,久而人莫测其故,因以达摩为习禅。夫禅那仅诸行之一,何足以尽圣人?」
次就宗旨底大要一言,本宗既经以佛法底总府自任,所以不别定所依底经典,透脱八万四千底教纲,超出于大、小、显、密之外,单传如来心地底法门,以顿使人彻见本性,直捷成佛为主义,所以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大乘修「六波罗蜜」,「波罗蜜」名为到彼岸,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智慧。修大乘的人叫「菩提萨埵」,「菩提」者,觉也;「萨埵」者,有情也。简称菩萨,是普济之谓。又上求佛道为菩,下化众生为萨。又菩萨者发菩提大心之众生也,菩萨以菩提心为体而自度,以大悲心为用(运同体大悲)而度人,自他兼利,所以称为大乘。
小乘、中乘、大乘用功的分别:小乘断六根,中乘灭一念无明,大乘断无始无明。小乘、中乘在果上做功夫,须知果从因来,枝折根在,小乘、中乘用功所以不是究竟;拔草除根,清流塞源,要大乘用功所以才是彻底。无始无明譬如盗魁,一念无明譬如股匪,六根譬如贼匪所用的武器,欲为民除患必须剿贼,但擒贼要擒王,所谓歼厥渠魁,胁从罔治,盗首已除,股匪无主,则其授抚也必矣。若舍其魁首而擒其附从,不特擒不胜擒,即使一时擒尽,他日贼王再招新匪,贼患仍未平也。六根烦恼、一念无明皆因无始无明而来,无始无明者,根本就不明亮,而迷昧本来妙明自性也。小乘之断六根,六根何罪?特工具耳!而断之是何异夺盗贼之刀兵而毁之,遂以为盗害既除也。岂知害因在盗而不在兵器,夫兵器靡特不宜毁,且当资之以攻盗贼,六根岂独无庸断,反应利之以破无明;中乘之务断一念无明而不知断无始无明,是犹擒贼不擒王也;大乘用一念无明破无始无明,犹如以毒攻毒,然一念无明是起一个思想,为法执」,根本无明空空洞洞、一无所有,是空执。法执是不可破的,空执是可破的。在大乘用功的时候,小乘、中乘通通不对,小乘中乘是化城,大乘是宝所,设化城引入宝所。
大乘用功最紧要明白歧途,误入的歧途有四种病。大乘用功易犯的病,大抵有四种:一是止病,就是将一切思想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无一点浮沤。二是作病,就是起一个恶思想改作一个好思想;不怕妄起,祇怕觉迟;以妄除妄,舍妄取真;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间是;背尘合觉,背觉合尘。三是灭病,就是将一切思想灭尽了不起,如明镜现前无一点灰尘。四是任病,就是思想任他起亦好、灭亦可,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岂知止、作、任、灭都是灵性见闻觉知的事情,不是佛性。思想起固非佛性,思想不起亦非佛性,思想起伏是生灭法,佛法是不生不灭,两不相干;恶思固非真心,好思想亦非真心,好恶是相对,真心是绝对,两不相干;恶思想固是妄,好思想亦非真,相对不实故;舍取是妄识的作用,不是自性的本体,能舍是妄,所取何真?见闻觉知所支配故;前念已灭,后念未起,是空无所有,自性能生万法,与一无所有是了不相干;背觉合尘固非佛性,背尘合觉亦非菩提,相对待故。譬如一面明镜,灰尘一来明镜变为黑板,背觉合尘;灰尘拭去黑板变为明镜,背尘合觉。将一切思想灭尽,当知真性非从灭思想而有,非从起思想而无,思想一起真性变作假心,灰尘一来明镜成为黑板,时时要将他拂拭,不是很麻烦吗?至于思想任他起亦好、灭亦好,他就以为是不执着一切相,殊不知他已经执着一个「任」字,住「不执着一切相」的相了,就是有心有碍,特不知而已。以上错处就是由于跑入外道和二乘的见解的缘故,外道虽自成一家之说,但其极点均约相同,究其内容都是虽牵迁有就强的,须知佛法的明心见…
《月溪法师讲大乘八宗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