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講佛教人生觀▪P4

  ..續本文上一頁憑據,來證明他的教民死了生天的。就好比在黑房子裏面捉黑貓一般,黑貓有無是一個問題;能夠捉得到嗎,又是一個問題;捉到可以證知他是黑貓嗎,又是一個問題。說天地萬物,都是上帝所造的,那麼現今世界有人滿之患,何以上帝不再造多一個地球,來分容過剩的人口呢?至說遠祖犯罪,禍及今日的人,上帝太過暴虐。法律昌明的國家,尚且罪不及妻拿。講到升天享福,世間的福不要,爲甚麼又要天上的福呢?莫非在那裏又來吃好些,穿好些,住好些嗎?這樣的享享福,有甚麼意思呢?到底又怎樣呢?況且生前不能夠確實知道,死後就可以有把握嗎?這樣的糊糊塗塗信下去,是不對的。

  上面所講的,是外國的宗教。至若我們中國,就有孔子的禮教,孔子尊爲萬世師表,所提倡的仁義禮讓,孝、弟、忠、信。當然是爲人的基礎,我們都應該行的,是平常的事。孔子主張我們要做到一個君子好人之外,也未會指示我們一個究竟的標准。(老子下面有講)

  所講各家的主張,可以給他下一個總批評,就是通通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婆羅門教的淨染相對,聖凡相對;耶教的上帝魔鬼相對,天堂地獄相對;儒教的善惡相對,君子小人相對。相對就是不徹底,不究竟。

  介紹本師釋迦牟尼

  我們仔細思量,就會覺得這個世界,是有苦無樂的。在苦的地位,固然是苦;即在樂的地位,又有壞的苦;在不苦不樂的地位,就有無聊無味的苦。這樣看來。苦亦苦,樂亦苦,不苦不樂亦苦。我們若果覺悟這個世界無常的苦,那就應當尋求出路了。但是世界的宗教學說紛紛莫衷一是。我們沒有智慧的凡夫要審慎揀擇,不可以隨便妄信盲從,來自誤誤人的。譬如瞎子,要得明眼的人來引路,才不會走錯的,若果以盲導盲,就會相牽入火坑了。我們無論聽誰人所講的道理都要問問,所講的人情上通不通得過,徹底不徹底。應當思量比較,來研究一下。不可以人雲亦雲,糊裏糊塗的這樣。要擇最妥善、最殊勝的來信從才好。

  上邊已經講了,各家的見解,都是不徹底的。現在我開始講佛教的主張了。但是在未開識之前,我先將佛教主略爲介紹一下。

  佛教的教主,就是釋迦牟尼佛。現今在殿上中間坐著這尊像就是了。佛教本來很古很古都有的,不過釋迦佛,從新再將他振興起來就罷了。佛在我們中國周朝的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在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宮降生。父王叫做淨飯王,聖母叫做摩耶夫人。佛做太子時,名叫悉達。他在國城裏面遊行,東南西北,四個城門都到過。就看見了人家有病的、老的,和死的。因此感覺到人生在世,雖然貴爲天子,富有天下。也不能夠免脫這種的痛苦。最後遇著一個出家人,才曉得有了生脫死的妙法。由此就發心出家去修行,從十九歲出家起,修到叁十歲。在臘月初八夜,明星出了的時候,在菩提樹下,就得了道,成了佛。後來就在各處地方,演說佛法,教化世人,直到七十九歲入滅。

  佛教究竟的宗旨 見性成佛

  講到佛教,又怎樣的主張呢?佛告訴我們,凡是有情的衆生,通通都有佛性,個個都可以成佛,成佛就是佛教的目的。

  佛性就是我們的真心,徹悟真心,就是成佛。佛字是印度音,中國話叫覺者。但佛的覺,是絕對的,不是對迷而言的覺。是本來有的,自性的覺。

  我們的佛性在那裏呢?就是在我們的腦筋裏面呀。爲甚麼我們看他不見呢?是因爲被種種的煩惱,所蓋覆的緣故。腦筋譬如金礦,佛性譬如礦內的金子。金子不顯露出來就是因爲有泥沙等雜質,遮藏的緣故。這些雜質,就好比煩惱一樣,煩惱從甚麼地方來的呢?我往下去再講。

  要得金子,就須把金礦來鍛煉;要見佛性,就當照佛法來修行。怎樣的修行,才可以明心見性呢?讓我慢一步再講。金礦銷成了金子之後,不會再變爲礦了;衆生成了佛之後,也就永遠不會再變做凡夫了。我們的佛性,是無始無終的。譬如金子,在礦還沒有镕銷的時候,就已然有的了。镕煉了之後,金子的性質,也永久不會變壞的一樣。

  證悟真心。有甚麼的好處呢?當然是有絕大的利益,就是得到神用自在,常樂我淨的境界(現在我們凡夫的境界就是觀心無常,觀受是苦,觀法無我,觀身不淨。)。我今說一個譬喻。腦筋好比一頭牛,佛性好比一個牧童。牧童不在那裏,牛就會踐踏人家的麥田,采吃人家的菜蔬。農夫看見了,就會來鞭打他。牛就要受痛苦了。我們沒有看見我們的佛性,就被腦筋來作主,受他愚弄。時時刻刻,爲萬物所轉。所以受種種的苦惱。見性之後,我們就有佛性來做我們的主人翁,不但不被腦筋所支配,反能夠支配腦筋;不但不爲萬物所轉移,到可以轉移萬物。佛的威光一照,從前的貪瞋癡,都變爲戒定慧了。那裏還有煩惱來作祟呢?就好比有牧童來做牛的主人,牛就不會踐麥吃菜至到受苦一樣,腦筋會騙我們的,佛性不會騙我們,所以不同。

  大地,上面鋪滿了黃金,不生歡喜的。塗滿了糞溺,不生惱怒的。我們的佛性,也是好似大地一樣,能夠容載萬物的。痛苦來也好,快樂來也好,都與我們的本性,了不相幹的,佛性是如如不動的。

  佛性也是我們的真身,又是宇宙的本體,萬有的實相。所以又叫做法身(法字的解釋,所有東西一切事情,各種境界,凡是嘴吧說得出,思想中有的,通通都叫做法)。法身在時間,是無始終的;在空間,是無中邊的。

  我們的肉體,在真身上來看,就如同一點浮樞,在大海中一般。那麼有甚窒礙呢?我們若果證得金剛不壞的真身,就達到大清涼,大解脫,究竟快樂的地位,一得永得,一了百了,還有甚麼好得過呢?

  佛爲法中王 是法平等

  以上所講的,不過是把佛教究竟的目標,略爲提及一下。既得見佛法的殊勝處了,我們看看,還有甚麼,比得上佛法呢?世間一切的哲學,各種的宗教,都望塵弗及的。所有的道理,佛都說過了,不到我們從新發明的。世界上古今中外的人,任他們有怎樣大的智慧,怎樣多的聰明,所說的話,還高得過佛所說的法嗎?講到這裏。我就將佛當日折服外道的故事,說給你們各位聽聽。凡讀曆史,研究世界文化的人,都知道印度開化最早。在佛未降生之前,哲學宗教,都已發達。至到今日,歐美研究哲學宗教的人,必以印度學說爲基礎,可見當日印度文化之高了。當時佛在該地應世度生,佛的大弟子迦葉、目連等,原來都是外道著名的教主,他們還沒有皈依佛法的時候,和佛談論,說他的主張,不落二邊,不著有無。佛就辯他道:不落二邊,是騎牆的話;不著有無,到底是有,還是無呢?他們才知道自己不對,請佛開示正道。佛告訴他說,汝根本上就錯了,所說的話,都是腦筋的相想,不是真心。我們本來有妙明自性,不爲一切所束縛的。若果了悟我們的圓覺真性,就說有也好,無也好,亦有亦無也好,非有非無也好。隨便甚麼,都不能立足的。他們聽了佛說之後,就從佛學道。又有一次,有一位外道,他的學問很高尚的,有很多人佩服他的。到來佛說法的地方,想和佛辯論,爭個高下。佛就問他道:「汝以甚麼爲宗呢?」(宗就是最高的所在,能以一統一切的。)他說:一切法不立。「」佛反問他說:「此法還立否?」他就不能夠答了。因爲這時,他已經曉得,所說的話,到底是自相矛盾的。若果說,這句「一切法不立」的話是成立的。那麼,這句話也是一個法呀。這個法已然成立,爲甚麼又說「一切的法不成立」呢。若說不成立的,那麼他所立的宗,就不攻自破了。他初時以爲這一句話,就可以把佛所說的法,完全推翻的。不料他自身立腳不住,反先倒地了。

  聽了上邊所講,便知佛的辯才,直捷簡明了。但是這還不是佛的智慧呀!佛的智慧。沒有衆生能夠測度的,惟有佛和佛,才可以知道的。雖然了知,但是不可以用語言文字來形容的。智慧兩個字,印度音就叫做般若。

  佛智雖然是這樣的了不得,但是我們個個都本來具足的。是甚麼呢?就是人人都有的佛性呀。佛性只有一樣,沒有兩樣,人人的都是一樣的。不比腦筋,沒有標准的。十個人就有十個的不同,百個人就有百個的分別。佛性雖然在成佛的聖人,不增加多少的;在最迷的衆生,不減損絲毫的。所以《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佛性是最高無上,至正不偏的極點法則。印度音叫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譯即無上正等正覺。這個覺道,不從外求,不做做作的,是人人具足,個個現成的。證得無上菩提的善知識,他們的知見,都是相同的,沒有差別的。所講出來的道理,都是正正直直的,光光明明的,不容有些須委曲暧昧的。大乘佛教的極則,不說神,不談鬼,專講佛的,不主張人信旁的東西,單使人信這個佛性,所謂第一義谛,是真實的。學法的人,這樣的信佛,才是正信。否則都是邪信了。

  佛性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證見佛性,人佛的知見,得佛的智慧。覺悟一切都是平等平等。這樣就是出離世間的苦海,達到彼岸的樂境。印度音叫般若波羅蜜,就是智慧到彼岸的意思。得佛慧,就是還我們的本來面目;登彼岸,就是歸我們的故舊家鄉。

  佛應化世間,用徹底的覺法,來普渡衆生,是爲真實的救世主。衆生若不相信,不獨辜負佛的慈悲,尤其是對不住自己。佛應世的本懷,是要衆生都成佛的。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都是只爲這一張事情。我們若果信有他佛,信有自性佛,信自他不二。照正道來修行,那就人人都可以成佛,個個都能夠做到和佛一樣。

  成佛這件事是靠得住嗎

  佛道的高尚,剛才既講了。但是衆生成佛這件事是有的嗎?我今單講中國,自漢明帝佛法入中國以來,至到今日。成佛作祖,明心見性的人,很多很多,都有書史可考的。若果剛剛只有釋迦牟尼佛一個人,才是成佛。沒有第二個能夠做到的。那麼我們就可以不相信他了。(耶教徒不能做到耶稣;回教徒不能做到谟罕默德。佛教徒不能成佛,那麼佛教就沒有意思了。和世間的宗教…

《月溪法師講佛教人生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