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约报」之义的缘故。「约报」之行位是「见闻」、「解行」、「证入」的三生成佛。《探玄记》卷八就善财童子的得法分别之,道:一、见闻位,就是善财次前的生身,因这见闻是如普贤之法的缘故,成解脱分三善根。二、解行位,是善财此生修五位之行法而顿成的。三、证入位,就是因位究竟而没同于果海,为善财的来生。这三生成佛是华严别教一乘不共之谈,在余教中所不曾有过的。
但《华严问答》卷下说:「见闻等之三位,从三乘之位说,如果是普法之正位,便是无住、无不住,一切的六道三界,一切的法界法门都无非是普法之位,又是一位一切位、一切位一位。」位之法门是这样,一切教行义等法门也都这样,盖虽说三生,不必是三世隔生。经上说:「初发心时使成正觉。」就是信满,初发心时解行满而证入究竟之果海。有甚么隔生之义呢?凡是别教一乘之义,在以分段身直到佛果,但是弥勒菩萨告善财童子道:「我当来世成正觉时,你当见我。」且因为要显三生行布之差别,约于因果之前后,说果在于当来,以故《五教章》卷下结释三生成佛之义道,当如此约因果之前后分二位,所以前位但是因圆,果在于后位,所以说:「当见我。」并非必定说隔生可以见了。《华严问答》由这个意思,说见闻等之三位是依三乘而说;若普法之王位,便是无住无不住。那么,约于报而说三生成佛,是且关于行布门而显因果之前后差别;如果约于圆融之实义,那是所谓初发心时使成正觉,更不待于隔生。如果又约之于舍那所照之境,那是所谓旧来本成,一切众生都具如来之智慧德相,本来成佛竟,更没有新成。
(六)佛身佛土
华严宗的佛身是十身具足之佛,关于这十佛有解境、行境之两种,解悟照了境的佛叫做「解境的十佛」,解趣修证的佛是叫做「行境的十佛」。第一「解境的十佛」是「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出于《华严经.十地品 》之第八地之下。「众生身」是众生世间,「国土身」是国土世界,「业报身」举业而略惑,就是众生和国土二世间能感之因缘;其次「声闻身」以下的七身是智正觉世间,以故十身名为融三世间的佛。其行境的十佛是「正觉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化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信佛」、「如意佛」,出于《华严经》的<离世间品>,这正是解绝而修证的佛。以上二种的十佛,为解行相即、融三世间的一大法身云,这便是「毗庐舍那如来」,以故叫做「十身具足融三世间的佛」。
其次,华严宗分佛土为两种:一是国土海,二是世界海。国土海是十佛之自境界,这是不可说之界分;世界海是摄化之境界,这是因分可说之土。世界海之中分三类:一、「莲华藏庄严世界海」、二、「十重世界海」、三是「无量杂类世界海」。第一、「莲华藏世界」是证入身之土,因为既是证入果海之世界,所以正是果分不可说之境界,但是和次之见闻解行并肩的果海,所以属之于可说之位,虽然属于可说之位,但因这并非异于不可说之可说,所以并非是一相寂的世界,乃是主伴具足而重重无尽。第二、「十重世界」是这解行生的土,「十重」约于「十地」,就是于解行生诸位中,就「十地」而明其土。第三、「无量杂类世界」是见闻生的土,流类非一故叫做无量杂类世界。
以上三类的世界海是卢舍那十身摄化的境界,而这三类并非在于土体有别,乃把唯一的华藏世界,约于机之所见而分为三类。就是如果直约于果人,那所严则为染净而通局并为无碍,这是第一类;如果约于「解行生」的人之感见,那是庄严殊胜的净土,而并非杂秽的娑婆界,故说是三界之外,其实并非说有别处,这便为第二类:如果约于「见闻生」的人之感见,那是无量杂类的世界,这便为第三类。就是把一华藏界约于三生的人而分为三类,而名这三类为世界海,以和国土海分别。因为国土海是性海果分之土的缘故,显土体圆融不可说,直说是国土;又因世界海是缘起因分之土的缘故,缘起的土体显有差别分隔而叫做世界。以上是华严宗教义底大要。
修华严法界观,端身正坐,跏趺坐亦可,不跏趺坐亦可,两眼半合,用眼根反观,观到清净黑暗、空洞一无所有,此时思想不要停止再向前观,根本无明一破,就可以见一真法界。
用功将根本无明打破后,证一真法界,悟后融会四法界观,真妄同体。
四法界,五小圈指五蕴;理法界大圈,指真如一真法界,将五蕴变为五智。
理事无碍法界,将外面印象在里面的贪嗔痴,变为戒定慧。
事事无碍法界,外面的三角,指人生宇宙万物,由真如一真法界变为一真法界本体无二无别。
外面之大圈同字指真如一真法界的体;内面之小圈同字指真如法界之用;异字指万物,有真如一真法界之用,变万物为一真法界。
外面大圈之异字指万物之本体。内面之小圈同字指一真法界之用。异字指万物,变万物为真如一真法界之本体。
一真法界即佛性,根本无明即无始无明。
月溪法师讲大乘八宗修法
[八宗] [律宗] [净土宗] [唯识宗] [天台宗] [华严宗] [密宗] [禅宗] [三论宗] [月溪法师辨正语录]
六、真言宗
大日如来所立自内证法门,就是真言秘密之教的宗,详称为「真言陀罗尼宗」。大日如来对于自眷属,因为自受法乐,于秘密金刚法界心殿常恒说法,第二祖金刚萨埵禀教命结集这三密瑜伽底法门,藏于南天竺底铁塔,这是还没有流传于世的时代。当释迦牟尼佛人灭后八百年代,南天竺有龙猛菩萨加持白芥子开铁塔,亲遇金刚萨埵灌顶受识,为第三祖;经第四祖龙智到第五租金刚智,在唐开元八年始传之于中国。金刚智底弟子不空从师东征,付法为第六祖;金刚智示寂后再赴印度,进入龙智底室,归东传译了许多经轨。其先开元四年,同为龙智弟子的善无畏也来到唐土,译《大日经》,门下的一行撰《述疏》二十卷,但是因这两师其血脉断绝,所以称之为传持之祖,并不列付法之祖。第六祖不空的门下有惠果断法。
教义
(一)宗名
「真言宗」,是「真言陀罗尼宗」的略语。这宗名称乃大日如来自说,不和他宗各为后人所立的相同。《金刚顶分别圣位经》上说:「真言陀罗尼宗是一切如来秘奥之教,是自觉圣智修证之法门。」便是。「真言」是梵语「曼陀罗」译名中之一种,是真实语言的意思,就是指大日如来所说自己内证法门的如义真实的言语。「陀罗尼」是梵语,译义为「总持」,是总摄任持的意思,就是说,大日如来之所说,文义都具无量无边底义理而不失。总之,是举属于大日如来之语密的「真言陀罗尼」为宗名的。然而这宗以真言、印相、观想的三密相应为特征,何以祇以语密之一为宗名呢?这就因身密和意密两者,在显教诸宗虽也或有谈及的,然但立声字假立之义而未知语密。以故,这宗谈声字即实相,把这特重语密之点取为宗名,以表示其超胜独妙之所以。
这宗尚有几多相异的名称「密宗」、「密教」、「密乘」、「秘密宗」、「秘密藏」、「秘密曼荼罗宗」、「曼荼罗教」、「瑜伽宗」、「陀罗尼宗」、「金刚乘」、「遍一切乘」、「三摩地宗」等,其中「密宗」、「密教」是依法身直说之秘密法门而名的;「瑜伽宗」是依加持感应、相应涉入之旨而名的;「金刚乘」等是依大日如来之心王心地金刚坚固之乘教而名的。
(二)所依底经论
这宗正所依底本经为《大日经》、《金刚顶经》两部,这称为两部大经,更加《苏悉地经》、《瑜祇经》、《要略念诵经》三部,称为五部秘经。这便是纯部密教。至于杂部密教为数不少,又其所依的论释,有《发菩提心论》、《释摩诃衍论》、《大日经疏》、《金刚顶经》、《义诀》等。
(三)教判
这宗以显、密三教、十住心判一代佛教。(1)显教是文义显露,浅智易了,随机方便权门之设施。就佛身言,便是他受用、应化佛底所说;密教乃事理幽深,超绝机情底法身,内证秘密法门底实义。就佛身言,便是大日法身所说。密教所对虽可遍及于佛一代所说底显教;但是在这二教论上面,特对于华严、天台、三论、法相底四个大乘而言。(2)小乘大乘、三乘一乘。显教密教等之有差别浅深的,依此,可得示背暗向明之相,明遮劣得胜之义。
(四)教旨
这可以分做事教二相、三大建立等项说之。
(1)事教二相之区别
教相是论「六大」、「四曼」、「三密」等的玄理,说「即事而真」,显「现象即实在」底极致;事相是说把那样甚深难思的教相,实现之于事相上,于父母所生的肉身即证大觉位。总之,教相和事相便是理论和实际,这两者决不可相离,以故古人相戒道:「不知教相的事相家,如果三代传授,当堕于外道。」就是离教相的事相便魔事,离事相的教相也不能在密乘之域。
(2)三大建立
凡一切诸法,虽然其本末底因缘广大无边,都可以包括在「体」、「相」、「用」三大之内,但是三大之所谈,密显二教各不相同。就是显教以真如为体,以本觉恒沙之性德为相,报应二身之化用和众生善恶之业作为用;密教以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为「体大」;「大」、「三」、「法」、「羯」之四曼为「相大」;「口」、「身」、「意」三密为「用大」。六大是法门之体性、法性之源底。四曼是六大所做,性德缘起之别相,三密是因为色心即实相的缘故,显出三业齐到于果上。
(3)两 部曼荼罗
两部是「金刚界」、「胎藏界」。「金刚界」九会之建立、…
《月溪法师讲大乘八宗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