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溪法师讲大乘八宗修法
弟子王智惟敬录
[律宗] [净土宗] [唯识宗] [天台宗] [华严宗] [密宗] [禅宗] [三论宗] [月溪法师辨正语录]
释迦牟尼佛说《梵网经》的时候,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等是未成之佛。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华严经》中说:「一切众生俱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种种执着迷昧,不能证得。」世间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间法,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但因众生根基有千差,故如来说法有万别。自从释迦佛在世到我国的唐朝,释迦牟尼佛的佛法,经历过古来的祖师下一番苦心研究过,足踏实地的用功修行证道,所证得的佛性,从自性发露出来,发大慈悲心,普度我们,随顺我们众生的根基说法,分为大乘八宗,曰:律宗、净土宗、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真言宗、禅宗、三论宗。随我们众生的根基,随与那一宗有因缘,照着古人传下来的方法去修,个个都可以明心见性。
因为到了现在,佛法太衰败,善知识又很少,要想真正的修行,实在不容易,所困难者,因修行的方法,不容易明白,要亲近明眼的善知识更难。我将我从前看藏经所研究的佛法,随法师所研究的佛法,亲近善知识所研究的佛法,自己足踏实地用功证得的佛法,与班禅喇嘛、诺那喇嘛研究的佛法,通通的贡献出来讲与大众听。将释迦佛经典里面的、悟道的祖师语录中的、现在善知识的及在家居士的,综合起来,不是我创造出来的。将大乘八宗用功的法门,通通讲出来。随你们欢喜修那一宗都可以了生脱死,超脱轮回。
大乘佛法在未曾用功以前,要明白以下的条例。
(一)佛性与灵性的分别:佛性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无生无灭,无去无来,如如不动,遍满虚空,充塞宇宙,恒守本性,无有改变,不受熏染,不起妄念 (出《华严经》) ,佛性人人的都是一样。
(一)灵性:新学家谓之「脑筋」,旧学家谓之「灵魂」。内外合成,内是见、闻、觉、知,外是眼、耳、鼻、舌、身、意。分两方面的能力:染缘与净缘。染缘:有善恶、是非、爱、喜、怒、哀、乐、欲、烦恼、思想,种种俱全,是受熏染,有漏的,人人的不是一样。净缘:灵性里面只有清清净净的一念。染缘是起妄念,净缘是断妄念。
我们的眼睛看见,印象在灵性里面「见」的一部份;耳听得的,印象在灵性里面「闻」的一部份;鼻子所嗅的,舌头所尝的,身子所感触的,印象在灵性里面「觉」的一部份;意思所想的,印象在灵性里面「知」的一部份,所有印象在灵性 ── 见、闻、觉、知四部份收藏。
(一)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之分别:不同之点,一为无知无觉,无生无灭,空洞黑暗,一无所有,是可以破的。一为有知有觉,有生有灭。就是从灵性里面起一个妄念,谓之「一念无明」。无始无明,是无知无觉,无始有终,可以打破;一念无明,是有知有觉,无始无终,是不可破的,悟后变为佛性。
(一)佛性与无始无明不同之点:一为有知有觉,无生无灭,遍满虚空,光明普照;一为无知无觉,无生无灭,空洞黑暗,一无所有。
(一)《指月录》云:「未见佛性以前,佛性不受熏染。」见性以后,灵性,一念无明,眼耳鼻舌身意,皆变为佛性。
(一)修小乘、中乘、大乘及一佛乘之分别。
(一)小乘是断六根,灵性里面只有清清净净的一念。譬喻一面明镜,将灰尘打扫得干干净净,就是脑筋里面的净缘。 (即修四谛法门)
(一)中乘将一念无明清清净净的断了,知觉都没有,空空洞洞是无始无明,非佛性。 (即修十二因缘法门)
(一)大乘用功:一念无明及六根通通都不断,利用六根的一念,随便那一根,破无始无明见佛性为主要。 (即修六度静虑法门)
(一)一佛乘是明心见性后的话,专指佛性说,不是修的法门。 (即六度般若)
(一)破无始无明,出《大般涅槃经》及祖师语录中。《涅槃经》云:「『婆伽』名破,『婆』名无明。」即打破无始无明的意思。
(一)婆伽婆与婆伽梵之分别:婆伽婆,名破无明。婆伽梵是佛名,佛有十名中之一名。
(一)真妄之辩论:昔唐时复礼祖师〈真妄偈〉云:「真法性本净,妄念何由起?从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无初即无末,有终应有始;有始而无终,长怀懵兹理。」就是说佛性本自清净,那里会起妄念。起妄念是灵性 ── 见闻觉知,不是佛性。假使妄念是从佛性起,那末根本就有妄念了,止他何益?是止不胜止的。因为「无初就无末,有终才有始」的。若果「无始无终,相对是假,绝对是真。」这个道理都不明白,那就不能够解悟佛法的。学佛错用功夫,犹如以沙煮饭,饭终不成。
我们见闻觉知,一念无明的妄念一动,分为两方面,就是「正念」与「不正念」。正念亦是妄,不正念亦是妄。如妄念从外面来,与你不相干,又何必去断呢?如妄念从里边生出来的,比喻龙潭出水的水源,时时有水生出来的,断了又生,生了又断,无有了期。修行断妄念,这个道理实在不通。古人云:「王道不外乎人情,佛法亦不外乎人情。」
(一)渐修顿悟之分别:渐修是由修小乘断六根,修中乘断一念无明,但六根与一念是不能永断的。修大乘用一念,六根随一根,破无始无明。由小、中、大是为渐修;顿修指小乘、中乘皆非,直修大乘,是名顿悟。
(一)大悟、小悟、证悟之分别:佛法的道理了解明白,知见浅为小悟,知见深为大悟。大悟、小悟是解悟;了解修行的道理,用一念破无始无明,见佛性为证悟。
(一)明心见性证悟后,生法身净土与持名念佛生报身净土之分别:自古及今,悟道的人,十方诸佛,当下见自性,自性遍满十方净土,自性遍满虚空,净土亦遍满虚空。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世界,都在自性之内,都在净土之内。这个净土是指法身净土,叫「常寂光净土」。
我今设一譬喻,喻如中国,北平如西方世界净土,南京如东方世界净土。西方、东方之净土,叫作「报身净土」。报身净土是私有的,如同娑婆世界是业报之秽土,痛苦甚多。西方、东方及他方净报之净土,无痛苦。净报之净土亦非法身真净土。在净报之净土,修到见性之后,自性法身始生法身净土。法身净土喻如太阳,太阳一照,则十方世界皆见。故见性后,则生东、生西尽成两头话,两不相干了。娑婆世界、东方、西方、他方世界,中有见自性者,其所证的法身净土,乃是一般无二的。
净土分为四种:「常寂光净土」,如太阳之光,遍满虚空,十方世界皆有,是真净土,又叫「法身净土」。「凡圣同居净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这三种净土是报身净土,是净报报身得来,如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报得来的秽土一样。
(一)释迦佛古来的祖师,费多少的辛苦经验阅历,随我们众生的根性,创立大乘八宗。譬如:城有四门,随从那一门,都可以进城的。古人云:「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又云:「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一)不论随修那一宗,证悟明心见性后,有明心见性的人就请他印证。假如没有,可将《华严经》、《圆觉经》、《无量义经》、《维摩经》、《楞伽经》、《指月录》、《传灯录》、《五灯会元》,随拿一部,都可以印证。
(一)离四句,绝百非,不是佛性。
问:「常言『离四句,绝百非。』且四句者何?」答:「但举一对或举一字,使成四句。且如『有、无』一对作四句者:『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便是四句也。」
问:「如何是百非?」答:「凡作四句,有『本末、三世、已起、未起。』积成百句,皆非得真,故云百非也。请示法之答其真实理,若云『有』,是增益谤;若云『无』,是损减谤;若云『亦有亦无』,是相违谤;若云『非有非无』,是戏论谤,此是本四句也。
复此四句,每句有四。且有中有四句者:有、有有无有、亦有亦无有、非有非无。无中四句者:无、有无无无、亦有亦无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中四句者:亦有亦无有、亦有亦无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中四句者:非有非无有、非有非无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有非无。已上四句,每一句成四句,则成四四拾六句也。三世皆有此十六句,成四十八句。皆有已起、未起,成九十六句。搭上本四句,则成百句也。余法四句皆仿此。」
(一)佛性是如如不动的,与离四句,绝百非了不相干的。
离四句绝百非,如:「有」,将六根的思想断了,心中只有清清净净的,如海水不起波,无一点浮沤,就是小乘修的净缘。思想起,故非佛性;思想不起,亦非佛性。思想起,是生灭法,佛性是不生灭的,两不相干。
如:「无」,又叫「空」。将心中的妄念无明一概都灭了,空无所有。譬如一面明镜,灰尘一来明镜变为黑板,灰尘拭去黑板变为明镜。将一切思想灭尽,当知真性非从灭思想而有,非从起思想而无。思想一起,真心变为假心;灰尘一来,明镜变为黑板。不是有轮回吗?
如:「亦有亦无」,亦有亦无的解释,就是心中思想的念头,亦不要断,亦不要执着有。「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惺惺寂寂,寂寂惺惺。」起念动念,历历孤明,不被外缘所转,通是不对的,非佛性。「照而常寂」是净缘,「寂而常照」是无明。「惺惺寂寂」是净缘,「寂寂惺惺」是无明。「历历孤明」是净缘,佛性乃绝对,亦有亦无是相对的。
如:「非有非无」,非有非无的解释,就是心里面什么都不执着,一切皆空,又不能执着空,是「真空妙有」;又不能执着有,是「妙有真空」,通是不对的,非佛性…
《月溪法师讲大乘八宗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