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講佛教人生觀▪P6

  ..續本文上一頁千)。在我們的真心,沒有生死輪轉的,在我們的腦筋才有的。(一念善即天堂,一念惡即地獄,一念妒忌即修羅,一念愚癡即畜生,喜怒哀樂七情,無一不是妄心的輪回。)若果我們學佛修行,徹悟真心,就腦筋也變爲佛性的,那末輪回生死,都不能夠立足了。

  最好學佛的,莫如人道。因爲天道太過享福,地獄十分受苦,修羅多有戰鬥,畜生特別愚癡的緣故。六道之中,人身難得,一失人身,萬劫難複。我們已得人身,不可錯過機會爲好。自古善知識有說:「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外道的修養及二乘的修證

  但是學道,真假要辨。否則差以毫厘,就失之千裏。學佛的人,很容易墮入外道的邪見,和二乘的偏見。所以我先將二者的修練略爲提舉,以資識別。(述者按:耶教舍卻自己的心性而不研究,惟講上帝的神話,耶稣的神通,實爲粗劣的教,不能在此論列。)

  本有神我 是婆羅門教的主張。他們以斷除愛欲的煩惱,達到清淨的快樂爲目標。他們的用工,可以靜坐叁數個月,或經年之久。

  清淨無爲 這是老子的主張。還有莊子,也差不多這樣的。他們反對用心思聰明來支配生活。說思想和創作,無非自尋煩惱,是傷身敗神,禍國亂民的東西。所以他們要無思無爲,放任自然,不識不知,比于赤子。

  浩然之氣 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也不過以思想不起爲原則。

  喜怒未發 中庸那本書所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先天後天 是王陽明的學說,一念不起爲先天,一念起爲後天。他說人有良知良能,主張修心的法則。一念不起,無善無惡;一念起,如善知惡。

  總觀以上所說,都以一念不動,澄清心源爲本位。停止雜念,不起思想。好是好的,但是可暫而不可久。普通的人,頂多靜到十分鍾,二十分鍾,思想就要起的。縱使學到婆羅門教的入定,一坐坐到叁年這樣久,終歸也再要起來的,因爲六根不可以斷倒不用的,除非死了才可以辦到。

  而且婆羅門教的斷愛欲。殊不知他愛清淨的快樂,也是一個愛欲呀。老子的清淨無爲,也是從對面的不淨有爲而來的。孟子的浩然之氣,太過混沌不明。中庸的喜怒未發,和陽明的先天後天,是很平常的事情。所以通通都不是究竟的道理。

  苦集滅道 叫做四谛,是小乘佛教所修的法。修行的人,叫聲聞。苦,是受報的苦。集,是招果的因。滅,是寂滅的樂。道,是修持的法。就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的意思。谛是審實不錯的意思。修的方法,將六根斷倒,澄心靜慮,清清靜靜的,靜到只有一點淨念。這就是小乘所達的境界。

  十二因緣 就是中乘所修的法。修行的人,叫緣覺。修的方法,將一念無明斷倒,連剛才所講的那一點清淨的思想都不要。打掃得幹幹淨淨,至到一無所有,空空洞洞的地方。這就是中乘所證的境界。

  十二因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感召果報的爲因,緣是牽連的意思。這十二件事,是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界循環不息的因果。無明就是剛才所講的一念無明,又叫一念妄動性,無明是迷昧不明的意思。是說,不覺的起了念頭,就生出種種的煩惱來。因此造出種種的業,就叫做行。這兩件是前世所作的因。識是業識,就是中陰身被業牽動來投胎。名色是在胎中時,色身還沒有成就,那受想行識四陰,只有名目,沒有色質。六入是在胎中開張六塵所入的地方,就是六根生成功了。觸是出了胎之後,六根觸著六塵。受是領受順的和逆的境界。這五件是今世所受的果。愛是對于塵境有所愛好。取是取著喜歡的事情。有字是業字的意思。今生造了業,就會有將來的報應。這叁件是今世所作的因。生是跟隨播下的種子,再來受生。老死是既然有生,就一定有老,有死。這二件是來世當受的果。十二因緣大略的解釋,就是這樣。

  二乘雖比外道爲高,但是得到空空洞洞,甚麼東西都沒有的境界,灰心泯志的,好似木石一樣,也是沒有意思。因爲我們是有情的人類,不想弄到像死物一般。所以二乘的辦法,還不妥善的。

  衆生迷惑的總因是甚麼呢 根本無明

  根本無明在那裏 剛才所講緣覺修證的境界,空空洞洞,一無所有。這是甚麼呢?這是黑黑暗暗的根本無明呀!就是衆生迷惑的根本,生死煩惱的本源。若果認他爲真心本性,就好像認賊作子一樣。《圓覺經》說:「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故此想見性成佛,必要斷根本無明的。無明有兩種:一是一念無明,又叫枝葉無明;二是根本無明,又叫無始無明。我們學佛法,要弄清楚的。

  無明從何而來 根本無明,原來就是虛假沒有的。好比空中的花一樣,空中那裏有花,不過眼病才見的。又譬如做夢,夢境那裏是真實的呢,睡時方有的。無明也是衆生才有的,衆生又是幻化的假相。在真性上,莫講衆生,就是佛也是假的名字呀。

  二執二障 衆生因爲被根本無明遮住,見不到真性,就有二執。就是我執和法執。從二執生出二障,就是事障,又叫煩惱障,這是從我執來的。和理障又叫所知障,這是從法執來的。我執是執著根身情意等爲我(主觀的我)。法執是執著六塵爲我所依(客觀的宇宙)。爲了這個我,生起貪瞋癡種種的煩惱來,這是迷昧真心的,就是煩惱障。所知障就是偏邪的見解,障礙本性。尤其是外道,以爲他所知所信的道理,是真實不錯的。就不肯來學究竟的道理。凡夫執我執法,是事理二障都有。聲聞破我執而留法執,是除事障而遺理障。緣覺去我法二執,而又執我法兩空,是爲空執。空執理障仍存,所以無明未破,不得成佛。

  大乘佛教的修行

  菩提薩埵 就是修大乘的人。菩提者,覺也;薩埵者,有情也,簡稱菩薩,是普濟之謂。又上求佛道爲菩,下化衆生爲薩。上求者,修慧之事也;下化者,修福之事也。又菩薩者,發菩提大心之衆生也。菩薩以菩提心爲體而自度;以大悲心爲用(連同體大悲)而度人,自他兼利所以稱爲大衆,喻其能多載也。聲聞、緣覺,但求自了,不發大心。所以稱爲小乘。喻其不能多載也。

  小乘大乘用工的分別 小乘斷六根,中乘斷一念無明,大乘斷根本無明。故此二乘是在果上做工天,大乘是在因上做工夫。須知果從因來,枝折根在。此二乘的用工,所以不是究竟。拔草除本,清流塞源。此大乘的用工,所以才是徹底。

  破無明的用工 用六根的隨便那一根。我們南膽部洲(即是這個地球)的人,以眼耳意叁根爲敏利。如用眼根,眼睛就不向外看,而向內看。其余五根也不攀緣外境,清清靜靜的,向腦筋裏面來看。看來看去,看到山窮水盡的時間,達到黑黑暗暗,一無所有的無明境界。這時不可停止再向前看,看得多叻的一聲,無明就會破的。無朋一破,豁然貫通,柳暗花明又一村,徹天徹地的看見佛性了。或者六根齊用清清靜靜的,將一切外緣放下。眼根反觀觀自性;耳根反聽聽自性;鼻根反聞聞自性;舌根反嘗嘗自性;身根反覺覺自性;意根反念念自性。這樣的用工得多,機緣成熟叻的一聲,就會破無明,見佛性的。又或者隨用一根,統攝五根。好比用一主帥,統領兵將,來進攻敵人一樣。譬如用意根來做主將,領帶其余五根,向無明窠臼來進攻。眼耳鼻舌身都歸到意根上去,放下萬緣,清清靜靜的起一個純淨的思想,來向心裏去研究。研來研去,研究得多,工夫純熟叻的一聲,無明就會破的。又或者我們沒有時間靜坐來用工,就無庸收攝六根。眼由他看,耳由他聽,意由他想。但是于其中,要執持一個念頭,來照顧佛性。不論何時何地,片刻不忘。好似失去寶珠,必定要將他尋獲一樣。如此觀照,機緣一到叻的一聲,也可以見佛性。

  不可破與可破 根本無明,譬如盜魁;一念無明,譬如股匪;六根譬如賊匪所用的武器。欲爲民除患,必須剿賊。但擒賊要擒王,所謂:「殲厥渠魁。脅從罔治。」盜首已除,股匪無主,則其受撫也必矣。若舍其魁首,而擒其附從,不特擒不勝擒。即使一時擒盡,他時賊王再招新匪,是賊患仍未平也。六根煩惱,一念無明,皆從根本無明而來。根本無明者,根本就不明亮,而迷昧本來妙明自性也。小乘之斷六根,六根何罪?特工具耳。而斷之,是何異奪盜賊之刀兵而毀之,遂以爲盜害既除也。豈知害固在盜,而不在兵器。夫兵器靡特不宜毀,且當資之以攻盜賊。六根豈獨無庸斷,反應利之以破無明。中乘之務斷一念無明,而不知斷根本無明,是猶擒賊不擒王也。大乘用一念無明,破根本無明,猶如以毒攻毒然。一念無明,是起一個思想,爲法執。根本無明,空空洞洞,一無所有,是空執。法執是不可破的,空執是可破的。

  再設比喻 譬如有留學生,從外國回來。他的學問很好,本可在上級社會謀生,但是援引無人,發展無路,因而賦閑。惟上有父母,下有妻子。仰事俯蓄,全無依靠。于是爲環境所迫,挺而走險,斯文作賊。無奈爲人所執,送諸有司。審問之下,得悉來由。苟有司善爲之謀,則诰誡一番後,當代覓一枝棲。以解決其生活問題,則他不但不再爲盜,或從此上進,造福社會。蓋推其爲盜之由,在于衣食無著。今得其所,是既除做賊之因,則何來犯罪之果。若有司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惟其犯罪之果是治,而不究其犯罪之原,將之監禁。迨至期滿,釋放出獄。豈知他從此膽氣加壯,由小賊而爲大賊矣!此有司之不善處理也。是喻何解,留學生,喻腦筋;境遇困窘,喻根本無明;爲盜被囚,喻造業受苦;善于處置之有司,代尋職業,喻大乘人,斷根本無明;不善處置之有司,治其盜罪,而不去其盜因,喻小乘錯用工夫,斷六根及一念無明,而不知斷根本無明。夫謀生無計,因也;爲盜,果也。根本無明,因也;煩惱,果也。有因必有果,除果要除因。使有生計可安,則盜不禁而自禁矣。若根本無明破,則煩惱不斷而自斷矣。

  要用腦筋發揮佛性 未見佛性,固然要用腦筋來…

《月溪法師講佛教人生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