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講大乘八宗修法▪P7

  ..續本文上一頁揚「性起」底宗風;同時又有圭峰宗密,起初學荷澤底禅,後就澄觀弘華嚴,于是本宗頓複興。武宗會昌五年,廢佛毀釋,後唐末五代,又複騷亂相繼,諸宗都有中絕的樣子,本宗也僅僅于五臺山中維系一縷的命脈。到趙宋一統四海紹隆叁寶,纔複向隆興的氣運,這時長水子璇出,繼宗密底遺緒,晉水淨源又踵出,唱華嚴之學,道亭、觀複、師會、希迪等就是所稱爲宋朝四大家的,製疏、造章、研究賢首底教義,後通元明時代,本宗教義底研究不絕。

  

  教義

  

  (一)本經宗趣

  

  華嚴宗是從《華嚴經》立的,關于這經底宗趣,古來所說不同。賢首國師依據光統之說以「因果緣起、理實法界」爲宗趣,而這「因果緣起、理實法界」之說,遠超過他經所說之義,以故清涼特加以「不思議」之稱,以「因果緣起、理實法界、不思議」爲宗旨。所謂因果是甚麼呢?一經叁十四品凡有五周的因果,其一,最初的二品是所信的因果;其次,<如來名號品>以下的叁十品是修證的因果,其中,在前的二十八品明住行向地之法門,是爲第二差別的因果;其次,普賢「性起」的二品,明「非因非果」之法門,這是第叁平等的因果;其四,<離世間品>是成行的因果;其五,<入法界品>是證入的因果。這樣一經通明因果之法門,總括說來是舍那和普賢的法界,普賢之法界爲因,舍那之法界爲果。一經之始終,不外平明舍那、普賢因果之法門,這就是所謂因果。

  

  其次「緣起」如上所說因果之法門,是「緣起融通、無礙自在」,因一法即一切法,一行即一切行,一德即一切德,一位即一切位的緣故,所以雖說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階次,但是一位一位各攝一切位,初發心和究竟的佛果絲毫沒有兩樣,不同他家說初住分見法身。本宗談信滿成佛,于初發心時使成究竟正覺,這蓋因「六相圓融、十玄緣起」無礙之法門的緣故,這就是說因果緣起。

  

  其次「理實法界」,上面的「因果緣起」爲事,「理實」爲理,因這理、事都是法界緣起的實德,以故理也是法界、事也是法界。總括之,則爲唯一法界;開之便是事法界、理法界;更開之,便是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這稱爲四種法界。這樣,《華嚴經》一部的宗趣,在于明了「因果緣起、理實法界」之法門。就這一部總標題說來,那「大方廣」是理實法界,《華嚴經》是「因果緣起」,以明「因果緣起、理實法界」之法門的緣故,叫做《大方廣佛華嚴經》。

  

  (二)教判

  

  華嚴宗立「五教、十宗」以判釋一代佛教。「五教」是小乘教、大乘始教、終教、頓教、圓教。小乘教是說生定之理而不知法空之理的《阿含經》、《娑沙論》、《成實論》等所說;大乘始教是大乘初門的淺近教義,「空始教」是指《般若經》、《中論》等所說的空教;「相始教」示諸法之性相,說事相隔曆的《深密經》、《瑜伽論》等的有教;終教是說大乘終極之法的《楞伽經》、《起信論》等之說。這始、終二教,是大乘漸教中的始終;頓教是說一念不生即成佛而教理行果皆頓之教,《維摩诘經》等所說便是;圓教是圓滿周備無礙自在之教,《華嚴》之一乘教就是。這華嚴一乘之教流出而爲別的四教,四教是入而成華嚴一乘之教的。

  

  「十宗」是「我法俱有宗」、「法有我無宗」、「法無去來宗」、「現通假實宗」、「俗妄真實宗」、「諸法俱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絕宗」、「圓明具德宗」,其上面六宗都是小乘教,因其于我法之上有無之見各別而分的;第七的「一切皆空宗」當于始教;「真德不空宗」當于終教:「相想俱絕宗」當于頓教;「圓明真德宗」當于圓教。蓋「五教」和「十宗」其內容是一致的,但「五教」是由法義判教的,「十宗」是就其法義之理趣而分的。這「五教十宗」之判,正出于賢首的《探玄記》中<五教章>,而且五教根據杜順底《五教止觀》,仿于光統漸、頓、圓之叁教,天臺之藏、通、別、圓之四教。又十宗中,前八宗和慈恩之八宗大致相同,到清涼,後之四宗其名稱和次第就有更改了。

  

  (叁)二種法門

  

  華嚴宗有「性起法門」、「緣起法門」之二種,這在《華嚴經》中說來,<普賢行品>是「緣起法門」,<性起品>是「性起法門」;緣起是因,性起是果;緣起是普賢之法門,性起是舍那之法門。先說「緣起法門」,緣是機緣、是因緣,起是生起、是說起,就是「機緣說起」、「因緣生起」,由這二義叫做緣起。其中把不可說之性海果分隨機緣而說起,是「機緣說起」之緣起;而此法即由因緣和合而起的,便是「因緣生起」之緣起。但是雖說是「因緣生起」,如真如爲因,無明爲緣,論真妄和合之緣起的,是終教位之「一相孤門」之緣起論,今華嚴別教一乘,不那樣的別立因緣。本宗說:「因有力,緣便無力;緣有力,因便無力。有力無力,相入相由,緣起重重無盡。」這樣,雖然有「機緣說起」、「因緣生起」之差別,要之,緣起法門是就緣起現前之末位,對于普賢因分之機而立的法門,是觀無盡之緣起而由因向果的法門。

  

  其次,性起法門並非由因向果的,乃一直觀達本來果相,就一心之心性本來出纏,顯出其爲佛果。以無障礙天眼觀之,十法界中無一逆倒者,一切衆生界都具如來之智慧德相而本來成佛。世尊始成正覺時,以天眼觀法界,見一切衆生全都成佛,世尊便歎道:「奇哉!奇哉!一切衆生之心中皆具如來之智慧德相。」這是性起法門之妙趣。

  

  以上「性起」、「緣起」二門,「性起」是本,「緣起」是末;「性起」是果,「緣起」是因。雖然有這樣本、末、因、果之別,但因所謂心、佛和衆生是叁無差別,爲《華嚴》之根本教義,所以都是依據。唯心這法門是一樣的,但「緣起門」是因位之唯心,「性起門」是引上之于果海的如來藏之一心,這就是不同之點。又把這華嚴底「性起」和天臺之「性具」比較之,蓋法華元是攝末歸本之*輪,以故以因心之本具爲主;華嚴是從本垂末之法門,以故染淨之諸法常。引上之于法性之本源,就是天臺「性具」之法門,引下佛果之果德于九界之迷;而「重」、「具」之一字華嚴「性起」之法門,引出九界之迷于佛果之上,著重在「起」、「之」字。如果再仔細比較,還有數多的異點。要之,天臺是語因心之本具,華嚴是論果上之顯現,這是相差的要點。

  

  (四)諸法之說明

  

  華嚴宗把一切無盡之諸法,總攝在「十義」之中,「十義」在五教章是「教義」、「理事」、「解行」、「因果」、「人法」、「分齊境位」、「師弟法智」、「主伴正依」、「隨生根欲示現」、「逆順體用自在」(這十門底名目在《十玄門搜玄記》、《探記》、《華嚴旨歸》、《文義綱目》等互有出入異同)。以上十義都各各具有十義,以這十門爲首,攝一切無盡之諸法,就是這十義,是這十玄門所依之體事。十義各具十玄,十玄又各有十義,這樣便成爲重重無盡之緣起。

  

  所謂十玄門:(一)、是「同時具足相應門」,這在一門十玄底首位,而爲後九門底總句。就是:前面十義之諸法同時相應,而能具足于一法之上,以成諸法一緣起,而且前後、始終等差別,炳然不濫,這就是所謂「同時具足相應門」。以下九門,各各以別義表無盡緣起。(二)、「一多相容不同門」,是關于用之相入。(叁)、「諸法相即自在門」,是約體之相即。(四)、「因陀羅微細境界門」,以帝網喻顯體用之相即相入、重重無盡。(五)、「微細相容安立門」,是 〔 約 〕相的。(六)、「秘密隱顯俱成門」,是約緣的。(七)、「諸藏純雜具德門」,是約行的。(八)、「十世隔法異成門」,是約世的。(九)、「唯心回轉善成門」,是約心的。(十)、「托事顯法生解門」,是約智的。雖然這樣,九門各顯別義。

  

  總說起來,都收入于第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以顯一切諸法同時相應、重重無盡、主伴具足而無所缺,這稱之爲「法界緣起」。這樣,「十玄」之法門,所以緣起圓融無礙自在,是依于「六相」之法門的緣故。六相是「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六相就是由叁對成的,這就十玄門說來,第一門是總相,其余九門是別相,這是總別一對;九種的玄門同成圓融,九玄而且相異的是同異一對;九玄都成圓融之法,九玄差別而各住于自位,是成壞一對。這叁對之中,總別約體,同異約相,成壞約用。總、同、成之叁者是圓融門,別、異、壞之叁者是行布門。行布圓融互入而無礙自在,以故十玄緣起,圓融無礙而重重無盡,具足主伴,遂成一切諸法,同一法界緣起。

  

  (五)修證底次第

  

  華嚴宗有「約位」、「約行」、「約理」的叁種成佛,出于《探玄記》卷叁。這是釋普莊嚴童子得法分齊的文。普莊嚴童子是釋迦如來之前身,唐譯叫做「大威光太子」。叁種中第一「約位」之成佛,是所謂信滿成佛,「十信」之終心勝進分之後,進入于「十解」之初位,便爲成佛,因爲「十解」之初位是叁乘終教不退位的緣故,約于這位而以一乘六相融攝,具後面的諸位而談究竟成佛。第二「約行」的成佛是諸位融即之所談而不別依位的次第,但從「自分勝進」之究竟而談成佛。就所謂「自分勝進」,《探玄記》卷二有七重的分別,其中此刻所說是第七的因果分別,,就是「因成」叫做「自分,入于果是「勝進」,不另說位。第叁「約理」的成佛,就是舊來本成之所談,性德本滿,諸相皆盡,一切衆生皆已成佛,竟不更待新成。和以上叁種成佛義約略相同的,便是「行位」,也立叁義,出于《五教章》卷下。叁義是「寄位」、「約報」、「約行」,其中「寄位」和「約行」和上述的相同,缺乏「約理」而出「約報」,因既明行位差別的緣故。上述的叁種成佛缺掉「約報」,是因普莊嚴童子沒…

《月溪法師講大乘八宗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