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對治“有”病故。若是對治門處,則非究竟了義。若不從此處見,則于本經處隔礙不通。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爲何五蘊皆空?以諸法一相;一相故非實有種種相,是故五蘊皆成一相,非有五種差別相。所謂“五蘊相”者,“色相”、“受相”、“想相”、“行相”、“識相”,如是五相皆非實有,但是“一如”所現,如空中華、水中月。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要從本性來看,且須契會如來藏深意,方能了得觀自在菩薩所證之意,不複妄想!“不異”與“即”就是非一、非異。“色”與“空”二者非一非異,受、想、行、識亦複與“空”非一非異,以色與空皆以如來藏“本性”爲其本體,非不同體,故“非異”;然而本性起用,能顯萬象差別,故“非一”:性本不差,其相有別,色與空之本性,本無差別,皆是一如所現;然其表相,則現有別。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段經文是解釋什麼是“空”的最究竟意義。因此可知,觀自在菩薩所說的“空”,不是別的,而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是觀自在菩薩給“空”下的定義:離于生滅,無有染淨,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其體虛寂一相,用即遍一切處,這是什麼?這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觀自在菩薩所照見的,不是“什麼都沒有”的外道凡夫之斷滅空,或小乘壓製一切令不起的偏空,或分析空,而是這不變而能隨緣、隨緣而能不變的妙真如性,所以能“度一切苦厄”,乃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試想以偏空智,或以斷滅空,如何能證阿耨菩提?所以“五蘊皆空”是指“五蘊”皆是本妙明心所顯之相,如虛空華,非有非無,非不有無,離于有無,這才是離于四句的聖谛第一義大空;以如是故,故能究竟無垢無淨,不增不減等。是故乃至下面的十二入、十八界,以及世出世間一切法,也皆是“空如來藏性”之用,因此轉“空如來藏”爲“不空如來藏”,而起“無作意”大用。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由于已證入如來藏本性,所以了了知見如來藏空性之中,實無色、受、想、行、識五蘊之法可得。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如來藏本性之中亦無六根、六塵之實法可得。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空如來藏中亦無十八界之實法可得。以上爲破凡夫執著,令離凡夫所行境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在如來藏性中亦無十二因緣之生滅門,乃至無還滅門之實法可得。此爲破緣覺乘之執著,令離緣覺乘所行境界。
【“無苦集滅道”】:如來藏中無有四谛之實法可得,皆如空華,此爲破聲聞所行境界。
【“無智亦無得”】:此爲破權教菩薩之執著。若仍有少法可得者,則仍不與如來藏真性相應,以眼中仍有少微塵——遮障智眼故!以已破權教菩薩境界故,至此即叁乘皆離,並皆化城,唯一佛乘。無“智”,這個“智”是指無上智,“得”是指“得”菩提,亦無一法稱爲菩提之可得。
【“以無所得故”】:這“無所得”叁個字,可說叁世諸佛如來所證最高的智慧之精華,如來以此無上金剛智,而破九法界一切無明執著,回超叁世,頓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永斷二死,究竟超過一切世出世間,故稱無上士、天人師、佛。
如來一切教谕:不論顯、密、性、相諸法,其究竟,皆悉歸入此無上甚深法門,故此經之“般若波羅蜜多心”者,即是“叁世佛心”,亦即是“無所得心”;《金剛經》雲:“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此即是言:以無所得心,具修一切善法,即得無上菩提。
有愚人不解,以爲佛經說“無所得”,于是他便不再精進學佛,甚至不再修行,而落斷滅空見,更墮于愚癡煩惱深淵。因爲他認爲:“既然無所得嘛,我還修什麼?!”他不但不再修行,甚至還更進一步,再回到五欲六塵中去打轉,而且反而自以爲是在修最高的“無所得”呢!殊不知他這樣複墮五欲六塵,固然不能證得出世佛慧,卻因此而“得”了世間染法!所以他這樣還是“有所得”,並非無所得。
是故當知,佛說此甚深“無所得”傳心要門,是爲大根器、根熟衆生,于遍修衆妙法門,廣積無量智慧福德之後,令之上上增進,頓入如來無上廣大覺海,故勸令不執、不取所修所積福德智慧,是故言下頓忘能所,頓契如如。因此,此“無所得”法門甚深不可思議,不是對未修、初學、或淺根、薄福、少智之人而說,乃是對上上根人且廣積福慧之人而說。莫錯會佛意,若錯解如來真實義而錯用心,不但不能得益,反而妄肇大禍。
又,此“無所得”甚深心法,應如何修?此有二門,一是漸修門,二是頓悟門。先說一、漸修門——若中下根人,福慧未充,須先修此門:若欲無所得,必先“無所取”。如何修“無所取”?若欲無所取,必先“無所求”。如何修無所求?須知有所求即是貪。欲無所求,必須心不攀緣,即“無所緣”。如何修“無所緣”?若欲無所緣,須心不往外馳,須心常起正念。如何能心常正念?欲心常正念,須常修六念,念念不斷,久之即能正念常得現前。正念得現前之後,複以正智觀此正念唯心所現,而不執不取,知念如幻,幻體亦真,則頓入無有少法可得、究竟清淨界域。以上是漸修門。二、頓悟門——至于福智圓熟之大根人,若一念心通,體入真如,頓見本性,則頓了無有少法可得,頓覺了諸法究竟本自清淨、平等、不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是爲頓根人之所修。
複次當知,此“無所得”,並非要把所修集之一切智慧福德全部抛棄,才叫無所得,而只是不執著、不貪著、不矜、不誇、不求其果報;以不執、不貪、不矜、不誇故,故能“有而無礙”,是名得而不得、不得而得,運用萬端而無罣礙。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這“菩提薩埵”即是指實教一乘的菩薩摩诃薩。從上面以來,此大菩薩曆觀凡夫五蘊、六根、六塵、十二入、十八界、緣覺十二緣、聲聞四谛、乃至權教菩薩之“智”與“得”,這樣從表面上看來,好像是先從凡夫法開始起觀,(亦即起修觀行),漸漸修行到聲聞、緣覺之法,然後再修大乘權教之法,最後再修一乘實法——其實不是這樣:這是因爲經文行文之次第,有時空的限製,不得不如是。其實是:此大菩薩,一開始就以甚深般若之智,遍觀世出世間一切法,所謂一念叁千,無有漸次,因此,這是頓門:頓觀、頓修、頓證、頓悟;而不是從凡夫法開始修,漸修到小乘、大乘、佛乘。有人于法不了,而倡言學佛必須從小乘開始修起,這是不正確的,應依個人根器而定。若大乘根人,你堅持教他小乘法,則會令他于小乘法有先入爲主的觀念,而壞其大乘根性,如是則以後大乘心便很難發起,故是不當。觀世音菩薩法門大都是頓教法門,以頓根之人,根性力用大,所以能一體遍觀諸法,此非小機者能知能行。
【“心無罣礙”】:心中不著一點塵,如實知見無有少法可立可破,故無罣礙。
【“無有恐怖”】:此即無有凡夫之恐怖,無有二乘之恐怖,亦無有權教菩薩之恐怖。簡言之,即:無有凡、外、權、小之恐怖;詳而言之,即:
(一)無有凡夫之恐怖:無有凡夫得失五欲六塵之恐怖,生于叁惡道、八難之恐怖,得禅失禅、得定失定之恐怖。
(二)無有二乘之恐怖:無有二乘能不能得證四雙八輩道果之恐怖,能不能出離叁界、離分段生死之恐怖。
(叁)無有權教菩薩之恐怖:無有能不能證菩薩智、斷無明惑、離變異生死,乃至能不能得如來智之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總說凡外權小之“得”與“失”,皆爲自心不覺、顛倒之夢想,以此“倒想”如夢,非有非無,故稱“夢想”,若了知一切賢聖,凡外權小,世出世間一切法,皆是自心所現、如來藏自性之用,則頓從此夢中覺了!
【“究竟涅槃”】:以無凡、外、權、小之一切顛倒夢想,簡言之,即塵沙惑盡,無明心息,故涅槃現前,全體即是涅槃真境,此爲等覺與妙覺菩薩之境界。
【“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但菩薩從初發心開始,即依此甚深般若之智觀一切法,而速能證得圓明寂照之無上大涅槃,即叁世一切諸佛如來,亦是依此般若大智,而得作佛,此表因中所修與果地所證不異。是故,此如來藏般若真智實爲一切諸佛菩薩所依,乃能離于凡、外、權、小,叁乘一切境界,而頓入一佛乘,乘如來寶筏而度一切衆生之苦厄!(“度一切苦厄”是指自度度他。苦厄,通指凡、外、權、小一切迷中之苦厄。)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薩婆诃”】:此甚深般若法門,非凡、外、權、小境界,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乃至其究竟則離言說相,心行處滅,世間言語有時而窮,故此般若波羅蜜門,以如來神咒總結之。“咒”者,陀羅尼,是總持之義,總持一切法也。以諸佛菩薩所證境界,甚深不可思議,故經末常以一神咒總持此一法,或一切法,普令衆生由聞持此神咒故,得疾入如來所證真如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又以此神咒故,禅法、密法、顯宗、密宗即在此離于言思而會通。
一九八六年初講于美國·達拉斯“楞伽精舍”
一九九○年十二月校訂于美國·克裏夫蘭“大慧精舍”
一九九一年刊載于臺北《慈雲雜志》十月號
叁、《心經》奧義析微
甲、引言
今天我們來講《心經》的奧義。上次我們已經講過《心經》的“顯說”,大概是照一般的說法來解釋《心經》。《心經奧義》則是我在《慈雲雜志》上發表過的文章。今天就依著這個本子來詳細闡明《心經》的奧義。
【奧義】
六祖大師說:“離體說相,是爲相說。”因此,諸佛之法,應不離本體而…
《《心經系列》成觀法師(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