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P3

  ..续本文上一页发生的大海啸,对全世界都造成了直接、间接的影响。世界上的每一寸 土地的稳定,不发生变异,才是我们生存的有利条件;有一个地方发生了变 异,就会影响全人类。如果说有一棵树无缘无故地死掉,我们就要警惕, 大自然将会发生什么不可预测的事情。每一个物体都能稳定有序地存在生

  长,每一个植物、每一个动物都能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生存,才会有我们 人类的生存,我们要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恩德广大,归类起来有四个方面,第一就是父 母的恩,第二就是众生的恩,第三就是国家的恩,第四就是三宝的恩,我 们要知道从这四个方面来回报所有对我们有恩德的人和事。

  第一要报父母恩。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我们在座的绝大多数 人都是做了母亲或父亲的人,知道养活一个孩子不容易,那真是千辛万苦, 都有切身的体会。虽然人们小时候的事情都忘掉,但是作为父母回忆养活 孩子的艰难,那是历历在目,从怀胎十月到出生,特别是母亲,要养活一 个孩子,不知费尽多少的心血,付出了多少的辛苦。我要感恩在座的所有 的母亲,因为我就是一个没有能够回报父母恩德的人,在一岁半就离开了 父母,父母的养老送终我都不在场,是一个对父母欠恩的人,不能说是负 恩,至少是欠恩。为什么没有负恩?因为我总是在怀念父母的恩德,只是 当了和尚不能回报,是欠恩。不管父母怎么样的贫穷,不管父母在我幼小 的时候怎样对待我,没有父母就没有我自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实。我是 这样,我们在座的不管哪一位都是这样。所以父母的恩是“恩重山丘”,比 山高比海深,恩大于天,做皇帝的也好,做乞丐的也好,都是父母所生,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知道感恩父母。

  第二要报众生恩。众生包括一切的生命在内,不仅仅是人类,所有的 生命都是众生,众生的生命共存共融,才有人类世界,如果众生的生命不 能共存共融,人类就不可能生存。报纸电台天天在呼吁,要保持生态平衡, 要维护生态平衡,生态不平衡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威胁。生态不平衡是怎

  么造成的呢?是人类的自私造成的。人类很自私,什么好吃的都拿来吃, 什么东西好挣钱就无限度地索取,只顾今天,不管明天。天地万物的生存 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无尽的宝藏,使人类的生存有序地延续下来。但是我 们今天的人很短视,看不到这个问题,一切满足于我们现在的享受,满足 我们当下的发财,满足我们当下的快乐,所以就过分地开发大自然,向大 自然索取得太多,整个地球不管是矿物、生物,还是植物,都一天一天地 在枯竭。过去我们爱说一句笑话,说一个人懒,只有吃空气喝水!那个时 候说空气总是有的,不需要劳动就能呼吸空气,就有水喝。我们今天就可 以感受到,想呼吸一点新鲜空气,再过若干年都是不可能的,你想饮用到 清洁的水已是不可能。我们北方绝大部分的河流不是枯竭就是污染,哪里 有蓝天?哪里有白云?哪里有青山?哪里有绿水?我听到一个小学生和老 师辩论,老师讲:天是青的,云是白的。那个小学生说:不对,天是灰的, 云是黑的。这是个笑话,但是反映了某些地区的现实,比如有些城市一天 到晚,一年到头天是灰的,水是臭的,这是因为人类太不珍惜大自然对我 们的恩赐。

  我们要知道报众生恩,一切的有情、无情都是众生,众缘和合而生, 都是我们的大恩人,没有一切有情、无情的成就,我们个体的生命是绝对 不可能生存的。大家想想看不是有票子、有房子就能生活?一定是有这个 任丘市、有河北、有中国、有地球你才能生存,没有了这些,有再多的票 子、再好的房子也没有用。佛教讲“一切万法众缘所生”,我们要以感恩的 心去面对万事万物,不要破坏它,要珍惜,要感恩,一棵草、一块砖、一 粒沙、一寸土,我们都要感恩,因为有了这些,我们才能生存。当然展开

  来讲十天半月也讲不完,你们可以就这个问题海阔天空地想下去,怎么想 怎么有道理,怎么想都会感到自己不对,想到自己不懂得报恩。

  第三要报国家恩。没有国家就没有公民,就没有我们自己。所谓国家, 包括很多方面的具体内容,它不是空洞的。国家包括我们的领土、人民、 政府、军队、警察、法院..没有这一切就没有我们老百姓的安居乐业。 老百姓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对国家和政府埋怨,什么物价涨了工资不涨等等 许多事。当然我们国家十三亿人口,国家领导人也很不好做,每个人都满 意不大可能,不可能面面俱到对每一个人都照顾到,我们要感恩国家。我 是一个七十三岁的人,在座的也还有八十多岁的老人,我们都是从旧社会 走过来的。旧社会是什么样子?现在是什么样子?那些年轻人会说:你们 讲来讲去就讲这个,今天是什么时代?不能这样说。新中国五十多年走过 来不容易,要担多大的风险,担子有多重,有多少的艰险!过去谁家要是 有一双胶鞋,有一个热水瓶,那简直是不得了。七、八十岁的人回忆起来, 好像还在昨天一样。年轻人会说哪有这样的事?确实有这样的事。所以我 们要感国家恩,国家对我们每个人的恩惠说不完、道不尽。

  第四要报三宝恩。三宝就是佛宝、法宝、僧宝。为什么要报三宝恩? 世间的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成就了我们世间的生命、世间的事业,三 宝成就了我们出世间的法身慧命。三宝告诉我们,除了生存在这个世间, 人生还有更高的目标,还要觉悟这个世间,还要了解更高层次的生命需求, 那就是生命的解脱。生命不仅仅是要生存,还要解脱,生命不解脱,永远 在轮回,永远在痛苦中煎熬。三宝给我们指出了解脱的方向,生命的终极 关怀,指明了我们人生最高尚的追求,要返本还源,回到精神的家园。明

  天就是释迦牟尼佛成道纪念日,释迦牟尼出家前身为王太子,感觉到生命 的危脆,生命的痛苦,放弃王位要求解脱,自己解脱了以后,指明一切众 生都在迷惑当中,大家本有的佛性不能显现出来,一旦把覆盖在佛性上面 的无明、烦恼扫除干净,我们就能显现出生命本有的光辉,本有的觉悟, 本有的功德。所以我们要感恩三宝,指明了生命解脱的方向。

  和谐自他关系首先要知道感恩,感恩就要报四恩,和谐自他关系还要 有分享的心。我们往往知道独享而不愿分享,怎么来分享?就要修四摄法, 这是四种搞好人际关系的方法,四种营造人生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方 法。四摄法是学菩萨道、修菩萨行的人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入佛 道,令其开悟成佛的四种方法,又称四种把握法。实际上就是四种增强亲 和力与凝聚力的方法。

  第一布施摄。一提到布施大家就以为是要从口袋里掏钱,其实掏钱的 布施最容易,不掏钱的布施最难。布施分四种:财施、法施、无畏施、同 喜施。你们看看这四种布施,是掏钱的布施更容易,还是不掏钱的布施更 容易?我觉得不掏钱的布施更难。让你拿五元钱出来你很容易做到,但是 叫你把安全布施给人家就为难了。把安全布施给人家,在危急的关头使别 人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就是无畏布施。叫你拿一百元钱,对于每个月收 入一千多元的人来说没有太大影响,但是叫你把喜悦让大家分享就有点困 难。往往有喜悦要独享,不能分享。拥有的知识无偿地把布施出来,你觉 得那不行。十年寒窗多辛苦,那一定要有报酬。现在布施知识要论小时, 课时费少则八十元,多则几百元、上千元都有。知识的布施就是法施。

  除了财施、法施、无畏施,第四种是同喜施。同喜的布施是落实分享

  理念的最好办法。同喜施一分钱不要花,但是最不容易做到。为什么这样 说呢?比如李四和张三原来就有些意见,听说张三要涨工资、得奖金、中 了六合彩,要得几十上百万,李四听了这个消息就不高兴,就会忌妒。可 见同喜的布施往往是最难的。因为每个人给自己做了一堵墙与外界隔开。 这是我的儿子,这是我的女儿,这是我的媳妇,这是我的孙子,这是我的 老伴..以什么心态对儿子,以什么心态对女儿,以什么心态对媳妇,以 什么心态对老伴,又以什么心态对孙子,都是分别对待,这就是壁垒。对 待女儿的心肯定比对媳妇的心好,为什么?是自己生的,是自己养的。实 际上我们一切众生生生世世互为父母、互为子女,我们一定要把当下个体 的生命放在无限的时空当中来观察。将生命局限在有限的时空环境里面, 就会有种种的障碍。只有把生命要放在无限的时空当中去思考,我们才会 生起分享的心,我们才会认真地修四摄法,同所有的生命结缘,实现生命 共融。

  结缘要结四种缘。缘是无尽的,可以把它归类为四个方面。四恩、四 摄佛经上都有根据,这四缘是我总结的。结哪四缘呢?就是要结人缘、结 善缘、结法缘、结佛缘。有人缘就能有善缘,有善缘就有法缘,有法缘就 有佛缘,这四缘虽有层次的高低,但是一个缘字包括了一切,相逢都是有 缘人。我们今天在座的这么多人,有的是来结人缘的,有的是来结善缘的, 有的是来结法缘、结佛缘的,不管是结哪个层次的缘,都是有缘。

  我们能够以结缘的心,面对所有的人,以分享的心面对所有的人,以 感恩的心面对所有的人,自他关系就一定能够和谐。这种和谐,不仅仅包 括家庭、社会、国家、种族、人类,还包括山河大地、情与无情,我们都

  要和谐相处,有一个方面不和谐,都是我们人类的悲哀,都是我们人类的 灾难。

  觉悟人生,就是要不断优化自身素质,要优化自身素质,就要做到六 条,明因果、讲良心、守道德、立志向、养识见、充才干;奉献人生,就要 落实在和谐自他关系上。要和谐自他关系就要做到感恩、分享、结缘三条。 这三条六个字可以单独地用。用在一切方面,用在家庭,用在单位,用在 社会。用在家庭可以使家庭和睦,用在单位可以搞好人际关系,用在社会 就能真正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总的来说,觉悟人生就是要不断优化自身素质,要在做人、做事中, 贯彻明因果、讲良心、守道德、立志向、养识见、充才干的精神;奉献人生 就是要不断和谐自他关系,要在处事接物中,落实感恩、分享、结缘的理 念。“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是我提倡的生活禅的根本宗旨。生活禅要求我 们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就是要求我们时时刻刻以 觉悟的心态面对人生,勤修戒、定、慧三学,以落实觉悟人生的宗旨;在修 行中生活,就是要求我们在待人接物过程中,落实感恩、分享、结缘的理 念,息灭贪嗔痴,来落实奉献人生的宗旨。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