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輪回是戰場,菩薩是勇敢的戰士(1)▪P2

  ..續本文上一頁任何希望的話,你甚至連一個戰士也不希望去做了。何況目前不管怎樣我們已經在這個戰場上了,我們已經充滿了種種希望和懼怕,爲什麼不利用某一些希望或懼怕去做我們修行的道呢?我再說一次,你希望往生在極樂世界是好的,是可以的,但是你希望生到那邊的目的是爲了去享受、去享福,那這種想法是錯的。

  ●問:我們産生希望和懼怕的根源是什麼呢?

  答:噢,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們所說的這五種負面的情緒,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五種煩惱:貪嗔癡慢疑,它們都是由希望和懼怕産生的。就像剛才我講的那個做夢的例子,當你去找你的老師講這個夢的時候,你希望他能給你一個很好的答案,希望你的老師跟你說這個夢很好,他就是什麼什麼人,當你的老師跟你說你這個夢什麼意義都沒有,這個時候你就覺得受到傷害,這個時候也許你會覺得很生氣。由此可以看得出來,希望和懼怕與這五個:貪嗔癡慢疑之間有因果關系。

  在這五種情況之下你不斷地去找這個上師那個上師,這個師父那個師父。你在找什麼呢?你實際上是找一個人,這個人講了你所希望的話,你並不真的在意你需要什麼?你只是在意喜歡聽什麼。最後當你找了那麼多上師之後,終于找到一個上師,這個上師是一個非常懦弱的上師,他沒有膽量跟你講,你的夢什麼都不算,他跟你說:噢,那是一個好夢!然後你對這個夢非常有執著,因此你對這個上師也很有執著,這樣所有這些好像破碎不全的佛教概念都從這種原因産生了。當然了,只有某些人會犯這種錯。

  ●問:剛才仁波切說了,有些希望可以幫助提升我們,我們如何判斷什麼希望是好的或不好的?

  答:一個希望不會産生負面的煩惱,負面的情緒,這種希望是好的,不過在最後的時候,你會把這種希望也放棄丟掉。假如有一個木刺刺進你的手裏,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你要把手裏的刺取出來,你需要另外一個刺把手裏的刺挑出來,但是你把手裏的刺挑出來之後呢,這兩個刺你都不需要了,因爲沒有人留著這種東西當做紀念品。

  ●問:沒有欲望的人是怎麼樣的人?

  答:如果一個人沒有欲望表示這個人沒有資格來修習佛法(聽衆笑),因爲他是佛。

  ●問:對于夢境的執著爲何要反對,理由何在?

  答:我只是拿來作一個例子,如果有人特別喜歡夢的話,也不要覺得受傷害就是了。好像從這裏看得出來,希望和懼怕已經從這裏開始大量地生産了(笑)。不過這樣的答案,也許會使問這個問題的人挺難受,他也許會這樣講:“不不不,我並沒有這個意思”,但是這同樣也是希望和懼怕。

  ●問:成佛之後要做什麼?

  答:成佛以後再也沒有一個問題叫“做什麼”,在成佛之後再也沒有一個叫“成佛之後”這個問題。所謂“之後”和“做”這兩個問題在成佛來說是完全錯誤的,對一個成佛的人來說,他會說“我一直是成佛的”,他從來沒有成爲過衆生,因爲他發現了那個衣服一直是很幹淨的。

  ●問:假如說希望和害怕是我們的敵人,是否我們來到這裏,有人希望從仁波切的談話中得到成道或得到不同的東西,是否我們今天晚上在此也塑造一個很大的敵人。

  答:對,你可以這樣想。這個敵人是對我們很有用的敵人,不過還是壞敵人就是了,對,是這樣的,逐漸地,你要把這種敵人也放棄掉。在你目前這個修行的層次,是一個很有用的東西,當你的層次提升到另外一個境界的時候,你就必須要放棄你這個層次的修行。

  修行佛法就像是你把一個水果的皮剝掉一樣,它裏面還有很多層皮,當你把第一層皮剝掉的時候,你會覺得你已經做了很多事,你看到裏面那層皮你就會說:“啊,這就是我的果實!”但是後來你又發現,裏面那層皮也得剝掉,你會這樣想:“這樣就夠了,我再也不做這種事了”。但是呢,你這樣一直做,你會發現你剝的那層皮永遠不是最後一層,當你把所有的皮都剝掉,最後你在裏面連一張皮也看不到的時候,你就知道你成了佛了。

  對某些人來說道也許是頂禮,爲什麼有些人說頂禮(我們說禮拜)是修行呢?因爲,也許有人當他們這樣做的時候,他們覺得他只要做禮拜,那裏面這層皮就是成佛。也有些人在他剝這個皮的時候,他並不在乎這個皮底下是什麼東西,什麼東西都可以,他這樣去剝皮,也許到最後他真的可以把這些皮完全剝掉。

  ●問:阿彌陀經的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真實存在?

  答:問這個問題,你希望答案是什麼呢?在我的戰士的傳統裏面,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當戰場走到盡頭的時候。所以在這種看法裏,極樂世界是真的有,因爲戰場有一個終結的地方,如果你知道如何去好好打這場仗的話,這場仗可以打完。

  

  4.戰士的特質與特征

  仁波切:我感到很驚訝!今天還有那麼多人會來,我以爲聽了昨天那堂課後,今天許多人會在家裏看電視。

  今天我們主題會集中在這個戰士的一些特質或特征上。在我們討論他的特征或特質之前,我們要先行把他所在的環境建立起來。就跟昨天講的一樣,你們不要認爲你是一個佛教徒或者不是一個佛教徒,你要認爲你是一個覺悟的戰士。

  在這個戰士需要有的特質裏面,他首先要有的是一個很純真的出離心。如果你沒有一個很純真的出離心的話,你就會對戰場上的很多事情很執著,而且還不止如此,他可能把朋友和敵人之間搞顛倒。

  如果一個戰士是這樣的話,他很容易被戰場上所做的一些陷阱所害。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許多的陷阱,甚至佛法本身也是另外一種陷阱。我們有時會這樣想,我們這一生究竟是爲什麼?我們早上吃早餐,中午吃午餐,下午吃晚餐,然後做一些工作,然後再做同樣的工作,同樣的工作我們一做再做。當然有時我們會休假,有的時候我們稱之爲周末,有時候你們對周末厭煩的時候你們就找另一種假,這種假叫做工作,然後你對工作厭煩了你就會找假期。因此,有的人就會懷疑,我們這個生命背後到底有什麼東西。事實上問這個問題的人非常少,因爲大部分人都是非常愚蠢的,我們甚至不敢問這個問題。就算在問這個問題的人之中呢,通常這些人去找一個老師或者是看一些書,從這個老師或是這些書上得到一些答案。這種人變成了二手的人。

  有的人感到這一生有種沈重的壓力,他想從這種壓力中解脫出去,在這個時候他們都試著去抓住一些什麼。當你感到煩心的時候,你就會抓起一份報紙,拼命看那份報或是一本小說,希望這份報紙或是這本小說讓你安靜下來,或是把電視打開盯著電視看。情況就變成這樣,我們對另一種新的事物上了新的瘾,對電視上了瘾、對小說上了瘾,或是買東西、吃東西,對任何東西都可以。當你對一種東西上了瘾,譬如說買東西,幾年以後你會發現,噢,原來你上瘾的這個東西竟然也是另外一個問題。這時候你就會想對一個新的東西上瘾,然後把原來上了瘾的舊東西擠出去。

  回頭看一下我們這一生,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一生原來是一個不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這個新的瘾不斷把舊的瘾擠掉。而對一些愚蠢和不幸的人來說呢,他們上瘾的東西可能就是一些藥物,對藥物上瘾。對一些比較幸運的人來說呢,他們上瘾的東西就叫做佛法。但是你學佛和對佛教有瘾是兩件事情,因爲如果你真正去學佛的話,裏面沒有很多痛苦也沒有很多憂慮。但如果你對它有瘾,那麼佛法可能使你産生一些憂慮,換句話說你變成對佛法盲目跟從的人,那樣你的生命就變得非常複雜。

  ①特征:純真出離心

  現在回過來談這種純真的“出離心”。我非常確定如果你到佛教的中心去,他們跟你談論“出離心”的話,他們一定是勸你把世間的東西都放棄掉,要對這個世間非常厭惡,然後把你的頭剃掉,躲在山洞裏面,這種叫做“出離心”。但是在這個戰士的傳統裏面,這個並不是我們談的“出離心”。

  在戰士的訓練裏面,“出離心”的意思是說:你可以接受一切東西,但你隨時准備放掉你已經接受到的。你可以享受任何在你生命裏的東西,如果有一個人願意給你上百萬的錢,你也可接受,但是你隨時准備好把這些放棄掉,你要隨時准備好從這個狀況離開,這個就是我們談的純淨的“出離心”。

  一般我們認爲出離的,譬如說當和尚,這些出家人也許在某一方面說呢,他們從世界的某一個地方出離,但是他們又進入了世界的另外一個地方。很多出家人,很多佛教徒,他們開始對如像佛像他們認爲很神聖的東西産生了很多執著。很多人認爲佛或是學佛,就要否定這個世界上很多優雅美好的東西,這是不對,佛教並不是一個告訴你,如;何去毀滅這一切世界上優雅的東西的宗教,反之佛教是告訴你怎樣去;感謝世界上所有這些美好的東西。

  一個戰士必須隨時准備好接受,在他走向戰鬥的這條路上出現的任何一個狀況。當你經過這個戰場的時候,會有人贊美你,說你長得很漂亮,你是一個非常偉大的修行人。像這一類會讓你感到非常高興、驕傲的事情,也許有人會向你頂禮,供養你東西。像昨天晚上談的那樣,身爲一個人類,我們永遠不願意去聽我們應該聽的,我們只想聽我們喜歡聽的。我不相信如果有一個人跟我們講了,我們真正應該要聽的話時,我們會非常感謝那個人跟我們講了這些。

  像今天早上你的朋友跟你講了“早安”,他也許並不想跟你說早安,或你也跟別人講早安,你也許並不想跟別人講早安。這一生你至少有一次,當你跟別人講早安的時候真的希望別人早安嗎?當我們說“你好嗎?”,我們並不是真的很關心那個人說是否好,而是因爲如果我們不這樣講的話,我們的表現就不像一個紳士。所以爲了令我們的表現象一個紳士,我們跟他說“你好嗎?”,實際上我們根本不在乎那個人到底好不好。我們真的在乎他嗎?也許我們所愛的人我們會很關心他。可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愛也…

《輪回是戰場,菩薩是勇敢的戰士(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