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不會有浪;只要有水,就一定會有浪。因爲海水永遠不會平靜無波、完全沒有波浪的——這是不可能的。即使是湖——例如五大湖,甚或其它再小的湖,也都一定會有微波蕩漾,乃至于漣漪的現象産生。這些浪、微波、漣漪是怎麼來的呢?是由于風的因緣而來——風吹水面就會造成波浪,所謂由風鼓浪。在這個例子中,大浪就是“色”,小浪是“空”,水是“真如本性”。大浪小浪皆是水。我們用等量代換即可知:“色”與“空”皆是“真如本性”、“如來藏體”。所以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說得更詳細一點,我們見浪有大小——微波、小浪、大浪、甚至濤天巨浪——這種種不同的浪,都是我們心所生的分別,其實不管小浪還是大浪,浪的本體皆同爲水。小浪的水與大浪的水是沒有差別的,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浪本無差別,是我們“見”有差別——“見”,有分別之意,由于我們的心去分別它,它才從無差別變成有差別,而事實上,大浪、小浪,它的本體都是水,而水體無別。所以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以上面所舉之同心圓的例子來說;紅色同心圓(色)就是黑色同心圓(空),也就是白色同心圓(真如)。又,大浪(色)就是小浪(空),就是水(真如)。同理,“色”就是“空”,就是“真如”。故說“色”與“空”二者“非異”。
“色”與“空”同爲“真如本性”,沒有差別。真如本性雖然空無一物,無有差別,但是當它起作用時,便能顯出種種萬象之差別,故說“非一”,就好像盆中的水能現出天上的月亮一樣——水能將外物影現其中,這是水的作用,真如的作用亦如是:“性本不差,其相有別”——一切法的性,本來是沒有差別的,但其所現的相,卻都是有差別的。因爲它所現出的相有差別,它的作用自然也就有差別了。舉例來說,同樣一塊九九九純金,一個匠師把它造成一尊佛像,我們看了便會肅然起敬;另一個匠師則把它打造成一個淫女,或男女交媾的形像,我們看了不但不會肅然起敬,反而有不堪入目的感覺,甚至讓人起淫穢之心。可是金子有沒有差別呢?金子是一樣的!金性不變,但因其形體有差,亦即,所現之相有差別,所以它所起的功用也就不一樣了——同一塊金子,能引起兩種完全不同的感受——所以你絕對決對不會把一個男女交媾的像放在你的佛堂上拜,除非你是顛倒,如某些愚癡顛倒之人。同樣的,“色”與“空”這兩樣東西的本性,本來是沒有差別的,因爲它們都是由同一個真如本性所變現出來的,但是它們的表相卻現有差別。因其表相現有差別,所以其作用也有種種差別。因此世間的一切染(汙染)、淨(清淨),智(智慧)、愚(愚癡)都現出有所不同,然而智慧與愚癡也都是同一個心識——如來藏——所現出來的相。佛菩薩因爲已證得這個境界,所以能夠不舍本願、不舍大悲來度化衆生。因爲佛菩薩看到這一切皆是真如,所以我們都有希望成佛,否則,如果我們都實在是朽木,佛菩薩就根本不用來度我們了——朽木不可雕也,無有希望故。
【奧義】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段經文是解釋什麼是“空”的最究竟意義。因此可知,觀自在菩薩所說的“空”,不是別的,而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就是觀自在菩薩給“空”下的定義:離于生滅,無有染淨,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其體虛寂一相,用即遍一切處,這是什麼?這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析微】
此處所說最究竟意義的“空”,應該把它當作一個專有名詞來看,而不是我們中文的“空”字。中文中的“空”是空空洞洞、什麼都沒有的意思。然而這裏所說的“空”,則是一個專門名詞,且已經遠離了它本來的意思。觀自在菩薩所證得的“諸法空相”,這一切法空的相狀到底是什麼呢?我來嘗試把它描繪一下,那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便是觀自在菩薩給“空”下的定義。也就是說:“空”的境界如何呢?就是離于生滅、沒有染淨、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的境界,它的本體是虛寂無相的,應用之時則能遍一切處。這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見《楞嚴經》:“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奧義】
所以觀自在菩薩所照見的,不是“什麼都沒有”的外道凡夫之斷滅空,或小乘壓製一切令不起的偏空,或分析空,而是這不變而能隨緣、隨緣而能不變的妙真如性,所以能“度一切苦厄”,乃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析微】
觀自在菩薩所照見的諸法“空”相,非是斷滅空、非是偏空、非是分析空,而是妙真如性。“斷滅空”是外道及凡夫所執“什麼都沒有”的空。“偏空”是小乘行者壓製六識心,令暫不起,而將其視爲是涅槃境界的空(事實上只是壓製住而已,並沒有完全斷掉)。“分析空”是分析一物,見其喪失原貌而達成“空”的理論。譬如將一個電扇拆開後,只見葉片、馬達等各在一處,電扇原來的形貌已不複存在,不但沒有電扇的“樣子”或“相狀”(體),而且也沒有電扇之“用”(功用),因爲電扇的本體己被拆散,所以說電扇是空的。一切可以分析開來的東西也是如此,因爲它可以分析開,所以它是空的,它沒有一個自性,必須把所有的零件湊在一起,它才有自性。一切法的自性亦皆如此,就好像是“借來的”(borrowed)一樣——是“借”來的,而不是本來就有的。譬如一輛車子,必須要有個車體、有引擎、馬達等種種的零件拼起來,才構成一輛車。若把這些零件都拆開來,就不成一輛車了——不可再稱它爲“車”。所以這輛“車”的“性”其實是“借”來的,是由種種東西湊起來才有的,也就是說,“車性”是由各處張羅零件,然後再把這些零件拼揍起來才有的,所以“車性”不是本來就具有的,也不是不可破壞的。如果是“本來具有”,而且“不可破壞”,才能叫做“本性”。本來沒有,而且可以因爲拆開就變沒有了(會毀滅的),這便不是本性。進一步說,凡是會因爲種種因緣、時間、空間、人爲、事情等而改變的,會隨因緣而變化的,就不能稱爲“本性”。所謂“本性”,就應該是離于因緣的——它不會受因緣所影響、不會受時、空所影響,也就是,不會因時間、地點、人事、風俗、語言、習慣、人種等種種的差別而有變化,這才叫做“本性”。“分析空”是把東西分開來變成沒有,而說它是“空”。這是解釋“空”的一種權法,也可說是顯說裏面最低層次(low level)的一種解釋“空”的方法。而觀自在菩薩所證的“空”則是最高層次的空——是這不變而能隨緣、隨緣而能不變的妙真如性。“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是真如本性的妙用。它能夠隨緣,但是本身並沒改變,(仍舊不離真如)。它永遠不變,但又能隨緣而變現。所以這“隨緣”與“不變”二者是要合在一起說的。“隨緣”是我們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話。可是我們要知道,當我們喊“隨緣”的時候,還必須加上一句“不變”才行。如果只是一味地“隨緣”的話,那就隨緣而墮落下去了,或是隨緣而造惡去了——因爲隨緣是隨著因緣而改變的意思。然而“隨緣”的最高意義則是要我們隨緣行善、隨緣修道,也就是說,不管在什麼樣的因緣之下,我都在修道——隨外在的因緣改變,而我修道照常不變——這才叫真正的“隨緣”(隨緣而不變)。舉個例子來說:不管再怎麼吵,我都可以讀書,或是:不管人多、人少,有人、沒人,我都可以讀書,這才是真能讀書。有的人要人多時,大家一起共修,他才能讀書;有的人要有搖滾樂(Rock—n—Roll)當背景才能讀書;有的人要放古典音樂才能讀書;有的人要在旁邊放個電視機才能讀書,雖然讀書時他並不看電視;有的人喜歡在咖啡廳讀書;有的人要在圖書館才能讀書。可是真正最能讀書的人,應是無論什麼地方,他都可以讀書,如果把“讀書”二字改成“修行”,而還能這樣,那就是真能善用真如本性了——真能“隨緣而不變”;不管因緣如何變,地點如何變,我讀書不變、或是我修道不變。此處所言真如本性永遠“不變”,是指盡管人、事、時、地等起種種變化,而真如本性的“本性”不起任何變化,它永遠是那個樣子,絲毫沒有變化。所謂“沒有變化”,是“不著”、“不染”的意思。在此我打個比方:【此時師父將投影機的開關打開,並且在投影機上放了一張教學用的投影膠片(transparency)】你們看這投影機所投射的螢幕(屏幕)上面有沒有字?有字。可是你仔細看螢幕(屏幕)上真的有字嗎?其實沒有字。螢幕(屏幕)雖沒有字,但還是可以現出字來。螢幕(屏幕)本身是白色的,雖然由于種種因緣的關系而現出有字,但是這些字實在從來也沒有染在白色的螢幕(屏幕)上而退不掉,當因緣失去的時候,這些字就會消失,而螢幕(屏幕)依舊是純白如故。是什麼因緣令字消失呢?【此時師父將投影機的照射燈關掉】燈一關掉,螢幕(屏幕)上就沒有字了,【此時師父又將投影機的燈打開】燈一打開,螢幕(屏幕)上又有字了。【此時師父將投影膠片(transparency)抽掉】若把投影膠片拿走,螢幕(屏幕)上又沒字了。【此時師父將一張空白的投影膠片放在投影機上】,放一張空白的投影膠片,螢幕(屏幕)也還是沒字。……所以有種種的因緣可令螢幕(屏幕)有字出現,雖以因緣而有字,但是那些字從來也沒能染在螢幕(屏幕)上面。這裏“螢幕(屏幕)”就代表我們的本心、本性。我們雖從無始劫來造作了種種罪惡,而令結業之罪垢附在我們的本心上面,可是這些“業”實在從來也沒有跟本心真的和合在一起、永遠去不掉。它不像美國西部的牛仔(cow boy)一樣把印“烙”在牛身上成爲永久的標幟。這些“業”從來也沒有“烙”在我們的本心本性上過。因爲我們的本心本性是“本自清淨”、“…
《《心經系列》成觀法師(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