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讲大乘八宗修法▪P4

  ..续本文上一页心易成,百即百生;从事于杂修的,至心杂成,仅仅得百中一、二,千中三、五的往生。就是无论修怎样的行业,不至心的是一千之中没有一个能成功的。又五念是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和五正行,仅有开合之别罢了。一行三昧,是以定心为主的,称名专修之一法。以上所说,正行便是称名,因为一切行业虽然都能回向而得往生,但大有难易之别,所以当专修易行的称名。

  

  (3)作业

  

  三心底安心虽已起了,十念底起行虽已定了,但因凡夫底意志怯弱,容易退失,还须有策进的方法。这策进的方法是有四修的作业:一、恭敬修:是对于弥陀如来及净土底依正二报尊重恭敬,行、住、坐、卧不背着西方;涕、唾、便、利不向着西方,这或叫做「殷重修」。二、无余修:是一心全然向着西方,不杂修他事。三、无间修:是一心常系念西方,不以余行间断,不以贪、嗔等的烦恼间杂行业。四、长时修:是以毕命为期待,立誓不中止所修底行业。

  

  (4)行仪

  

  要使起行、作业 〔 能 〕完全的缘故,有应该守的三种行仪,这三种行仪就是寻常、别时、临终。寻常行仪,无论在何时何处,常系心于西方,励行称名的一行,这是遵奉善导所说:「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的。别时行仪,是定一日、七日、十日、九十日等的时日,庄严了道场,清净了衣服、饮食、洁斋三业,严肃威仪,修正助之业。这是依着《弥陀经》一日七日之说、《鼓音声经》之十日之说、《般舟三昧经》之九十日之说,以鞭鞑 〔 挞 〕凡夫懈怠之妄情的。临终行仪,是在命终的时候,庄严了别室,安置了来迎的佛像,沐浴、净衣、散华、烧香,目不注在佛像以外,耳不倾于法音以外,手执从佛像垂下的五色的丝,正念以求往生。因为临终的时候,为病苦所煎逼,每易失掉正念,而临终的一念又胜于平生百年的缘故,看护的人应该切心注意,助成正念。

  

  以上三种行仪虽然不是往生底必须条件,但如果能够办到总是需要的。如在平时勤修至诚,于临终的时候靠着佛力底加护,必定能够住于正念的,所以平时底勤行精进是不可懈怠的。

  

  (5)日课

  

  欲使正定业的称名相续不已,有定日课的必要。一念、十念虽然都能成业,但是凡夫每有因懈怠之故而造罪退失的,所以不得不规定日课来防护。日课在于预定称名底遍数,誓必践行,与其少不如多。凡夫的心,历缘对境,必定要起妄情的,所以必须愈多愈妙,使得没有暇空。念佛的声音,以能自己听见为度。至于记数底方法,虽然不必一定,不过普通都以数着念珠来记数的。

  

  (三)外缘

  

  佛教底通规,以因缘和合而感胜果。安心起 行底内因有了,但若没有外缘,用甚么来证往生底大果呢?所以必定有俟于外缘,就是弥陀愿力。愿力有两种:总愿和别愿。总愿有四宏誓愿和三念愿力,即大誓愿力、三昧定力、本愿功德 力。别愿即四十八愿,就是善导所谓:「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为增上缘。』」凡夫往生底增上缘,实全在于这别愿。尤其第十八愿为念佛主因,而以「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为誓,行者如果安心起行,定可加以佛力而得往生;于十九愿,不仅来迎念佛行者,凡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净土的,临终无不来迎。尤 〔 其 〕是念佛行者,能使诸邪业系,无能碍者。二十愿,凡闻弥陀名号,系念净土,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极乐者,必定成遂的。这样,以愿力为增上缘,使行者必定往生。

  

  此外又有亲、近、增上三缘。这在第十二愿「愿光明体」,在第十八愿「愿名号」,而名体不二不离,所以称其名号而愿往生的行者,必定在名体不二之上,有光明而有摄取不舍之益。善导分这益为三缘:亲缘、近缘、增上缘就是。亲缘是念佛之行者和佛陀彼此间三业亲昵而不舍离,如亲子之间一般的;近缘是弥陀常接近,护念念佛行者,如形影之不能相离;增上缘是佛之威神功德力,能加念于行者,使消灭多劫的罪僭,除掉临终的难障,使住于正念。这三缘就是弥陀本愿之增上缘的相状,是念佛行者特别的利益。

  

  (四)果报

  

  本宗究竟的目的,在于期望往生净土,但是凡夫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今时,念念起恶做罪,很有碍于往生的,便是一罪一恶之微,尚且要障碍往生,何况是多劫的罪僭呢?但是本宗底意思,以为念佛诸行底功德,很能够消灭罪恶,得到佛底迎接以往生净土。念佛是本宗底本意,乘着这佛之本愿的念佛,其得灭罪而成就净业,虽然看当机如何而有迟速,但却没有一念不灭一分的罪的。就是下下品的恶机,尚且能以十念灭罪成就净业,如在利根,一念就可以成就的;至于钝根,那或者要经多念了。下下品的恶机,由十念得以成就净业,是有三个缘故,就是:在心、在缘、在决定。在心,是就能修之心而论的。造罪的人依止于虚妄颠倒之心而造作的,念佛是闻佛之真实功德发起净信而造作的,那个是背驰于法性的虚妄心,这个是随顺于实相的真实心,虚实底力那个强呢?譬如是千岁的暗室,一点灯来暗忽地破去;在缘,是就造作底对境而论的。造罪底对境,在于虚妄之众生;念佛底对境,在于佛底真实功德,真妄亦非可同日而论的;在决定,为十念念佛,在临终而住于决定猛利之心,而造罪是在平生犹豫不定之时,定和不定底力是那个强呢?这样,因为有上面三种的理由,临终底十念尚能灭八十亿劫之重罪,何况平生之念佛!念念灭罪,那净业必能成就的。

  

  念佛分为四种:(一)持名念佛、(二)观相念佛、(三)观想念佛、(四)实相念佛。

  

  净土分为四种:(一)凡圣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实报庄严土、(四)常寂光净土。

  

  净土分为两种:(一)报身净土,即唯物净土;(二)法身净土,即唯心净土。

  

  阿弥陀佛分为两种:(一)极乐世界的报身阿弥陀佛、(二)法身自性弥陀佛。

  

  自性法身净土是遍满十方,东、西、南、北无所不在,即常寂光净土。西方净土是报身净土,是指定西方,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净报所感;又如东方满月世界净土,是药师佛十二大愿净报所感;如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秽土,是我们共业所感。不论在那个世界见自性法身净土,乃是一样的,报身净土不是一样的。

  

  

  

  持名念佛往生西方分为九品。如左:

  

  上品上生:发三种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种众生: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经典;修行六念(念佛、法、僧、戒、天、施),回向发愿,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

  

  上品中生: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

  

  上品下生: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回向往生,七日见佛。

  

  中品上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回向往生。

  

  中品中生:一日一夜持八戒斋,一日一夜持沙弥戒,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回向往生。

  

  中品下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终时,遇善知识说极乐,发愿回向往生。

  

  下品上生:作众恶业,不谤方等经典,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经典名字,回向往生,七七日乃见观音菩萨。

  

  下品中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盗戒,不净说法,应堕地狱;命欲终时,遇善知识赞说净土,回向往生,六劫乃见观音菩萨。

  

  下品下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应堕恶道。临命终时,遇善知识说法安慰,教令念佛,具足十念,回向往生,满十二大劫乃见观音菩萨。

  

  人间一百年为西方一昼夜,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为一小劫,持名念佛最要紧要记着,有行无愿决不往生,有愿无行则愿是虚设;生不生西方就在你的愿力,生在西方品位的高下,就在你的行力。每天念佛,不论念多愈少一定要发愿,念佛念完后即行发愿。发愿时,即照我所编的白话,口中说一遍,不可默说须出声,就同与人说话一样,发愿时并要至诚恳切:

  

  「 弟子 某某,现在发愿求生净土,持念我佛的圣号,将来临终的时候,无论甚么地方全不愿意去,但求我佛、菩萨接引 弟子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并且愿意这个念佛的功德,普度众生,同生净土。」

  

  观相念佛

  

  身对佛相,口念佛名,意观想着阿弥陀佛的法相,不论纸画、木雕、泥塑、铜铸,供着那样相就观那样相,身、口、意三业相应,阿弥陀佛身、口、意三密加持。

  

  观想念佛

  

  就是修十六妙观:初日观、二水观、三地观、四树观、五池观、六总观、七华座、八像观、九佛身、十观音、十一势至、十二普观、十三杂观、十四上品三、十五中品三、十六下品三。

  

  实相念佛

  

  念南无阿弥陀佛,心中散乱,证凡圣同居士;念到一心不乱,证方便有余土;念到身心两忘,佛念皆空,一无所有,证实报庄严土;是为分证。到此境界是无记忆空,不是自性弥陀,再提起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向无记忆空那里,将第二句弥陀佛名号追第一句,将第三句追第二句,将第四句追第三句,如是次第二十、三十、四十、一百、两百句追下去念,无记忆空的无明一破,便见自性法身阿弥陀佛,证常寂光净土,是为满证,即经中所说:「净念相继,得三摩地,证无生忍。」

  

  

  自性弥陀即佛性,无记忆空即无始无明。

  

  此宗自永嘉四年,佛图澄传道安法师,由师之弟子庐山慧远法师,宏扬净土,续光明善导和尚、般舟承远大师、云封法照国师、乌龙少康大师、照庆省常法师、云栖莲池大师、梵天省庵法师宏扬,至今尤盛。

  月溪法师讲大乘八宗修法

  

  [八宗] [律宗] [净土宗] [唯识宗] […

《月溪法师讲大乘八宗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