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叁谛偈>,會得「一心叁觀」之深旨,授之于南嶽慧思禅師。慧思講說于光洲大蘇山,天臺大師智顗列于其門下,證悟法華叁昧,一度到金陵講論,從者極多,但因有所思,隱于天臺山。後徇陳主之請求,再到金陵,在江南、江西口演《文句》、《玄義》、《止觀》之叁大部和五小部,由「五時八教」、「叁千叁谛」的大組織,以完成諸法實相論。親侍在他左右,筆錄他演講的,是章安尊者灌頂。其後,在法華尊者智威、天宮尊者慧威、左溪尊者玄朗時代,本宗沒有甚麼光彩,但到那出于玄朗的荊溪尊者湛然便又中興起來。湛然注釋叁大部的《記釋簽》、《輔行》和對于華嚴宗而著的《金剛錦論》、《止觀義例》都是後世之證權。其後有安祿山之亂、有會昌之破佛、有五代之動搖,雖然由道邃、廣修、外物、元琇、清竦諸師維持一縷的命脈,但因典籍散逸,本宗差不多歸于湮滅了。
宋初,螺溪之義寂,求典籍于高麗,本宗之教學再著于世,同時有山家、山外之爭論,以爲發揮宗義特色之緣。山外之系統起源于義寂,同門之志固,經晤恩、源清、洪敏至于梵天慶昭、孤山智圖,其勢極盛。山家系統是在義通及四明、智禮、慈雲遵式,其中四明以一人當數人的法敵,而且連戰連勝,揭正統之大旆于中外。山外派之主張,以「叁千叁谛」之主體爲真心,這叫做「心具之叁千 」;出家派反之,以主體爲陰心,說「色心共具叁千」。本宗的教學經兩派之诤論,益得細密明暸。四明之後,有如仁嶽、從義的山外系,對之而有希最、處元、了然、善月的山家系,但皆漸衰,到明代僅見藕益大師而已。
本宗法門以「九識真如心」爲觀境,「一心叁觀」爲教義。本宗的教義可概括爲「教」、「觀」兩 門: 「教」是教相,就是理論門;「觀」是觀心,就是實際門。判教和教理屬于理論門,觀心和行證屬于實際門。
(1)判教
是統一一代佛教,同時定《法華》底位置和意義的。那五時八教就是。「五時」是《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佛之說法依這順序就是欲由、擬宜、誘引、彈呵、淘汰,然後入實。「八教」是說法形式的「頓」、「漸」、「秘密」、「不定」之化儀四教,和說法內容的「藏」、「通」、「別」、「圓」之化法四教。「漸」是慢慢地引人;「頓」則反之,直說最極之法;「秘密」、「不定」雖然同時同聽異聞,但凡不知他的同聽的是「秘密」,知道的是「不定」。
藏、通、別、圓是其法界觀之析空、體空、但中(以真理爲超絕的)、不但中(以真理爲內在的 ) 之區別。 藏教 于「空」之外見「有」,以故就是「空」,也爲「有」; 通教 看做「有」即「空」、「空」即「有」,以故攝「有」爲「空」; 別教于 「有」、「空」之外見得「中道」,以爲「有」、「空」是出于「中道」的; 圓教 于「有」、「空」之外不見「中道」,以爲中道是「有」、「空」。
《華嚴》是頓教,而于圓兼別;《阿含》、《方等》、《般若》都是漸教,《阿含》是但藏,《方等》把藏和通、別、圓對說,令恥小乘而慕大乘,《般若》別圓帶通,由一切皆空淘汰大小對立之執,以開二乘人大之門;《法華》是頓漸以上之純圓,開會二乘而使歸于一佛乘;《涅槃》是因新來的緣故,迫說一代教,泯四教而使入于圓教,這樣佛說法之目的纔完成。
(2)教理
法界底萬法全都具有「叁千叁谛」之理,宛然是中道實相之妙體,這便是天臺宗教理底骨髓。蓋是現象即實在論。
「叁千」是該〔概〕括法界萬法的,這教目是把《華嚴經》之「十界」、《法華經》之「十如是」、《大論》之「叁世間」相乘而得的。「十界」是地獄、餓鬼、畜牲、修羅、人、天之六凡,和聲聞、緣覺、菩薩、佛陀之四聖。順看,是向上解脫之徑路;逆看,是向下墮落之徑路。「十界」並非是孤立的,由「十如是」之妙理,以一函九,或向上,或向下,這樣,「十界」互具而成百界。
「十如是」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前面九種是萬物之事相,後面一種是萬法之理性,因爲這些事理在百界各各具有的,便成百界千如。叁世間是衆生(有情)、國土(非情)、五陰,前面兩種是假法、是別相;五陰是實法、是通體。這叁世間各具千如,以成叁千之數。那麼,叁千是表現萬法之事(十如中之前九)、理(十如中之後一)、總(叁世間)、別。十界本來通融無礙,彼此互具,一事物中包羅法界的名字。
叁谛是「空」、「假」、「中」,對于境說叫做「叁谛」,對于心說叫做「叁觀」。「空」是相對世界之消極觀,「假」是立于消極觀上的積極觀,「中」是超絕二極的絕對觀,但是單在理上所得的中谛是「但中」,能夠見得心到理事之相即,纔可得「不但中」的叁谛。「不但中」的叁谛並非是「但中」,同時也並非是「但空」、「但假」,因爲叁谛相即一非一非叁、也爲一爲叁,這叫做圓融叁谛,以區別區別次第隔曆的叁谛。
(3)觀心
本宗的教旨是在于實修一心叁觀之觀法,一心叁觀是立于叁千叁谛之教理上,就是因一切萬法全具叁千叁谛之理,諸法無非是實相,故可即現實之一心認識涅槃之門戶。那麼,一心叁觀是要把一切諸法叁谛圓融、法法叁千之理,證悟實現于止觀的一心上。止,是說禅定之消極方面:觀,是說積極方面。有止就有觀,有觀就顯止之用,以故欲成就止觀,先當具五緣、呵五欲、棄五蓋、五調事、行五法,以爲預備,這叫做二十五方便。
止觀之對象是陰、煩惱、病患、業相、魔事、禅定、諸見、慢、二乘、菩薩,這叫做十境。止觀底方法分爲觀不可思議境、發真正菩提心、善巧安心、破法偏、識通塞、道品調塞、對治助開、知位次、能安忍、離法愛,這叫做十乘觀法。十境之中以第一的五陰爲對象,在五陰中以識陰爲對象最爲適當,其他九種不過附屬于識陰罷了。十乘觀法因爲是可度生死苦海的乘,所以有這個名字。其中,第一的觀不思議境就是心,這不外吾人之日用現前而起的一念妄心,這心是全真底發動,外之便沒有真,以故于這妄心中具足叁千諸法而無有缺滅。心和一切法,橫說起來是非一非異,豎說起來是不前不後,玄妙寂絕,不可識、不可說,以故說是不可思議境。于這一心,念念用即空、即假、即中之叁觀觀之。
因爲叁觀既是即一而叁,所以破叁惑並非前後,證叁德並非次第,祇是說的時候分出次第罷了,理並沒有次第。這觀不可思議境是十乘觀之根本上根的,便由此進于真的域;爲著不得此的中根的緣故,加次之六乘觀;又爲著尚不得達的下根的緣故,加最後的叁乘觀。
(4)行證
本宗之行位是八位、六即,證果是叁身、四土。八位是說五品(伏叁惑)、十信(斷叁惑)、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覺、妙覺(以上四十二位,各斷一品之無明);六即是「理即」(不知具足叁千叁谛的位)、「名字即」(善能嘹解而知一切皆佛法的位)、「觀行即」(念念明照叁千叁谛的位)、「相似即」(觀念相續之功顯而叁惑盡,得六根清淨的位)、「分真即」(觀念徹底,無明漸斷,法體顯的位)、「究竟即」(無明無余法體悉顯的位)。「六」是從修行的位次說的,行者因此不墮于增上慢;「即」是由所顯之理體說,行者因此不墮于自屈。初一是理性,後五是修德。對配八位和六即的,如下面:
叁身是應、報、法之叁身。應身有勝、劣二身,報身有他受用、自受用二身。劣應身出現于穢土,爲凡夫所見;勝應身出現于淨土,爲叁賢、叁乘等之所見。他受用報身音聲無邊、色相無邊,爲斷無明、證中道的菩薩之所見;自受用報身是如來內證、自受法樂之身,是唯佛與佛之境界。法身雖是無色、無形、言亡慮絕之身,但因報應之當體即法身,或可得說有色相。有說法四土,是凡聖同居土(有穢土、淨土)、方便有余土(不斷無明的所感)、實報無障礙土(斷無明的菩薩所居)、常寂光土(諸佛如來之安位處)。前叁土是由事上、修上立名,最後之一是由理上、性上立名。叁身、四土底關系如下面:
修叁止叁觀,是由漸修經過,然後修頓悟。
〔 修天臺觀時, 〕 端身正坐,跏趺坐方可,不跏趺坐方可,兩眼半合,觀到中的時候,是清淨空洞一無所有,思想千萬不要停止,再向前觀下去,元品無明一破,就可以見圓妙覺性。
圓妙覺性即佛,元始無明即無始無明。
月溪法師講大乘八宗修法
[八宗] [律宗] [淨土宗] [唯識宗] [天臺宗] [華嚴宗] [密宗] [禅宗] [叁論宗] [月溪法師辨正語錄]
五、華嚴宗
是把《華嚴經》當做本典的一宗,本宗把五教十宗之目判釋釋迦一代底教相,把四法界之目區分其教義,把「事事無礙法界」當作本宗的教義,把「十玄緣起」、「六相圓融」論述事事無礙底法門,隋朝的杜順和尚就是這宗底祖師。到唐初,他的門人至相寺智俨大顯揚宗旨,但是那時剛值玄奘初從印度歸來,鼓吹新譯經論,所以智俨不能十分開顯《華嚴》底妙義。到則天武後時,法藏出,著《五教章》,把五教十宗分判一代底佛教,製《華嚴探玄記》,以「十玄六相」發揮法界底妙理,說「重重無盡、主伴具足」不可思議底法門,滔滔不絕。因此,以法藏爲本宗高祖,就是世所稱爲賢首大師或香象大師。但是門人靜法寺的慧苑和法藏見解稍有不同,作《華嚴刊定記》,刊師說創新意,祖承差不多斷絕了。這時,有居士李通玄研究《華嚴經》,作論百卷,世人稱之爲《李長者底華嚴論》,但是這論並不遵奉賢首。德宗時,清涼澄觀出,博通八宗而專弘華嚴宗,遙繼賢首底絕脈,闡…
《月溪法師講大乘八宗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