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感恩、包容、分享、結緣▪P2

  ..續本文上一頁士”,才敢去親近他。

  當時有一位叫做慧可的年輕僧人,有一段時間就天天跟菩提達摩祖師 在一起,向他學習。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菩提達摩爲了考驗慧可,冬天下 大雪的時候,慧可在洞外邊站立,雪已經把他的腳埋了,把他的腿埋了, 雪已經到了腰部,他還是在那裏心如牆壁,堅住不移,爲了要求得達摩大 師的心法。

  這個時候,菩提達摩就問他:“你站在這裏做什麼呢?”他說:“我要 求祖師給我安心。”達摩就說:“那好啊,你把心拿來,我馬上就給你安心

  啊。”慧可到這個時候遲疑疑惑:“我的心在哪裏啊?我根本就拿不出來。” 就說:“我覓心了不可得。”達摩說:“我已經給你安心了”。

  就是在這個一問一答的一瞬間,慧可就明白了這個道理。明白了生命 是怎麼回事,明白了心爲什麼不能安,心不能安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心是分 裂的,不是像一堵牆壁一樣,是有你我的對立、自他的對立,有凡聖的對 立,所以說“凝住壁觀”的要點就是要“無自無他”,既沒有自我也沒有他 人,既沒有主觀也沒有客觀,這種二元對立的分別在我們自心已經不存在 了。這個從迷失開始走向覺悟的時候,是要把二元對立的情緒在自心中消 失,這樣就使我們的分別心、有能所的心,能集中到一點,集中到無自無 他這樣的一念上面來,不是有二念,是一念。

  但是接下來他還有一個分別,還有聖人和凡人的分別。自他的分別消 除還比較容易,但是聖凡之間的差別要打破就不容易。爲什麼呢?因爲佛 就是佛、菩薩就是菩薩,我就是一個凡夫,凡夫怎麼可能在一念之間就與 佛平等呢?但是禅宗就是告訴我們,你在這一念當中,不但是沒有自他的 差別,也沒有凡和聖、衆生與佛的差別。有凡和聖的差別、衆生與佛的差 別,你的心照樣是分裂的,你的心照樣安定不下來。所以把自他之間的分 別沒有了,凡聖之間的差別沒有了,這個時候你的心才能夠安定下來。所 以達摩所傳的就是安心法門。

  剛才講到,要達到讓我們的心安下來,有四點要做到,上面也提到過: 一是要凝住壁觀;二是要無自無他;叁,要凡聖等一;四,要無心。這四 點是一步一步地來提升,基礎的功夫就是要凝住壁觀,最後要做到連想安 心的這個念頭也沒有,叫無心。無心心自安,有心心還是安定不了。所以

  說凝住壁觀的功夫是要“外息諸緣”,在集中時間做這個功夫的時候,一定 要把外在的一切幹擾盡量地來排除,使得內心沒有恐懼,沒有不安的情緒, 這樣才可以進入到壁觀的境界。如果外面幹擾的事情太多,內心有恐懼, 這個心就安定不下來,也進入不了那種境界。所以能夠使心凝住壁觀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就可以使我們的思想境界和禅定的要求逐步地縮短 距離,還不能說就真正進入到那種境界了。

  叁、數息觀與安心

  作爲我們一個普通人,生活比較繁忙,家事比較多,怎麼樣能夠進入 到禅的境界呢?我提供大家一個參考的意見。如果我們有興趣,可以每天 早晚試一試。早上有半個小時,晚上有半小時,一天有一個小時,靜坐下 來,把一切的思慮、妄想雜念都放下,也不要有任何的宗教形式,靜靜地 坐到那裏就可以了。開始的時候,也可以坐到沙發上,坐久了,漸漸覺得 有一點興趣了,也可以把腿盤起來。當然從這個效果來說,還是要按照打 坐的要求來做,可能效果會好一些。

  打坐的要求是什麼呢?它首先要求要有打坐的環境。比如說這個環境 要沒有噪音,沒有家人的幹擾,坐的地方有一個墊子,比較平整,比較松 軟,然後就可以打坐。坐的時候腿子就可以單盤,可以雙盤,也可以散盤, 開始可以用散盤,如果有的人腿子比較柔軟,就可以單盤。

  坐下來以後,兩只手像這樣的放在腿子上,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兩 個拇指微微相觸。端身正坐,腰板自然挺直,眼睛不要完全睜開,也不要 完全合上。完全睜開可能看到外邊的東西有反映,它就有妄想,妄想多; 眼睛完全合上了,如果心一靜下來,它又會睡覺,瞌睡又多。在佛教打坐

  的術語妄想是叫掉舉,掉下去,擡起來,掉下去,擡起來,心不得安;睡 覺是叫昏沈,昏昏迷迷的,不行。這樣的心是睡著了,可能是沒有妄想, 但是也沒有什麼效果。它又要清清楚楚,又要沒有妄想。所以這個要求就 比較難。有時候一清楚了,它就有很多的妄想,有時候沒妄想了又睡覺。 所以要調整你這個身和心,這樣就要有一個方法。什麼方法呢?叫守一的 一個方法,守住一,守住一個念頭。這一個念頭可以是呼吸,比如說觀呼 吸,這個是最簡單的。我們能夠把意念放在呼吸上,怎麼放呢?就注意這 個呼吸的吸氣和出氣,一呼一吸,呼就是出氣,吸就是入氣,把意念守住 呼吸。守住呼吸有叁種方法,一種是知道呼吸的出入,叫隨息,意念隨著 呼吸;第二個方法是用數數的辦法,呼吸,在入息的時候數一,出息就不 數,第二次入息的時候再數二..從一數到十,循環往複,就這麼數,不 過總是要從一開始,不能從十數九,那不行,不能逆著數,要順著數。就 是我們的意念在這個呼吸的出入上,這叫數息觀。

  這兩種方法,最容易集中意念的還是數呼吸這種方法。這是一個很古 老的修心養性的方法,這個方法在佛教沒有産生以前就有了,至少有五千 年的曆史。佛教産生以後,吸收了這個古代印度的修煉方法,再來加上一 些佛教的思想,就把這個最古老的方法一直傳到現在。現在東西方人在修 養身心的時候,很普遍地都采用這個方法。甚至包括天主教、基督教也學 這個方法,他可以用他的教義來利用這個方法,達到他所謂叫“靈修”的 目標。

  我們今天在座的,我看也有佛教徒。佛教徒來安心,使得我們的心安 下來,也還有另外的方法。比如說念阿彌陀佛,老是念這一句佛號,使我

  們的心專注在這個佛號上,它也很容易使我們的心安住下來。這就不需要 出聲,默念就可以。古代是把這種方法叫做念佛禅,它也是修煉的一個非 常有效、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這種修養的方法,開始的時候,都是有心 在用,有意識地去排除意念當中的雜念,使紛繁複雜的妄念集中在一個念 頭上。或者是在數呼吸,或者是在隨呼吸,或者是在觀呼吸。觀和隨呢, 方法是有一點點不同,但是基本上是一樣的。從有心用,有心去使用這個 方法,有心排除妄念,這叫有心用。在用這個方法的過程中,一直到只知 道用這個方法,不管是有念頭還是沒有念頭,這個就進一步了。進一步把 這個念頭只在方法上,最後達到無心。無心是什麼境界呢?就是說你在觀 呼吸也好,你在念佛也好,你在用這個方法的時候,一切都是順其自然的, 不要提起這個念頭,這個念頭也自自然然地有,那就叫做無念而念,念而 無念。如果是這種修養、修煉的狀態,從保持一分鍾,到兩分鍾,到五分 鍾,那就很有希望。因爲我們自己每個人可以來觀察自己的心念,看我們 不思善、不思惡,這樣的一個當下的心念能夠在我們的心中保持幾秒鍾。 有時候也就是十多秒鍾而已。能夠做到一分鍾、兩分鍾、叁分鍾,那就有 一點進步了。如果坐到那個地方,既是清清楚楚,又沒有妄想,又沒有昏 沈,而是心裏能夠打成一片,那個就離進入禅定的狀態就很近了。那麼真 正能夠安心,能夠使我們的心安下來,就只有使我們心能夠經常進入禅定 的狀態才有可能。

  四、安心不離戒定慧叁學

  心安了,它有什麼效果呢?一般的,我們平常在做工作的時候,比如 寫文章、打電腦,都說我們要集中精神,不要把這個心分散了,心一分散

  了以後就容易出錯。所以說精神一集中,妄想減少,我們的心智就會開發。 所以佛教講修煉是叁個部分,一個是倫理道德的修養,那就是所謂持戒; 一個是穩定心情的修養,穩定情緒的修養,那就是所謂修定;第叁就是開 發智慧的修養,那就就是所謂證慧。這叫戒定慧叁學。用佛教固有的名詞 說,叫“因戒生定,因定發慧”,這叫做叁種修養方法,整個的是一個修養 的體系、修行的體系。佛教有很多的宗派,表現有很多的形式,但是講到 整個修養的時候,不管哪個宗派,都不能離開這戒定慧叁學。佛教有很多 的經書,也有很多的人在研究佛教,左一篇文章在發表,右一篇文章在發 表,說來說去,離不開這叁個字。這叁個字的學問高深得不得了,這叁個 字的目標,用一般的眼光來看,離我們很遠,用禅宗的眼光來看,就說當 下就是。爲什麼禅宗說的這麼簡單呢?你把你的當下這個狂心停止了,你 當下就戒定慧同時具足,這就是講什麼呢?就是講佛教有頓漸二門,有頓 修,有漸修。大家知道佛教在唐朝的時候,出了一個禅宗六祖惠能,他是 主張頓修,他是主張一念頓悟,一念頓悟在經典上有沒有根據呢?也有根 據。許多的大乘經典都講到頓悟的法門,不過禅宗是真正把他實際運用在 修行的過程當中,實際地運用我們面對日常生活的這個修煉過程當中。所 以說戒定慧叁學可以次第修,也可以一念來修。

  各位可能聽到這個戒定慧,特別是戒,所謂清規戒律,感到很難。實 際上佛教的戒律最基本就是五條戒律,所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 妄語、不飲酒,這五條是最基礎的,這五條在佛教教團各個層次上都有共 性。所以說這五條戒律我們社會上絕大多數人都能夠做得到,所以它不是 很難的事情。定呢要講起來,可能有這麼一摞的書也講不完,但是要做起

  來也很簡單。你能夠當下使你的情緒穩定,當下就能夠進入到那種境界。 進入境界以後那問題就比較多,爲什麼呢?你這個境界能不能保持?這是 一條。會不會走到誤區,是第二條。走到誤區去了,你怎麼樣的才能使你 從誤區當中走出來?因爲任何一種修煉,都可能有誤區。那就是要有有經 驗的人來…

《感恩、包容、分享、結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