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發生的大海嘯,對全世界都造成了直接、間接的影響。世界上的每一寸 土地的穩定,不發生變異,才是我們生存的有利條件;有一個地方發生了變 異,就會影響全人類。如果說有一棵樹無緣無故地死掉,我們就要警惕, 大自然將會發生什麼不可預測的事情。每一個物體都能穩定有序地存在生
長,每一個植物、每一個動物都能在一種和諧的環境中生存,才會有我們 人類的生存,我們要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恩德廣大,歸類起來有四個方面,第一就是父 母的恩,第二就是衆生的恩,第叁就是國家的恩,第四就是叁寶的恩,我 們要知道從這四個方面來回報所有對我們有恩德的人和事。
第一要報父母恩。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父母,我們在座的絕大多數 人都是做了母親或父親的人,知道養活一個孩子不容易,那真是千辛萬苦, 都有切身的體會。雖然人們小時候的事情都忘掉,但是作爲父母回憶養活 孩子的艱難,那是曆曆在目,從懷胎十月到出生,特別是母親,要養活一 個孩子,不知費盡多少的心血,付出了多少的辛苦。我要感恩在座的所有 的母親,因爲我就是一個沒有能夠回報父母恩德的人,在一歲半就離開了 父母,父母的養老送終我都不在場,是一個對父母欠恩的人,不能說是負 恩,至少是欠恩。爲什麼沒有負恩?因爲我總是在懷念父母的恩德,只是 當了和尚不能回報,是欠恩。不管父母怎麼樣的貧窮,不管父母在我幼小 的時候怎樣對待我,沒有父母就沒有我自己,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實。我是 這樣,我們在座的不管哪一位都是這樣。所以父母的恩是“恩重山丘”,比 山高比海深,恩大于天,做皇帝的也好,做乞丐的也好,都是父母所生,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知道感恩父母。
第二要報衆生恩。衆生包括一切的生命在內,不僅僅是人類,所有的 生命都是衆生,衆生的生命共存共融,才有人類世界,如果衆生的生命不 能共存共融,人類就不可能生存。報紙電臺天天在呼籲,要保持生態平衡, 要維護生態平衡,生態不平衡對人類的生存造成了威脅。生態不平衡是怎
麼造成的呢?是人類的自私造成的。人類很自私,什麼好吃的都拿來吃, 什麼東西好掙錢就無限度地索取,只顧今天,不管明天。天地萬物的生存 爲人類的生存提供了無盡的寶藏,使人類的生存有序地延續下來。但是我 們今天的人很短視,看不到這個問題,一切滿足于我們現在的享受,滿足 我們當下的發財,滿足我們當下的快樂,所以就過分地開發大自然,向大 自然索取得太多,整個地球不管是礦物、生物,還是植物,都一天一天地 在枯竭。過去我們愛說一句笑話,說一個人懶,只有吃空氣喝水!那個時 候說空氣總是有的,不需要勞動就能呼吸空氣,就有水喝。我們今天就可 以感受到,想呼吸一點新鮮空氣,再過若幹年都是不可能的,你想飲用到 清潔的水已是不可能。我們北方絕大部分的河流不是枯竭就是汙染,哪裏 有藍天?哪裏有白雲?哪裏有青山?哪裏有綠水?我聽到一個小學生和老 師辯論,老師講:天是青的,雲是白的。那個小學生說:不對,天是灰的, 雲是黑的。這是個笑話,但是反映了某些地區的現實,比如有些城市一天 到晚,一年到頭天是灰的,水是臭的,這是因爲人類太不珍惜大自然對我 們的恩賜。
我們要知道報衆生恩,一切的有情、無情都是衆生,衆緣和合而生, 都是我們的大恩人,沒有一切有情、無情的成就,我們個體的生命是絕對 不可能生存的。大家想想看不是有票子、有房子就能生活?一定是有這個 任丘市、有河北、有中國、有地球你才能生存,沒有了這些,有再多的票 子、再好的房子也沒有用。佛教講“一切萬法衆緣所生”,我們要以感恩的 心去面對萬事萬物,不要破壞它,要珍惜,要感恩,一棵草、一塊磚、一 粒沙、一寸土,我們都要感恩,因爲有了這些,我們才能生存。當然展開
來講十天半月也講不完,你們可以就這個問題海闊天空地想下去,怎麼想 怎麼有道理,怎麼想都會感到自己不對,想到自己不懂得報恩。
第叁要報國家恩。沒有國家就沒有公民,就沒有我們自己。所謂國家, 包括很多方面的具體內容,它不是空洞的。國家包括我們的領土、人民、 政府、軍隊、警察、法院..沒有這一切就沒有我們老百姓的安居樂業。 老百姓有時會有意無意地對國家和政府埋怨,什麼物價漲了工資不漲等等 許多事。當然我們國家十叁億人口,國家領導人也很不好做,每個人都滿 意不大可能,不可能面面俱到對每一個人都照顧到,我們要感恩國家。我 是一個七十叁歲的人,在座的也還有八十多歲的老人,我們都是從舊社會 走過來的。舊社會是什麼樣子?現在是什麼樣子?那些年輕人會說:你們 講來講去就講這個,今天是什麼時代?不能這樣說。新中國五十多年走過 來不容易,要擔多大的風險,擔子有多重,有多少的艱險!過去誰家要是 有一雙膠鞋,有一個熱水瓶,那簡直是不得了。七、八十歲的人回憶起來, 好像還在昨天一樣。年輕人會說哪有這樣的事?確實有這樣的事。所以我 們要感國家恩,國家對我們每個人的恩惠說不完、道不盡。
第四要報叁寶恩。叁寶就是佛寶、法寶、僧寶。爲什麼要報叁寶恩? 世間的父母恩、衆生恩、國家恩成就了我們世間的生命、世間的事業,叁 寶成就了我們出世間的法身慧命。叁寶告訴我們,除了生存在這個世間, 人生還有更高的目標,還要覺悟這個世間,還要了解更高層次的生命需求, 那就是生命的解脫。生命不僅僅是要生存,還要解脫,生命不解脫,永遠 在輪回,永遠在痛苦中煎熬。叁寶給我們指出了解脫的方向,生命的終極 關懷,指明了我們人生最高尚的追求,要返本還源,回到精神的家園。明
天就是釋迦牟尼佛成道紀念日,釋迦牟尼出家前身爲王太子,感覺到生命 的危脆,生命的痛苦,放棄王位要求解脫,自己解脫了以後,指明一切衆 生都在迷惑當中,大家本有的佛性不能顯現出來,一旦把覆蓋在佛性上面 的無明、煩惱掃除幹淨,我們就能顯現出生命本有的光輝,本有的覺悟, 本有的功德。所以我們要感恩叁寶,指明了生命解脫的方向。
和諧自他關系首先要知道感恩,感恩就要報四恩,和諧自他關系還要 有分享的心。我們往往知道獨享而不願分享,怎麼來分享?就要修四攝法, 這是四種搞好人際關系的方法,四種營造人生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的方 法。四攝法是學菩薩道、修菩薩行的人攝受衆生,令其生起親愛心而入佛 道,令其開悟成佛的四種方法,又稱四種把握法。實際上就是四種增強親 和力與凝聚力的方法。
第一布施攝。一提到布施大家就以爲是要從口袋裏掏錢,其實掏錢的 布施最容易,不掏錢的布施最難。布施分四種:財施、法施、無畏施、同 喜施。你們看看這四種布施,是掏錢的布施更容易,還是不掏錢的布施更 容易?我覺得不掏錢的布施更難。讓你拿五元錢出來你很容易做到,但是 叫你把安全布施給人家就爲難了。把安全布施給人家,在危急的關頭使別 人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就是無畏布施。叫你拿一百元錢,對于每個月收 入一千多元的人來說沒有太大影響,但是叫你把喜悅讓大家分享就有點困 難。往往有喜悅要獨享,不能分享。擁有的知識無償地把布施出來,你覺 得那不行。十年寒窗多辛苦,那一定要有報酬。現在布施知識要論小時, 課時費少則八十元,多則幾百元、上千元都有。知識的布施就是法施。
除了財施、法施、無畏施,第四種是同喜施。同喜的布施是落實分享
理念的最好辦法。同喜施一分錢不要花,但是最不容易做到。爲什麼這樣 說呢?比如李四和張叁原來就有些意見,聽說張叁要漲工資、得獎金、中 了六合彩,要得幾十上百萬,李四聽了這個消息就不高興,就會忌妒。可 見同喜的布施往往是最難的。因爲每個人給自己做了一堵牆與外界隔開。 這是我的兒子,這是我的女兒,這是我的媳婦,這是我的孫子,這是我的 老伴..以什麼心態對兒子,以什麼心態對女兒,以什麼心態對媳婦,以 什麼心態對老伴,又以什麼心態對孫子,都是分別對待,這就是壁壘。對 待女兒的心肯定比對媳婦的心好,爲什麼?是自己生的,是自己養的。實 際上我們一切衆生生生世世互爲父母、互爲子女,我們一定要把當下個體 的生命放在無限的時空當中來觀察。將生命局限在有限的時空環境裏面, 就會有種種的障礙。只有把生命要放在無限的時空當中去思考,我們才會 生起分享的心,我們才會認真地修四攝法,同所有的生命結緣,實現生命 共融。
結緣要結四種緣。緣是無盡的,可以把它歸類爲四個方面。四恩、四 攝佛經上都有根據,這四緣是我總結的。結哪四緣呢?就是要結人緣、結 善緣、結法緣、結佛緣。有人緣就能有善緣,有善緣就有法緣,有法緣就 有佛緣,這四緣雖有層次的高低,但是一個緣字包括了一切,相逢都是有 緣人。我們今天在座的這麼多人,有的是來結人緣的,有的是來結善緣的, 有的是來結法緣、結佛緣的,不管是結哪個層次的緣,都是有緣。
我們能夠以結緣的心,面對所有的人,以分享的心面對所有的人,以 感恩的心面對所有的人,自他關系就一定能夠和諧。這種和諧,不僅僅包 括家庭、社會、國家、種族、人類,還包括山河大地、情與無情,我們都
要和諧相處,有一個方面不和諧,都是我們人類的悲哀,都是我們人類的 災難。
覺悟人生,就是要不斷優化自身素質,要優化自身素質,就要做到六 條,明因果、講良心、守道德、立志向、養識見、充才幹;奉獻人生,就要 落實在和諧自他關系上。要和諧自他關系就要做到感恩、分享、結緣叁條。 這叁條六個字可以單獨地用。用在一切方面,用在家庭,用在單位,用在 社會。用在家庭可以使家庭和睦,用在單位可以搞好人際關系,用在社會 就能真正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
總的來說,覺悟人生就是要不斷優化自身素質,要在做人、做事中, 貫徹明因果、講良心、守道德、立志向、養識見、充才幹的精神;奉獻人生 就是要不斷和諧自他關系,要在處事接物中,落實感恩、分享、結緣的理 念。“覺悟人生、奉獻人生”是我提倡的生活禅的根本宗旨。生活禅要求我 們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就是要求我們時時刻刻以 覺悟的心態面對人生,勤修戒、定、慧叁學,以落實覺悟人生的宗旨;在修 行中生活,就是要求我們在待人接物過程中,落實感恩、分享、結緣的理 念,息滅貪嗔癡,來落實奉獻人生的宗旨。
《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