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诸行无常,诸受是苦,当体放下,这是不是涅槃的境界了?▪P3

  ..续本文上一页可能的。但是我们有了佛法,我们心能够觉悟,能够降伏其心,去适应这些境界,在这一切事物上,世间相上达到心上的平衡。好的就不做好想,就不贪;坏的就不做坏想,就不嗔恨;心里平常,心里无事,清净本然,和自性相应,慧性开发,心明眼亮,洞然明白,心里一点也不愚痴黑暗,所以我们就不会想错,不会说错,不会做错。这样我们才能趣向光明,趣向解脱,趣向安乐。

  我们贪著好的,认为好的,本来没有好,妄想执着,执之成有,所以被好的所障碍;嗔恨坏的,反而被坏的所障碍,牵挂,纷烦之事扰乱心神,不得安宁,就成为烦恼,恼乱我们,使我们烦躁不安。都是心里有事。但是不知道这一切都是生灭、无常、可坏之法。我们再妄想执着它,也没有一法可得。

  身体造作也是这样,身体造作要发起我们的正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妄语也是舌根造的,虽然属于语言,但是也属于色身的造作。要发起我们的正行,诵经、拜佛、精进,修禅定,去慈悲喜舍,利益众生,修六度四摄法,自觉觉他,自利利他,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修出世的妙善,成佛之因。我们虽然做这一切善事,但了达善事本空不可得,所以心无所住著,也不妄想执着这一切事情。说我做了善事了,将来我得求点好的果报,那还成为有漏善。就像《金刚经》所说的:"度尽一切众生已,实无一众生得度者。"就是能够即相离相,了达能度之人、所度之众生,了不可得。所以不妄想执着,心无所住著,过而不留。就像鸟在空中飞过,不留鸟迹。

  佛说:"诸恶莫作",就是断一切恶,一恶不留,心不想,口不说,身不造,对于恶性造作,危害性的,彻底断缘,这就叫一恶不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凡是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情,善事我们都要努力去想、说、做。然后下一句"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虽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不住著诸恶莫作之相;也不住著众善奉行之相。了达善恶本平等,同一空故,不可得故,平等性故。所以我们止一切恶能避免三途,做一切善能不离三善道,但是我们不执着善,那么就成为出世的妙善,就能出离六道,不但不受三恶道之报,而且不受三善道之报,彻底出离六道,能出离三界而究竟成佛。就像《金刚经》说的:"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我们虽然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一切善法去利益众生,但是能离普度众生之相,就是对于这些善事,不妄想执着,心无所住著,不求什么果报,了达能度、所度性空寂,唯是一心,就是不在这些事情上建立无明妄想。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我们心里不留诸恶莫作之相,也不留众善奉行之相。说我能止恶,能行善,将来我得好果报,这就坏了,这一念就漏落到生死里去了,就成为有漏善了。做一切善不执着一切善,了达我们本觉佛性本来是佛,一切具足,不心外取法,这样就成了出世间的妙善,成佛之因。我们虽然给众生发起一些佛法利益,世间和出世间的利益,但是我们对众生没有什么希望和求取,只要众生都出苦得乐了,都安乐幸福了,我们也就在其中了。菩萨发心都应当这样,这就是成佛之因,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得离苦。这一念要向众生发心,不要返回来。这一念若返回来,思前算后,我的生死没了,我的涅槃没证,我的苦没出,我的安乐没得呀。我是生死的体,总没离开我,所以不能出苦得乐。这一念心,这个贼还在作乱。要达到忘我,我们才能跳出这个生死圈子,全部身心才能去利益众生。虽然利益众生,了达能利益之我,和所利益之众生也不可得,所以清净本然。就像《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就是一心的全体大用,般若智慧之用。应当这样实行。

  佛法是真实不虚的人生谛理,是实实在在的,本分朴素的平常之法。不像外道、外仙、鬼神搞得那么奇特,一会儿说灾,一会儿说异,使人们心里惊恐不安,唆发人们的贪著,使人们建立生死惑业。佛法是安心法、解脱法。心所到处,为处所逼。心所到处,我们心想到什么,处即现前,处若现前,为处所逼;心无所到,十方不有。这就是解脱法。我们心里想念世间的尘劳,过去这些好好坏坏,善善恶恶、长长短短的这些事情。心所到处,处就是境界,过去的事情,心想到什么,什么就虚妄现前;什么事情若现前了,我们就得被这种事物所逼,逼就是苦。心无所到,如果我们把身心万缘放下,什么也不攀缘、妄想、执着,十方世界都没有,那不清净本然吗!那就是我们自性、本觉佛性,本来佛的全体,这样才能成佛。三世诸佛都是悟明本具之心性,然后证得的,然后才究竟成佛的,我们的本觉佛性被三世诸佛所共证。所以我们应当依此修行。

  佛是本具的,由心作得。我们不生不灭的本觉佛性就是我们最高的抽象的精神世界,就是佛的境界。所以大家要悟明,依之修行证得。不要向外摄求,劳费神思,劳费筋骨,走到这走到那,种种造作。佛不从造作得,不从想心得。佛是本具的,动用口舌,种种言说,都是徒劳。佛是本具的,不用劳费神思,劳费筋骨,动用口舌。相反的,我们把这一切神思、虚妄的语言、浊恶的造作都歇下来,把它彻底断除,那不都可以成佛吗!所以我们生了这一念妄想就把我们和本来佛不隔而隔,隔得十万八千里,对面不相逢。所以祖师说么:生心即妄,不生即佛。

  大家体验吧,这个心生起来就是生死妄想,它要彻底地歇灭呀!心就像个大圆镜似的,十方世界的一切事物,有情无情都在里面现。佛在经里不说么:十方下雨的头数,十方世界(东、西、南、北、上、下、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下雨的头数都一一分明,佛有多大智慧呀!松树长得为什么直,荆棘长得为什么弯曲,鸽子长得为什么白,乌鸦为什么是黑的,这个因缘佛都一一分明。佛看十方世界,就像我们看掌中果似的,不用到跟前去看,就在目前。天堂、地狱、人间、极乐、苦海,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所以佛有大智慧,唯是一心。我们应当悟明本具之佛性,这个就是我们的佛宝。我们能够悟明认识佛是本具的,就能依之修行证得,我们就会和佛一样,得出世的大富贵,再也不会受世间六道分段生死的贫困,也不会受三界外变易生死的贫困。

  佛一切圆满,一切具足,佛的庄严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殊胜庄严相好,佛的琉璃世界,七宝俱全,不可言说,都是由佛的清净心变现的,依正二报。我们不净化自己的心,发明我们的本来佛,我们想得到佛的庄严相好,琉璃世界,那不可能。因为心净则国土净。佛虽然成佛了,但是也不妄想执着,也不贡高我慢,说我成佛了。佛了达佛也本空不可得,不妄想执着,心清净本然。那么我们六道众生,畜生不用说了,由浊恶染污心变现的那种丑恶相貌,那种痛苦的境界,就拿我们人来说,佛在经里说,我们人道的相貌,六根色身和天人的六根色身相貌比较,我们就像山里的猿猴一样丑陋,天人就像我们人一样;天人若和佛比较呢?佛就像天人一样,天人就像猴一样。佛的庄严相好也是由佛那种清净、慈悲喜舍心变现,唯心所现。心净则国土净。

  这个人越嗔恨,越烦恼,越动乱,越危害,言为心声嘛,声是表行的,观其行就知其心,就看到这个人的心术如何,是妄心重啊,还是妄想习气轻,是善还是恶。但这不是固定的,只要我们觉悟了,都可以改恶从善。善恶性空,犹如反掌嘛。他没觉悟,就是妄心用事,所以造诸恶业。

  我们的行为造作也是无常的,就是身体的行为,一会儿去挖土,一会儿去打仗,一会儿又去救济穷人,一会儿去拜佛。这个身体的行为造作,也是生灭、无常、可坏之法,也不要妄想执着它。世间都执着妄心、语言、声音、相貌、行为造作,取心相,取语言之相,取行为造作之相,在这上面发妄识,认物为己,所以起惑造业,把我们拖入生死。心里想的是心行,口里说的是言行,语言的行为,身体造作的是身行,这三种行为总括一切,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房屋桌椅、车水马龙、饮食医药、绳床卧具、男女老少......这一切一切心色二法,都是生灭、无常、可坏之法,没有哪一样,说这个物质就常恒不变。包括现前这个花,开得很旺盛,可是它也在刹那地往衰老、死亡、坏烂的方向变化。"花无百日红"嘛。为什么世间说"人无千日好"呢?就是因为众生都是妄心用事,今天得到利益了,高兴了,就是好朋友,明天稍微有一点违逆,一千个好也没了,一个好都不好了。都是妄心用事。佛就不这样,佛是彻底地断除自己的妄想执着,断除恶的气氛,举佛心的全体都是慈悲,都是利益。这个人来危害佛,佛慈悲他,怜悯他,还救度他,佛也不危害他。佛不是利益一方面,危害一方面,那不是真正的利益。世间都是,我利益这个人,去危害那个人,都是做业。所以佛是无缘大慈。佛虽然是大慈大悲,但是佛对众生没有任何希望和求取,心无所住著,不妄想执着,不浊恶,不染污,不颠倒,不障碍,不迷闷。我们众生就不行,在这一切事物面前,浊恶、染污、障碍、颠倒、迷闷,因为心生了就是罪生,罪生就是生死生,生死生就是苦生。生死就是苦。佛说:三界因果,因心成体。心是三界六道的体,是人道、天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的体,那么我们不降伏它行不行呢?不行!

  我上面跟大家说的,就是这位居士说的:诸行无常。就是我们这个正报身心,妄身妄心,正由业力感报此身嘛,它也是生灭无常可坏之法,从生那天起,就刹那不停地往衰老、死亡、坏烂的方向移动。它是秘密的,虽然看不着,你像我坐在这儿大家没看见我往衰老、死亡、坏烂的方向移动吧?是不是?但是一刹那也没停止!心心不住。我说话的后一刹那再找前一刹那,此时此刻的形象都没了,因为后一刹那又比前一刹那又接近衰老,又接近死亡,又接近…

《诸行无常,诸受是苦,当体放下,这是不是涅槃的境界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