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讲佛教人生观▪P7

  ..续本文上一页破无明,即成佛后何尝不用脑筋来说法度生。试看释迦文佛,六祖大师等,也要用说话来宏扬佛法,教化众生。因为佛性是体,离言绝思的。有体必有用(譬如茶杯有体,就有载茶的用)。脑筋就是用。虽起大用,本体仍然是如如不动。好比太阳,虽然光照一切,但是他的体,还是不动摇的一样。说法的释迦佛,是佛的应身。佛的本体,是法身(佛有三身,还有报身。报身佛如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即是众生都有的佛性。众生只因未见佛性,所以未曾证得法身。佛说法四十九年,他说:「我未尝道着一个字。」就是指法身来讲。

  要修几久方能悟性 这是很不一定,看行者的根机如何。或即生,或数世。前世修行多而善根大者则快,前世修行少而善根小者则慢。

  六波罗蜜 菩萨所修,六度万行。度,济渡之谓,又名波罗蜜,到彼岸之谓。六度者:布施(梵音檀那,分法施、财施二种)度悭贪;持戒(尸罗)度淫邪;忍辱(羼提)度瞋怒;精进(毗离耶)度懈退;静虑(禅那)度散乱;智慧(般若)度痴愚。六度万行,皆是对治迷执烦恼之方。如药之于病然,病去药除,惑尽法遣。所谓:「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需船。」

  八大教宗 学佛法门甚多。但是目的均同。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中国自昔以来,有八大宗,都是大乘教。现因时间问题,只可把其名目举出。一、法相宗,又称唯识宗,修转识成智观。二、三论宗,修破空观。三、华严宗,修一真法界观。四、天台宗,修三止三观。五、禅宗,用话头或动作参究本来面目。六、律宗,大乘梵网经、小乘四分律。七、密宗,又称真言宗,修三密加持观。这七种都是难修的。八、净土宗,念佛法门(净宗本来法师在讲完大乘经典后开示的,这里不过顺便略为提及)这宗是最方便最易修,人人能够做到,个个可以成功,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至了当,至圆顿的法门。虽上上根不能逾其域,下下根可以登其堂。纵使不能即身成佛,临命终时,可以往生西方净土,见佛闻法,直证菩提。所谓:「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念佛有四种,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此三是难,持名念佛,此一最易。生西壹事,多有征验,如将临命终,预知时至,沐浴端坐,安详而化,或天乐迎空,异香满室,种种祥瑞,不壹而足,纵无以上朕兆,最少亦能正念分明,毫无罣碍,至生前得见阿弥陀佛,亦大有其人,昔慧远祖师,在生曾三睹圣容,盖西方胜境,佛相庄严,虽是阿弥陀佛,功德愿力之所成就,亦修行者,阿赖耶识为之也。吾侪念佛修行,一生受用不少,未曾往生极乐世界,既到清凉自在心境,其中好处,行者晓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佛何以说三乘教

  佛教虽分三乘,其实祇有一乘。小中二乘是假设的。惟有大乘,才是真实。因为众生根机薄劣,乐着小法,不能担当大法。若果祇说大乘,他们畏难,就会不肯修的。犹如从上海坐船到广州,路程是很远的。他们听了,就会生退缩的心,因此不肯发脚。所以要用手段来引诱,首先就用到汕头的路程,来骗他们。到了到埠,才对他说,这不是广州,还要再搭船的。又用香港的路程,来骗他们。到了香港,再对他说,这也不是广州,还要再前进。于是就到广州了。二乘也是佛用来骗诱根机下劣的人,使他们慢慢的回小向大,到大乘的法则为宗旨。汕头譬如小乘;香港譬如中乘;广州譬如大乘。我们坐船,可以由上海直达广州。我们学佛,可以发心直学大乘。

  众生又如无知的小儿,佛如老练的慈父,六道如不安的火宅。火烧起来,小儿还在宅内耍乐。慈父想免儿子的灾难,要用方法来诱他们出去。就对他们说:门外有小羊车和小鹿车,很好玩的。他们听了,就争先恐后的,快快跑出去。殊不知,外面羊车、鹿车都没有。刚刚只有一驾大牛车,是预备来载他们离开火患的。须知若果只对他们说:要坐牛车来避免火难,他们就不肯出去的。羊车好比小乘;鹿车好比中乘;牛车好比大乘。所以要修大乘,才能究竟成佛的。

  学道误入歧途

  生四种病 学佛易犯的病,大抵有四种。一是止病,就是将一切思想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无一点浮枢。二是件病。就是起一个恶思想,改作一个好思想;不怕妄起,只怕觉迟;以妄除妄,舍妄取真;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其中是;背尘合觉,背觉合尘。三是灭病,就是将一切思想灭尽了不起,如明镜现前,无一点灰尘。四任病。就是思想任他起亦好。灭亦好;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岂知止作灭任,都是脑筋的事情,不是佛性。思想起,固非佛性;思想不起,亦非佛性。思想起伏是生灭法,佛性是不生不灭,两不相干。恶思想固非真心,好思想亦非真心。好恶是相对,真心是绝对,两不相干。恶思想固是妄,好思想亦非真,相对不实故。舍取是妄识的作用,不是自性的本体。能舍是妄,所取何真?假心所支配故。前念已灭,后念未起,是空无所有。自性能生万法,与一无所有是了不相干。背觉合尘,固非佛法;背尘合觉,亦非菩提,相对待故。将一切思想灭尽。当知真性非从灭思想而有,非从起思想而无。思想一起,真性变作假心;灰尘一来,明镜成为黑版,时时要将他拂拭,不是很麻烦的吗?至于思想任他起亦好、灭亦好。他就以为是不执着一切相。殊不知他已经执着一个任字,住不执一切相的相了。就是有心有碍,特不自知而已。

  混入外道 以上错处,就是由于跑入外道,和二乘的见解的缘故。外道虽各自成一家之说,但其极点均约相伺。究其内容,都是强牵迁就的。须知佛法的明心见性,不是从装作得来的。止灭二病是导源于二乘的断思想,婆罗们的断爱念,老子的清净无为。二乘的过,上边已经讲了。婆罗门将本心来比明镜,爱欲来比灰尘。但是灰尘除了又来,思想灭了又起。法尔如是,譬如饱不思食,饥则思饭。有饱必有饿,饿时思食,亦是爱欲。如要断绝,除非死了才可以。老子以少私寡欲,不摇精神为养生之道。但是他的清净无为,又有清净的痕迹。就是根本不清净了。譬如黑白二色。说白是净,黑是染。但是二者同为色,本无净染之别(同为太阳或他光线及物体的因缘所生故)。王阳明主张,一念不起,无善无恶,是心之体;一念起,有善有恶,是心之用。此说近于暧昧,思想起,知善知恶。那善恶到底是从内有而起,抑由外入而来。若说内有,善恶二者,何是汝心?若说外来,何干汝意?(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扬雄谓人之性善恶混,韩愈说人性有善恶,及可以善、可以恶三者,书经云:「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执厥中。」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宋儒朱子等主张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此儒家各宗,论心术之大要。但修行皆未得其法,而本性均未得其真也。)至若任病,全以外道的中道,并庄子的放达为注脚。中道的见解,就是不着二边,不落有无(在正中圈)。上边已经讲过佛和迦叶辩论。庄周的学说,以放达不拘,逍遥自在为旨趣。对于人的本来面目,更漠不相关。不过为求快活的一种手段而已。

  真妄辩论 照外道所见,思想断灭,便为真心。思想一起,即是妄心。起了又断,断了又起。妄心变为真性,真性变为妄心。反反复覆何有了止?我今说一比喻。有妇人焉,夫亡守节,是为贞操。设若再醮,便失贞操。后悔再嫁之非,复归故夫之室。是寡妇者,有贞操乎?无贞操乎?若云贞操未失,岂通人情。斯喻何解。寡妇譬如脑筋;守节譬如思想不起;贞操譬如真性;再醮譬如思想又起;复返夫家,譬如再断思想。思想再断,真性恢复之见,是何异于寡妇再嫁之喻哉。夫根本既错,修末无益也。昔祖师有真妄偈云:「真法性本净,妄念何由起。从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无初即无末,有终应有始。无始而无终,长怀懵兹理。」就是说佛性本自清净,那里会起妄念。起妄念是脑筋,不是佛性。假使妄念是从佛性起,那末根本就有妄念了,止他何益,是止不胜止的。因为无初就无末,有终才有始的。若果无始无终,相对是假,绝对是真。这个道理都不朋白。那就不能够解悟佛法的。学佛错用工夫,犹如以沙煮饭,饭终不成。

  脑筋根本无明佛性的再说明

  明镜有知觉性 就是脑筋。又称观照般若(有见闻觉知故)。使我念佛的是个。本有神我(婆罗门)。良知良能,后天之性(王阳明)。率性之命(中庸),平气质之性,脑筋灵性,智慧思想,节制欲望(西哲),都属这个范围。脑筋有知觉,有生灭,有善恶是非,喜怒哀乐,爱憎烦恼,种种俱全,是受熏染(阿赖耶识),有漏的(变化轮回),人人不是一样的(各有各的因缘所生故)。脑筋有两种总功能。一、思想不起,是能起净缘。二、思想起,是能起柒缘。中国古学所谓阴阳二动,也是指这个妄心,不出那两种相对的位置之外。众生的报身,是从脑筋所造成的。

  无知觉净性 就是根本无明。又称庵摩罗识(九识)。即净识之意。禅宗口头所说,百尺竿头,向上一着;脑后一槌;无明窠臼;黑漆桶底,就是指他。中乘所证的心(主观的我)法(客观的宇宙)双忘;无我(根身)我所(器界)。就是到这个地步。浩然之气(孟子)。一念不动天命之性(中庸);吾心宇宙(宋儒);喜怒未发(中庸);先天无极(先天大道);清净无为(老子);清净快乐(西洋哲学)。通通不出这个境界之外。无明是无知觉,无生灭,无善恶、是非、烦恼、爱欲思想等。

  本来炒明自性 就是佛性。本来不可以用名目来拘泥的。但要教化众生,不得已要用各种名称来形容他。等众生好依名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而证实相般若。兹将名目略举如下,就是,圆觉真性。一真法界。本来面目。真如实相。法界体性智。自心现量。究竟坚固。如来藏心。实相般若。常乐我净。本有自我。寂灭最乐。自性弥陀。常住真心。大光明藏。法身本心。无生法忍。无余涅槃(涅不生,盘不灭)。毗庐遮那(偏一切处)。佛性是有知觉,无生灭,无善恶、是非、烦恼生死,是无来无去。遍满虚空,充塞宇宙,究竟快乐。是不受熏染(本自清净故)。无漏的(转识成智故)。人人的是一样的(为众生自性故)。

  修行的总诀 以佛性为体,以六根为用。以观照般若(脑筋灵性见闻觉知),利用六根,向内破无明,见佛性,为宗。

  悟后的光景

  悟后明白是受熏染,悟后一切种子和盘托出,此时妄念根尘识,俱变为佛性。

  见性后,在本体上看是一理平等的。无所谓佛,无谓众生,无所谓众生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菩提烦恼,同是空花。

  未见性前,一假皆假,妄识所支配故;既见性后,一真皆真,真心所流露故。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那时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总是真如。大地山河,皆为佛性。石头瓦块,概属菩提。嬉笑言谈,真心妙用;扬眉瞬目,佛法宣流。盖即体起用,即用归体,即体即用,即用即体。体为用之体,用为体之用,体用不二故。所以左右逢源,无不自得。前时怎样也不得,现在怎样也得。

  法身是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三时间都打破),横该十方(东南西北横计八方,上下直计两方的空间都打破)。经云:「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

  结题

  近世欧洲奥国,有位哲学家。他的名字,我忘记了。研究哲学的人,差不多都知道的。他是很聪明,也是很有钱的。古今各国,一切学说和宗教,他都详细研究过。讲到他的身分,上级社会的事业,差不多都做过。高官大员,也当过。钱财、学问、名声都齐。在傍人看,更好的难得了。但他的气概,就和一般人的不同。因为他研究过所有的哲学和宗教,都找不出一个绝对的,真实的究竟的道理来。所见的,无非是相对的,不澈底的东西。他就心感不安,莫非这样糊涂就过了一世吗?有甚意思呢。但是思来想去没有法子,这个宇宙之谜终归莫奈他何。于是就觉得生无乐趣跑到火车路上去,在轨上眠倒,竟然被车轮辗得溶溶烂烂。你说可怜不可怜呢。倘然他当时得闻看佛法,我相信他就无庸自杀了。

  我们中国晋朝时,有位名流,叫王义之。念书的人,差不多都知道他。他在他的兰亭诗序那篇文章里面,悲伤的写着道:「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所讲这两个人都是有智识,为当日社会所敬仰的。独是可惜他们都与佛法无缘,一则不能安心立命,一则乐极生悲。我们听了,当有莫大的感想,何以故呢?因为我们有缘得闻,能够彻底救世的佛法,就可以了生死大事,解宇宙之谜。不是得绝大的欣幸吗(当作遭难遇救想)?

  佛法深广,有如大海。三藏经典,不能自己拿来看看就懂的,而且很多注解是错误的。所以要多来听讲,慢慢的才可以了解明白,入正知见。

  好了,人生观现经讲完。人生观解决,宇宙观同时解决;唯心问题答复,唯物问题同时答复。(非如泰西哲学、知识、自然、人生、分开三橛导论,不能圆融兼顾,而唯心唯物,各走极端。)人生真正的目的在学佛,学佛究竟的宗旨在成佛。

  

《月溪法师讲佛教人生观》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