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经系列》成观法师(四)▪P4

  ..续本文上一页渡、能过河,得至彼岸;“法”能度自心过“生灭河”,得至涅槃彼岸。既至河之彼岸,即不应再贪恋不舍此“筏”;同样的,既至涅槃彼岸,即不应再贪着不舍“法”,因为涅槃之中是没有“法”的,亦即:无有一法可得。若不舍“法”,便不能入涅槃境界。但是我们众生学了法以后,常会觉得佛这个“法”太好、太妙了,于是就紧抓着“法”不放——本来是贪世间上的“有”,后来,因为修如来的“法”而舍世间上的诸有,最后就变成贪着如来的“法”了,这就是“着法”——为法所缚。所以《圆觉经》上说:菩萨修行,“不为法缚,不求法脱。”这“空”之法、或“空”之筏,既是对治方便法门,而非究竟了义,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并不是讲“空”的,至此已相当明显了。行者若不从此处正观《心经》,于解经时,便会处处隔碍不通。

  丙、释经文

  【奥义】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为何五蕴皆空?以诸法一相;一相故非实有种种相,是故五蕴皆成一相,非有五种差别相。所谓“五蕴相”者,“色相”、“受相”、“想相”、“行相”、“识相”;如是五相皆非实有,但是“一如”所现,如空中华、水中月。

  【析微】

  以前那篇《心经显说》主要是在解释“是什么?”(What?),亦即“经文所说是什么意思?”(What does it mean?)而这篇《心经奥义析微》,则完全是在解释“为什么?”(Why?),亦即“经上为什么这样说?(Why is it said so?),以探讨其深一层的道理。为什么五蕴皆是空?因为一切诸法就只有一个相,由于都属同一个相,所以诸法所现的种种不同之外相皆非真实,故此五蕴亦同为一相,并非有五种不同之差别相。所谓的“五蕴相”是指“色相”、“受相”、“想相”、“行相”、“识相”五者。然此色受想行识五种相,都不是真实而有的,它们全是由“一个真如”所现出来的,所以这五种相就有如空中之花、水中之月一样虚妄。

  “空中华”一词主要出自《楞严经》。《楞严经》说:有一个人好端端地没事,突然忽发奇想、兴起迷惑,就用手去揑自己的眼睛,揑了之后,眼一花,便于虚空之中见有种种花,而这空中之花只有揑眼的人自己才看得到,别人都看不到。为什么?因为空实无花!虽然空中实在是“没有花”,但它却也不妨碍“有花”出现,只要是有“揑目”的因缘,就会于空中见花。然而纵使你于虚空中见有花,但是空体本身不坏——虚空之体丝毫不为所见之空花所染。相同的,你虽于水中见月,但此水却丝毫没有被月亮所染——水上并没有真正印个月亮在那儿,永远退不掉。由此而知,空中的花,那个花本身,与水中有月,那个月的本身,都是因缘如幻所生,本无实体,虽无实体,但亦如幻而现——空花、水月虽非真花、真月(本无实体),但揑目的人确实见空有花,水中确实也有月亮的形相(如幻而现)。“本无实体”是其“性”、“如幻而现”是其“相”,在此“性”与“相”二者并没有互相妨碍,这即是修行最难的一部份——性相融合无碍。佛所说的一切法可分作两部份;一种是性学、或性宗,一种是相学、或相宗。一般而言,如果行者不善学的话,性、相二宗就会变成敌体而相对立、彼此隔隔不入,互相攻击;但是如果学得好,应该是性、相两样都能通达。两者皆通达之后,再把它们二者合在一起、而且相摄相入,才能够建立一切法真正的实相。所以,空中无花——空中本是一大虚空,无实花可得——这是它的实相,也是它的“性”。所谓实相,就是指其“性”。空中虽然没有实花之性,但是它也能由于种种因缘而产生妄花之相,亦即空中实没有花性,但空中却能由种种虚妄因缘而现出花相来。究此“花相”有还是没有呢?答:没有。再问一次,“花相”有没有?答;有!所以禅宗行人常说:“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即是指此。你可去好好地参一参,深深地参一参!参这个,当然要打坐喽。打坐,腿是会痛的!“腿痛”有没有?有!“腿痛”有没有?没有!所以性与相要融合,而且要合并在一起看才圆满。又,我们再举一个最现成的例子:你们看这块白板上有没有字?有字!可是板上也实在没有字!如果板上真的有字,这字一定是擦不掉的,因为这字既属于板有,除非把板子打碎,否则无法去掉此字。若板上的字是可以擦得掉的话,就不是真有字,为什么?字非白板本有故,才擦得掉。字虽不是板所本有,但以因缘故,板上还是现有字相。什么因缘呢?你们要看,我要写——为了写给你们看,让你们能听得明白,你们又准备了笔,把白板安置在我旁边,我再拿起笔,用手写上去,由此种种因缘皆具足故,板上才“有”字出现。所以这个“有”(有字),完全是因缘而有。所谓“因缘而有,因缘而空”。因为字是由于有因有缘的关系才出现,不是本来就有的。也正因为是因缘具足才有字,此“有”非是真有,故说:以因缘故而现有,以因缘故有亦空。何以如此说?因为因缘就是幻化,因缘就是和合,和合而成的东西皆无自体,其性是空,只不过暂时假合而现有幻相而已。所以古德常说;“有而非有,非有而有。”(你若不能深入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它就只是句口头禅。)昨天有人问什么是禅?这就是禅!这种禅,你不打坐也不能悟得,若善根不具足,虽打坐也不一定能悟得。

  【奥义】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要从本性来看,且须契会如来藏深意,方能了得观自在菩萨所证之意,不复妄想!“不异”与“即”就是非一、非异。“色”与“空”二者非一非异,受、想、行、识亦复与“空”非一非异,以色与空皆以如来藏“本性”为其本体,非不同体,故“非异”;然而本性起用,能显万象差别,故“非一”:性本不差,其相有别,色与空之本性,本无差别,皆是一如所现;然其表相,则现有别。

  【析微】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心经》中难倒天下多少有学识人的一个句子。有一位佛学家写了一本书,书的上卷已经出版,在上卷里他讲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已经解释得差不多了,但难的是下面那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碰到这句话,他说:“这句话很深,我等下卷再来解释。”结果我等了好久,下卷一直都没出来。这句话一定要从本性来看,而且你必须能契会“如来藏”之甚深道理,才能悟得观自在菩萨所证的意思。悟得观自在菩萨所证之意后,就能远离颠倒而不会再有妄想了。句中之“不异”与“即”就是印度逻辑学(因明学)里所讲的“非一、非异”。“非一”是不同的意思,不同就是“异”。“非异”是相同的意思,相同就是“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色”与“空”两者非一、又非异,也就是:二者也同、也不同——表面不同,实际相同。同样的,“受”与“空”非一非异,想、行、识与“空”亦皆非一非异。为什么说“色”与“空”实际上是相同(非异)的呢?因为“色”的本体即是如来藏“本性”,而“空”的本体也是如来藏“本性”,“色”与“空”的本体既然是同一体——根本是同一样东西——故说“色”“空”二者,无二无别(非异)。譬如有一白色的圆形板子,我延着这块圆板的周围划上两个同心圆,一为红色、一为黑色,再加上原板白色的圆周,如是共有三个同心圆——白圆、红圆、黑圆。在此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三个同心圆是“非一非异”——不是一个,但也没什么不同。进一步说,你若说它们“是一个”,这也是不对的;你说“不是一个”,也是错的。又,你说它们“是一个”是对的;你说“不是一个”,也是对的。到底答案是什么呢?那就要看你怎么讲了,那就要看对方的知见如何了。所以,你若悟了的话,你怎么说就怎么对。如果没悟的话,你怎么说就怎么错——不管你怎么说,禅师都有办法睹住你的口,让你欲说无话(没话可讲),通常接着就是给你一棒——因为你没悟了,没有通,他为了要给你“打通”所以才来个当头棒喝。何以说这三个同心圆没什么不同(非异)呢?因为它们三个等直径、等半径、等圆周、等面积、等圆心,故是相同。何以说它们非一?因为白圆、红圆、黑圆显然是三个不同的圆,故是有别。所以说这三个圆“同而不同,不同而同”,是“非一”、也是“非异”。在这个例子中,白色的板子代表“如来藏”,红色的圆代表“色”,黑色的圆代表“空”。“如来藏”的道理很深,它是可以无相而现有相的——如来藏有如空体一样,它上面可以显色法。然而“空”在这里也变成是一种“有相”。在“显说”里面,“空”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但在“奥密之义”里面,“空”是也属于“有”。为什么?因为“空”本身就是一个字、或是一个概念。当你心中有一个概念存在时,那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有”。所以“空”也就是“有”,是“有”的一种。它并非什么都没有,而是有一个概念存在、也有一个字、也有一个思想,它甚至还有一个相貌存在。当我们一讲到“空”的时候,心中就会浮现出一片“空”的“样子”。由是而知,“空”是属于一种“有”,或者再进一步说:“空”差不多也是属于“色”的一种了。如果你懂得这一点,就能看得懂《楞严经》上所说的“晦昧为空”那一句话——由于心思一糊涂,晦昧为空,因此而造成三千大干世界。“空”既然也是一种微细“色”,“色”与“空”又都是一如所现,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的意思是说:“色”与“空”因为都是一如所现,所以它们是一样的。譬如波浪,有大有小,大浪小浪虽然不同,其实它们都是海水。我们以大浪来表示“色”,小浪来表示“空”。海水即是“如来藏体”,它是一种水性。如果没有水,…

《《心经系列》成观法师(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