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感恩、包容、分享、结缘▪P2

  ..续本文上一页士”,才敢去亲近他。

  当时有一位叫做慧可的年轻僧人,有一段时间就天天跟菩提达摩祖师 在一起,向他学习。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菩提达摩为了考验慧可,冬天下 大雪的时候,慧可在洞外边站立,雪已经把他的脚埋了,把他的腿埋了, 雪已经到了腰部,他还是在那里心如墙壁,坚住不移,为了要求得达摩大 师的心法。

  这个时候,菩提达摩就问他:“你站在这里做什么呢?”他说:“我要 求祖师给我安心。”达摩就说:“那好啊,你把心拿来,我马上就给你安心

  啊。”慧可到这个时候迟疑疑惑:“我的心在哪里啊?我根本就拿不出来。” 就说:“我觅心了不可得。”达摩说:“我已经给你安心了”。

  就是在这个一问一答的一瞬间,慧可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明白了生命 是怎么回事,明白了心为什么不能安,心不能安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心是分 裂的,不是像一堵墙壁一样,是有你我的对立、自他的对立,有凡圣的对 立,所以说“凝住壁观”的要点就是要“无自无他”,既没有自我也没有他 人,既没有主观也没有客观,这种二元对立的分别在我们自心已经不存在 了。这个从迷失开始走向觉悟的时候,是要把二元对立的情绪在自心中消 失,这样就使我们的分别心、有能所的心,能集中到一点,集中到无自无 他这样的一念上面来,不是有二念,是一念。

  但是接下来他还有一个分别,还有圣人和凡人的分别。自他的分别消 除还比较容易,但是圣凡之间的差别要打破就不容易。为什么呢?因为佛 就是佛、菩萨就是菩萨,我就是一个凡夫,凡夫怎么可能在一念之间就与 佛平等呢?但是禅宗就是告诉我们,你在这一念当中,不但是没有自他的 差别,也没有凡和圣、众生与佛的差别。有凡和圣的差别、众生与佛的差 别,你的心照样是分裂的,你的心照样安定不下来。所以把自他之间的分 别没有了,凡圣之间的差别没有了,这个时候你的心才能够安定下来。所 以达摩所传的就是安心法门。

  刚才讲到,要达到让我们的心安下来,有四点要做到,上面也提到过: 一是要凝住壁观;二是要无自无他;三,要凡圣等一;四,要无心。这四 点是一步一步地来提升,基础的功夫就是要凝住壁观,最后要做到连想安 心的这个念头也没有,叫无心。无心心自安,有心心还是安定不了。所以

  说凝住壁观的功夫是要“外息诸缘”,在集中时间做这个功夫的时候,一定 要把外在的一切干扰尽量地来排除,使得内心没有恐惧,没有不安的情绪, 这样才可以进入到壁观的境界。如果外面干扰的事情太多,内心有恐惧, 这个心就安定不下来,也进入不了那种境界。所以能够使心凝住壁观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可以使我们的思想境界和禅定的要求逐步地缩短 距离,还不能说就真正进入到那种境界了。

  三、数息观与安心

  作为我们一个普通人,生活比较繁忙,家事比较多,怎么样能够进入 到禅的境界呢?我提供大家一个参考的意见。如果我们有兴趣,可以每天 早晚试一试。早上有半个小时,晚上有半小时,一天有一个小时,静坐下 来,把一切的思虑、妄想杂念都放下,也不要有任何的宗教形式,静静地 坐到那里就可以了。开始的时候,也可以坐到沙发上,坐久了,渐渐觉得 有一点兴趣了,也可以把腿盘起来。当然从这个效果来说,还是要按照打 坐的要求来做,可能效果会好一些。

  打坐的要求是什么呢?它首先要求要有打坐的环境。比如说这个环境 要没有噪音,没有家人的干扰,坐的地方有一个垫子,比较平整,比较松 软,然后就可以打坐。坐的时候腿子就可以单盘,可以双盘,也可以散盘, 开始可以用散盘,如果有的人腿子比较柔软,就可以单盘。

  坐下来以后,两只手像这样的放在腿子上,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 个拇指微微相触。端身正坐,腰板自然挺直,眼睛不要完全睁开,也不要 完全合上。完全睁开可能看到外边的东西有反映,它就有妄想,妄想多; 眼睛完全合上了,如果心一静下来,它又会睡觉,瞌睡又多。在佛教打坐

  的术语妄想是叫掉举,掉下去,抬起来,掉下去,抬起来,心不得安;睡 觉是叫昏沉,昏昏迷迷的,不行。这样的心是睡着了,可能是没有妄想, 但是也没有什么效果。它又要清清楚楚,又要没有妄想。所以这个要求就 比较难。有时候一清楚了,它就有很多的妄想,有时候没妄想了又睡觉。 所以要调整你这个身和心,这样就要有一个方法。什么方法呢?叫守一的 一个方法,守住一,守住一个念头。这一个念头可以是呼吸,比如说观呼 吸,这个是最简单的。我们能够把意念放在呼吸上,怎么放呢?就注意这 个呼吸的吸气和出气,一呼一吸,呼就是出气,吸就是入气,把意念守住 呼吸。守住呼吸有三种方法,一种是知道呼吸的出入,叫随息,意念随着 呼吸;第二个方法是用数数的办法,呼吸,在入息的时候数一,出息就不 数,第二次入息的时候再数二..从一数到十,循环往复,就这么数,不 过总是要从一开始,不能从十数九,那不行,不能逆着数,要顺着数。就 是我们的意念在这个呼吸的出入上,这叫数息观。

  这两种方法,最容易集中意念的还是数呼吸这种方法。这是一个很古 老的修心养性的方法,这个方法在佛教没有产生以前就有了,至少有五千 年的历史。佛教产生以后,吸收了这个古代印度的修炼方法,再来加上一 些佛教的思想,就把这个最古老的方法一直传到现在。现在东西方人在修 养身心的时候,很普遍地都采用这个方法。甚至包括天主教、基督教也学 这个方法,他可以用他的教义来利用这个方法,达到他所谓叫“灵修”的 目标。

  我们今天在座的,我看也有佛教徒。佛教徒来安心,使得我们的心安 下来,也还有另外的方法。比如说念阿弥陀佛,老是念这一句佛号,使我

  们的心专注在这个佛号上,它也很容易使我们的心安住下来。这就不需要 出声,默念就可以。古代是把这种方法叫做念佛禅,它也是修炼的一个非 常有效、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这种修养的方法,开始的时候,都是有心 在用,有意识地去排除意念当中的杂念,使纷繁复杂的妄念集中在一个念 头上。或者是在数呼吸,或者是在随呼吸,或者是在观呼吸。观和随呢, 方法是有一点点不同,但是基本上是一样的。从有心用,有心去使用这个 方法,有心排除妄念,这叫有心用。在用这个方法的过程中,一直到只知 道用这个方法,不管是有念头还是没有念头,这个就进一步了。进一步把 这个念头只在方法上,最后达到无心。无心是什么境界呢?就是说你在观 呼吸也好,你在念佛也好,你在用这个方法的时候,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 不要提起这个念头,这个念头也自自然然地有,那就叫做无念而念,念而 无念。如果是这种修养、修炼的状态,从保持一分钟,到两分钟,到五分 钟,那就很有希望。因为我们自己每个人可以来观察自己的心念,看我们 不思善、不思恶,这样的一个当下的心念能够在我们的心中保持几秒钟。 有时候也就是十多秒钟而已。能够做到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那就有 一点进步了。如果坐到那个地方,既是清清楚楚,又没有妄想,又没有昏 沉,而是心里能够打成一片,那个就离进入禅定的状态就很近了。那么真 正能够安心,能够使我们的心安下来,就只有使我们心能够经常进入禅定 的状态才有可能。

  四、安心不离戒定慧三学

  心安了,它有什么效果呢?一般的,我们平常在做工作的时候,比如 写文章、打电脑,都说我们要集中精神,不要把这个心分散了,心一分散

  了以后就容易出错。所以说精神一集中,妄想减少,我们的心智就会开发。 所以佛教讲修炼是三个部分,一个是伦理道德的修养,那就是所谓持戒; 一个是稳定心情的修养,稳定情绪的修养,那就是所谓修定;第三就是开 发智慧的修养,那就就是所谓证慧。这叫戒定慧三学。用佛教固有的名词 说,叫“因戒生定,因定发慧”,这叫做三种修养方法,整个的是一个修养 的体系、修行的体系。佛教有很多的宗派,表现有很多的形式,但是讲到 整个修养的时候,不管哪个宗派,都不能离开这戒定慧三学。佛教有很多 的经书,也有很多的人在研究佛教,左一篇文章在发表,右一篇文章在发 表,说来说去,离不开这三个字。这三个字的学问高深得不得了,这三个 字的目标,用一般的眼光来看,离我们很远,用禅宗的眼光来看,就说当 下就是。为什么禅宗说的这么简单呢?你把你的当下这个狂心停止了,你 当下就戒定慧同时具足,这就是讲什么呢?就是讲佛教有顿渐二门,有顿 修,有渐修。大家知道佛教在唐朝的时候,出了一个禅宗六祖惠能,他是 主张顿修,他是主张一念顿悟,一念顿悟在经典上有没有根据呢?也有根 据。许多的大乘经典都讲到顿悟的法门,不过禅宗是真正把他实际运用在 修行的过程当中,实际地运用我们面对日常生活的这个修炼过程当中。所 以说戒定慧三学可以次第修,也可以一念来修。

  各位可能听到这个戒定慧,特别是戒,所谓清规戒律,感到很难。实 际上佛教的戒律最基本就是五条戒律,所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 妄语、不饮酒,这五条是最基础的,这五条在佛教教团各个层次上都有共 性。所以说这五条戒律我们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能够做得到,所以它不是 很难的事情。定呢要讲起来,可能有这么一摞的书也讲不完,但是要做起

  来也很简单。你能够当下使你的情绪稳定,当下就能够进入到那种境界。 进入境界以后那问题就比较多,为什么呢?你这个境界能不能保持?这是 一条。会不会走到误区,是第二条。走到误区去了,你怎么样的才能使你 从误区当中走出来?因为任何一种修炼,都可能有误区。那就是要有有经 验的人来…

《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