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水
若見流水,當願衆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南無歡喜莊嚴王佛。
雨無寶髻如來。
南無無量勝王佛。
唵縛悉波啰摩尼莎婆诃。 叁遍
若見大河,當願衆生,得預法流,入佛智海。
若見橋道,當願衆生,廣度一切,猶如橋梁。
◎浴佛
我今灌浴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聚,五濁衆生令離垢,同登如來淨法身。
◎贊佛
贊佛相好,常願衆生,成就佛身,證無相法。
唵牟尼牟尼,叁牟尼薩縛賀。 叁遍
◎繞塔
右繞于塔,當願衆生,所行無逆,成一切智。
南無叁滿多沒馱喃,唵杜波杜波娑婆诃。 叁遍
◎著病
見疾病人,當願衆生,知身空寂,離乖诤法。
唵室哩多,室哩多,軍咤利莎縛賀。 叁遍
◎剃發
剃除須發,當願衆生,遠離煩惱,究竟寂滅。
唵悉殿都漫多啰,跋陀耶娑婆诃。 叁遍
◎沐浴
洗浴身體,當願衆生,身心無垢,內外光潔。
唵跋折啰惱,迦咤莎诃。 叁遍
◎洗足
若洗足時,當願衆生,具足神力,所行無礙。
唵藍莎诃。 叁遍
每日早午晚叁時修戒觀,端身正坐,跏趺坐亦可,不跏趺坐亦可。兩眼半合,提起正念,心中就思想,《菩薩戒經》雲:「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我們因爲有生死,就不能見我們本元自性,因爲我們的本元自性被無始無明遮障,無始無明一破,就可以見本元自性,到此時就超脫輪回。將提起的正念,不向外面看,向心裏面看,看到一無所有,空洞黑暗。此時思想不要停止,再上前看,看得多,無明一破,就可以見本源自性。
(一)金剛寶戒,就是佛性,因名詞不同。體是一樣的。
(一)明末清初,慧雲古馨律師、叁昧寂光律師、見月讀體律師,中興此宗。
月溪法師講大乘八宗修法
[八宗] [律宗] [淨土宗] [唯識宗] [天臺宗] [華嚴宗] [密宗] [禅宗] [叁論宗] [月溪法師辨正語錄]
淨土宗
淨土宗也叫做蓮宗,是以《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和《往生淨土論》叁經一論爲所依本典。主張心專念「彌陀」名號,托著彌陀底弘願,離掉現世界穢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淨土的。釋迦牟尼始說《無量壽經》以下的淨土叁部經,開示他力本願的淨土宗法門,是本宗底起源。佛入滅後九百年,天親菩薩造《往生淨土論》,贊述叁經要義,以弘通這宗。晉朝的慧遠,在廬山建東林寺,專弘淨土法門,道俗皈依的極衆,共組識一個「蓮社」,是在我國開宗之始。魏朝的昙鸾從菩提留支那裏受《觀無量壽經》,因就專修淨業,著《往生論注》兩卷,被推爲中國本宗著述底巨擘。隋唐間,有道綽禅師,在石壁玄中寺讀昙鸾底碑文,大有所感,抛棄素所從事的《涅槃經》之講說,專修淨業,著《安樂集》兩卷。唐貞觀時,善導和尚,親遇道綽傳受宗義,著《觀經疏》闡明他力信心底要旨,又做《法事贊》等諸書,定一宗所用底行儀,熱心化導道俗。他底門下有善感禅師,也得念佛叁昧,著《釋淨土群疑論》開導有緣,繼著有少康禅師出來,也能弘通這宗。這宗以爲一切衆生所有的本源性地,和十方諸佛毫沒有兩樣。雖然造了極重的惡業,受了無量的苦報,但是他的本性依舊毫沒有沾染的,只消有一念回光,如來便都能知見,用同體大悲來把他攝歸淨域。彌陀底光明,是遍照十方念佛衆生的。但因爲衆生底淨眼還沒有開,所以不能知見。若是平素念佛的人,到了臨終時候,意根、命根都已斷絕,後念還沒有起來,在這一剎那間,佛便現在前面,便就超脫叁界火宅了。衆生底品類,雖然千差萬別,但是彌陀底願力是平等無二的,無論甚麼人,虔心稱念「彌陀」名號,一聲便能消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如果能夠淨念久久相繼,那其效益更不消說了。至于念佛,無論千句萬句,其實就是一句,佛念底心並不緣著過去,也並不是緣著未來,祇是緣著現前的一句,爲往生的正因,這就叫做「萬修萬人去」底方法。能夠積久純熟,能緣之心忽然脫去,做到了無念而念,念即無念,名理一心,那生品更高了。
(一)教判
本宗判釋尊一代的教爲聖道、淨土兩門。淨土是仰仗他力,以得往生淨土,在那裏證佛果的教,就是淨土叁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所說示的法義;聖道是依著自力修策之功,在此證悟佛果聖道之教,就是在淨土叁經以外所說示的八萬四千的教法,爲大小、頓漸、半滿之法。聖道之法是在此土起願修行,以期待證果的,雖然不能說一點沒有佛力如被,但大概是靠著自力的;淨土之法是要依托著此土的願行和佛的願力往生彼土,在淨妙之土行業圓滿,才能到達于佛果的,雖然有一些兒自力心行,但大概是靠著佛願他力的。聖道之法因爲多須自力,所以難行,仿佛是陸路上的步行;淨土之法因爲多仰仗著他力,所以易行,仿佛是水路上的乘船。因此聖道可叫做「難行道」,淨土法可叫做「易行道」。
(二)內因
本宗是托 〔 托 〕著《無量壽經》所說的彌陀本願,尤其是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誓約的願力。又《觀經》說的:「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和《阿彌陀經》說的「一日七日,一心不亂,執持名號」的正說,以叁心之安心、稱名之起行、四修之作業,成就往生底內因,由本願光明底外緣除滅業障,而感來迎之聖應,以期待報土往生之妙果,這樣是欲在于不退的國土,修悠悠的妙行,進趨于阿耨菩提之究竟位的。
(1)現在先講安心
(一)安心有總和別的兩種,總安心又分爲兩種:厭離穢土、欣求淨土之心,和大菩提心即是。叁界、天道、二十五有底境界雖然苦樂萬般,但那爲有漏業感所成的,畢竟不能免于苦惡之穢土;至于西方淨土,是彌陀清淨業之所感,但受諸樂的妙土,所以不能不厭穢欣淨。又大菩提心是在往生淨土,以求佛果菩提,求佛果的人須發大菩提心,是佛門底通規,本宗自然亦應該這樣。善導在《親經.玄義分》說:「各發無上的心。」就是爲此。在這經,散善義,舉往相、還相底回向心,也大概和一分菩提心相同。這菩提心不必定和能不能往生相關聯,如《觀經.下下品》,沒有這菩提心也得往生,但卻不能據此,便說菩提心可以不發的。
其次,別安心有叁心,這是本宗底要點。于《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于《觀經》說 : 「發叁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爲叁?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其發叁心者,必生彼國。」至誠心是真實心,是身、口、意叁業皆離卻名利虛假之心的。
(二)相信阿彌陀佛,常以四十八大願力攝取衆生,若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的。
(叁)回向發願心:這是是把過去到今生,自己所作身、口、意叁業之善根,和爲著他人所作善根而隨喜的,完全回向于淨土,而願欲往生的心。具有這叁心的人,其行必成,所以必定往生,但是其中如果缺掉一心,就不能得往生。
這叁心的意義雖然是這樣的深廣,但在事實上,如果有真實無疑的念佛而欲往生的一心,叁心自能具有的,具這一心的,叫做「橫具的叁心」。但是人性是不一樣的。像那有名利虛假底不至心的人,有狐疑不決底不深心的人,有愚癡多情底不回向心的人,就不能不用這叁心來逐漸加以對治,經這樣對治而成的,叫做「豎具底叁心」。雖然有橫豎底分別,但是已經具了,只是一個,雖然只是一個,卻並非沒有深淺,所以往生起來就生出叁品九生底分別。往生那件事是沒有兩樣的,但是凡夫有名利虛假之心,難于如實。又雖然一度發起叁心,他底心還是不住地退轉無常,所以真有至于出離生死的行者,不能不爲精細的注意。
(2)起行
如叁個安心已經具有了,那所修的一切善根,即完全是這往生淨土底善根。在《無量壽經》說:「乃至十念。」又說:「修諸功德,植諸德本。」在《觀經》說「定善十叁觀和散善叁福」,在《彌陀經》示「一日七日之一心不亂」的稱名,在天親底《淨土論》說「五念門」,善導示「正雜二行,助正二業,專雜二修」,在《文殊般若經》明「一行叁昧」。這裏面,善導底「正雜」和「助正」之判,網羅最爲精審。正行,是願生西方淨土,皈依彌陀一佛,專行淨土正依的叁經所說的行,就是本來爲淨土往生之行的;雜行,與此不同,乃是人、天、菩薩十方淨土之行,雖然並非正行,卻是欲把他來回向于西方淨土而求往生的,就是正行以外的一切善根。
又正行有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贊歎供養五種。贊誦是專心念誦淨土所正依的叁經;觀察是專觀西方淨土底依正二報,如《觀經》定善十叁觀就是;禮拜是一心禮拜彌陀如來;稱名是一心稱念彌陀名號;贊歎供養是一心贊歎彌陀底功德,並用香花供養。除了這五種正行之外,其余一切善根都叫做雜行。又五種正行如果區別起來,就有正、助二業,前叁後一是助業;第四的稱名,實是正定之業,因爲稱名是正對彌陀第十八願的,願中有「乃至十念」之語,即無論一念、十念都可往生的,所以是正定之業。前叁後一,因爲是勸勵策進這稱名方便,所以叫做「助業」,這就是「同類底助業」;如果修雜行能爲稱名底方便,也得稱爲助業,這叫做「異類底助業」。
以上正、雜二行雖然皆得往生,但其間卻大有得失,修這正行的叫做「專修」,修雜行的叫做「雜修」。從事于專修的,至…
《月溪法師講大乘八宗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