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能的。但是我們有了佛法,我們心能夠覺悟,能夠降伏其心,去適應這些境界,在這一切事物上,世間相上達到心上的平衡。好的就不做好想,就不貪;壞的就不做壞想,就不嗔恨;心裏平常,心裏無事,清淨本然,和自性相應,慧性開發,心明眼亮,洞然明白,心裏一點也不愚癡黑暗,所以我們就不會想錯,不會說錯,不會做錯。這樣我們才能趣向光明,趣向解脫,趣向安樂。
我們貪著好的,認爲好的,本來沒有好,妄想執著,執之成有,所以被好的所障礙;嗔恨壞的,反而被壞的所障礙,牽挂,紛煩之事擾亂心神,不得安甯,就成爲煩惱,惱亂我們,使我們煩躁不安。都是心裏有事。但是不知道這一切都是生滅、無常、可壞之法。我們再妄想執著它,也沒有一法可得。
身體造作也是這樣,身體造作要發起我們的正行,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妄語也是舌根造的,雖然屬于語言,但是也屬于色身的造作。要發起我們的正行,誦經、拜佛、精進,修禅定,去慈悲喜舍,利益衆生,修六度四攝法,自覺覺他,自利利他,難行能行,難舍能舍,難忍能忍,修出世的妙善,成佛之因。我們雖然做這一切善事,但了達善事本空不可得,所以心無所住著,也不妄想執著這一切事情。說我做了善事了,將來我得求點好的果報,那還成爲有漏善。就像《金剛經》所說的:"度盡一切衆生已,實無一衆生得度者。"就是能夠即相離相,了達能度之人、所度之衆生,了不可得。所以不妄想執著,心無所住著,過而不留。就像鳥在空中飛過,不留鳥迹。
佛說:"諸惡莫作",就是斷一切惡,一惡不留,心不想,口不說,身不造,對于惡性造作,危害性的,徹底斷緣,這就叫一惡不留,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凡是對衆生有利益的事情,善事我們都要努力去想、說、做。然後下一句"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雖然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也不住著諸惡莫作之相;也不住著衆善奉行之相。了達善惡本平等,同一空故,不可得故,平等性故。所以我們止一切惡能避免叁途,做一切善能不離叁善道,但是我們不執著善,那麼就成爲出世的妙善,就能出離六道,不但不受叁惡道之報,而且不受叁善道之報,徹底出離六道,能出離叁界而究竟成佛。就像《金剛經》說的:"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我們雖然持戒、布施、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修一切善法去利益衆生,但是能離普度衆生之相,就是對于這些善事,不妄想執著,心無所住著,不求什麼果報,了達能度、所度性空寂,唯是一心,就是不在這些事情上建立無明妄想。所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我們心裏不留諸惡莫作之相,也不留衆善奉行之相。說我能止惡,能行善,將來我得好果報,這就壞了,這一念就漏落到生死裏去了,就成爲有漏善了。做一切善不執著一切善,了達我們本覺佛性本來是佛,一切具足,不心外取法,這樣就成了出世間的妙善,成佛之因。我們雖然給衆生發起一些佛法利益,世間和出世間的利益,但是我們對衆生沒有什麼希望和求取,只要衆生都出苦得樂了,都安樂幸福了,我們也就在其中了。菩薩發心都應當這樣,這就是成佛之因,不爲自己求安樂,但爲衆生得離苦。這一念要向衆生發心,不要返回來。這一念若返回來,思前算後,我的生死沒了,我的涅槃沒證,我的苦沒出,我的安樂沒得呀。我是生死的體,總沒離開我,所以不能出苦得樂。這一念心,這個賊還在作亂。要達到忘我,我們才能跳出這個生死圈子,全部身心才能去利益衆生。雖然利益衆生,了達能利益之我,和所利益之衆生也不可得,所以清淨本然。就像《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這就是一心的全體大用,般若智慧之用。應當這樣實行。
佛法是真實不虛的人生谛理,是實實在在的,本分樸素的平常之法。不像外道、外仙、鬼神搞得那麼奇特,一會兒說災,一會兒說異,使人們心裏驚恐不安,唆發人們的貪著,使人們建立生死惑業。佛法是安心法、解脫法。心所到處,爲處所逼。心所到處,我們心想到什麼,處即現前,處若現前,爲處所逼;心無所到,十方不有。這就是解脫法。我們心裏想念世間的塵勞,過去這些好好壞壞,善善惡惡、長長短短的這些事情。心所到處,處就是境界,過去的事情,心想到什麼,什麼就虛妄現前;什麼事情若現前了,我們就得被這種事物所逼,逼就是苦。心無所到,如果我們把身心萬緣放下,什麼也不攀緣、妄想、執著,十方世界都沒有,那不清淨本然嗎!那就是我們自性、本覺佛性,本來佛的全體,這樣才能成佛。叁世諸佛都是悟明本具之心性,然後證得的,然後才究竟成佛的,我們的本覺佛性被叁世諸佛所共證。所以我們應當依此修行。
佛是本具的,由心作得。我們不生不滅的本覺佛性就是我們最高的抽象的精神世界,就是佛的境界。所以大家要悟明,依之修行證得。不要向外攝求,勞費神思,勞費筋骨,走到這走到那,種種造作。佛不從造作得,不從想心得。佛是本具的,動用口舌,種種言說,都是徒勞。佛是本具的,不用勞費神思,勞費筋骨,動用口舌。相反的,我們把這一切神思、虛妄的語言、濁惡的造作都歇下來,把它徹底斷除,那不都可以成佛嗎!所以我們生了這一念妄想就把我們和本來佛不隔而隔,隔得十萬八千裏,對面不相逢。所以祖師說麼:生心即妄,不生即佛。
大家體驗吧,這個心生起來就是生死妄想,它要徹底地歇滅呀!心就像個大圓鏡似的,十方世界的一切事物,有情無情都在裏面現。佛在經裏不說麼:十方下雨的頭數,十方世界(東、西、南、北、上、下、東南、西南、東北、西北) 下雨的頭數都一一分明,佛有多大智慧呀!松樹長得爲什麼直,荊棘長得爲什麼彎曲,鴿子長得爲什麼白,烏鴉爲什麼是黑的,這個因緣佛都一一分明。佛看十方世界,就像我們看掌中果似的,不用到跟前去看,就在目前。天堂、地獄、人間、極樂、苦海,無所不知,無所不見。所以佛有大智慧,唯是一心。我們應當悟明本具之佛性,這個就是我們的佛寶。我們能夠悟明認識佛是本具的,就能依之修行證得,我們就會和佛一樣,得出世的大富貴,再也不會受世間六道分段生死的貧困,也不會受叁界外變易生死的貧困。
佛一切圓滿,一切具足,佛的莊嚴相好,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殊勝莊嚴相好,佛的琉璃世界,七寶俱全,不可言說,都是由佛的清淨心變現的,依正二報。我們不淨化自己的心,發明我們的本來佛,我們想得到佛的莊嚴相好,琉璃世界,那不可能。因爲心淨則國土淨。佛雖然成佛了,但是也不妄想執著,也不貢高我慢,說我成佛了。佛了達佛也本空不可得,不妄想執著,心清淨本然。那麼我們六道衆生,畜生不用說了,由濁惡染汙心變現的那種醜惡相貌,那種痛苦的境界,就拿我們人來說,佛在經裏說,我們人道的相貌,六根色身和天人的六根色身相貌比較,我們就像山裏的猿猴一樣醜陋,天人就像我們人一樣;天人若和佛比較呢?佛就像天人一樣,天人就像猴一樣。佛的莊嚴相好也是由佛那種清淨、慈悲喜舍心變現,唯心所現。心淨則國土淨。
這個人越嗔恨,越煩惱,越動亂,越危害,言爲心聲嘛,聲是表行的,觀其行就知其心,就看到這個人的心術如何,是妄心重啊,還是妄想習氣輕,是善還是惡。但這不是固定的,只要我們覺悟了,都可以改惡從善。善惡性空,猶如反掌嘛。他沒覺悟,就是妄心用事,所以造諸惡業。
我們的行爲造作也是無常的,就是身體的行爲,一會兒去挖土,一會兒去打仗,一會兒又去救濟窮人,一會兒去拜佛。這個身體的行爲造作,也是生滅、無常、可壞之法,也不要妄想執著它。世間都執著妄心、語言、聲音、相貌、行爲造作,取心相,取語言之相,取行爲造作之相,在這上面發妄識,認物爲己,所以起惑造業,把我們拖入生死。心裏想的是心行,口裏說的是言行,語言的行爲,身體造作的是身行,這叁種行爲總括一切,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房屋桌椅、車水馬龍、飲食醫藥、繩床臥具、男女老少......這一切一切心色二法,都是生滅、無常、可壞之法,沒有哪一樣,說這個物質就常恒不變。包括現前這個花,開得很旺盛,可是它也在刹那地往衰老、死亡、壞爛的方向變化。"花無百日紅"嘛。爲什麼世間說"人無千日好"呢?就是因爲衆生都是妄心用事,今天得到利益了,高興了,就是好朋友,明天稍微有一點違逆,一千個好也沒了,一個好都不好了。都是妄心用事。佛就不這樣,佛是徹底地斷除自己的妄想執著,斷除惡的氣氛,舉佛心的全體都是慈悲,都是利益。這個人來危害佛,佛慈悲他,憐憫他,還救度他,佛也不危害他。佛不是利益一方面,危害一方面,那不是真正的利益。世間都是,我利益這個人,去危害那個人,都是做業。所以佛是無緣大慈。佛雖然是大慈大悲,但是佛對衆生沒有任何希望和求取,心無所住著,不妄想執著,不濁惡,不染汙,不顛倒,不障礙,不迷悶。我們衆生就不行,在這一切事物面前,濁惡、染汙、障礙、顛倒、迷悶,因爲心生了就是罪生,罪生就是生死生,生死生就是苦生。生死就是苦。佛說:叁界因果,因心成體。心是叁界六道的體,是人道、天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的體,那麼我們不降伏它行不行呢?不行!
我上面跟大家說的,就是這位居士說的:諸行無常。就是我們這個正報身心,妄身妄心,正由業力感報此身嘛,它也是生滅無常可壞之法,從生那天起,就刹那不停地往衰老、死亡、壞爛的方向移動。它是秘密的,雖然看不著,你像我坐在這兒大家沒看見我往衰老、死亡、壞爛的方向移動吧?是不是?但是一刹那也沒停止!心心不住。我說話的後一刹那再找前一刹那,此時此刻的形象都沒了,因爲後一刹那又比前一刹那又接近衰老,又接近死亡,又接近…
《諸行無常,諸受是苦,當體放下,這是不是涅槃的境界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