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塵識亦變爲佛性。見性後在本體上看是一律平等的,無所謂佛、無所謂衆生、無所謂衆生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菩提煩惱同是空花。未見性前,一假皆假,妄想〔心〕作支配故;既見性後,一真皆真,真心所流露故。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那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總是真如,大地山河皆爲佛性,石頭瓦塊概屬菩提,嬉笑言談、音聲語言盡是佛性,真心妙用、揚眉瞬目,佛法宣流。蓋即體起用,即用歸體,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用不二故。所以左右逢源,無不自得,前時怎樣也不得,現在怎樣也得。佛性是定,起念是慧。
大乘用功與參話頭沒有差別。如參「念佛是誰?」就先明白:念佛的念是從見聞覺知起來的,假如不起念,是見聞覺知,非是佛性。識取自己本來面目本來不起念,如如不動,念佛與本來佛性了不相幹。二六時中向身內識取本來佛性,不要向外求,識來識去,因緣時至雳的一聲,無始無明一破,豁然貫通,就可以見本來佛性。
如參「本來面目在那裏?」宜先明白:起念是見聞覺知,不起念亦是見聞覺知,空無所有是無始無明,本來面目知如不動。向無始無明識取,識來識去,因緣時至雳的一聲,無始無明一破,豁然貫通,就會見著本來面目。
如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宜先明白:所謂萬念從見聞覺知起,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心指見聞覺知,識指認識,萬法從本來面目生,如如不動,亦不起念。見聞覺知將萬念歸一念,向無始無明識取本來面目,識來識去,時機一到,雳的一聲,豁然貫通,就可以看見萬法從自性生。
如參「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本來面目?」宜先明白:父母未生以前是中陰身,一念不覺入母胎,父母未生以前非佛性。明白中陰身受生死因,未見佛性故,如何方能見佛性?父母未生以前是中陰身,父母既生以後是見聞覺知的靈性,明白本來面目。識取後永久不輪回胎胞。此人因被無始無明窠臼遮障,我們就從無始無明識取,因緣時至雳的一聲,無始無明一破豁然真通,本來面目自性即出現。
最上乘者就是第六度般若禅,佛法在本來自性上說,本是無言無說,無佛可成,無衆生可度,無生死可了,無涅槃可證,但有言說都無實義,語言道斷,心行處滅。德山和尚雲:「窮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于巨壑。」語言文字、聰明智慧,一概都用不著,故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未曾說著一字。最上乘法是唯證與證乃能知之,是過來人的話。既證到後,宇宙山河、世間萬物,都在佛性光明之下。語一譬喻:未見性前,上明下暗。本來佛性,譬喻太陽;無始無明,譬喻烏雲。太陽本有光明不能發現,因被烏雲遮障。我們用功打破無始無明窠臼,譬喻大風吹散烏雲。烏雲一散,太陽光明遍滿宇宙,充塞十方。太陽譬喻佛性,宇宙萬物在自性中。故古人雲:「什麼是佛?」石頭 、 瓦塊 、 露柱 、 燈籠 、 翠竹黃花 、 青山 、綠水,無一不是佛性。故釋迦牟尼,于靈山會上,拈花示衆,迦葉微笑。佛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最上乘法如兩個同鄉人,見面時所說鄉土風光,唯他二人如甜如蜜,傍人聽之如聾如啞。最上乘法,唯過來人與過來人所講乃知,未證悟的人聽見證悟的人東說西說,千萬不可毀謗。古人雲:「毀謗般若,罪過無邊。」假如你未悟,怎樣說都不是;假如你悟後,怎樣說都是。證悟後心中七通八達,從自己胸襟中流露出來,說般若禅、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和盤托出;或瞬目揚眉、問東拉西、瞋喜打罵、說是說非、擎拳舉指;或行棒行喝、豎拂拈槌;或持叉張弓、輥球舞笏;或拽石搬土、打鼓吹毛;或一默一言、一噓一笑,乃至種種方便,皆是親切爲人,然祗爲太親故,人多罔措。瞥然見者,, 不隔絲毫;其或沈吟,迢迢萬裏。欲明道者,宜無忽焉!祖祖相傳,至今不絕,祇怕不悟,不怕悟後無語。
禅宗悟後說法,是奪人不奪境,人生宇宙萬物空有是境。悟後的人說法,將人生宇宙萬物空有隨拈一樣都是佛法,假如你悟後,怎樣說都是佛法,假如你未悟,怎樣說通不是佛法。
略舉數則作爲參考:
襄州居士龐蘊谒石頭,乃問:「不與萬法爲侶者是甚麼人?」頭以手掩其口,豁然有省。偈曰:「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
澧州藥山惟俨禅師,首造石頭之室,便問:「叁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嘗聞南方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實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頭曰:「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恁麼不恁麼總不得。子作麼生?」師罔措。頭曰:「子因緣不在此,且往馬大師處去。」師禀命恭禮馬祖,仍申前問,祖曰:「我有時教伊揚眉瞬目,有時揚眉瞬目者是,有時揚眉瞬目者不是。子作麼生?」師于言下契悟,便禮拜。祖曰:「你見甚麼道理便禮拜?」師曰:「某甲在石頭處如蚊子上鐵牛。」祖曰:「汝既如是,善自護持。」
李翺問藥山和尚曰:「如何是道?」師以手指上下曰:「會麼?」曰:「不會。」師曰:「雲在青天水在瓶。」李欣然作禮。述偈曰:「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余話,雲在青天水在瓶。」李又問:「如何是戒、定、慧?」師曰:「貧道這裏無此閑家俱。」李罔測玄旨。
潭州招提寺慧明禅師,初參馬祖,祖問:「汝來何求?」曰:「求佛知見。」祖曰:「佛無知見,知見乃魔耳。汝自何來?」曰:「南嶽來。」祖曰:「汝從南嶽來,未識曹溪心要。汝速歸彼,不宜他往。」師歸石頭,問:「如何是佛?」頭曰:「汝無佛性。」師曰:「蠢動含靈又作麼生?」頭曰:「蠢動含靈即有佛性。」曰:「慧朗爲甚麼卻無?」頭曰:「爲汝不肯承當。」師于言下信入。往後凡學者至,皆曰:「去!去!汝無佛性。」其接機大約如此。
天皇道悟禅師,谒馬祖,祖曰:「識取自心,本來是佛,不屬漸次,不假修持,體自如如,萬德圓滿。」師于言下大悟。
益州大隨法真禅師,妙齡夙悟,遍參知識。次至大沩會下數載,食不至充,臥不求暖,清苦練行,沩深器之。一日問曰:「阇黎在老僧此間,不曾聞一轉話。」師曰:「教某甲向甚麼處下口?」沩曰:「何不道如何是佛?」師便作手勢掩沩口,沩歎曰:「子真得其髓。」
福州靈雲志勤師,本州長豁人也。初在沩山,因見桃花悟道。雲有偈曰:「叁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沩覽偈,诘其所悟,與之符契。囑曰:「從緣悟入,永無退失,善自護持。」
洪州新興嚴陽尊者初參趙州,問:「一物不將來時如何?」州曰:「放不下,擔取去。」師于言下大悟。僧問:「如何是佛?」師曰:「土塊。」曰:「如何是法?」師曰:「地動也。」曰:「如何是僧?」師曰:「吃粥吃飯。」問:「如何是新興水?」師曰:「面前江裏。」
本來面目即佛性,無明窠臼即無始無明。
月溪法師講大乘八宗修法
[八宗] [律宗] [淨土宗] [唯識宗] [天臺宗] [華嚴宗] [密宗] [禅宗] [叁論宗] [月溪法師辨正語錄]
八、叁論宗
是把龍樹菩薩所著《中觀論》、《十二門論》和其弟子提婆菩薩所著《百論》叁部論爲根據的一宗,弘通無相皆空底法門的。在印度,龍樹、提婆二菩薩爲元祖,羅 [ 目侯 ] 羅尊青目論師繼承之,各有所論述。後清辨、智光更大加弘通。
其次在中國,東晉時代,羅什叁藏首先傳譯,弘通龍樹、提婆所著書,其門人叁千,其中僧肇、道生、道融、僧睿四人,號稱四哲。僧肇、道融在關內,就是中國的西北地方,不但依上面所舉的叁論,也依用《大智度論》等,弘道真空妙有底法門,所稱爲「四論宗」便是。道生、僧睿二人移居吳地,單依用叁論,鼓吹真空底一邊,這是中國叁論宗底本源。
到南北朝,昙濟弘之,經道朗傳之于攝嶺的僧诠,僧诠傳之于興皇的法朗,但僧诠生當梁世,天親菩薩底法門已顯于中國,受其影響,在法門底說明上稍見變遷,所以稱道朗以前爲古說,僧诠以後爲新說。
法朗底門人吉藏,是叁論底高祖,所謂嘉祥大師便是。吉藏金陵人,梁大清叁年生,隋開皇元年叁十叁歲時遊于吳越之境,留居嘉祥寺,開講筵,著叁論底注疏。後人長安,住于慧日寺。在唐武德六年五月圓寂,年七十五,有著述四十四部。本宗蓋由吉藏大成,在他一代弘通最盛,其門下雖然不無英匠,但是被法相宗所壓到,其勢極爲不振,到唐中葉差不多陷于衰減底狀態了。
(一)宗名
叁論宗的名稱,是因爲把《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之叁論爲正依而成立的。其正不依佛所說的經,卻依菩薩所造的論爲宗名,是甚麼緣故呢?就因大小教乘是治衆生種種執見毛病的藥,藥病相應就能完全除掉執見,所以在一代諸經不能附以優劣等差。如果依照經是依著那對于一機一緣而說的一二經,就墮于有所得之見了,所以當舉一切經爲其所依。但是因爲《中》、《百》、《十二》叁論是概括一代教,提示佛說真意的緣故,依著叁論就是依著一切經的道理。因此這宗特和諸宗相異,不取諸經而依論立他的宗名。
(二)教判
凡是諸宗的教判,都判別一代教底優劣,廢劣立勝。叁論卻不然,主張佛教底目的是在唯悟爲宗,其所顯示之道不二,以故不許把一代教爲優劣之別,有廢立之見,以爲如果如諸宗那樣,對于一代教判別優劣,那就墮于有所得之見,失掉佛教之真義了。如果強判別優劣,那可以說諸經各具等、勝、劣的叁義,優劣相半。吉藏對于成論師、地論師之教判加以诋斥,也就爲此。
這樣說諸經均等的,是在關…
《月溪法師講大乘八宗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