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體現在法律 條文上。法治的目的就是要落實人類的道德,法治完善了,德治就在其中。
作爲一個社會團體,一個企業、一個工廠、一個寺院,都會根據國家 的法律和該團體自身的要求,製定諸多具體的規章製度,那也是道德建設 的組成部分。
具體講到佛教的道德,就體現爲佛教的清規和戒律。清規戒律縮到最 小的範圍,就是五戒。五戒的內容很具體: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 妄語、不飲酒。一個人對于自身和他人所做的種種好事壞事,無非是這五 個方面的延伸。
所謂殺生,包括對人的傷害,以及對一切動物的無辜傷害,反此就是 不殺生。不殺生體現爲對生命的珍重。彼此都是生命,只是人類暫時處于 主動地位;其它動物,飛禽走獸也具有生命,不過它是處于被動地位。動 物對自我的保護是本能的,只有人類對自身的保護才是一種自覺行爲。所 以人類要學會尊重自己,我們在自覺保護自己的同時,應該想到其它生命 很可憐,只能依靠本能來保護自身的安全,我們人類有責任協助其它生命 都能獲得安全。這就是對生命的尊重。
生命的形態對于每個個體生命來說都不是固定不變的,都是在輪回之 中。我們這輩子是人的生命形態,那是因爲我們在過去生中做了許多好事, 做了符合人類生命要求的善事,所以才暫時感得人類的生命。如果這一輩 子不懂得珍惜,經常對其它生命造成傷害,下一輩子也許我們這個人的生 命形態就失去了,以其它的生命形態出現在這個世間,原來自己加于其它 生命的傷害屆時體現爲人類對您的不尊重,使您遭到人類的種種迫害。就 這樣,生命輪回在無始無終的彼此互相殘害的悲劇中。我們今天知道了這 個道理,能夠有所覺悟,就要非常自覺地尊重其它生命的安全和自由,就
像人類尊重自身的安全與自由一樣。
佛教所說的五戒,都是從生命的互相尊重、互相愛護出發而製定,都 是從爲了彼此的生命安全與自由提供方便和條件爲出發點而製定的。
比如說不偷盜,是指對他人的財物不要竊取,不要不與而取。生命的 安全、生命的延續靠什麼呢?靠物質財富。有物質財富,才有生命的安全 和生命的延續。既然每個人都有改善生存條件的權利和需求,那就必須相 互尊重,別爲了自己的生命需求,就不顧他人的生命需求,而將其物質財 富據爲己有。那就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爲。
比如說不邪淫。不邪淫就是指除了正當夫妻生活和夫妻關系以外,不 要有婚外關系。遵守不邪淫戒也是對他人的尊重,是對他人的人格尊嚴、 家庭幸福、子女正常成長的一種尊重。如果有了不正當的婚外關系,雖然 也會有一時的某種滿足,實際上在自己那種刹那間的滿足中,不知道包括 著多少人的痛苦在內。最直接地,就是彼此的家庭關系受到損害、受到破 壞。由此可見,佛教的這些戒律很實在、很實際、很實用。
第四條是不妄語。包括不罵人(惡口),不挑撥是非(兩舌),不低級 下流的話(绮語),不說無中生有的話(妄言)。不妄語戒是和諧的、良好 的人際關系的保證。人際關系好與不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取決于我們 的言語。佛教把言語稱爲口業。由于口德不好,口業不清淨,就會有意無 意造成人際關系的不和諧與惡化。不妄語這一條戒,對于搞好人際關系, 促進企業和諧、社會和諧至關重要。
第五條是不飲酒。本來飲酒這件事國家的法律並未禁止,佛教考慮到 酒能亂性,所以製定了不飲酒戒。因爲飲酒過量,就很可能把上面四條戒
都毀犯了。由于酒後神志不清,容易造成對他人生命的傷害,容易導致與 他人的妻子或丈夫發生越軌的行爲,或者說一些影響他人關系和諧的話。 所以,不飲酒這條戒,是爲了保證殺、盜、淫、妄這四條戒能夠守持清淨 而製定的。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這四條叫做性戒,意思是它本身的性 質不但佛法認爲是不道德的行爲,在國法來說也認爲是不道德的行爲。
盡管國家的法律很多,真正歸結到幾點上,不會超過佛教五戒所指的 這些內容。所以佛教的五戒,是社會道德的根本原則,也是我們人生修養 身心,落實信仰、因果和良心的基本准則。
我們在做人當中,能夠按照“信仰、因果、良心、道德”這八個字要求自 己,我們就會有一個幸福、圓滿、尊貴的人生;反之,我們人生的種種缺 陷、種種煩惱和痛苦,都是由于沒有很好地落實這八個字而造成的。
做事的八字方針:感恩、包容、分享、結緣
剛才我們講了做人的八字方針:信心、因果、良心、道德,下面我想 講一講做事的八字方針:感恩、包容、分享、結緣。
做人與做事,應該是一體的,不可截然分開。做人就是做事,做事就 是做人,這樣我們的人格才是完整的人格,才不是分裂的人格。我們有許 多的問題,有許多的社會缺陷,那就是由于我們在做事的時候沒有做人, 沒有做好人;或者做人的時候沒能用心做事,不能將諸多好的理念落實在 生活、工作和事業當中,造成單位、團體或者企業的種種缺陷。
把做人和做事緊密聯系起來,在做人中做事,在做事中做人,人做好 了,事也在其中。由此看來,做人是第一位的。所講的做事的八字方針, 實際上還是講的做人,是人格在做事當中的不斷升華與圓滿。無論是感恩、
包容、分享還是結緣,都是要人去落實。人在做事中以何種理念、何種心 態從事每項具體工作,至關重要。
做事的八字方針是做人的八字方針,做人的八字方針也是做事的八字 方針,雖然側重各有不同,本質都是要求人格修養的完善與圓滿。人格圓 滿的極致,用儒家的話來說,是成聖成賢。所謂聖賢,無非是人格修養達 到了純善無惡的境界。用佛家的觀點來說,人格修養圓滿了,那就是成佛 作祖。佛祖無非是人格最超越、最圓滿的覺悟者。
一、感恩
人生在世,接受了來自國家、來自社會、來自師長、來自父母的種種 恩惠,如果我們把生命存在的各種關系都排除掉,我們的個體生命在哪裏 呢?我們的個體生命能否存在呢?可以說,離開種種因緣條件,我們個體 的生命連一秒鍾都不能存在。人與人之間相互感恩,就是我們時時刻刻要 對自身以外的種種社會關系、家庭關系、人際關系抱有一種良好的心態, 感激的心態。因爲人們彼此爲對方的存在提供了條件,提供了服務,提供 了生存的環境。每個人都有感恩對方、感激對方的心態和行爲,我們的家 庭就能夠和睦,我們的社會就能夠團結,我們的企業就能夠和諧、能夠興 旺發達,我們的國家就能夠長治久安。
社會有種種不圓滿,有種種缺陷,這些缺陷來自何處呢?就其根本原 因,都是在不斷突出自我意識,不斷擴大自我權威,企圖使個體生命意識 成爲生活的主導、社會的主導、人際關系的主導,不顧他人的利益,不顧 他人的尊嚴,不顧他人的存在,造成種種矛盾。盲目擴大自我意識是一切 關系惡化、社會不穩定、國家不祥和、世界不和平的根本原因。
擴大自我意識的行爲有的是本能的,有的是自覺的。有些人並不曉得 什麼叫擴大自我意識,但是他的所作所爲,如果用一個學術化的名詞來定 位,那也是由自我意識不斷擴張而産生不和諧的言論和行爲。在有些社會 團體和社會成員裏面,擴張自我意識是一種自覺的行爲,不是自發性的, 他的一切言行,都是爲了擴張自我意識。在其擴張自我意識的背後,有一 個個體利益高于整體利益、個人利益高于集體利益、自我利益高于他人利 益的思想觀念作爲出發點。一個思想、一個主義,都是以某種利益爲出發 點的。
當然,人生不能沒有利益。應該怎麼來定位利益,怎麼取得和保護利 益?應該是在合情合理的環境中,使自他利益都受到尊重和保護。這樣, 人類才有和諧的生存環境。如果每一個人都只是不斷擴充自我利益,必然 會産生利益沖突。如果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知道感恩,團體中的每一個人 都知道感恩,家庭中的每一個人都知道感恩,在相互感恩中,彼此的利益 就能夠得到合理合法的保護。
感恩的思想,既是社會責任的落實和體現,也是人生在世的應有之義。 爲什麼呢?不管是窮人還富人,不管是平民百姓還是高官權貴,都不是孤 立的存在,都是在衆人的相互作用、相互成就下,才有個人的地位、個人 的財富、個人的官位。當官的沒有群衆,他就是光杆司令,管誰呢?他的 權威在何處發揮呢?當老板的沒有群衆,老板從哪裏來,財富從哪裏來? 財富是你和員工共同努力的結果。對我們普通老百姓來說,老百姓不能沒 有當官的。當官的必然是少數人,要具備當官的能力才幹、道德文章,不 是每個人都有這種可能。我們員工不能沒有老板,沒有老板企業做不起來,
沒有老板運用他的智慧發展生産、出謀劃策、占領市場、利用資源,我們 一般人沒有這個條件,沒有這個能力。所以老百姓、普通的人,要感恩爲 我們服務的長官,要感恩爲我們提供工作環境、生活環境的老板。彼此相 互感恩,知道員工沒有老板不行,老百姓沒有當官的不行;老板知道沒有 員工企業發展不起來,當官的知道沒有老百姓的積極支持,施政方針無法 落實,一切工作無人配合。只有相互感恩,一切事情才能順理成章,和諧 發展。
有感恩的思想,才會知道我們有社會責任。因爲感恩的面很寬廣,除 了自己以外,所有的生命存在,所有的事情都是我們感恩的對象。我們要 永遠的感恩、無盡的感恩;我們要積極工作,努力創造財富,爲自身生活 條件的改善、爲所有人的生活環境的改善,做出自己的貢獻。這就是生命 的意義所在。生命的意義在于感恩,生命的意義在于社會責任、社會義務 的落實。
佛教認爲感恩最主要的內容包括四個方面:感恩父母、感恩所有的人、 感恩國家、感恩叁寶。
感恩所有…
《做人做事的“二八方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