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经系列》成观法师(四)▪P5

  ..续本文上一页就不会有浪;只要有水,就一定会有浪。因为海水永远不会平静无波、完全没有波浪的——这是不可能的。即使是湖——例如五大湖,甚或其它再小的湖,也都一定会有微波荡漾,乃至于涟漪的现象产生。这些浪、微波、涟漪是怎么来的呢?是由于风的因缘而来——风吹水面就会造成波浪,所谓由风鼓浪。在这个例子中,大浪就是“色”,小浪是“空”,水是“真如本性”。大浪小浪皆是水。我们用等量代换即可知:“色”与“空”皆是“真如本性”、“如来藏体”。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得更详细一点,我们见浪有大小——微波、小浪、大浪、甚至涛天巨浪——这种种不同的浪,都是我们心所生的分别,其实不管小浪还是大浪,浪的本体皆同为水。小浪的水与大浪的水是没有差别的,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浪本无差别,是我们“见”有差别——“见”,有分别之意,由于我们的心去分别它,它才从无差别变成有差别,而事实上,大浪、小浪,它的本体都是水,而水体无别。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以上面所举之同心圆的例子来说;红色同心圆(色)就是黑色同心圆(空),也就是白色同心圆(真如)。又,大浪(色)就是小浪(空),就是水(真如)。同理,“色”就是“空”,就是“真如”。故说“色”与“空”二者“非异”。

  “色”与“空”同为“真如本性”,没有差别。真如本性虽然空无一物,无有差别,但是当它起作用时,便能显出种种万象之差别,故说“非一”,就好像盆中的水能现出天上的月亮一样——水能将外物影现其中,这是水的作用,真如的作用亦如是:“性本不差,其相有别”——一切法的性,本来是没有差别的,但其所现的相,却都是有差别的。因为它所现出的相有差别,它的作用自然也就有差别了。举例来说,同样一块九九九纯金,一个匠师把它造成一尊佛像,我们看了便会肃然起敬;另一个匠师则把它打造成一个淫女,或男女交媾的形像,我们看了不但不会肃然起敬,反而有不堪入目的感觉,甚至让人起淫秽之心。可是金子有没有差别呢?金子是一样的!金性不变,但因其形体有差,亦即,所现之相有差别,所以它所起的功用也就不一样了——同一块金子,能引起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所以你绝对决对不会把一个男女交媾的像放在你的佛堂上拜,除非你是颠倒,如某些愚痴颠倒之人。同样的,“色”与“空”这两样东西的本性,本来是没有差别的,因为它们都是由同一个真如本性所变现出来的,但是它们的表相却现有差别。因其表相现有差别,所以其作用也有种种差别。因此世间的一切染(污染)、净(清净),智(智慧)、愚(愚痴)都现出有所不同,然而智慧与愚痴也都是同一个心识——如来藏——所现出来的相。佛菩萨因为已证得这个境界,所以能够不舍本愿、不舍大悲来度化众生。因为佛菩萨看到这一切皆是真如,所以我们都有希望成佛,否则,如果我们都实在是朽木,佛菩萨就根本不用来度我们了——朽木不可雕也,无有希望故。

  【奥义】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段经文是解释什么是“空”的最究竟意义。因此可知,观自在菩萨所说的“空”,不是别的,而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观自在菩萨给“空”下的定义:离于生灭,无有染净,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其体虚寂一相,用即遍一切处,这是什么?这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析微】

  此处所说最究竟意义的“空”,应该把它当作一个专有名词来看,而不是我们中文的“空”字。中文中的“空”是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的意思。然而这里所说的“空”,则是一个专门名词,且已经远离了它本来的意思。观自在菩萨所证得的“诸法空相”,这一切法空的相状到底是什么呢?我来尝试把它描绘一下,那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便是观自在菩萨给“空”下的定义。也就是说:“空”的境界如何呢?就是离于生灭、没有染净、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境界,它的本体是虚寂无相的,应用之时则能遍一切处。这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见《楞严经》:“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奥义】

  所以观自在菩萨所照见的,不是“什么都没有”的外道凡夫之断灭空,或小乘压制一切令不起的偏空,或分析空,而是这不变而能随缘、随缘而能不变的妙真如性,所以能“度一切苦厄”,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析微】

  观自在菩萨所照见的诸法“空”相,非是断灭空、非是偏空、非是分析空,而是妙真如性。“断灭空”是外道及凡夫所执“什么都没有”的空。“偏空”是小乘行者压制六识心,令暂不起,而将其视为是涅槃境界的空(事实上只是压制住而已,并没有完全断掉)。“分析空”是分析一物,见其丧失原貌而达成“空”的理论。譬如将一个电扇拆开后,只见叶片、马达等各在一处,电扇原来的形貌已不复存在,不但没有电扇的“样子”或“相状”(体),而且也没有电扇之“用”(功用),因为电扇的本体己被拆散,所以说电扇是空的。一切可以分析开来的东西也是如此,因为它可以分析开,所以它是空的,它没有一个自性,必须把所有的零件凑在一起,它才有自性。一切法的自性亦皆如此,就好像是“借来的”(borrowed)一样——是“借”来的,而不是本来就有的。譬如一辆车子,必须要有个车体、有引擎、马达等种种的零件拼起来,才构成一辆车。若把这些零件都拆开来,就不成一辆车了——不可再称它为“车”。所以这辆“车”的“性”其实是“借”来的,是由种种东西凑起来才有的,也就是说,“车性”是由各处张罗零件,然后再把这些零件拼揍起来才有的,所以“车性”不是本来就具有的,也不是不可破坏的。如果是“本来具有”,而且“不可破坏”,才能叫做“本性”。本来没有,而且可以因为拆开就变没有了(会毁灭的),这便不是本性。进一步说,凡是会因为种种因缘、时间、空间、人为、事情等而改变的,会随因缘而变化的,就不能称为“本性”。所谓“本性”,就应该是离于因缘的——它不会受因缘所影响、不会受时、空所影响,也就是,不会因时间、地点、人事、风俗、语言、习惯、人种等种种的差别而有变化,这才叫做“本性”。“分析空”是把东西分开来变成没有,而说它是“空”。这是解释“空”的一种权法,也可说是显说里面最低层次(low level)的一种解释“空”的方法。而观自在菩萨所证的“空”则是最高层次的空——是这不变而能随缘、随缘而能不变的妙真如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是真如本性的妙用。它能够随缘,但是本身并没改变,(仍旧不离真如)。它永远不变,但又能随缘而变现。所以这“随缘”与“不变”二者是要合在一起说的。“随缘”是我们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可是我们要知道,当我们喊“随缘”的时候,还必须加上一句“不变”才行。如果只是一味地“随缘”的话,那就随缘而堕落下去了,或是随缘而造恶去了——因为随缘是随着因缘而改变的意思。然而“随缘”的最高意义则是要我们随缘行善、随缘修道,也就是说,不管在什么样的因缘之下,我都在修道——随外在的因缘改变,而我修道照常不变——这才叫真正的“随缘”(随缘而不变)。举个例子来说:不管再怎么吵,我都可以读书,或是:不管人多、人少,有人、没人,我都可以读书,这才是真能读书。有的人要人多时,大家一起共修,他才能读书;有的人要有摇滚乐(Rock—n—Roll)当背景才能读书;有的人要放古典音乐才能读书;有的人要在旁边放个电视机才能读书,虽然读书时他并不看电视;有的人喜欢在咖啡厅读书;有的人要在图书馆才能读书。可是真正最能读书的人,应是无论什么地方,他都可以读书,如果把“读书”二字改成“修行”,而还能这样,那就是真能善用真如本性了——真能“随缘而不变”;不管因缘如何变,地点如何变,我读书不变、或是我修道不变。此处所言真如本性永远“不变”,是指尽管人、事、时、地等起种种变化,而真如本性的“本性”不起任何变化,它永远是那个样子,丝毫没有变化。所谓“没有变化”,是“不着”、“不染”的意思。在此我打个比方:【此时师父将投影机的开关打开,并且在投影机上放了一张教学用的投影胶片(transparency)】你们看这投影机所投射的萤幕(屏幕)上面有没有字?有字。可是你仔细看萤幕(屏幕)上真的有字吗?其实没有字。萤幕(屏幕)虽没有字,但还是可以现出字来。萤幕(屏幕)本身是白色的,虽然由于种种因缘的关系而现出有字,但是这些字实在从来也没有染在白色的萤幕(屏幕)上而退不掉,当因缘失去的时候,这些字就会消失,而萤幕(屏幕)依旧是纯白如故。是什么因缘令字消失呢?【此时师父将投影机的照射灯关掉】灯一关掉,萤幕(屏幕)上就没有字了,【此时师父又将投影机的灯打开】灯一打开,萤幕(屏幕)上又有字了。【此时师父将投影胶片(transparency)抽掉】若把投影胶片拿走,萤幕(屏幕)上又没字了。【此时师父将一张空白的投影胶片放在投影机上】,放一张空白的投影胶片,萤幕(屏幕)也还是没字。……所以有种种的因缘可令萤幕(屏幕)有字出现,虽以因缘而有字,但是那些字从来也没能染在萤幕(屏幕)上面。这里“萤幕(屏幕)”就代表我们的本心、本性。我们虽从无始劫来造作了种种罪恶,而令结业之罪垢附在我们的本心上面,可是这些“业”实在从来也没有跟本心真的和合在一起、永远去不掉。它不像美国西部的牛仔(cow boy)一样把印“烙”在牛身上成为永久的标帜。这些“业”从来也没有“烙”在我们的本心本性上过。因为我们的本心本性是“本自清净”、“…

《《心经系列》成观法师(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