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講大乘八宗修法▪P4

  ..續本文上一頁心易成,百即百生;從事于雜修的,至心雜成,僅僅得百中一、二,千中叁、五的往生。就是無論修怎樣的行業,不至心的是一千之中沒有一個能成功的。又五念是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和五正行,僅有開合之別罷了。一行叁昧,是以定心爲主的,稱名專修之一法。以上所說,正行便是稱名,因爲一切行業雖然都能回向而得往生,但大有難易之別,所以當專修易行的稱名。

  

  (3)作業

  

  叁心底安心雖已起了,十念底起行雖已定了,但因凡夫底意志怯弱,容易退失,還須有策進的方法。這策進的方法是有四修的作業:一、恭敬修:是對于彌陀如來及淨土底依正二報尊重恭敬,行、住、坐、臥不背著西方;涕、唾、便、利不向著西方,這或叫做「殷重修」。二、無余修:是一心全然向著西方,不雜修他事。叁、無間修:是一心常系念西方,不以余行間斷,不以貪、嗔等的煩惱間雜行業。四、長時修:是以畢命爲期待,立誓不中止所修底行業。

  

  (4)行儀

  

  要使起行、作業 〔 能 〕完全的緣故,有應該守的叁種行儀,這叁種行儀就是尋常、別時、臨終。尋常行儀,無論在何時何處,常系心于西方,勵行稱名的一行,這是遵奉善導所說:「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的。別時行儀,是定一日、七日、十日、九十日等的時日,莊嚴了道場,清淨了衣服、飲食、潔齋叁業,嚴肅威儀,修正助之業。這是依著《彌陀經》一日七日之說、《鼓音聲經》之十日之說、《般舟叁昧經》之九十日之說,以鞭鞑 〔 撻 〕凡夫懈怠之妄情的。臨終行儀,是在命終的時候,莊嚴了別室,安置了來迎的佛像,沐浴、淨衣、散華、燒香,目不注在佛像以外,耳不傾于法音以外,手執從佛像垂下的五色的絲,正念以求往生。因爲臨終的時候,爲病苦所煎逼,每易失掉正念,而臨終的一念又勝于平生百年的緣故,看護的人應該切心注意,助成正念。

  

  以上叁種行儀雖然不是往生底必須條件,但如果能夠辦到總是需要的。如在平時勤修至誠,于臨終的時候靠著佛力底加護,必定能夠住于正念的,所以平時底勤行精進是不可懈怠的。

  

  (5)日課

  

  欲使正定業的稱名相續不已,有定日課的必要。一念、十念雖然都能成業,但是凡夫每有因懈怠之故而造罪退失的,所以不得不規定日課來防護。日課在于預定稱名底遍數,誓必踐行,與其少不如多。凡夫的心,曆緣對境,必定要起妄情的,所以必須愈多愈妙,使得沒有暇空。念佛的聲音,以能自己聽見爲度。至于記數底方法,雖然不必一定,不過普通都以數著念珠來記數的。

  

  (叁)外緣

  

  佛教底通規,以因緣和合而感勝果。安心起 行底內因有了,但若沒有外緣,用甚麼來證往生底大果呢?所以必定有俟于外緣,就是彌陀願力。願力有兩種:總願和別願。總願有四宏誓願和叁念願力,即大誓願力、叁昧定力、本願功德 力。別願即四十八願,就是善導所謂:「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爲增上緣。』」凡夫往生底增上緣,實全在于這別願。尤其第十八願爲念佛主因,而以「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爲誓,行者如果安心起行,定可加以佛力而得往生;于十九願,不僅來迎念佛行者,凡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淨土的,臨終無不來迎。尤 〔 其 〕是念佛行者,能使諸邪業系,無能礙者。二十願,凡聞彌陀名號,系念淨土,植衆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極樂者,必定成遂的。這樣,以願力爲增上緣,使行者必定往生。

  

  此外又有親、近、增上叁緣。這在第十二願「願光明體」,在第十八願「願名號」,而名體不二不離,所以稱其名號而願往生的行者,必定在名體不二之上,有光明而有攝取不舍之益。善導分這益爲叁緣:親緣、近緣、增上緣就是。親緣是念佛之行者和佛陀彼此間叁業親昵而不舍離,如親子之間一般的;近緣是彌陀常接近,護念念佛行者,如形影之不能相離;增上緣是佛之威神功德力,能加念于行者,使消滅多劫的罪僭,除掉臨終的難障,使住于正念。這叁緣就是彌陀本願之增上緣的相狀,是念佛行者特別的利益。

  

  (四)果報

  

  本宗究竟的目的,在于期望往生淨土,但是凡夫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今時,念念起惡做罪,很有礙于往生的,便是一罪一惡之微,尚且要障礙往生,何況是多劫的罪僭呢?但是本宗底意思,以爲念佛諸行底功德,很能夠消滅罪惡,得到佛底迎接以往生淨土。念佛是本宗底本意,乘著這佛之本願的念佛,其得滅罪而成就淨業,雖然看當機如何而有遲速,但卻沒有一念不滅一分的罪的。就是下下品的惡機,尚且能以十念滅罪成就淨業,如在利根,一念就可以成就的;至于鈍根,那或者要經多念了。下下品的惡機,由十念得以成就淨業,是有叁個緣故,就是:在心、在緣、在決定。在心,是就能修之心而論的。造罪的人依止于虛妄顛倒之心而造作的,念佛是聞佛之真實功德發起淨信而造作的,那個是背馳于法性的虛妄心,這個是隨順于實相的真實心,虛實底力那個強呢?譬如是千歲的暗室,一點燈來暗忽地破去;在緣,是就造作底對境而論的。造罪底對境,在于虛妄之衆生;念佛底對境,在于佛底真實功德,真妄亦非可同日而論的;在決定,爲十念念佛,在臨終而住于決定猛利之心,而造罪是在平生猶豫不定之時,定和不定底力是那個強呢?這樣,因爲有上面叁種的理由,臨終底十念尚能滅八十億劫之重罪,何況平生之念佛!念念滅罪,那淨業必能成就的。

  

  念佛分爲四種:(一)持名念佛、(二)觀相念佛、(叁)觀想念佛、(四)實相念佛。

  

  淨土分爲四種:(一)凡聖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叁)實報莊嚴土、(四)常寂光淨土。

  

  淨土分爲兩種:(一)報身淨土,即唯物淨土;(二)法身淨土,即唯心淨土。

  

  阿彌陀佛分爲兩種:(一)極樂世界的報身阿彌陀佛、(二)法身自性彌陀佛。

  

  自性法身淨土是遍滿十方,東、西、南、北無所不在,即常寂光淨土。西方淨土是報身淨土,是指定西方,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淨報所感;又如東方滿月世界淨土,是藥師佛十二大願淨報所感;如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穢土,是我們共業所感。不論在那個世界見自性法身淨土,乃是一樣的,報身淨土不是一樣的。

  

  

  

  持名念佛往生西方分爲九品。如左:

  

  上品上生:發叁種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叁種衆生: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經典;修行六念(念佛、法、僧、戒、天、施),回向發願,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

  

  上品中生:方等經典,善解義趣,于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

  

  上品下生: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回向往生,七日見佛。

  

  中品上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衆過患,回向往生。

  

  中品中生:一日一夜持八戒齋,一日一夜持沙彌戒,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回向往生。

  

  中品下生:孝養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終時,遇善知識說極樂,發願回向往生。

  

  下品上生:作衆惡業,不謗方等經典,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說大乘經典名字,回向往生,七七日乃見觀音菩薩。

  

  下品中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盜戒,不淨說法,應墮地獄;命欲終時,遇善知識贊說淨土,回向往生,六劫乃見觀音菩薩。

  

  下品下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應墮惡道。臨命終時,遇善知識說法安慰,教令念佛,具足十念,回向往生,滿十二大劫乃見觀音菩薩。

  

  人間一百年爲西方一晝夜,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爲一小劫,持名念佛最要緊要記著,有行無願決不往生,有願無行則願是虛設;生不生西方就在你的願力,生在西方品位的高下,就在你的行力。每天念佛,不論念多愈少一定要發願,念佛念完後即行發願。發願時,即照我所編的白話,口中說一遍,不可默說須出聲,就同與人說話一樣,發願時並要至誠懇切:

  

  「 弟子 某某,現在發願求生淨土,持念我佛的聖號,將來臨終的時候,無論甚麼地方全不願意去,但求我佛、菩薩接引 弟子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並且願意這個念佛的功德,普度衆生,同生淨土。」

  

  觀相念佛

  

  身對佛相,口念佛名,意觀想著阿彌陀佛的法相,不論紙畫、木雕、泥塑、銅鑄,供著那樣相就觀那樣相,身、口、意叁業相應,阿彌陀佛身、口、意叁密加持。

  

  觀想念佛

  

  就是修十六妙觀:初日觀、二水觀、叁地觀、四樹觀、五池觀、六總觀、七華座、八像觀、九佛身、十觀音、十一勢至、十二普觀、十叁雜觀、十四上品叁、十五中品叁、十六下品叁。

  

  實相念佛

  

  念南無阿彌陀佛,心中散亂,證凡聖同居士;念到一心不亂,證方便有余土;念到身心兩忘,佛念皆空,一無所有,證實報莊嚴土;是爲分證。到此境界是無記憶空,不是自性彌陀,再提起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向無記憶空那裏,將第二句彌陀佛名號追第一句,將第叁句追第二句,將第四句追第叁句,如是次第二十、叁十、四十、一百、兩百句追下去念,無記憶空的無明一破,便見自性法身阿彌陀佛,證常寂光淨土,是爲滿證,即經中所說:「淨念相繼,得叁摩地,證無生忍。」

  

  

  自性彌陀即佛性,無記憶空即無始無明。

  

  此宗自永嘉四年,佛圖澄傳道安法師,由師之弟子廬山慧遠法師,宏揚淨土,續光明善導和尚、般舟承遠大師、雲封法照國師、烏龍少康大師、照慶省常法師、雲棲蓮池大師、梵天省庵法師宏揚,至今尤盛。

  月溪法師講大乘八宗修法

  

  [八宗] [律宗] [淨土宗] [唯識宗] […

《月溪法師講大乘八宗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