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讲大乘八宗修法▪P3

  ..续本文上一页

  ◎取水

  

  若见流水,当愿众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南无欢喜庄严王佛。

  

  雨无宝髻如来。

  

  南无无量胜王佛。

  

  唵缚悉波啰摩尼莎婆诃。 三遍

  

  若见大河,当愿众生,得预法流,入佛智海。

  

  若见桥道,当愿众生,广度一切,犹如桥梁。

  

  ◎浴佛

  

  我今灌浴诸如来,净智庄严功德聚,五浊众生令离垢,同登如来净法身。

  

  ◎赞佛

  

  赞佛相好,常愿众生,成就佛身,证无相法。

  

  唵牟尼牟尼,三牟尼萨缚贺。 三遍

  

  ◎绕塔

  

  右绕于塔,当愿众生,所行无逆,成一切智。

  

  南无三满多没驮喃,唵杜波杜波娑婆诃。 三遍

  

  ◎着病

  

  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离乖诤法。

  

  唵室哩多,室哩多,军咤利莎缚贺。 三遍

  

  ◎剃发

  

  剃除须发,当愿众生,远离烦恼,究竟寂灭。

  

  唵悉殿都漫多啰,跋陀耶娑婆诃。 三遍

  

  ◎沐浴

  

  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

  

  唵跋折啰恼,迦咤莎诃。 三遍

  

  ◎洗足

  

  若洗足时,当愿众生,具足神力,所行无碍。

  

  唵蓝莎诃。 三遍

  

  每日早午晚三时修戒观,端身正坐,跏趺坐亦可,不跏趺坐亦可。两眼半合,提起正念,心中就思想,《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我们因为有生死,就不能见我们本元自性,因为我们的本元自性被无始无明遮障,无始无明一破,就可以见本元自性,到此时就超脱轮回。将提起的正念,不向外面看,向心里面看,看到一无所有,空洞黑暗。此时思想不要停止,再上前看,看得多,无明一破,就可以见本源自性。

  

  (一)金刚宝戒,就是佛性,因名词不同。体是一样的。

  

  (一)明末清初,慧云古馨律师、三昧寂光律师、见月读体律师,中兴此宗。

  月溪法师讲大乘八宗修法

  

  [八宗] [律宗] [净土宗] [唯识宗] [天台宗] [华严宗] [密宗] [禅宗] [三论宗] [月溪法师辨正语录] 

  

  净土宗

  

  净土宗也叫做莲宗,是以《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往生净土论》三经一论为所依本典。主张心专念「弥陀」名号,托着弥陀底弘愿,离掉现世界秽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的。释迦牟尼始说《无量寿经》以下的净土三部经,开示他力本愿的净土宗法门,是本宗底起源。佛入灭后九百年,天亲菩萨造《往生净土论》,赞述三经要义,以弘通这宗。晋朝的慧远,在庐山建东林寺,专弘净土法门,道俗皈依的极众,共组识一个「莲社」,是在我国开宗之始。魏朝的昙鸾从菩提留支那里受《观无量寿经》,因就专修净业,着《往生论注》两卷,被推为中国本宗著述底巨擘。隋唐间,有道绰禅师,在石壁玄中寺读昙鸾底碑文,大有所感,抛弃素所从事的《涅槃经》之讲说,专修净业,着《安乐集》两卷。唐贞观时,善导和尚,亲遇道绰传受宗义,着《观经疏》阐明他力信心底要旨,又做《法事赞》等诸书,定一宗所用底行仪,热心化导道俗。他底门下有善感禅师,也得念佛三昧,着《释净土群疑论》开导有缘,继着有少康禅师出来,也能弘通这宗。这宗以为一切众生所有的本源性地,和十方诸佛毫没有两样。虽然造了极重的恶业,受了无量的苦报,但是他的本性依旧毫没有沾染的,只消有一念回光,如来便都能知见,用同体大悲来把他摄归净域。弥陀底光明,是遍照十方念佛众生的。但因为众生底净眼还没有开,所以不能知见。若是平素念佛的人,到了临终时候,意根、命根都已断绝,后念还没有起来,在这一剎那间,佛便现在前面,便就超脱三界火宅了。众生底品类,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弥陀底愿力是平等无二的,无论甚么人,虔心称念「弥陀」名号,一声便能消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如果能够净念久久相继,那其效益更不消说了。至于念佛,无论千句万句,其实就是一句,佛念底心并不缘着过去,也并不是缘着未来,祇是缘着现前的一句,为往生的正因,这就叫做「万修万人去」底方法。能够积久纯熟,能缘之心忽然脱去,做到了无念而念,念即无念,名理一心,那生品更高了。

  

  (一)教判

  

  本宗判释尊一代的教为圣道、净土两门。净土是仰仗他力,以得往生净土,在那里证佛果的教,就是净土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所说示的法义;圣道是依着自力修策之功,在此证悟佛果圣道之教,就是在净土三经以外所说示的八万四千的教法,为大小、顿渐、半满之法。圣道之法是在此土起愿修行,以期待证果的,虽然不能说一点没有佛力如被,但大概是靠着自力的;净土之法是要依托着此土的愿行和佛的愿力往生彼土,在净妙之土行业圆满,才能到达于佛果的,虽然有一些儿自力心行,但大概是靠着佛愿他力的。圣道之法因为多须自力,所以难行,仿佛是陆路上的步行;净土之法因为多仰仗着他力,所以易行,仿佛是水路上的乘船。因此圣道可叫做「难行道」,净土法可叫做「易行道」。

  

  (二)内因

  

  本宗是托 〔 托 〕着《无量寿经》所说的弥陀本愿,尤其是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约的愿力。又《观经》说的:「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和《阿弥陀经》说的「一日七日,一心不乱,执持名号」的正说,以三心之安心、称名之起行、四修之作业,成就往生底内因,由本愿光明底外缘除灭业障,而感来迎之圣应,以期待报土往生之妙果,这样是欲在于不退的国土,修悠悠的妙行,进趋于阿耨菩提之究竟位的。

  

  (1)现在先讲安心

  

  (一)安心有总和别的两种,总安心又分为两种:厌离秽土、欣求净土之心,和大菩提心即是。三界、天道、二十五有底境界虽然苦乐万般,但那为有漏业感所成的,毕竟不能免于苦恶之秽土;至于西方净土,是弥陀清净业之所感,但受诸乐的妙土,所以不能不厌秽欣净。又大菩提心是在往生净土,以求佛果菩提,求佛果的人须发大菩提心,是佛门底通规,本宗自然亦应该这样。善导在《亲经.玄义分》说:「各发无上的心。」就是为此。在这经,散善义,举往相、还相底回向心,也大概和一分菩提心相同。这菩提心不必定和能不能往生相关联,如《观经.下下品》,没有这菩提心也得往生,但却不能据此,便说菩提心可以不发的。

  

  其次,别安心有三心,这是本宗底要点。于《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于《观经》说 : 「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其发三心者,必生彼国。」至诚心是真实心,是身、口、意三业皆离却名利虚假之心的。

  

  (二)相信阿弥陀佛,常以四十八大愿力摄取众生,若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的。

  

  (三)回向发愿心:这是是把过去到今生,自己所作身、口、意三业之善根,和为着他人所作善根而随喜的,完全回向于净土,而愿欲往生的心。具有这三心的人,其行必成,所以必定往生,但是其中如果缺掉一心,就不能得往生。

  

  这三心的意义虽然是这样的深广,但在事实上,如果有真实无疑的念佛而欲往生的一心,三心自能具有的,具这一心的,叫做「横具的三心」。但是人性是不一样的。像那有名利虚假底不至心的人,有狐疑不决底不深心的人,有愚痴多情底不回向心的人,就不能不用这三心来逐渐加以对治,经这样对治而成的,叫做「竖具底三心」。虽然有横竖底分别,但是已经具了,只是一个,虽然只是一个,却并非没有深浅,所以往生起来就生出三品九生底分别。往生那件事是没有两样的,但是凡夫有名利虚假之心,难于如实。又虽然一度发起三心,他底心还是不住地退转无常,所以真有至于出离生死的行者,不能不为精细的注意。

  

  (2)起行

  

  如三个安心已经具有了,那所修的一切善根,即完全是这往生净土底善根。在《无量寿经》说:「乃至十念。」又说:「修诸功德,植诸德本。」在《观经》说「定善十三观和散善三福」,在《弥陀经》示「一日七日之一心不乱」的称名,在天亲底《净土论》说「五念门」,善导示「正杂二行,助正二业,专杂二修」,在《文殊般若经》明「一行三昧」。这里面,善导底「正杂」和「助正」之判,网罗最为精审。正行,是愿生西方净土,皈依弥陀一佛,专行净土正依的三经所说的行,就是本来为净土往生之行的;杂行,与此不同,乃是人、天、菩萨十方净土之行,虽然并非正行,却是欲把他来回向于西方净土而求往生的,就是正行以外的一切善根。

  

  又正行有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五种。赞诵是专心念诵净土所正依的三经;观察是专观西方净土底依正二报,如《观经》定善十三观就是;礼拜是一心礼拜弥陀如来;称名是一心称念弥陀名号;赞叹供养是一心赞叹弥陀底功德,并用香花供养。除了这五种正行之外,其余一切善根都叫做杂行。又五种正行如果区别起来,就有正、助二业,前三后一是助业;第四的称名,实是正定之业,因为称名是正对弥陀第十八愿的,愿中有「乃至十念」之语,即无论一念、十念都可往生的,所以是正定之业。前三后一,因为是劝励策进这称名方便,所以叫做「助业」,这就是「同类底助业」;如果修杂行能为称名底方便,也得称为助业,这叫做「异类底助业」。

  

  以上正、杂二行虽然皆得往生,但其间却大有得失,修这正行的叫做「专修」,修杂行的叫做「杂修」。从事于专修的,至…

《月溪法师讲大乘八宗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