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甚麼分別呢?若果成佛這件事是假,佛就只說那因果輪回的道理,來警醒世人,勸善止惡就夠了,又何必再說這高深的法呢?)須知曆代的祖師和善知識,都是這樣說的,沒有一句孤疑不決的話的。這個覺道,是大徹大悟的人都親自證到的,不是用腦筋來估摩忖度的理想。
成佛要生前成的,不是死後才成的。在生不能夠辦到,死後怎樣可以成功呢?各人見性成佛,各人自己知道的。如同飲水冷暖自知,不能爲外人道的一樣。大家見性。大家也彼此互相知道的。
腦筋生從何來死從何去 中陰身
上次已然講了,佛性是在腦筋裏面的。但是腦筋從那裏來的呢?就是從中陰身來的。中陰身不是由父母所生的,是無始來輪回六道的根苗。
若果說:一個人,全由父母的精血而來的,沒有第叁種東西參加成功的。那就有以下的反說了。(一)譬如有甲、乙、丙,叁對夫婦,同時結婚。年紀、康健、職業、環境等,大家的都是一樣。過了十年之後,甲夫婦,有六個子女;乙不過兩個;丙就一個也沒有。假使一個人,共由父的精,母的血結合成功的。那就這叁對各條件都相同的夫妻,都應當有一樣的多的子女了。何以一則多,一則少,一則全無呢?(二)譬如某人有五個兒子。第一個是很聰明的;第二個是很蠢笨的;第叁個是很凶惡的;第四個是很良善的;第五個是平常的,沒有特別的品質的。這五個兒子。都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他們的面孔也都是大家相似的。爲甚麼品性就完全不相同呢?
以上二則,可以證明有中陰身了。第一則的解說:甲對夫婦多子女,就是因爲有多中陰身,和他們有緣分;乙對只有兩個子女,就是因爲只有兩個中陰身,和他們有緣分;丙對沒有一個,就是沒有中陰身,和他們有緣分的原因(所謂緣分者,前世因也,非親愛則怨憎。)。第二則的解釋:五個兒子,性情各別,就是因爲有五個中陰身不同的緣故。至到相貌都差不多一樣,是由于同一樣的父精母血所生的原因。現在科學家,也有說一個人的來曆,除掉父精母血兩種東西以外,必定還有叁種條件參加成功的,不過所用的名稱不同,就罷了。
中陰身我們也可以測驗的。我們在很靜的地方坐著,將所有的念頭都止住不起清清靜靜的靜下去,靜到一切的思想都完全沒有,單單只有一點知覺。這個便是中陰身(古德雲:「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爲當初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就是說修行的人,錯認中陰身爲佛性。)
一個人死後就沒有腦筋,就是因爲中陰身離開了他的緣故。那時中陰身雖然沒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但是見聞覺知四大還在的(所以說人死心不死)。中陰身就是第八的阿賴耶識。佛性也藏在裏面的。
中陰身離開了肉體以後,就迷迷糊糊的,不能夠自己作得主的。這時就以業爲主了。(昔善知識有雲:「萬般將不去,惟有業隨身。」)
中陰身舍了軀殼後,四十九天內就要投胎的。所投的胎看他前時(前一世或前兩叁世),所造的業,播下的種子,那樣先成熟,就投那樣的胎。所謂種豆得豆,種瓜得瓜。
投胎的情形,也不外五蘊的作用。中陰身受生的機緣,成熟的時間,見到有可以投胎的地方就去投。隨他業力的牽引,看見人或畜牲等男女交媾,就爲色。接納這件事情,就爲受。起心動念,就爲想。進行參加,就爲行。一參加便即墮落胎中了,識是成了他的業識(欲知詳細看瑜伽師地論)。《圓覺經》說:「一切衆生從無始際,由有種極恩愛貪欲,故有輪回。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衆生的妄念,以淫欲爲最強。淫欲是衆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死死生生輪回卵、胎、濕、化四生的導火線。中陰身淫念重的成女胎,輕的成男胎。
中陰身的前生讀得書多的,出了胎之後,將來念書,就會有天聰。前世印象特別少的,今生的資質也分外魯鈍的。一個人有偏僻的脾氣,多是從先天得來的。有特重的習氣,也是由中陰身帶來的。他的印象已然根深柢固,極其濃厚,所以很難拔除。俗語有說:「江山易改,品性難移。」有些人好做的不做,明知這樣的不好,偏要這樣的,好像自己作不得主一樣。這就是被前時的熏染所累的緣故。
十業五戒
剛纔說,中陰身以業爲主。所有的業,都是從身、口、意叁方面造出來的。惡業,身的有殺生、偷盜、邪淫,叁種;口的有妄言、绮語、兩舌、惡口,四種;意的有貪欲、瞋恨、愚癡,叁種,其成十種惡業。
殺生的生,不是單指人類來講。凡有生命會活動的都是。偷盜,凡取不義的財物,愛非己所當愛的東西都是。邪淫是奸淫別人的妻妾。妄言是說謊來騙詐人。绮語是說不道德的笑話,討人家的便宜。兩舌是說兩頭的話,來中傷人家。惡口是咒罵人家。貪欲是沒有餍足的心;瞋恚是怨恨忿怒的心;愚癡是迷昧不明的心。
但是殺生,妄言,和惡口。有例外的,不算是惡業。譬如犯法的奸民,害人的強盜。凡罪不在赦的,應當殺的就要殺。有權職的人,若果將他容縱,反失慈悲之心了。至若外國來侵略,因此和他打仗,來抵抗殺死敵人,是應該的事。妄言譬如某甲追尋某乙來殺害,某丙明明明看見某乙由他的面前走過。但是他說不見。這樣的說謊,不但不算是惡業,反是善事了。惡口譬如父母對于不肖的子女,師長對于不良的弟子想教訓他。莫講罵他,就是打他,也是出于慈悲。
不做以上十種惡業,就叫十戒。不但不做,反能行放生、布施梵行。說誠實、質直、和靜、慈軟的話。作不淨、慈悲、因緣的觀。就是十種善業。
五戒,就是戒殺生、戒愉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這五種爲基本的戒。不但是學佛人要持的,一般人本來都要守的。盜淫妄叁種,就是道德法律也不許的。戒酒因爲酒能亂性的緣故。講到殺生,世人以爲分所當然。(耶教徒且敢公然謂「獸魚蝦等物,乃上帝造給人食的,只要稱謝上帝。」又謂「植物有生魂而無覺魂。動物有覺魂而無靈魂,兼有叁者,惟人而已」雲雲,荒謬絕倫。莫此爲甚,未知何所據而雲然。推此說也,則浸假有智力者,亦將謂愚弱之人爲無靈魂矣;文明之國,亦將謂野蠻之族不是人類矣。從此弱肉強食,亦竟敢公然謂是理所當然矣。堂堂宗教,又與所謂優勝劣敗天演公例的邪說,有何別哉。但他一方面又謂上帝有好生之德:何以自其說。)不知畜牲的本性,原來與人的無二無別。我們殺畜類,實與同類相殘一樣。(列子曰:「天地萬物與我並生,類也。類無貴賤,徒以大小智力而相製,疊相食非相爲而生之,人取可食者之,豈天本爲人而生之,且蚊蚋膚虎狼食肉,豈天本篇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故此比別戒更加重要。所以佛法列他首,莫講因果,即以側隱之心來論,也當守殺戒的。(讀古今諸善知識的戒殺文,描寫畜類受殘殺的慘酷,繪形繪聲令人悲哀,不忍卒讀。若作設身處地之想,不禁心如刀割矣,孟子曰:「無側隱之心非人也」。又曰:「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又曰:「仁民而愛物。」故推儒者的主張。亦當戒殺也。)
因果輪回
我們做的事,或善或惡,不是做了就算的,就是因爲我們有這個阿賴耶識。好比良田一樣,能夠廣納一切種子的。種子將來成熟,所結的果,或苦或樂,還是我們自家作業的人,自家承受的。汝現在種下那樣的業因,將來就收那樣的果報。分毫不爽的,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現在人心這樣的壞,世界這樣的亂,惡事多做,善事不爲,都因大多數的人,不知有因果輪回的緣故。或聞而不信,以爲作惡無妨,行善無益。(說人死如燈滅的人,是無智識的。科學尚且謂物質不滅,能力不滅,何況靈妙的心,當然生非偶然有,死非偶然無的,不可以用簡單的頭腦來武斷的。)殊不知因果輪回,不但是事實上是有,就情理上也當有的,是人情上通得過的事。我們看看世界上的事情,有因必有果,如同有形必有影,有聲必有響一樣。
佛說叁世因果,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可見因果是不二的,所以菩薩畏因,但是凡夫只知畏果,前世造了惡業,今世要受苦報。又還再去造業,汝話可憐不可憐呢?(因做竊匪,而被囚禁,囹圄之中,又盜鄰犯之物。)
報有叁種。現世造業,現世受報,爲現報。今生造業,來生受報爲生報。今世造業,後幾世受報,爲後報。
修心行善的人,往往即有逆境現前者,後報改爲先報,重報變爲輕報也。如人欠債還錢,欠期長者縮爲短,欠債額多者減爲少。
輪回有六道。就是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和地獄。天道有樂無苦;地獄、餓鬼有苦無樂;修羅(鬼神的另一種)有苦有樂。人和畜生,我們都知道了。修上品十善業的生在天道,中品十善的人道,下品十善的阿修羅道。犯下品十惡業的畜生道,中品十惡業的餓鬼道,上品十惡業的地獄道。
五戒不持,人身難保。想免惡道的苦,要持五戒的。(易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孟子謂:「無仁義禮智信五常之端,非人也。」五常所以維持人道,佛法的十善五戒,比儒教的仁義五常,尤爲明切)
《華嚴經》裏面有說:我們的心,就好似工巧的畫師一樣,能夠畫出一切的相來。上邊所講的六道,都是從衆生自己的心畫成的。有一念大善,便是天道的因;有一念大惡,就是地獄的種。瞋恨便爲修羅;邪淫即是畜生;貪欲無異餓鬼。總由這心的一念所變現出來的。識田熏染得多,不到汝不成功的。
人何以要學佛
剛才新講約六道,有叁善叁惡。善的當然應該要做,惡的當然不應該做。善道之中,最好的是天。但是生天,還是不徹底的。雖然受樂,到底有衰壞的悲苦。福享盡了,終歸也會墮落的。所以我們要進一步來學佛。才可以了生死,出輪回的。
六道輪回,原來是虛假幻化的。但是我們未曾見我們的真心,要受他支配的(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
《月溪法師講佛教人生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