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讲大乘八宗修法▪P6

  ..续本文上一页之<三谛偈>,会得「一心三观」之深旨,授之于南岳慧思禅师。慧思讲说于光洲大苏山,天台大师智顗列于其门下,证悟法华三昧,一度到金陵讲论,从者极多,但因有所思,隐于天台山。后徇陈主之请求,再到金陵,在江南、江西口演《文句》、《玄义》、《止观》之三大部和五小部,由「五时八教」、「三千三谛」的大组织,以完成诸法实相论。亲侍在他左右,笔录他演讲的,是章安尊者灌顶。其后,在法华尊者智威、天宫尊者慧威、左溪尊者玄朗时代,本宗没有甚么光彩,但到那出于玄朗的荆溪尊者湛然便又中兴起来。湛然注释三大部的《记释签》、《辅行》和对于华严宗而着的《金刚锦论》、《止观义例》都是后世之证权。其后有安禄山之乱、有会昌之破佛、有五代之动摇,虽然由道邃、广修、外物、元琇、清竦诸师维持一缕的命脉,但因典籍散逸,本宗差不多归于湮灭了。

  

  宋初,螺溪之义寂,求典籍于高丽,本宗之教学再着于世,同时有山家、山外之争论,以为发挥宗义特色之缘。山外之系统起源于义寂,同门之志固,经晤恩、源清、洪敏至于梵天庆昭、孤山智图,其势极盛。山家系统是在义通及四明、智礼、慈云遵式,其中四明以一人当数人的法敌,而且连战连胜,揭正统之大旆于中外。山外派之主张,以「三千三谛」之主体为真心,这叫做「心具之三千 」;出家派反之,以主体为阴心,说「色心共具三千」。本宗的教学经两派之诤论,益得细密明暸。四明之后,有如仁岳、从义的山外系,对之而有希最、处元、了然、善月的山家系,但皆渐衰,到明代仅见藕益大师而已。

  

  本宗法门以「九识真如心」为观境,「一心三观」为教义。本宗的教义可概括为「教」、「观」两 门: 「教」是教相,就是理论门;「观」是观心,就是实际门。判教和教理属于理论门,观心和行证属于实际门。

  

  (1)判教

  

  是统一一代佛教,同时定《法华》底位置和意义的。那五时八教就是。「五时」是《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佛之说法依这顺序就是欲由、拟宜、诱引、弹呵、淘汰,然后入实。「八教」是说法形式的「顿」、「渐」、「秘密」、「不定」之化仪四教,和说法内容的「藏」、「通」、「别」、「圆」之化法四教。「渐」是慢慢地引人;「顿」则反之,直说最极之法;「秘密」、「不定」虽然同时同听异闻,但凡不知他的同听的是「秘密」,知道的是「不定」。

  

  藏、通、别、圆是其法界观之析空、体空、但中(以真理为超绝的)、不但中(以真理为内在的 ) 之区别。 藏教 于「空」之外见「有」,以故就是「空」,也为「有」; 通教 看做「有」即「空」、「空」即「有」,以故摄「有」为「空」; 别教于 「有」、「空」之外见得「中道」,以为「有」、「空」是出于「中道」的; 圆教 于「有」、「空」之外不见「中道」,以为中道是「有」、「空」。

  

  《华严》是顿教,而于圆兼别;《阿含》、《方等》、《般若》都是渐教,《阿含》是但藏,《方等》把藏和通、别、圆对说,令耻小乘而慕大乘,《般若》别圆带通,由一切皆空淘汰大小对立之执,以开二乘人大之门;《法华》是顿渐以上之纯圆,开会二乘而使归于一佛乘;《涅槃》是因新来的缘故,迫说一代教,泯四教而使入于圆教,这样佛说法之目的纔完成。

  

  (2)教理

  

  法界底万法全都具有「三千三谛」之理,宛然是中道实相之妙体,这便是天台宗教理底骨髓。盖是现象即实在论。

  

  「三千」是该〔概〕括法界万法的,这教目是把《华严经》之「十界」、《法华经》之「十如是」、《大论》之「三世间」相乘而得的。「十界」是地狱、饿鬼、畜牲、修罗、人、天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陀之四圣。顺看,是向上解脱之径路;逆看,是向下堕落之径路。「十界」并非是孤立的,由「十如是」之妙理,以一函九,或向上,或向下,这样,「十界」互具而成百界。

  

  「十如是」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前面九种是万物之事相,后面一种是万法之理性,因为这些事理在百界各各具有的,便成百界千如。三世间是众生(有情)、国土(非情)、五阴,前面两种是假法、是别相;五阴是实法、是通体。这三世间各具千如,以成三千之数。那么,三千是表现万法之事(十如中之前九)、理(十如中之后一)、总(三世间)、别。十界本来通融无碍,彼此互具,一事物中包罗法界的名字。

  

  三谛是「空」、「假」、「中」,对于境说叫做「三谛」,对于心说叫做「三观」。「空」是相对世界之消极观,「假」是立于消极观上的积极观,「中」是超绝二极的绝对观,但是单在理上所得的中谛是「但中」,能够见得心到理事之相即,纔可得「不但中」的三谛。「不但中」的三谛并非是「但中」,同时也并非是「但空」、「但假」,因为三谛相即一非一非三、也为一为三,这叫做圆融三谛,以区别区别次第隔历的三谛。

  

  (3)观心

  

  本宗的教旨是在于实修一心三观之观法,一心三观是立于三千三谛之教理上,就是因一切万法全具三千三谛之理,诸法无非是实相,故可即现实之一心认识涅槃之门户。那么,一心三观是要把一切诸法三谛圆融、法法三千之理,证悟实现于止观的一心上。止,是说禅定之消极方面:观,是说积极方面。有止就有观,有观就显止之用,以故欲成就止观,先当具五缘、呵五欲、弃五盖、五调事、行五法,以为预备,这叫做二十五方便。

  

  止观之对象是阴、烦恼、病患、业相、魔事、禅定、诸见、慢、二乘、菩萨,这叫做十境。止观底方法分为观不可思议境、发真正菩提心、善巧安心、破法偏、识通塞、道品调塞、对治助开、知位次、能安忍、离法爱,这叫做十乘观法。十境之中以第一的五阴为对象,在五阴中以识阴为对象最为适当,其他九种不过附属于识阴罢了。十乘观法因为是可度生死苦海的乘,所以有这个名字。其中,第一的观不思议境就是心,这不外吾人之日用现前而起的一念妄心,这心是全真底发动,外之便没有真,以故于这妄心中具足三千诸法而无有缺灭。心和一切法,横说起来是非一非异,竖说起来是不前不后,玄妙寂绝,不可识、不可说,以故说是不可思议境。于这一心,念念用即空、即假、即中之三观观之。

  

  

  

  因为三观既是即一而三,所以破三惑并非前后,证三德并非次第,祇是说的时候分出次第罢了,理并没有次第。这观不可思议境是十乘观之根本上根的,便由此进于真的域;为着不得此的中根的缘故,加次之六乘观;又为着尚不得达的下根的缘故,加最后的三乘观。

  

  (4)行证

  

  本宗之行位是八位、六即,证果是三身、四土。八位是说五品(伏三惑)、十信(断三惑)、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觉、妙觉(以上四十二位,各断一品之无明);六即是「理即」(不知具足三千三谛的位)、「名字即」(善能嘹解而知一切皆佛法的位)、「观行即」(念念明照三千三谛的位)、「相似即」(观念相续之功显而三惑尽,得六根清净的位)、「分真即」(观念彻底,无明渐断,法体显的位)、「究竟即」(无明无余法体悉显的位)。「六」是从修行的位次说的,行者因此不堕于增上慢;「即」是由所显之理体说,行者因此不堕于自屈。初一是理性,后五是修德。对配八位和六即的,如下面:

  

  三身是应、报、法之三身。应身有胜、劣二身,报身有他受用、自受用二身。劣应身出现于秽土,为凡夫所见;胜应身出现于净土,为三贤、三乘等之所见。他受用报身音声无边、色相无边,为断无明、证中道的菩萨之所见;自受用报身是如来内证、自受法乐之身,是唯佛与佛之境界。法身虽是无色、无形、言亡虑绝之身,但因报应之当体即法身,或可得说有色相。有说法四土,是凡圣同居土(有秽土、净土)、方便有余土(不断无明的所感)、实报无障碍土(断无明的菩萨所居)、常寂光土(诸佛如来之安位处)。前三土是由事上、修上立名,最后之一是由理上、性上立名。三身、四土底关系如下面:

  

  

  

  修三止三观,是由渐修经过,然后修顿悟。

  

  〔 修天台观时, 〕 端身正坐,跏趺坐方可,不跏趺坐方可,两眼半合,观到中的时候,是清净空洞一无所有,思想千万不要停止,再向前观下去,元品无明一破,就可以见圆妙觉性。

  

   圆妙觉性即佛,元始无明即无始无明。

  月溪法师讲大乘八宗修法

  

  [八宗] [律宗] [净土宗] [唯识宗] [天台宗] [华严宗] [密宗] [禅宗] [三论宗] [月溪法师辨正语录] 

  

  五、华严宗

  

  是把《华严经》当做本典的一宗,本宗把五教十宗之目判释释迦一代底教相,把四法界之目区分其教义,把「事事无碍法界」当作本宗的教义,把「十玄缘起」、「六相圆融」论述事事无碍底法门,隋朝的杜顺和尚就是这宗底祖师。到唐初,他的门人至相寺智俨大显扬宗旨,但是那时刚值玄奘初从印度归来,鼓吹新译经论,所以智俨不能十分开显《华严》底妙义。到则天武后时,法藏出,着《五教章》,把五教十宗分判一代底佛教,制《华严探玄记》,以「十玄六相」发挥法界底妙理,说「重重无尽、主伴具足」不可思议底法门,滔滔不绝。因此,以法藏为本宗高祖,就是世所称为贤首大师或香象大师。但是门人静法寺的慧苑和法藏见解稍有不同,作《华严刊定记》,刊师说创新意,祖承差不多断绝了。这时,有居士李通玄研究《华严经》,作论百卷,世人称之为《李长者底华严论》,但是这论并不遵奉贤首。德宗时,清凉澄观出,博通八宗而专弘华严宗,遥继贤首底绝脉,阐…

《月溪法师讲大乘八宗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