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四曼四智印、五部五智底法相,乃開如來之果德的,其說種子是「元」字,是表修生上轉門之義的;「胎藏界」四重圓壇、十叁大院廣建立「字」、「印」、「形」叁秘密、「佛」、「金」、「蓮」叁部之法相,乃示衆生本有之因德的,其說種子是「孔」字,是表示本有下轉門之義。把這兩部約于一多法界,「金剛界」是「不二」而爲一法界,「胎藏界」是「而二」而爲多法界;又具「不二而二」雖說「不二」,但是「二即不二」,並非是「遮二诠一」之謂,兩部色心各各的當體便是「不二」;又就是說「而二」也是「不二即二」,並非色心乘隔之二,乃是有即離不謬之妙義的。
(4)佛身佛土
關于佛身,表面上雖和顯教同立叁身,其實報、應之二身屬于顯教,惟法身是密教底教主。又在法身之中分四種、五種法身,四種法身是自性、受用、變化、等流,五種是在四種之上更加以法界身。又關于四種法身,分「本地身」與「加持身」,古義立「自證」說,新義立「加持」說。又關于佛土,有「密嚴佛土」、「十方淨土」、「諸天修羅宮」的叁種,第一是法身之所居,第二是報身之所居,第叁是等流身之所居。又如次得上品之悉地的,得中品之悉地的,得下品之悉地的所感之土。那麼,這些佛土是隨衆生的性欲而分的,其體無性不可得,而且宛然于無淺深中而現淺深之相的。但是這樣的佛身、佛土是在甚麼地方呢?其在己身之外說佛身,在穢土之外示淨土,祇不過欲利導封執行惡底凡愚罷了,如果據著實義,因那父母所生身即證大覺位的緣故,叁業之外無佛身,即穢土便可得淨土的。
(五)機類
關于機類底分別,或爲二機,或爲叁機、四機等,其中總別合爲九機的最爲精。其九機先立遷回、漸次、直往的叁機。直往之機又分結緣、傍、正的叁機,更從正機分漸、超、頓的叁機。遷回之機是現爲顯教之機,漸次之機是從顯入密之機,直往之機是真言宗之機,其中結緣之機受結緣灌頂而結緣于密教的,傍機不能具修叁密的妙行,祇是修一密、二密的,這同是隔生成佛之機。又正機中的漸機,是從六無畏漸進,而于一生之內契證于初地的修行分證之機;超機是從初無畏超過中間的諸無畏,而于一生之內契證于初地的超越證之機;頓機是于一念、一時超叁劫六無畏,而契證于初地的發心即到之機。但是這九機之說,多爲古義派所用。
(六)成佛
凡一切諸法都是六大所成,就是兩部曼荼羅底法體。以故,所謂成佛,也並非如顯教舍這身而成佛,乃以這父母所生的肉身成佛的,是所謂「即身成佛」,也得就其義門而區別爲理具、加持、顯得的叁種的。
(七)位階
既立了「即身成佛」的義,便不可存有位階等,但是欲顯平等即差別之義,在無階級之中而辨階級,立「叁句」、「五轉」、「六無畏」等的位階。「叁句」就是「菩提心爲因、大悲心爲根、方便爲究竟」,是真言行者由因到果的階級。「五轉」是開「叁句」的發心修行,菩提、涅槃、方便究竟就是關于這次第建立,有「中因」、「東因」之二義。前者是不空所傳,是從本有轉于修生的本體合論之次第。「六無畏」是「善無畏」、「身無畏」、「無我無畏」、「法無畏」、「法無我無畏」、「一切法自住平等無畏」,經這六無畏得達于初地,蓋這不過擬于常途而示內證之淺深的。「十地」名目同于顯教,但因這宗以「初地即極」爲實義的緣故,須是爲開初地之德而爲十地的。
真言宗修法身觀,端身正坐,跏趺坐亦可,不跏趺坐亦可,兩眼半合,身對佛相,口念真言,意思觀想身、口、意叁業相應,大日如來法身佛叁密加持。密宗的修法太多,不論隨修那一法,以身、口、意叁業相應,打破黑暗境界見大日如來爲宗旨。
黑暗境界打破後親見大日如來,就叫做即身成佛。大日如來就是自性身,大日如來的光明一照,將見聞覺知變爲大日如來受用身;大日如來光明一照,將一念無明變爲大日如來;大日如來光明一照,將眼、耳、鼻、舌、身、意變爲大日如來變化身;大日如來變化身一照,將人生宇宙萬物變爲大日如來。
大日如來即成佛,黑暗境界即無始無明。
月溪法師講大乘八宗修法
[八宗] [律宗] [淨土宗] [唯識宗] [天臺宗] [華嚴宗] [密宗] [禅宗] [叁論宗] [月溪法師辨正語錄]
七、禅宗
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拈梵天所獻的金波羅華,以示八萬大衆,大衆惘然不能了解他的意思,只有迦葉尊者欣然破顔微笑,那時佛宣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底法門,付屬于摩诃迦葉。」這稱爲「拈華瞬目,破顔微笑」,也叫做「以心傳心」法門,就是禅宗底起源。迦葉尊者傳之于阿難,從阿難而商那和修等,輾轉相續,到菩提達摩,稱爲西天二十八祖。在中國始傳正法的是西天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大師,大師在梁武帝普通元年來到中國,得慧可傳以衣法,所以菩提達摩大師稱爲中國第一祖。四傳到五祖弘忍,其門下有慧能、神秀兩大徒,神秀行化于北地,叫做「北宗」、「北禅」或「北漸」,慧能爲南地津梁,叫做「南宗」、「南禅」或者「南頓」。到慧能,中國禅風大爲隆盛,爲中國禅宗底中興時代。慧能被尊稱爲「曹溪六祖大師」,在大師門下有數千百底得悟者,尤以南嶽底懷讓、青原底行思,智德並高,便以二人爲正嫡,單傳正法,爲南宗底二神足。南嶽門下出臨濟、沩仰二宗,青原門下出曹洞、雲門、法眼叁宗,稱爲禅宗底五家。又在臨濟門下,出楊岐、黃龍二派。列表如下面:
但是禅宗底分派和其他各宗不大相同,只是由祖師性格、接化手段底差異,並非在教義本身上唱異議的。本宗因爲注重坐禅,所以世人稱之爲「禅宗」,以和他宗區別,但是本宗內部以佛法總府爲任,所以「禅宗」這個名稱是很爲不適當的。現在舉一種關于這名稱底辯論:宋範覺禅師在其所著《林間錄》道:「菩提達摩初由梁之魏,經行嵩山之下,倚杖少林,面壁晏坐七年,非習禅也,久而人莫測其故,因以達摩爲習禅。夫禅那僅諸行之一,何足以盡聖人?」
次就宗旨底大要一言,本宗既經以佛法底總府自任,所以不別定所依底經典,透脫八萬四千底教綱,超出于大、小、顯、密之外,單傳如來心地底法門,以頓使人徹見本性,直捷成佛爲主義,所以說:「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大乘修「六波羅蜜」,「波羅蜜」名爲到彼岸,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那、智慧。修大乘的人叫「菩提薩埵」,「菩提」者,覺也;「薩埵」者,有情也。簡稱菩薩,是普濟之謂。又上求佛道爲菩,下化衆生爲薩。又菩薩者發菩提大心之衆生也,菩薩以菩提心爲體而自度,以大悲心爲用(運同體大悲)而度人,自他兼利,所以稱爲大乘。
小乘、中乘、大乘用功的分別:小乘斷六根,中乘滅一念無明,大乘斷無始無明。小乘、中乘在果上做功夫,須知果從因來,枝折根在,小乘、中乘用功所以不是究竟;拔草除根,清流塞源,要大乘用功所以才是徹底。無始無明譬如盜魁,一念無明譬如股匪,六根譬如賊匪所用的武器,欲爲民除患必須剿賊,但擒賊要擒王,所謂殲厥渠魁,脅從罔治,盜首已除,股匪無主,則其授撫也必矣。若舍其魁首而擒其附從,不特擒不勝擒,即使一時擒盡,他日賊王再招新匪,賊患仍未平也。六根煩惱、一念無明皆因無始無明而來,無始無明者,根本就不明亮,而迷昧本來妙明自性也。小乘之斷六根,六根何罪?特工具耳!而斷之是何異奪盜賊之刀兵而毀之,遂以爲盜害既除也。豈知害因在盜而不在兵器,夫兵器靡特不宜毀,且當資之以攻盜賊,六根豈獨無庸斷,反應利之以破無明;中乘之務斷一念無明而不知斷無始無明,是猶擒賊不擒王也;大乘用一念無明破無始無明,猶如以毒攻毒,然一念無明是起一個思想,爲法執」,根本無明空空洞洞、一無所有,是空執。法執是不可破的,空執是可破的。在大乘用功的時候,小乘、中乘通通不對,小乘中乘是化城,大乘是寶所,設化城引入寶所。
大乘用功最緊要明白歧途,誤入的歧途有四種病。大乘用功易犯的病,大抵有四種:一是止病,就是將一切思想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無一點浮漚。二是作病,就是起一個惡思想改作一個好思想;不怕妄起,祇怕覺遲;以妄除妄,舍妄取真;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中間是;背塵合覺,背覺合塵。叁是滅病,就是將一切思想滅盡了不起,如明鏡現前無一點灰塵。四是任病,就是思想任他起亦好、滅亦可,不執著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對境無心,一切無礙。豈知止、作、任、滅都是靈性見聞覺知的事情,不是佛性。思想起固非佛性,思想不起亦非佛性,思想起伏是生滅法,佛法是不生不滅,兩不相幹;惡思固非真心,好思想亦非真心,好惡是相對,真心是絕對,兩不相幹;惡思想固是妄,好思想亦非真,相對不實故;舍取是妄識的作用,不是自性的本體,能舍是妄,所取何真?見聞覺知所支配故;前念已滅,後念未起,是空無所有,自性能生萬法,與一無所有是了不相幹;背覺合塵固非佛性,背塵合覺亦非菩提,相對待故。譬如一面明鏡,灰塵一來明鏡變爲黑板,背覺合塵;灰塵拭去黑板變爲明鏡,背塵合覺。將一切思想滅盡,當知真性非從滅思想而有,非從起思想而無,思想一起真性變作假心,灰塵一來明鏡成爲黑板,時時要將他拂拭,不是很麻煩嗎?至于思想任他起亦好、滅亦好,他就以爲是不執著一切相,殊不知他已經執著一個「任」字,住「不執著一切相」的相了,就是有心有礙,特不知而已。以上錯處就是由于跑入外道和二乘的見解的緣故,外道雖自成一家之說,但其極點均約相同,究其內容都是雖牽遷有就強的,須知佛法的明心見…
《月溪法師講大乘八宗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