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指導,才可以避免誤區,少走彎路。智慧也是一樣。智慧是我們 每個人本來的生命當中所具有的。所以智慧是人人本具,它並不是從外面 拿進來。智慧是我們本有的,只要它有一種手段,一種方法,就可以開發 出來,好像開礦一樣,這個礦藏本來就有,但是一般的人是不是能開發呢? 開不出來,爲什麼呢?你沒有方法。你有方法,它沒有礦,你把地球挖穿 了也不行。所以它一定是兩個方面,是叫內因和外緣。你本身具有智慧, 加上有經驗的人的指導,有古人積累的經驗可以參考,加上自己的努力, 智慧就可以開發出來。所以說佛教的戒定慧叁學是佛教修學的總綱,安心 法門它也離不開戒定慧的基本方法。
五、安心法門的落實——感恩、包容、分享、結緣
剛才跟各位分享了達摩禅,達摩禅以安心爲其中心思想、根本的要求, 那麼安了心以後是不是就像一棵枯樹、一塊石頭在那裏不動呢?不是的。 佛教的一切修養都是一種基本功,或者說佛教修養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在生 活當中來運用。如果說佛教的思想、理念不能在生活中運用,那麼佛教對 這個社會就沒有太多的意義。這是一點。第二點呢,佛教的運用也不僅僅 局限在宗教活動場所,不僅僅局限在名山大川,而且更不僅僅局限在個人 的修養、個人的受用,還可以把佛教的這些修養、禅宗的這些修養應用到 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運用到我們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當中。所以說佛教
的學問、佛教的修養是叫做身心性命的修養,是叫慧命的修養,用佛教固 有的名詞來說,是叫要發菩提心、發覺悟的心,發慈悲的心,要有方便, 最後要在社會當中、生活當中去落實。所以下面講一點如何在生活當中來 落實安心法門。
安心法門能夠做到位,有一句成語,叫心安理得,心安下來了,你做 一切事情就符合真理的要求。心安理得你再去做一切的事情,就會合規合 矩。心安理得的意思是什麼呢?比如說我們每一個人是頭朝上、腳朝地, 這是個什麼道理?這就是天地自然之理,人們不可以去改變它,不可以去 逆理而行、逆理而動。比如說我們的鼻子是直的,眼睛是橫的,這也是一 個天地自然之理,你不可以去改變它。能夠順這個天地自然之理去行,那 就叫心安理得。心安理得做一切事情,就能夠順其自然,也能夠不違背人 倫道德,不違背自然法則。這樣呢,我們就能使我們的生活環境、工作環 境、社會環境逐步地達到淨化、達到莊嚴,所以修行佛法的最終目的它有 四個字,叫做“嚴土熟生”,展開來講八個字,“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佛 教開悟也好,成佛作祖也好,我們要求安心也好,最終的目標就落實在這 八個字:“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當然,佛教所說的“莊嚴國土”,所說的“利樂有情”,比我們直接從 字面去理解的意義要廣泛,說“莊嚴國土”,包括我們此世界,也包括他世 界;“利樂有情”既包括我們此世界的一切有生命的存在,也包括我們經驗 不到的那個世界,那裏的有情我們同樣也要利樂。但是著眼點是在人間, 因爲人間是做好一切事情的起點、樞紐。只有把人間的事做好了,才可以 說你到他方世界、你到極樂世界、你上天堂、來生怎麼樣,那都是以人生
的當下這一點作爲一個基礎、作爲一個起點。所以佛教的思想不像我們一 般人所理解的那樣,很消極,它是很積極的思想。由于我們在一段時間之 內,對于宗教的介紹往往過多地注意宗教在曆史上所起的某些消極的作用, 對它積極的那一面,或者注意不夠,或者也不想去多講。
我覺得宗教它是一個存在,它是全世界、全人類90%的人信仰的一種 文化、一種生活、一種修養的方法,我們想要回避這個問題也回避不了。 與其想回避,還不如我們很好地去研究它,很好地去發揚它的優良傳統, 回避一些在曆史上曾經起過消極作用的某些內容,或者說回避在今天用得 不好也會起消極作用的某些內容。我感到這個工作很重要,這個工作不僅 對佛教本身發揚光大很重要,對于我們國家的經濟建設、文化建設、道德 建設、思想文化建設都是極爲重要的一件事情。西方的文化它實際上是以 基督教文化作爲基礎,那麼我們中國的文化是以什麼爲基礎呢?所謂傳統 文化就是儒釋道叁家,儒釋道叁家對于我們中國影響最深的、實踐最久的, 除了儒家就是佛家。而且能夠傳承這個文化慧命的、有一個實體的是佛家, 因爲儒家它只有一個思想,沒有傳承的實體。傳承的實體是什麼呢?就是 它有教團。儒家沒有這個東西。沒有這個東西它要傳承文化必然是要利用 整個社會的資源,它的責任不能夠具體地去落實。
所以我們今天講了這樣一些內容,最後我想把它歸結爲怎樣在生活中 運用這個安心法門,怎樣運用呢?常存四種心,萬事總隨緣。哪四種心呢?
第一、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第二、以包容的心和諧自他; 第叁、以分享的心贏得朋友;
第四、以結緣的心成就事業。
這些內容都是我們上午講過的涉及到的一些內容,也是我平常經常講 的一些內容。平常講六個字比較多,叫感恩、分享、結緣。今天我加了一 個包容,感恩、包容、分享、結緣。
感恩:四種恩
所謂感恩者,佛教認爲我們應該感恩的是天地萬物,但是把它歸納起 來,不出四個方面:第一是要感恩父母;第二是要感恩一切的衆生;第叁 要感恩國家;第四要感恩叁寶。我們能夠以此四心來面對世界及天地萬物, 我想我們這個人生就是一個非常圓滿的人生,我們這個人心也會是個非常 祥和的人心。因爲我們在這個世界往往總是以一種嫉妒的心、仇恨的心、 不平的心、報複的心來面對這個世界,總覺得這個世界對我不公,總覺得 這個世界沒有把最好的機會讓給我,這樣就使我們的心分裂得太厲害,感 受不到天地萬物時時刻刻有恩于我,感受不到父母、衆生、國家、叁寶時 時刻刻在關懷我們,在以父母的溫暖、以衆生的互助、以國家的關照、以 叁寶的慈悲在護念著我們每一個生命。
父母的恩我們很容易理解,衆生的恩往往就不容易理解。我們大家今 天坐到這個地方,平常我想有很多人都是素昧平生、互不相識,今天因爲 讀書人俱樂部的盛情,邀請大家一起來分享禅的智慧、禅的祥和,所以我 們今天走到一起來。好像我們之間的關系從此時此刻就建立起來了,但是 從這個問題的實質來看,我們之間的關系、我們之間的因緣可以追溯到釋 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拈花一笑的那一刻。沒有拈花一笑的那一刻,就沒有 現在所說的禅宗。是不是我們的一切因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呢?也不是。
因爲釋迦牟尼佛並不是在他當生當世就修煉成佛,而是在他無量劫以前、 久遠的過去,就在不斷地修煉自己,不斷地爲衆生在奉獻自己、覺悟自己。 所以說要把我們今天這一期的分享活動,追溯到無始以前,這個因緣不淺。 那麼是不是說我們的因緣就局限在我們這幾個人之間呢?也遠遠不是。因 爲從最簡單的來說,沒有這幾個部門的互相配合、互相的成就,這一期一 會的分享也是不可能。那麼這幾個部門的配合他們也不是孤立的,是和整 個國家的政策、文化,對內對外各方面的要求都有關系。所以說,每一件 事、每一個人,他和他周邊的人,和認識的人和不認識的人,想得到的人 和想不到的人,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密切的聯系。因爲沒有周邊的人存在, 沒有整個宇宙的存在,沒有這個山河大地的存在,哪裏有我們個人的存在 呀?所以說每個人的存在跟整個山河大地是一體的。佛教有這種觀念,一 般的學問講不到這個地方。
所以我們要感恩衆生,對山河大地要感恩,對一切的生命要感恩,對 所有認識的人、不認識的人要感恩,對我喜歡的人要感恩,對與我沒有多 大關系的人要感恩,甚至于說每個人生活當中人際關系都不是特別地圓滿, 總有那麼一點點、一兩個自己感覺到或他人感覺到意見不是很相同的人, 感情不是特別地融洽的人,那麼對這些人怎麼辦?也要感恩!真正懂得感 恩的人,他說他沒有不能原諒的人,他沒有不能信任的人,他沒有不要感 恩的人。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心存如此的心量,你說還有什麼問題解決不了?還 有什麼事情不可以成就?所以說我們要感恩衆生、感恩國家。我講的這個 國家,既包括我們的國土,也包括我們現行的國家體製、社會製度,乃至
我們國家現在各級的領導都在內。爲什麼呢?只有這樣的一些人組織在一 起才有國家這個形式表現出來。由于我們國家經曆了一些不平常的事情、 不平常的經曆,我們國家也是有一些不平常的文化積累,這種文化積累應 該說它的主要的方面是好的,也有某些消極的東西。也隨著時間、隨著曆 史,隨著人的這種一代一代的傳承,把某些不健康的東西傳承到現在。可 能會對我們的人、對我們的國家、對我們的政府起某些負面的影響。但是 我覺得我們要能夠諒解這些事情。這是一個曆史發展的過程,有這些負面 的東西,我們每個人要諒解,同時我們也要反問自己,我有沒有責任?如 果說有責任的話,我應該怎麼做?所以說作爲一個有感恩思想的人,一切 會積極地向好的方面去看,向好的方面去想,然後盡一切的努力,發揚好 的東西,揚棄那些消極的東西。這樣才是我們對待國家、感恩國家的一種 積極的態度。
我們在座的可能大多數人都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但是這裏也提到要 感恩叁寶,叁寶就是佛寶、法寶、僧寶。我們沒有信仰是不是要感恩叁寶 呢?我想我們從一個文化的角度、從一個思想的角度、從一個曆史傳承的 角度也應該對叁寶有感恩之心。如果說沒有叁寶的話,我們今天的這一期 一會成就不了。不管我今天講的這些話對各位有多少參考意義,至少是在 我們的生活當中聽到了另外一種聲音。這個聲音…
《感恩、包容、分享、結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