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天台宗] [华严宗] [密宗] [禅宗] [三论宗] [月溪法师辨正语录]
三、唯识宗
起于印度的大乘佛教一派,后来流行于中国、日本,在印度叫做「瑜伽宗」,由无着兴起,其弟世亲树立基础,传到中国益加发达。中国在北魏时,已由菩提留支传人无着、世亲的佛教(所谓「地论宗」就是)经梁陈的真谛更加一层光彩(所谓「摄论宗」就是)。
唐初,玄奘三藏东归,对于中国佛教的影响极大,于传入瑜伽宗尤为有功。玄奘把解释世亲《唯识三十颂》的护法等十大论师诸释合糅为一部,汉译为《成唯识论》十卷,其后我国学瑜伽宗的,都以这《成唯识论》为中心,所以有「唯识宗」的一个名称。玄奘的高足慈恩大师窥基,为这论著《述记》二十卷,又别着《枢要》四卷,其他有《大乘义林章》七卷、《瑜伽师地论略纂》十六卷等多数著述,以光阐这宗。其弟子淄州大师慧昭著《唯识论了义灯》七卷,以斥圆测底异说。慧沼弟子扑扬大师智周,着《唯识论演秘》七卷。所谓慈恩、淄州、扑扬三师,称为中国唯识宗三祖。《枢要》、《了义灯》、《演秘》称为唯识论三疏,学者仰为指南。其正依的圣典有六经十一论:《华严》、《深密》、《楞伽》、《庄严》、《阿毗达摩》、《厚严》叫做六经,《瑜伽》、《显扬》、《庄严》、《集量》、《摄大乘》、《十地》、《分别瑜伽辨中边》、《二十唯识》、《观所缘》、《杂集》叫做十一论。
这学派底教判论,即佛教的分类为「三时教」,三时教又分为关于时间形色和关于教义内容约两类,前者叫做年月次第的三时教,后者叫做义类的三时教。前者把一代之所说分为初、昔、今,后者分为有、空、中的三教。但唯识宗的特色,在其「性相别观论」,以为所谓本体论和现象论须区别而论的。如宗名之所示,明是一个唯心论哲学,但和《起信论》等所示的唯心论大有不同。盖这宗固然说「真如」为万有本体,且说「真如」遍在于万有,但是「真如」是无为、无作用、没有生灭变化,就是有不变之性而无随缘之义的。
这宗说万有开展的主体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并非如《起信论》所说普遍的一心,乃是人人个体各别的一心,且系相对的个人的心识,非不生灭、无为法,而为生灭、有为之法,故为个人的唯心论,而有各自唯识之称。就是说,人人各自缘起一个的世界,各自经营以自己为中心的人世,其状恰如多灯燃于一室。这各自缘起的主体叫做「识」,这「识」有八种: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其中第八识阿赖耶识具有可开发万有的潜在势力之无量种子,物、心、自然、人(色)心、依正等诸法,全是由这第八识体内的种子显现,所以万有毕竟为阿赖耶识的内容,阿赖耶识之外并没有别的万法。又这种子有「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两种,有漏种子无论甚么人都共通存在的,由是,吾人之迷的世界为无限缘起,即所谓生死流转;无漏的种子有声闻性、缘觉性和菩萨性三种,而人得各各应于其所而有解脱,其中有菩萨种性的可以成佛,余者永不得成佛的。这人性论和前之唯心论相待,而为唯识宗教学着明的特色。
本宗中心教义的「万法唯识」之法门,始于法相而建立五位、百法,进而明以八识心王为中心,及其和为缘起结果的万法之交涉,而说四分 (注一) 、三类境 (注二) 等的教义,包括为八识之性的真如和八识及其活动之相用,而分「偏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之三性。积极的究论真如的实在,而断为真空妙有,名之为「圆成实性 」;万有之现相名为「依他起性」;其上所起之妄想名为「偏计所执性」。更由这三性,立「相无性」、「性无性」、「胜义无性」之三无性,而明三性消极的、半面的、空的意义,乃至把颇复杂深玄的教义,在论理的精妙形式之下安排施设。
于实践的一面,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等四十一位,以为外面的实践行径路,更约之为「资粮」、「加行」、「修习」、「通达」、「究竟」之五位。至于内面的实践行法,说「遣虚为赏识」、「舍滥留钝识」、「摄末归本识」、「隐劣显胜识」、「遣相证性识」的五种唯识观,而巧使证入于唯识中道之理境,这境名为菩提涅槃,二转依的妙果。涅槃分「有余」、「无余」、「无住处」、「本来清净」四种,菩提分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四智,到达于这妙果的叫做佛陀,于此分「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
(注一)四分是「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相分」底相是相状,而以所缘为义,这是心心所的自体生时,和那起能缘之用同时现表现的影像,即是能缘的所缘对境。「见分」底见是见然,而以能缘为义,这是共着心心所之自体生时,和那表现所缘的影像,同时而起的见照之用,而即是对于其所缘的能缘之作用。但「照」是心性明了而能照前境之谓,《四分义记》卷上有道:「为照之故名「见」,并不是为见之故名「见」。」如果为见之故名「见」,那耳识之「见分」也当名为「闻分」。「自证分」底「自」是自用,就是见 分,「证」是证知之义,盖是从证知自体上之见分作用立名的,这是自证之依主释。又所以称之为「自体分」,是因在四分之中,实以这第三分为其总体。「证自证分」底「证」是证知之义,自证即前之「自证分」,盖是从证知第三「自证分」之作用立名的,这是自证之证之依主释。
(注二)三类境是「性境」、「独影境」、「带质境」。「性境」是有实体实用之境,并非为空想上产物的因缘变之诸法;「独影境」是没有本质,唯由能缘心之妄事分别,所生出的分别变之诸法;「带质境」是一面有本质,一面能缘的心不能得其自相,由心和境两者之力成立的,那通于因缘、分别二变之诸法。
修唯识观,端身正坐,跏趺坐亦可,不跏趺亦可,两眼半合,心中想着法界体性智,生来就是智,皆与识是两样不是一样,不是忽而智忽而识,识作主就有生死,智作主将识转为智,就没有生死。
用前五识向内转第六识,六识转七识,七识转八识,八识转九识,九识的境界是白净一无所有,到此时思想不可停止,再向一无所有那里继续下去,九识一破,当下就可以看见法界体性智。法界体性智是普遍体,光明遍照,将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末那识转为平等性智,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从前阿赖耶识作主,我们就有生死,譬如乱世。现在法界体性智作主,我们就没有生死,譬如世界太平。
法界体性智 譬如国家, 大圆镜智 譬如总揽机关及组织, 平等性智 及 妙观察智 ,譬如被总揽表现人, 妙观察智 及 成所作智 譬如独立人。
法界体性智 是遍满虚空、无所不在,名「法性土」,譬如太阳一 样。 大圆镜智 是我们的思想,无所不有,周围无际,名「自受用土」。 平等性智 是我们起一个思想,名「他受用土 」。 妙观察智 、 成所作智 是随思想的变化,名「变化土」。
法界体性智 ,名「法身」,即「自性身」。 大圆镜智 名「自报身」,即「自受用身」,是不起思 想。 平等性智 名「他报身」,即「他受用身」,是起思 想。 「自报身」、「他报身」总名「报身」。 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名「应身」,即「变化身」。「法身」是如如不动、绝对的,叫做「真 如; 「自报身」,指思想不起;「应身」,随思想变化,叫做本身人格。
真如无念,是有知有觉,即法界体性智;无始无明无念,是无知无觉,即庵末罗识。法界体性智是普遍十方。真如无为法分三种:选择生灭灭已,寂灭是无为;非选择生灭,寂灭是无为;遍满虚空,寂灭是无为。
第八识、七识、六识、五识四种:指外面的环境由见闻觉知印相在第八识里面,内七识、六识、前五识,是由印相在八识里面的见闻觉知发挥出来。八识、七识、六识、前五识是过去、现在、未来循环往来的。证真如以后,见闻觉知、第七识、六识、五识主观的我;由见闻觉知、前五识、六识、七识、眼见得来的、思想得来的、客观的宇宙万物;过去、现在、未来、生灭法,通通变为真如。
阿赖耶识里面含藏有真如不动。知觉起念或不起念。知觉不起念,无知无觉。无明无念。阿赖耶识。知觉不觉起念,断念不觉,空一切念。证真如后,八识、七识、六识、五识,通变为真如,遍满虚空,不生不灭,凝然不动。
未证真如以前,过去、现在、未来一念无明,与真如两不相 干;证真如以后,是一体三宝,「不动」是真如之体,「动」是真如之用;「主」是真如之体,「客」是真如之用。法界体性智即佛性,庵末罗识即无始无明,阿赖耶识即见闻觉知,末那识即一念无明,第六识、前五识即眼、耳、鼻、舌、身、意。
月溪法师讲大乘八宗修法
[八宗] [律宗] [净土宗] [唯识宗] [天台宗] [华严宗] [密宗] [禅宗] [三论宗] [月溪法师辨正语录]
四、天台宗
天台宗是袭用开祖天台大师智顗 (天台大师之名是本着所居的山名) 之名的。本宗以《妙法莲华经》为正依,以《般若》、《涅槃》、《维摩》、《金光明》诸经、《大论》、《中论》等诸论为傍依。其传承是称印度的龙树、北齐的慧文、陈朝的慧思、隋朝的智顗、唐朝的灌顶、智威、玄朗、湛然为九 祖;或者以智顗为始祖,到湛然为六祖;或者更算到湛然以后,至于四明、智礼的八祖,立十七祖;或者金口相承,另立大迦叶以后到师子比丘的付法二十四祖。
慧文禅师由龙树《大智度论》底「三智一心中得」之文,和《中论》…
《月溪法师讲大乘八宗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