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讲大乘八宗修法▪P7

  ..续本文上一页扬「性起」底宗风;同时又有圭峰宗密,起初学荷泽底禅,后就澄观弘华严,于是本宗顿复兴。武宗会昌五年,废佛毁释,后唐末五代,又复骚乱相继,诸宗都有中绝的样子,本宗也仅仅于五台山中维系一缕的命脉。到赵宋一统四海绍隆三宝,纔复向隆兴的气运,这时长水子璇出,继宗密底遗绪,晋水净源又踵出,唱华严之学,道亭、观复、师会、希迪等就是所称为宋朝四大家的,制疏、造章、研究贤首底教义,后通元明时代,本宗教义底研究不绝。

  

  教义

  

  (一)本经宗趣

  

  华严宗是从《华严经》立的,关于这经底宗趣,古来所说不同。贤首国师依据光统之说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为宗趣,而这「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之说,远超过他经所说之义,以故清凉特加以「不思议」之称,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不思议」为宗旨。所谓因果是甚么呢?一经三十四品凡有五周的因果,其一,最初的二品是所信的因果;其次,<如来名号品>以下的三十品是修证的因果,其中,在前的二十八品明住行向地之法门,是为第二差别的因果;其次,普贤「性起」的二品,明「非因非果」之法门,这是第三平等的因果;其四,<离世间品>是成行的因果;其五,<入法界品>是证入的因果。这样一经通明因果之法门,总括说来是舍那和普贤的法界,普贤之法界为因,舍那之法界为果。一经之始终,不外平明舍那、普贤因果之法门,这就是所谓因果。

  

  其次「缘起」如上所说因果之法门,是「缘起融通、无碍自在」,因一法即一切法,一行即一切行,一德即一切德,一位即一切位的缘故,所以虽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次,但是一位一位各摄一切位,初发心和究竟的佛果丝毫没有两样,不同他家说初住分见法身。本宗谈信满成佛,于初发心时使成究竟正觉,这盖因「六相圆融、十玄缘起」无碍之法门的缘故,这就是说因果缘起。

  

  其次「理实法界」,上面的「因果缘起」为事,「理实」为理,因这理、事都是法界缘起的实德,以故理也是法界、事也是法界。总括之,则为唯一法界;开之便是事法界、理法界;更开之,便是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这称为四种法界。这样,《华严经》一部的宗趣,在于明了「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之法门。就这一部总标题说来,那「大方广」是理实法界,《华严经》是「因果缘起」,以明「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之法门的缘故,叫做《大方广佛华严经》。

  

  (二)教判

  

  华严宗立「五教、十宗」以判释一代佛教。「五教」是小乘教、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小乘教是说生定之理而不知法空之理的《阿含经》、《娑沙论》、《成实论》等所说;大乘始教是大乘初门的浅近教义,「空始教」是指《般若经》、《中论》等所说的空教;「相始教」示诸法之性相,说事相隔历的《深密经》、《瑜伽论》等的有教;终教是说大乘终极之法的《楞伽经》、《起信论》等之说。这始、终二教,是大乘渐教中的始终;顿教是说一念不生即成佛而教理行果皆顿之教,《维摩诘经》等所说便是;圆教是圆满周备无碍自在之教,《华严》之一乘教就是。这华严一乘之教流出而为别的四教,四教是入而成华严一乘之教的。

  

  「十宗」是「我法俱有宗」、「法有我无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俱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绝宗」、「圆明具德宗」,其上面六宗都是小乘教,因其于我法之上有无之见各别而分的;第七的「一切皆空宗」当于始教;「真德不空宗」当于终教:「相想俱绝宗」当于顿教;「圆明真德宗」当于圆教。盖「五教」和「十宗」其内容是一致的,但「五教」是由法义判教的,「十宗」是就其法义之理趣而分的。这「五教十宗」之判,正出于贤首的《探玄记》中<五教章>,而且五教根据杜顺底《五教止观》,仿于光统渐、顿、圆之三教,天台之藏、通、别、圆之四教。又十宗中,前八宗和慈恩之八宗大致相同,到清凉,后之四宗其名称和次第就有更改了。

  

  (三)二种法门

  

  华严宗有「性起法门」、「缘起法门」之二种,这在《华严经》中说来,<普贤行品>是「缘起法门」,<性起品>是「性起法门」;缘起是因,性起是果;缘起是普贤之法门,性起是舍那之法门。先说「缘起法门」,缘是机缘、是因缘,起是生起、是说起,就是「机缘说起」、「因缘生起」,由这二义叫做缘起。其中把不可说之性海果分随机缘而说起,是「机缘说起」之缘起;而此法即由因缘和合而起的,便是「因缘生起」之缘起。但是虽说是「因缘生起」,如真如为因,无明为缘,论真妄和合之缘起的,是终教位之「一相孤门」之缘起论,今华严别教一乘,不那样的别立因缘。本宗说:「因有力,缘便无力;缘有力,因便无力。有力无力,相入相由,缘起重重无尽。」这样,虽然有「机缘说起」、「因缘生起」之差别,要之,缘起法门是就缘起现前之末位,对于普贤因分之机而立的法门,是观无尽之缘起而由因向果的法门。

  

  其次,性起法门并非由因向果的,乃一直观达本来果相,就一心之心性本来出缠,显出其为佛果。以无障碍天眼观之,十法界中无一逆倒者,一切众生界都具如来之智慧德相而本来成佛。世尊始成正觉时,以天眼观法界,见一切众生全都成佛,世尊便叹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之心中皆具如来之智慧德相。」这是性起法门之妙趣。

  

  以上「性起」、「缘起」二门,「性起」是本,「缘起」是末;「性起」是果,「缘起」是因。虽然有这样本、末、因、果之别,但因所谓心、佛和众生是三无差别,为《华严》之根本教义,所以都是依据。唯心这法门是一样的,但「缘起门」是因位之唯心,「性起门」是引上之于果海的如来藏之一心,这就是不同之点。又把这华严底「性起」和天台之「性具」比较之,盖法华元是摄末归本之*轮,以故以因心之本具为主;华严是从本垂末之法门,以故染净之诸法常。引上之于法性之本源,就是天台「性具」之法门,引下佛果之果德于九界之迷;而「重」、「具」之一字华严「性起」之法门,引出九界之迷于佛果之上,着重在「起」、「之」字。如果再仔细比较,还有数多的异点。要之,天台是语因心之本具,华严是论果上之显现,这是相差的要点。

  

  (四)诸法之说明

  

  华严宗把一切无尽之诸法,总摄在「十义」之中,「十义」在五教章是「教义」、「理事」、「解行」、「因果」、「人法」、「分齐境位」、「师弟法智」、「主伴正依」、「随生根欲示现」、「逆顺体用自在」(这十门底名目在《十玄门搜玄记》、《探记》、《华严旨归》、《文义纲目》等互有出入异同)。以上十义都各各具有十义,以这十门为首,摄一切无尽之诸法,就是这十义,是这十玄门所依之体事。十义各具十玄,十玄又各有十义,这样便成为重重无尽之缘起。

  

  所谓十玄门:(一)、是「同时具足相应门」,这在一门十玄底首位,而为后九门底总句。就是:前面十义之诸法同时相应,而能具足于一法之上,以成诸法一缘起,而且前后、始终等差别,炳然不滥,这就是所谓「同时具足相应门」。以下九门,各各以别义表无尽缘起。(二)、「一多相容不同门」,是关于用之相入。(三)、「诸法相即自在门」,是约体之相即。(四)、「因陀罗微细境界门」,以帝网喻显体用之相即相入、重重无尽。(五)、「微细相容安立门」,是 〔 约 〕相的。(六)、「秘密隐显俱成门」,是约缘的。(七)、「诸藏纯杂具德门」,是约行的。(八)、「十世隔法异成门」,是约世的。(九)、「唯心回转善成门」,是约心的。(十)、「托事显法生解门」,是约智的。虽然这样,九门各显别义。

  

  总说起来,都收入于第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以显一切诸法同时相应、重重无尽、主伴具足而无所缺,这称之为「法界缘起」。这样,「十玄」之法门,所以缘起圆融无碍自在,是依于「六相」之法门的缘故。六相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六相就是由三对成的,这就十玄门说来,第一门是总相,其余九门是别相,这是总别一对;九种的玄门同成圆融,九玄而且相异的是同异一对;九玄都成圆融之法,九玄差别而各住于自位,是成坏一对。这三对之中,总别约体,同异约相,成坏约用。总、同、成之三者是圆融门,别、异、坏之三者是行布门。行布圆融互入而无碍自在,以故十玄缘起,圆融无碍而重重无尽,具足主伴,遂成一切诸法,同一法界缘起。

  

  (五)修证底次第

  

  华严宗有「约位」、「约行」、「约理」的三种成佛,出于《探玄记》卷三。这是释普庄严童子得法分齐的文。普庄严童子是释迦如来之前身,唐译叫做「大威光太子」。三种中第一「约位」之成佛,是所谓信满成佛,「十信」之终心胜进分之后,进入于「十解」之初位,便为成佛,因为「十解」之初位是三乘终教不退位的缘故,约于这位而以一乘六相融摄,具后面的诸位而谈究竟成佛。第二「约行」的成佛是诸位融即之所谈而不别依位的次第,但从「自分胜进」之究竟而谈成佛。就所谓「自分胜进」,《探玄记》卷二有七重的分别,其中此刻所说是第七的因果分别,,就是「因成」叫做「自分,入于果是「胜进」,不另说位。第三「约理」的成佛,就是旧来本成之所谈,性德本满,诸相皆尽,一切众生皆已成佛,竟不更待新成。和以上三种成佛义约略相同的,便是「行位」,也立三义,出于《五教章》卷下。三义是「寄位」、「约报」、「约行」,其中「寄位」和「约行」和上述的相同,缺乏「约理」而出「约报」,因既明行位差别的缘故。上述的三种成佛缺掉「约报」,是因普庄严童子没…

《月溪法师讲大乘八宗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