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禅与现代人的生活
(2005 年7 月10 日)
应北京读书人VIP 俱乐部邀请,净慧老和尚7 月10 日于北京万寿寺万 寿阁进行禅学讲座,以“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禅与现代人的生活” 为题,与大众分享禅的精神、禅的智慧、禅的祥和。老和尚以平实活泼的 语言,针对现实人心,阐释禅的法要,契理契机,深入浅出。万寿寺为明 朝修建,以其吉祥福瑞成为明清的皇家寺庙,为京都外八刹之首,建筑庄 严气派,寺内外树木苍翠,风景幽静,现为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有大量珍 贵文物。讲座面对的听众,多为业界成功人士,可谓精英荟萃。是日天气 晴和,祥云缭绕,讲座圆满成功,大众法喜充满。为使更多有缘同沾法益, 本期全文刊发,以作法的供养。
一、大乘佛法核心——智慧与慈悲
我们今天所在的这个地方,是明清以来一座皇家寺院,取名叫万寿寺, 就是希望福寿康宁,无有限量。
今天讲的题目,按照读书人俱乐部准备的题目是叫“觉悟人生,奉献 人生——禅与现代人的生活”。这个题目我讲过好多次,也可以说天天都在 讲。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从1990 年、91 年就提倡生活禅,生活禅的宗 旨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生活禅修行的方法是“在生活中修行,在 修行中生活”。所以说这个题目不陌生,但是今天在座的有许多可能是第一 次见面,第一次来分享生活禅这种禅在当代的一个新的理念。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实际上就是大乘佛教智慧与慈悲的一种现代 诠释。觉悟是整个佛教修行的过程,修行的最后的目标、最高的目标。大 家都知道,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那就是觉悟的意思。以 佛学觉悟的精神、自觉觉他的精神来觉悟人生,这就需要有大智慧。佛之 所以成为佛,仅仅有觉悟还不够,还需要有慈悲的奉献精神。大乘佛教有 两点最重要,一是智慧,一是慈悲。智慧所谓又叫自觉觉他,慈悲就是自 度度他。体现为佛教深层的、高尚的智慧,就是所谓的觉,或者说觉悟; 体现菩萨的这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悲天悯人的、大 慈大悲的精神就是慈悲。所以能够成就佛陀最圆满的人格,那就要靠在这 两个方面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完善,才可以称之为菩萨、称 之为佛。
不管是觉悟也好,慈悲也好,是奉献人生也好,觉悟人生也好,它的 出发点就是一切为大众,它的整个落实过程当中,也是一切为大众。不过 佛教所面对的大众这个词,是把它叫做众生。所谓众生是包括所有的生命 在内,人和其他生命,佛教的说法是叫六道众生。佛教把生命分为十大类, 一般叫做十法界,十法界实际就是生命的十大类别。这十大类别又分为四 圣六凡。六凡就是我们平常一般讲的六道轮回,又分为三善道、三恶道, 三善道即:天、人、阿修罗;三恶道是地狱、饿鬼、畜生。平常所说六道 轮回,生命在迷失、没有觉醒以前,就是在六道当中周而复始地轮回。
佛教的一个中心思想,也可以说一个核心思想:生命是无始无终的。 如果说生命是有始有终的,那就用不着还要净化、还要修行、还要觉悟、 还要奉献,就用不着了。正因为生命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所以我们每
个生命就应该怎么觉悟过来,所以在整个十法界当中,就有所谓四圣法界。 四圣法界就是根据每个生命觉悟、奉献的程度不同而分为四个阶梯。属于 以觉悟为主的,或者说以自我觉悟为主的,就叫小乘;既能自觉又能觉他、 既能自度又能度他的,就叫大乘。大乘包括两类,菩萨和佛;小乘也是两 类,就是声闻、缘觉,这就是所谓的四圣。四圣就是从迷惑的生命转化、 或者转变或者净化为觉悟的生命、觉悟的生活,所以他脱离了六道轮回。 脱离了六道轮回以后就不等于生命已经停止了。
生命净化了,还在不在流转呢?他是以另一种方式,还在十法界继续 地活动。但那种活动就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就不是随着生死、随着 业力在流转,而是随着觉悟和慈悲、责任和义务,在十法界当中做他应该 做的事情。做什么事呢?作众生的不请之友,为众生做他该做的事、应做 的事。在《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有两句话,叫做“不为自己求安乐, 但愿众生得离苦。”这就是所谓的菩萨精神、佛的精神。正因为我们的生命 有迷惑的生命、有觉悟的生命,而且我们的生命又是无始无终的,所以我 们每个人如何对待我们的生命,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很大的问题。佛 教认为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人生的一个根本问题。从我们世间的人来说,追 求人格的完善、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和美、子孙的昌盛,这是我们都有的 一个观念。佛教觉得,这些观念都是很自然的,也是很必要的。但是以一 种什么样的思想来指导做这些事情,这就很重要。从佛教的精神来说,我 们一定要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思想来指导我们做我们平常应该做 的一切事情。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这个题目。
二、达摩祖师安心禅法
下面我介绍一下禅。我今天讲的禅,把它定位在佛教禅宗的禅。而且 又把范围再缩小一点,定位在以菩提达摩,中国禅宗初祖的禅法为中心, 这样就可以使问题集中一点,讲得更加通俗明白一点。
大家知道,在南北朝的时候,从印度到中国来有一位达摩祖师。达摩 祖师的形象大家都很熟悉。在工艺品商店,有达摩祖师的艺术作品,在一 般文人的笔下,或者用文字来描写,或者用绘画来描写。这样一个佛教大 师,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中国佛教有 三个人物大家最熟悉,一个是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千处祈求 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其次就是布袋和尚,弥勒菩萨、弥勒佛。现在 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旅游的时间多了,不管走到哪一座名山大寺,就 可以看到这一位笑容可掬的布袋和尚像,大家都叫弥勒佛、弥勒菩萨或者 叫大肚弥勒佛;第三位可能就是菩提达摩。对于释迦牟尼佛、对于阿弥陀 佛,特别是对于释迦牟尼佛,了解的人不是很多。对于阿弥陀佛好像还好 一点,因为“人人弥陀佛,家家观世音”。
我们现在有一个社会风气,大家都希望带一个圣物,男同志带观音, 女同志带大肚弥勒佛。这个很有意思。这是中国人最近几年的一个群众性 的创造。就是希望男同志刚中有柔,女同志要度量大一点,多有一点包容 性。这样就可能使得每个家庭和美、家庭和睦、生活美满。我想这个非常 有意义。这就是佛教文化从一个具体的工艺品当中,来传递一个信息,要 让大家从这样一个具体的圣物当中来体会佛教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一种潜 移默化。我想我们女同志在不高兴的时候、在想要发脾气的时候,想一想 胸前这个弥勒佛,“哎呀,我应该要包容,弥勒佛“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
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天下难容之事弥勒佛都能容,这点家 庭小事我有什么容纳不了的?”可能会起一种很好的、无形的教化作用。 男同志要发脾气了,想一想自己胸前带着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就是大慈大 悲,我们以大慈大悲面对生活当中、工作当中的每一件事情,我想很多烦 恼都能够化解。佛教有一个理念叫无情说法,无情就是没有情感的东西, 它也能说法。这个挂坠,玉石的也好,翡翠的也好,它是属于无情,它挂 在我们身上,成为这样一个形象,它就时时刻刻在与我们交流,它也在说 法,也时时刻刻在教化我们,要脾气放好一点,度量放大一点。这个作用 很大。
达摩祖师的形象,大家只是从一个艺术的角度去观赏他,但是达摩祖 师所传递的禅的信息,那是非常了不起。达摩祖师禅法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呢?就是教我们要安心。
从古到今,人的心安定不下来。达摩祖师到现在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 史了,那个时候的人,心安不下来。我们今天的人怎么样呢?应该说我们 的物质生活,比起一千五百多年以前应该是丰富多了,人类所面对的生活 方面的艰难,在某些方面也可能会少一些。但是人的精神的不安、人心的 不安,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达摩祖师的禅,就是以安心为其中心的思想。达摩祖师的传记资料, 散见在佛教史籍的记载上有很多,其中最早的应该是唐朝的道宣律师所写 的《续高僧传》,成书于初唐时期,它在介绍达摩思想的时候有十六个字的 说明,就说达摩祖师的思想、在修行的时候要求做到“凝住壁观、无自无 他、凡圣等一,是为安心”。就是说达摩祖师所传的安心法门,通过什么样
的途径才能够达到呢?首先要“凝住壁观”,把什么东西凝住到壁观一样呢, 凝住到好像墙一样的内心境界上呢?就是把我们一切的私心杂念、妄想分 别都集中起来、都放下,然后就观想我当下的心,就好像是壁立万仞,针 插不进,水泼不入的一道墙壁。如果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心是像这样的 了,那么外界的一切引诱都不可能对我们的思想有所渗透、有所动摇,所 以这就是一种修炼的功夫。
有一个传说,说达摩祖师在南京见到当时在位的梁武帝,两个人在对 话当中话不投机,达摩祖师就拂袖而去,来到了北方,河南的嵩山少林寺。 在山上有一个石洞,在那个石洞里边面壁而坐,一坐就是九年。
达摩祖师面壁而坐什么意思呢?一个是说他的修炼方法就是要使我们 当下的这一念心就像那一堵墙一样,无孔可入,不是无孔不入。人要修炼 到那种程度了,他就是一个钢铁的人,就是一个精钢的人,他当时在那里 起一种示范的作用。二是他在传这种方法、传这种禅观的时候,并没有多 少人同情他,包括寺院的人也不同情他。所以书上写道:那些“存见之徒”, 对他所传的禅法有所非议,只有那些“亡心之…
《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