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約報」之義的緣故。「約報」之行位是「見聞」、「解行」、「證入」的叁生成佛。《探玄記》卷八就善財童子的得法分別之,道:一、見聞位,就是善財次前的生身,因這見聞是如普賢之法的緣故,成解脫分叁善根。二、解行位,是善財此生修五位之行法而頓成的。叁、證入位,就是因位究竟而沒同于果海,爲善財的來生。這叁生成佛是華嚴別教一乘不共之談,在余教中所不曾有過的。
但《華嚴問答》卷下說:「見聞等之叁位,從叁乘之位說,如果是普法之正位,便是無住、無不住,一切的六道叁界,一切的法界法門都無非是普法之位,又是一位一切位、一切位一位。」位之法門是這樣,一切教行義等法門也都這樣,蓋雖說叁生,不必是叁世隔生。經上說:「初發心時使成正覺。」就是信滿,初發心時解行滿而證入究竟之果海。有甚麼隔生之義呢?凡是別教一乘之義,在以分段身直到佛果,但是彌勒菩薩告善財童子道:「我當來世成正覺時,你當見我。」且因爲要顯叁生行布之差別,約于因果之前後,說果在于當來,以故《五教章》卷下結釋叁生成佛之義道,當如此約因果之前後分二位,所以前位但是因圓,果在于後位,所以說:「當見我。」並非必定說隔生可以見了。《華嚴問答》由這個意思,說見聞等之叁位是依叁乘而說;若普法之王位,便是無住無不住。那麼,約于報而說叁生成佛,是且關于行布門而顯因果之前後差別;如果約于圓融之實義,那是所謂初發心時使成正覺,更不待于隔生。如果又約之于舍那所照之境,那是所謂舊來本成,一切衆生都具如來之智慧德相,本來成佛竟,更沒有新成。
(六)佛身佛土
華嚴宗的佛身是十身具足之佛,關于這十佛有解境、行境之兩種,解悟照了境的佛叫做「解境的十佛」,解趣修證的佛是叫做「行境的十佛」。第一「解境的十佛」是「衆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緣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出于《華嚴經.十地品 》之第八地之下。「衆生身」是衆生世間,「國土身」是國土世界,「業報身」舉業而略惑,就是衆生和國土二世間能感之因緣;其次「聲聞身」以下的七身是智正覺世間,以故十身名爲融叁世間的佛。其行境的十佛是「正覺佛」、「願佛」、「業報佛」、「住持佛」、「化佛」、「法界佛」、「心佛」、「叁昧佛」、「信佛」、「如意佛」,出于《華嚴經》的<離世間品>,這正是解絕而修證的佛。以上二種的十佛,爲解行相即、融叁世間的一大法身雲,這便是「毗廬舍那如來」,以故叫做「十身具足融叁世間的佛」。
其次,華嚴宗分佛土爲兩種:一是國土海,二是世界海。國土海是十佛之自境界,這是不可說之界分;世界海是攝化之境界,這是因分可說之土。世界海之中分叁類:一、「蓮華藏莊嚴世界海」、二、「十重世界海」、叁是「無量雜類世界海」。第一、「蓮華藏世界」是證入身之土,因爲既是證入果海之世界,所以正是果分不可說之境界,但是和次之見聞解行並肩的果海,所以屬之于可說之位,雖然屬于可說之位,但因這並非異于不可說之可說,所以並非是一相寂的世界,乃是主伴具足而重重無盡。第二、「十重世界」是這解行生的土,「十重」約于「十地」,就是于解行生諸位中,就「十地」而明其土。第叁、「無量雜類世界」是見聞生的土,流類非一故叫做無量雜類世界。
以上叁類的世界海是盧舍那十身攝化的境界,而這叁類並非在于土體有別,乃把唯一的華藏世界,約于機之所見而分爲叁類。就是如果直約于果人,那所嚴則爲染淨而通局並爲無礙,這是第一類;如果約于「解行生」的人之感見,那是莊嚴殊勝的淨土,而並非雜穢的娑婆界,故說是叁界之外,其實並非說有別處,這便爲第二類:如果約于「見聞生」的人之感見,那是無量雜類的世界,這便爲第叁類。就是把一華藏界約于叁生的人而分爲叁類,而名這叁類爲世界海,以和國土海分別。因爲國土海是性海果分之土的緣故,顯土體圓融不可說,直說是國土;又因世界海是緣起因分之土的緣故,緣起的土體顯有差別分隔而叫做世界。以上是華嚴宗教義底大要。
修華嚴法界觀,端身正坐,跏趺坐亦可,不跏趺坐亦可,兩眼半合,用眼根反觀,觀到清淨黑暗、空洞一無所有,此時思想不要停止再向前觀,根本無明一破,就可以見一真法界。
用功將根本無明打破後,證一真法界,悟後融會四法界觀,真妄同體。
四法界,五小圈指五蘊;理法界大圈,指真如一真法界,將五蘊變爲五智。
理事無礙法界,將外面印象在裏面的貪嗔癡,變爲戒定慧。
事事無礙法界,外面的叁角,指人生宇宙萬物,由真如一真法界變爲一真法界本體無二無別。
外面之大圈同字指真如一真法界的體;內面之小圈同字指真如法界之用;異字指萬物,有真如一真法界之用,變萬物爲一真法界。
外面大圈之異字指萬物之本體。內面之小圈同字指一真法界之用。異字指萬物,變萬物爲真如一真法界之本體。
一真法界即佛性,根本無明即無始無明。
月溪法師講大乘八宗修法
[八宗] [律宗] [淨土宗] [唯識宗] [天臺宗] [華嚴宗] [密宗] [禅宗] [叁論宗] [月溪法師辨正語錄]
六、真言宗
大日如來所立自內證法門,就是真言秘密之教的宗,詳稱爲「真言陀羅尼宗」。大日如來對于自眷屬,因爲自受法樂,于秘密金剛法界心殿常恒說法,第二祖金剛薩埵禀教命結集這叁密瑜伽底法門,藏于南天竺底鐵塔,這是還沒有流傳于世的時代。當釋迦牟尼佛人滅後八百年代,南天竺有龍猛菩薩加持白芥子開鐵塔,親遇金剛薩埵灌頂受識,爲第叁祖;經第四祖龍智到第五租金剛智,在唐開元八年始傳之于中國。金剛智底弟子不空從師東征,付法爲第六祖;金剛智示寂後再赴印度,進入龍智底室,歸東傳譯了許多經軌。其先開元四年,同爲龍智弟子的善無畏也來到唐土,譯《大日經》,門下的一行撰《述疏》二十卷,但是因這兩師其血脈斷絕,所以稱之爲傳持之祖,並不列付法之祖。第六祖不空的門下有惠果斷法。
教義
(一)宗名
「真言宗」,是「真言陀羅尼宗」的略語。這宗名稱乃大日如來自說,不和他宗各爲後人所立的相同。《金剛頂分別聖位經》上說:「真言陀羅尼宗是一切如來秘奧之教,是自覺聖智修證之法門。」便是。「真言」是梵語「曼陀羅」譯名中之一種,是真實語言的意思,就是指大日如來所說自己內證法門的如義真實的言語。「陀羅尼」是梵語,譯義爲「總持」,是總攝任持的意思,就是說,大日如來之所說,文義都具無量無邊底義理而不失。總之,是舉屬于大日如來之語密的「真言陀羅尼」爲宗名的。然而這宗以真言、印相、觀想的叁密相應爲特征,何以祇以語密之一爲宗名呢?這就因身密和意密兩者,在顯教諸宗雖也或有談及的,然但立聲字假立之義而未知語密。以故,這宗談聲字即實相,把這特重語密之點取爲宗名,以表示其超勝獨妙之所以。
這宗尚有幾多相異的名稱「密宗」、「密教」、「密乘」、「秘密宗」、「秘密藏」、「秘密曼荼羅宗」、「曼荼羅教」、「瑜伽宗」、「陀羅尼宗」、「金剛乘」、「遍一切乘」、「叁摩地宗」等,其中「密宗」、「密教」是依法身直說之秘密法門而名的;「瑜伽宗」是依加持感應、相應涉入之旨而名的;「金剛乘」等是依大日如來之心王心地金剛堅固之乘教而名的。
(二)所依底經論
這宗正所依底本經爲《大日經》、《金剛頂經》兩部,這稱爲兩部大經,更加《蘇悉地經》、《瑜祇經》、《要略念誦經》叁部,稱爲五部秘經。這便是純部密教。至于雜部密教爲數不少,又其所依的論釋,有《發菩提心論》、《釋摩诃衍論》、《大日經疏》、《金剛頂經》、《義訣》等。
(叁)教判
這宗以顯、密叁教、十住心判一代佛教。(1)顯教是文義顯露,淺智易了,隨機方便權門之設施。就佛身言,便是他受用、應化佛底所說;密教乃事理幽深,超絕機情底法身,內證秘密法門底實義。就佛身言,便是大日法身所說。密教所對雖可遍及于佛一代所說底顯教;但是在這二教論上面,特對于華嚴、天臺、叁論、法相底四個大乘而言。(2)小乘大乘、叁乘一乘。顯教密教等之有差別淺深的,依此,可得示背暗向明之相,明遮劣得勝之義。
(四)教旨
這可以分做事教二相、叁大建立等項說之。
(1)事教二相之區別
教相是論「六大」、「四曼」、「叁密」等的玄理,說「即事而真」,顯「現象即實在」底極致;事相是說把那樣甚深難思的教相,實現之于事相上,于父母所生的肉身即證大覺位。總之,教相和事相便是理論和實際,這兩者決不可相離,以故古人相戒道:「不知教相的事相家,如果叁代傳授,當墮于外道。」就是離教相的事相便魔事,離事相的教相也不能在密乘之域。
(2)叁大建立
凡一切諸法,雖然其本末底因緣廣大無邊,都可以包括在「體」、「相」、「用」叁大之內,但是叁大之所談,密顯二教各不相同。就是顯教以真如爲體,以本覺恒沙之性德爲相,報應二身之化用和衆生善惡之業作爲用;密教以地、水、火、風、空、識六大爲「體大」;「大」、「叁」、「法」、「羯」之四曼爲「相大」;「口」、「身」、「意」叁密爲「用大」。六大是法門之體性、法性之源底。四曼是六大所做,性德緣起之別相,叁密是因爲色心即實相的緣故,顯出叁業齊到于果上。
(3)兩 部曼荼羅
兩部是「金剛界」、「胎藏界」。「金剛界」九會之建立、…
《月溪法師講大乘八宗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