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從來不染”的,是“不染、不著”的。以此緣故,我們才有可能可以恢複自己的本心、本性。如果“業”真的有“烙”在本心上,或本心真的有被業所“染著”的話,那任你再怎麼洗,也洗不幹淨,至少還是會有一點痕迹存在——也就是說,永遠也沒辦法真正的成佛,你或許可以因修行而稍微變好一點點,但沒辦法真正地完全清淨無染。爲什麼呢?因爲,已經“染”了,就不可能再成“不染”;然而因爲從來實在沒有真染,所以才可能讓它“不染”——“染”既不實,不染即是“其實”!真如本性既然一向清淨、從沒染著,當然就“沒有真的變化”了。觀自在菩薩因爲體證到五蘊、乃至一切諸法皆是妙真如性之用——其本性皆本自清淨無染(不變),卻能隨緣現出一切若染、若淨之相;雖然隨緣現出種種相、種種業,但其實不變其清淨之本性——以是緣故,所以能“度一切苦厄”,乃至得成無上正等正覺。也正因爲如此,所以在凡夫位時,碰到染緣,就造惡事,在賢聖位時,碰到淨緣,就能造善事,現出一個真正修道人的樣子,這都是真如能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原因。
【奧義】
試想以偏空智,或以斷滅空,如何能證得阿耨菩提?所以“五蘊皆空”是指“五蘊”皆是本妙明心所顯之相,如虛空華,非有非無,非不有無,離于有無,這才是離于四句的聖谛第一義大空;以如是故,故能究竟無垢無淨,不增不減等。是故乃至下面的十二入、十八界,以及世出世間一切法,也皆是“空如來藏性”之用,因此轉“空如來藏”爲“不空如來藏”,而起無作意大用。
【析微】
《大般若經》講十八空,其中最後一個空就是“第一義谛大空”,“第一義谛大空”相當于“如來藏”。“四句”是分別諸法爲“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四種不同之論。此處是說因爲“五蘊”皆是如來藏所顯之相,離于四句之言說戲論而屬第一義大空,所以五蘊才能如前面所舉螢幕(屏幕)的比喻一樣,究竟“無垢無淨”、“不增不減”。不但五蘊如此,六根、六塵、十二入、十八界、世出世間一切法也都是如此——皆是“如來藏性”之用。如來藏依其功用而言,可分爲兩種:
一是“空如來藏”,一是“不空如來藏”。前面說的不變隨緣是“不空如來藏”,隨緣不變是“空如來藏”。何以隨緣不變是空如來藏呢?因爲雖然表面隨緣變化,但它並沒真的改變,因爲沒變,所以是空的,因此這種如來藏之用稱爲“空如來藏”。何以不變隨緣是“不空如來藏”呢?雖然它從來也沒變,但它還是能隨因緣而變現一切法,因爲隨緣變現,所以不是空的,因此這種如來藏之用稱爲“不空如來藏”。(這個名詞本身就是密宗的詞,密宗才講“不空”。)因此“五蘊”乃至一切法其實就是如來藏起無作意大用而將“空如來藏”轉爲“不空如來藏”罷了。“無作意”即“不思議”之意——不必去想就自然而然能起那種作用。就好像我們練習得很好以後,已經十分熟練,熟得不用去思想,即自然能做出來一樣。
【奧義】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由于已證入如來藏本性,所以了了知見如來藏空性之中,實無色、受、想、行、識五蘊之法可得。
【析微】
再回到前面所舉螢幕(屏幕)的例子,從螢幕(屏幕)上看,如來藏(螢幕(屏幕))本身實在沒有色、受、想、行、識可得,因爲色、受、想、行、識這五蘊都是因緣妄動而已,當因緣滅去時,它也就沒有了,所以真實而言,是沒有五蘊之實相的。
【奧義】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如來藏本性之中亦無六根、六塵之實法可得。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空如來藏中亦無十八界之實法可得。以上爲破凡夫執著,令離凡夫所行境界。
【析微】
眼、耳、鼻、舌、身、意爲內“六根”,色、聲、香、味、觸、法爲外“六塵”,六根、六塵、六識合起來則産生“十八界”。這些皆是“因緣法”,而非“實法”,故說在空如來藏中,這些因緣法皆不可得,皆非真實。因爲根、塵、識爲一切凡夫所執,爲破凡夫境界故,故說如來藏性中無有六根、六塵、十二處、十八界之實法可得。
【奧義】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在如來藏性中亦無十二因緣之生滅門,乃至無還滅門之實法可得。此爲破緣覺乘之執著,令離緣覺乘所行境界。
【析微】
十二因緣之“生滅門”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苦惱等。十二因緣之“還滅門”爲: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苦惱滅,是爲還滅門。緣覺乘行者執實有世間之十二因緣“生滅門”,及有“還滅門”可出離世間之生死,爲破此執故,故說在如來藏性中無有十二因緣之生滅門可得,亦無有還滅門可得。爲什麼呢?因爲這些都是因緣法,而非是實法。此處之經文漸轉增進,從凡夫到緣覺、聲聞,漸次一一擊破。
【奧義】
【“無苦集滅道”,】:如來藏中無有四谛之實法可得,皆如空華,此爲破聲聞所行境界。
【析微】
苦谛、集谛、滅谛、道谛是聲聞行人之四聖谛法。此之四谛在如來藏中猶如空華,實不可得。所以如來藏中不但沒有凡夫的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乃至于緣覺乘的十二因緣、及聲聞乘的四谛,都非實法。也就是說,凡聖一切境界皆是空華。
【奧義】
【“無智亦無得”】:此爲破權教菩薩之執著。若仍有少法可得者,則仍不與如來藏真性相應,以眼中仍有少微塵?遮障智眼故!以已破權教菩薩境界故,至此即叁乘皆離,並皆化城,唯一佛乘。無“智”,這個“智”是指無上智,“得”是指“得”菩提,亦無一法稱爲菩提之可得。
【析微】
“教”有權教、實教兩種。實教是最究竟的,凡不是最究竟的,都屬權教。一般也有“宗門”與“教下”之說。“宗門”是指禅宗,“教下”指其它一切所有的宗派。因爲禅宗的教法是直指人心,直達本性之源頭,而其它的教下都必須依靠文字言說來慢慢引導。這並非是說禅宗就不須文字言說,只不過禅宗不這麼依靠經典的文字,雖然經典還是須要研讀的。
因爲權教菩薩還一心想要修證、想要得無上菩提(如是“菩提”好像是從外面得來的一樣),爲了要破權教菩薩的這種執著——有一切種智可得、有無上菩提可證——所以此處指出:如來藏性中實無有一切種智可求,也沒有無上菩提可得。因爲若有即使少如微塵之法可得的話,也會造成障礙,而與如來藏之真性不能相應。
“叁乘”即聲聞乘、緣覺乘、與權教菩薩。此叁者皆是如來的方便,引導衆生上上增進。如《法華經》所言,叁乘並皆化城,非是實有。離此叁乘,唯有一佛乘才是真實、究竟。
【奧義】
【“以無所得故”】:這“無所得”叁個字,可說叁世諸佛如來所證最高的智慧之精華,如來以此無上金剛智,而破九法界一切無明執著,回超叁世,頓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永斷二死,究竟超過一切世出世間,故稱無上士、天人師、佛。
如來一切教谕:不論顯、密、性、相諸法,其究竟,皆悉歸入此無上甚深法門,故此經之“般若波羅蜜多心”者,即是“叁世佛心”,亦即是“無所得心”;《金剛經》雲:“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此即是言:以無所得心,具修一切善法,即得無上菩提。
【析微】
“九法界”是佛以下之菩薩界、緣覺界、聲聞界、天界、人界、修羅界、餓鬼界、畜生界、地獄界九者,連佛在內總爲十法界。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是無上正等正覺,簡稱無上菩提。它是佛所證之最究竟的菩提,有別于聲聞菩提與緣覺菩提。
“二死”是兩種生死:“分段生死”與“變異生死”。分段生死是六道凡夫所受之生死,這種生死是一生一生的受,一輩子爲“一段”。凡夫所造的業要分很多段來受,才能報盡,(通常造一個業,要很多次受生才能報盡)因爲是一段一段地受,所以叫“分段生死”。變異生死是已離分段生死之二乘及菩薩所受之生死。一般所說的“出叁界”即是離“分段生死”之意。雖然不再受分段生死,但其微細的生死之相還是存在——因爲第八識阿賴耶是不會消失滅去的。不但第八阿賴耶識在,第七識也還在——因爲還有微細的我執在。既然有微細的我執,就會有微細的生死相存在,所以他們還是有剎那剎那的微細生死相,因爲這種生死是非常微細的變化,所以稱爲“變異生死”。又,凡夫的體質粗,他們的體質則很微細,變粗相爲細相,雖然微細,但還是有生死之相,故稱“變異生死”?變成不一樣的生死,亦即:把生死之相變得很微細。凡夫有“分段生死”,二乘與菩薩有“變異生死”,只有佛才超脫了這兩種生死,故說佛“永斷二死”。
“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又叫做無“四相”,也就是: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什麼是“我相”呢?有我執、我見,即是有我相。“我”本無相,但以“我執、我見”爲相。離開我執、我見,就沒有我相可得了。“我執”較粗、“我見”較細,“我執”是根據“我見”而來的——因爲我們先有“我見”,然後再去執著這個“我見”,因此才産生“我執”。所以“我見”又比“我執”更深、更微細些,“我執”則比較粗顯。如果只破“我執”,而沒破“我見”,則不能完全、究竟地破除“我相”。“我執”與“我見”一破,“我相”自然就破了,因爲它失去了本體——我相是以我執、我見爲其本體的。以深義而言,我相就是我執、我見。另外,以淺義而言,我相就是我們執著自己的相貌爲“我”,對自己種種的優點、…
《《心經系列》成觀法師(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