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溪法師講大乘八宗修法
弟子王智惟敬錄
[律宗] [淨土宗] [唯識宗] [天臺宗] [華嚴宗] [密宗] [禅宗] [叁論宗] [月溪法師辨正語錄]
釋迦牟尼佛說《梵網經》的時候,佛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等是未成之佛。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華嚴經》中說:「一切衆生俱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種種執著迷昧,不能證得。」世間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間法,經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開示衆生,悟入佛之知見。」但因衆生根基有千差,故如來說法有萬別。自從釋迦佛在世到我國的唐朝,釋迦牟尼佛的佛法,經曆過古來的祖師下一番苦心研究過,足踏實地的用功修行證道,所證得的佛性,從自性發露出來,發大慈悲心,普度我們,隨順我們衆生的根基說法,分爲大乘八宗,曰:律宗、淨土宗、唯識宗、天臺宗、華嚴宗、真言宗、禅宗、叁論宗。隨我們衆生的根基,隨與那一宗有因緣,照著古人傳下來的方法去修,個個都可以明心見性。
因爲到了現在,佛法太衰敗,善知識又很少,要想真正的修行,實在不容易,所困難者,因修行的方法,不容易明白,要親近明眼的善知識更難。我將我從前看藏經所研究的佛法,隨法師所研究的佛法,親近善知識所研究的佛法,自己足踏實地用功證得的佛法,與班禅喇嘛、諾那喇嘛研究的佛法,通通的貢獻出來講與大衆聽。將釋迦佛經典裏面的、悟道的祖師語錄中的、現在善知識的及在家居士的,綜合起來,不是我創造出來的。將大乘八宗用功的法門,通通講出來。隨你們歡喜修那一宗都可以了生脫死,超脫輪回。
大乘佛法在未曾用功以前,要明白以下的條例。
(一)佛性與靈性的分別:佛性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無生無滅,無去無來,如如不動,遍滿虛空,充塞宇宙,恒守本性,無有改變,不受熏染,不起妄念 (出《華嚴經》) ,佛性人人的都是一樣。
(一)靈性:新學家謂之「腦筋」,舊學家謂之「靈魂」。內外合成,內是見、聞、覺、知,外是眼、耳、鼻、舌、身、意。分兩方面的能力:染緣與淨緣。染緣:有善惡、是非、愛、喜、怒、哀、樂、欲、煩惱、思想,種種俱全,是受熏染,有漏的,人人的不是一樣。淨緣:靈性裏面只有清清淨淨的一念。染緣是起妄念,淨緣是斷妄念。
我們的眼睛看見,印象在靈性裏面「見」的一部份;耳聽得的,印象在靈性裏面「聞」的一部份;鼻子所嗅的,舌頭所嘗的,身子所感觸的,印象在靈性裏面「覺」的一部份;意思所想的,印象在靈性裏面「知」的一部份,所有印象在靈性 ── 見、聞、覺、知四部份收藏。
(一)無始無明與一念無明之分別:不同之點,一爲無知無覺,無生無滅,空洞黑暗,一無所有,是可以破的。一爲有知有覺,有生有滅。就是從靈性裏面起一個妄念,謂之「一念無明」。無始無明,是無知無覺,無始有終,可以打破;一念無明,是有知有覺,無始無終,是不可破的,悟後變爲佛性。
(一)佛性與無始無明不同之點:一爲有知有覺,無生無滅,遍滿虛空,光明普照;一爲無知無覺,無生無滅,空洞黑暗,一無所有。
(一)《指月錄》雲:「未見佛性以前,佛性不受熏染。」見性以後,靈性,一念無明,眼耳鼻舌身意,皆變爲佛性。
(一)修小乘、中乘、大乘及一佛乘之分別。
(一)小乘是斷六根,靈性裏面只有清清淨淨的一念。譬喻一面明鏡,將灰塵打掃得幹幹淨淨,就是腦筋裏面的淨緣。 (即修四谛法門)
(一)中乘將一念無明清清淨淨的斷了,知覺都沒有,空空洞洞是無始無明,非佛性。 (即修十二因緣法門)
(一)大乘用功:一念無明及六根通通都不斷,利用六根的一念,隨便那一根,破無始無明見佛性爲主要。 (即修六度靜慮法門)
(一)一佛乘是明心見性後的話,專指佛性說,不是修的法門。 (即六度般若)
(一)破無始無明,出《大般涅槃經》及祖師語錄中。《涅槃經》雲:「『婆伽』名破,『婆』名無明。」即打破無始無明的意思。
(一)婆伽婆與婆伽梵之分別:婆伽婆,名破無明。婆伽梵是佛名,佛有十名中之一名。
(一)真妄之辯論:昔唐時複禮祖師〈真妄偈〉雲:「真法性本淨,妄念何由起?從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無初即無末,有終應有始;有始而無終,長懷懵茲理。」就是說佛性本自清淨,那裏會起妄念。起妄念是靈性 ── 見聞覺知,不是佛性。假使妄念是從佛性起,那末根本就有妄念了,止他何益?是止不勝止的。因爲「無初就無末,有終才有始」的。若果「無始無終,相對是假,絕對是真。」這個道理都不明白,那就不能夠解悟佛法的。學佛錯用功夫,猶如以沙煮飯,飯終不成。
我們見聞覺知,一念無明的妄念一動,分爲兩方面,就是「正念」與「不正念」。正念亦是妄,不正念亦是妄。如妄念從外面來,與你不相幹,又何必去斷呢?如妄念從裏邊生出來的,比喻龍潭出水的水源,時時有水生出來的,斷了又生,生了又斷,無有了期。修行斷妄念,這個道理實在不通。古人雲:「王道不外乎人情,佛法亦不外乎人情。」
(一)漸修頓悟之分別:漸修是由修小乘斷六根,修中乘斷一念無明,但六根與一念是不能永斷的。修大乘用一念,六根隨一根,破無始無明。由小、中、大是爲漸修;頓修指小乘、中乘皆非,直修大乘,是名頓悟。
(一)大悟、小悟、證悟之分別:佛法的道理了解明白,知見淺爲小悟,知見深爲大悟。大悟、小悟是解悟;了解修行的道理,用一念破無始無明,見佛性爲證悟。
(一)明心見性證悟後,生法身淨土與持名念佛生報身淨土之分別:自古及今,悟道的人,十方諸佛,當下見自性,自性遍滿十方淨土,自性遍滿虛空,淨土亦遍滿虛空。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十方世界,都在自性之內,都在淨土之內。這個淨土是指法身淨土,叫「常寂光淨土」。
我今設一譬喻,喻如中國,北平如西方世界淨土,南京如東方世界淨土。西方、東方之淨土,叫作「報身淨土」。報身淨土是私有的,如同娑婆世界是業報之穢土,痛苦甚多。西方、東方及他方淨報之淨土,無痛苦。淨報之淨土亦非法身真淨土。在淨報之淨土,修到見性之後,自性法身始生法身淨土。法身淨土喻如太陽,太陽一照,則十方世界皆見。故見性後,則生東、生西盡成兩頭話,兩不相幹了。娑婆世界、東方、西方、他方世界,中有見自性者,其所證的法身淨土,乃是一般無二的。
淨土分爲四種:「常寂光淨土」,如太陽之光,遍滿虛空,十方世界皆有,是真淨土,又叫「法身淨土」。「凡聖同居淨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這叁種淨土是報身淨土,是淨報報身得來,如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報得來的穢土一樣。
(一)釋迦佛古來的祖師,費多少的辛苦經驗閱曆,隨我們衆生的根性,創立大乘八宗。譬如:城有四門,隨從那一門,都可以進城的。古人雲:「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又雲:「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一)不論隨修那一宗,證悟明心見性後,有明心見性的人就請他印證。假如沒有,可將《華嚴經》、《圓覺經》、《無量義經》、《維摩經》、《楞伽經》、《指月錄》、《傳燈錄》、《五燈會元》,隨拿一部,都可以印證。
(一)離四句,絕百非,不是佛性。
問:「常言『離四句,絕百非。』且四句者何?」答:「但舉一對或舉一字,使成四句。且如『有、無』一對作四句者:『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便是四句也。」
問:「如何是百非?」答:「凡作四句,有『本末、叁世、已起、未起。』積成百句,皆非得真,故雲百非也。請示法之答其真實理,若雲『有』,是增益謗;若雲『無』,是損減謗;若雲『亦有亦無』,是相違謗;若雲『非有非無』,是戲論謗,此是本四句也。
複此四句,每句有四。且有中有四句者:有、有有無有、亦有亦無有、非有非無。無中四句者:無、有無無無、亦有亦無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中四句者:亦有亦無有、亦有亦無無、亦有亦無亦有、亦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中四句者:非有非無有、非有非無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非有非無。已上四句,每一句成四句,則成四四拾六句也。叁世皆有此十六句,成四十八句。皆有已起、未起,成九十六句。搭上本四句,則成百句也。余法四句皆仿此。」
(一)佛性是如如不動的,與離四句,絕百非了不相幹的。
離四句絕百非,如:「有」,將六根的思想斷了,心中只有清清淨淨的,如海水不起波,無一點浮漚,就是小乘修的淨緣。思想起,故非佛性;思想不起,亦非佛性。思想起,是生滅法,佛性是不生滅的,兩不相幹。
如:「無」,又叫「空」。將心中的妄念無明一概都滅了,空無所有。譬如一面明鏡,灰塵一來明鏡變爲黑板,灰塵拭去黑板變爲明鏡。將一切思想滅盡,當知真性非從滅思想而有,非從起思想而無。思想一起,真心變爲假心;灰塵一來,明鏡變爲黑板。不是有輪回嗎?
如:「亦有亦無」,亦有亦無的解釋,就是心中思想的念頭,亦不要斷,亦不要執著有。「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惺惺寂寂,寂寂惺惺。」起念動念,曆曆孤明,不被外緣所轉,通是不對的,非佛性。「照而常寂」是淨緣,「寂而常照」是無明。「惺惺寂寂」是淨緣,「寂寂惺惺」是無明。「曆曆孤明」是淨緣,佛性乃絕對,亦有亦無是相對的。
如:「非有非無」,非有非無的解釋,就是心裏面什麼都不執著,一切皆空,又不能執著空,是「真空妙有」;又不能執著有,是「妙有真空」,通是不對的,非佛性…
《月溪法師講大乘八宗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