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破無明,即成佛後何嘗不用腦筋來說法度生。試看釋迦文佛,六祖大師等,也要用說話來宏揚佛法,教化衆生。因爲佛性是體,離言絕思的。有體必有用(譬如茶杯有體,就有載茶的用)。腦筋就是用。雖起大用,本體仍然是如如不動。好比太陽,雖然光照一切,但是他的體,還是不動搖的一樣。說法的釋迦佛,是佛的應身。佛的本體,是法身(佛有叁身,還有報身。報身佛如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即是衆生都有的佛性。衆生只因未見佛性,所以未曾證得法身。佛說法四十九年,他說:「我未嘗道著一個字。」就是指法身來講。
要修幾久方能悟性 這是很不一定,看行者的根機如何。或即生,或數世。前世修行多而善根大者則快,前世修行少而善根小者則慢。
六波羅蜜 菩薩所修,六度萬行。度,濟渡之謂,又名波羅蜜,到彼岸之謂。六度者:布施(梵音檀那,分法施、財施二種)度悭貪;持戒(屍羅)度淫邪;忍辱(羼提)度瞋怒;精進(毗離耶)度懈退;靜慮(禅那)度散亂;智慧(般若)度癡愚。六度萬行,皆是對治迷執煩惱之方。如藥之于病然,病去藥除,惑盡法遣。所謂:「渡河須用筏,到岸不需船。」
八大教宗 學佛法門甚多。但是目的均同。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中國自昔以來,有八大宗,都是大乘教。現因時間問題,只可把其名目舉出。一、法相宗,又稱唯識宗,修轉識成智觀。二、叁論宗,修破空觀。叁、華嚴宗,修一真法界觀。四、天臺宗,修叁止叁觀。五、禅宗,用話頭或動作參究本來面目。六、律宗,大乘梵網經、小乘四分律。七、密宗,又稱真言宗,修叁密加持觀。這七種都是難修的。八、淨土宗,念佛法門(淨宗本來法師在講完大乘經典後開示的,這裏不過順便略爲提及)這宗是最方便最易修,人人能夠做到,個個可以成功,叁根普被,利鈍全收,至了當,至圓頓的法門。雖上上根不能逾其域,下下根可以登其堂。縱使不能即身成佛,臨命終時,可以往生西方淨土,見佛聞法,直證菩提。所謂:「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念佛有四種,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此叁是難,持名念佛,此一最易。生西壹事,多有征驗,如將臨命終,預知時至,沐浴端坐,安詳而化,或天樂迎空,異香滿室,種種祥瑞,不壹而足,縱無以上朕兆,最少亦能正念分明,毫無罣礙,至生前得見阿彌陀佛,亦大有其人,昔慧遠祖師,在生曾叁睹聖容,蓋西方勝境,佛相莊嚴,雖是阿彌陀佛,功德願力之所成就,亦修行者,阿賴耶識爲之也。吾侪念佛修行,一生受用不少,未曾往生極樂世界,既到清涼自在心境,其中好處,行者曉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佛何以說叁乘教
佛教雖分叁乘,其實祇有一乘。小中二乘是假設的。惟有大乘,才是真實。因爲衆生根機薄劣,樂著小法,不能擔當大法。若果祇說大乘,他們畏難,就會不肯修的。猶如從上海坐船到廣州,路程是很遠的。他們聽了,就會生退縮的心,因此不肯發腳。所以要用手段來引誘,首先就用到汕頭的路程,來騙他們。到了到埠,才對他說,這不是廣州,還要再搭船的。又用香港的路程,來騙他們。到了香港,再對他說,這也不是廣州,還要再前進。于是就到廣州了。二乘也是佛用來騙誘根機下劣的人,使他們慢慢的回小向大,到大乘的法則爲宗旨。汕頭譬如小乘;香港譬如中乘;廣州譬如大乘。我們坐船,可以由上海直達廣州。我們學佛,可以發心直學大乘。
衆生又如無知的小兒,佛如老練的慈父,六道如不安的火宅。火燒起來,小兒還在宅內耍樂。慈父想免兒子的災難,要用方法來誘他們出去。就對他們說:門外有小羊車和小鹿車,很好玩的。他們聽了,就爭先恐後的,快快跑出去。殊不知,外面羊車、鹿車都沒有。剛剛只有一駕大牛車,是預備來載他們離開火患的。須知若果只對他們說:要坐牛車來避免火難,他們就不肯出去的。羊車好比小乘;鹿車好比中乘;牛車好比大乘。所以要修大乘,才能究竟成佛的。
學道誤入歧途
生四種病 學佛易犯的病,大抵有四種。一是止病,就是將一切思想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無一點浮樞。二是件病。就是起一個惡思想,改作一個好思想;不怕妄起,只怕覺遲;以妄除妄,舍妄取真;前念已滅,後念未起,其中是;背塵合覺,背覺合塵。叁是滅病,就是將一切思想滅盡了不起,如明鏡現前,無一點灰塵。四任病。就是思想任他起亦好。滅亦好;不執著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對境無心,一切無礙。豈知止作滅任,都是腦筋的事情,不是佛性。思想起,固非佛性;思想不起,亦非佛性。思想起伏是生滅法,佛性是不生不滅,兩不相幹。惡思想固非真心,好思想亦非真心。好惡是相對,真心是絕對,兩不相幹。惡思想固是妄,好思想亦非真,相對不實故。舍取是妄識的作用,不是自性的本體。能舍是妄,所取何真?假心所支配故。前念已滅,後念未起,是空無所有。自性能生萬法,與一無所有是了不相幹。背覺合塵,固非佛法;背塵合覺,亦非菩提,相對待故。將一切思想滅盡。當知真性非從滅思想而有,非從起思想而無。思想一起,真性變作假心;灰塵一來,明鏡成爲黑版,時時要將他拂拭,不是很麻煩的嗎?至于思想任他起亦好、滅亦好。他就以爲是不執著一切相。殊不知他已經執著一個任字,住不執一切相的相了。就是有心有礙,特不自知而已。
混入外道 以上錯處,就是由于跑入外道,和二乘的見解的緣故。外道雖各自成一家之說,但其極點均約相伺。究其內容,都是強牽遷就的。須知佛法的明心見性,不是從裝作得來的。止滅二病是導源于二乘的斷思想,婆羅們的斷愛念,老子的清淨無爲。二乘的過,上邊已經講了。婆羅門將本心來比明鏡,愛欲來比灰塵。但是灰塵除了又來,思想滅了又起。法爾如是,譬如飽不思食,饑則思飯。有飽必有餓,餓時思食,亦是愛欲。如要斷絕,除非死了才可以。老子以少私寡欲,不搖精神爲養生之道。但是他的清淨無爲,又有清淨的痕迹。就是根本不清淨了。譬如黑白二色。說白是淨,黑是染。但是二者同爲色,本無淨染之別(同爲太陽或他光線及物體的因緣所生故)。王陽明主張,一念不起,無善無惡,是心之體;一念起,有善有惡,是心之用。此說近于暧昧,思想起,知善知惡。那善惡到底是從內有而起,抑由外入而來。若說內有,善惡二者,何是汝心?若說外來,何幹汝意?(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惡,揚雄謂人之性善惡混,韓愈說人性有善惡,及可以善、可以惡叁者,書經雲:「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執厥中。」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宋儒朱子等主張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此儒家各宗,論心術之大要。但修行皆未得其法,而本性均未得其真也。)至若任病,全以外道的中道,並莊子的放達爲注腳。中道的見解,就是不著二邊,不落有無(在正中圈)。上邊已經講過佛和迦葉辯論。莊周的學說,以放達不拘,逍遙自在爲旨趣。對于人的本來面目,更漠不相關。不過爲求快活的一種手段而已。
真妄辯論 照外道所見,思想斷滅,便爲真心。思想一起,即是妄心。起了又斷,斷了又起。妄心變爲真性,真性變爲妄心。反反複覆何有了止?我今說一比喻。有婦人焉,夫亡守節,是爲貞操。設若再醮,便失貞操。後悔再嫁之非,複歸故夫之室。是寡婦者,有貞操乎?無貞操乎?若雲貞操未失,豈通人情。斯喻何解。寡婦譬如腦筋;守節譬如思想不起;貞操譬如真性;再醮譬如思想又起;複返夫家,譬如再斷思想。思想再斷,真性恢複之見,是何異于寡婦再嫁之喻哉。夫根本既錯,修末無益也。昔祖師有真妄偈雲:「真法性本淨,妄念何由起。從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無初即無末,有終應有始。無始而無終,長懷懵茲理。」就是說佛性本自清淨,那裏會起妄念。起妄念是腦筋,不是佛性。假使妄念是從佛性起,那末根本就有妄念了,止他何益,是止不勝止的。因爲無初就無末,有終才有始的。若果無始無終,相對是假,絕對是真。這個道理都不朋白。那就不能夠解悟佛法的。學佛錯用工夫,猶如以沙煮飯,飯終不成。
腦筋根本無明佛性的再說明
明鏡有知覺性 就是腦筋。又稱觀照般若(有見聞覺知故)。使我念佛的是個。本有神我(婆羅門)。良知良能,後天之性(王陽明)。率性之命(中庸),平氣質之性,腦筋靈性,智慧思想,節製欲望(西哲),都屬這個範圍。腦筋有知覺,有生滅,有善惡是非,喜怒哀樂,愛憎煩惱,種種俱全,是受熏染(阿賴耶識),有漏的(變化輪回),人人不是一樣的(各有各的因緣所生故)。腦筋有兩種總功能。一、思想不起,是能起淨緣。二、思想起,是能起柒緣。中國古學所謂陰陽二動,也是指這個妄心,不出那兩種相對的位置之外。衆生的報身,是從腦筋所造成的。
無知覺淨性 就是根本無明。又稱庵摩羅識(九識)。即淨識之意。禅宗口頭所說,百尺竿頭,向上一著;腦後一槌;無明窠臼;黑漆桶底,就是指他。中乘所證的心(主觀的我)法(客觀的宇宙)雙忘;無我(根身)我所(器界)。就是到這個地步。浩然之氣(孟子)。一念不動天命之性(中庸);吾心宇宙(宋儒);喜怒未發(中庸);先天無極(先天大道);清淨無爲(老子);清淨快樂(西洋哲學)。通通不出這個境界之外。無明是無知覺,無生滅,無善惡、是非、煩惱、愛欲思想等。
本來炒明自性 就是佛性。本來不可以用名目來拘泥的。但要教化衆生,不得已要用各種名稱來形容他。等衆生好依名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而證實相般若。茲將名目略舉如下,就是,圓覺真性。一真法界。本來面目。真如實相。法界體性智。自心現量。究竟堅固。如來藏心。實相般若。常樂我淨。本有自我。寂滅最樂。自性彌陀。常住真心。大光明藏。法身本心。無生法忍。無余涅槃(涅不生,盤不滅)。毗廬遮那(偏一切處)。佛性是有知覺,無生滅,無善惡、是非、煩惱生死,是無來無去。遍滿虛空,充塞宇宙,究竟快樂。是不受熏染(本自清淨故)。無漏的(轉識成智故)。人人的是一樣的(爲衆生自性故)。
修行的總訣 以佛性爲體,以六根爲用。以觀照般若(腦筋靈性見聞覺知),利用六根,向內破無明,見佛性,爲宗。
悟後的光景
悟後明白是受熏染,悟後一切種子和盤托出,此時妄念根塵識,俱變爲佛性。
見性後,在本體上看是一理平等的。無所謂佛,無謂衆生,無所謂衆生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菩提煩惱,同是空花。
未見性前,一假皆假,妄識所支配故;既見性後,一真皆真,真心所流露故。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那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總是真如。大地山河,皆爲佛性。石頭瓦塊,概屬菩提。嬉笑言談,真心妙用;揚眉瞬目,佛法宣流。蓋即體起用,即用歸體,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爲用之體,用爲體之用,體用不二故。所以左右逢源,無不自得。前時怎樣也不得,現在怎樣也得。
法身是豎窮叁際(過去、現在、未來叁時間都打破),橫該十方(東南西北橫計八方,上下直計兩方的空間都打破)。經雲:「十方叁世佛,同共一法身。」
結題
近世歐洲奧國,有位哲學家。他的名字,我忘記了。研究哲學的人,差不多都知道的。他是很聰明,也是很有錢的。古今各國,一切學說和宗教,他都詳細研究過。講到他的身分,上級社會的事業,差不多都做過。高官大員,也當過。錢財、學問、名聲都齊。在傍人看,更好的難得了。但他的氣概,就和一般人的不同。因爲他研究過所有的哲學和宗教,都找不出一個絕對的,真實的究竟的道理來。所見的,無非是相對的,不澈底的東西。他就心感不安,莫非這樣糊塗就過了一世嗎?有甚意思呢。但是思來想去沒有法子,這個宇宙之謎終歸莫奈他何。于是就覺得生無樂趣跑到火車路上去,在軌上眠倒,竟然被車輪輾得溶溶爛爛。你說可憐不可憐呢。倘然他當時得聞看佛法,我相信他就無庸自殺了。
我們中國晉朝時,有位名流,叫王義之。念書的人,差不多都知道他。他在他的蘭亭詩序那篇文章裏面,悲傷的寫著道:「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所講這兩個人都是有智識,爲當日社會所敬仰的。獨是可惜他們都與佛法無緣,一則不能安心立命,一則樂極生悲。我們聽了,當有莫大的感想,何以故呢?因爲我們有緣得聞,能夠徹底救世的佛法,就可以了生死大事,解宇宙之謎。不是得絕大的欣幸嗎(當作遭難遇救想)?
佛法深廣,有如大海。叁藏經典,不能自己拿來看看就懂的,而且很多注解是錯誤的。所以要多來聽講,慢慢的才可以了解明白,入正知見。
好了,人生觀現經講完。人生觀解決,宇宙觀同時解決;唯心問題答複,唯物問題同時答複。(非如泰西哲學、知識、自然、人生、分開叁橛導論,不能圓融兼顧,而唯心唯物,各走極端。)人生真正的目的在學佛,學佛究竟的宗旨在成佛。
《月溪法師講佛教人生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