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感恩、包容、分享、結緣

  感恩、包容、分享、結緣

  ——禅與現代人的生活

  (2005 年7 月10 日)

  應北京讀書人VIP 俱樂部邀請,淨慧老和尚7 月10 日于北京萬壽寺萬 壽閣進行禅學講座,以“感恩、包容、分享、結緣——禅與現代人的生活” 爲題,與大衆分享禅的精神、禅的智慧、禅的祥和。老和尚以平實活潑的 語言,針對現實人心,闡釋禅的法要,契理契機,深入淺出。萬壽寺爲明 朝修建,以其吉祥福瑞成爲明清的皇家寺廟,爲京都外八刹之首,建築莊 嚴氣派,寺內外樹木蒼翠,風景幽靜,現爲北京藝術博物館,藏有大量珍 貴文物。講座面對的聽衆,多爲業界成功人士,可謂精英荟萃。是日天氣 晴和,祥雲缭繞,講座圓滿成功,大衆法喜充滿。爲使更多有緣同沾法益, 本期全文刊發,以作法的供養。

  一、大乘佛法核心——智慧與慈悲

  我們今天所在的這個地方,是明清以來一座皇家寺院,取名叫萬壽寺, 就是希望福壽康甯,無有限量。

  今天講的題目,按照讀書人俱樂部准備的題目是叫“覺悟人生,奉獻 人生——禅與現代人的生活”。這個題目我講過好多次,也可以說天天都在 講。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我從1990 年、91 年就提倡生活禅,生活禅的宗 旨就是“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生活禅修行的方法是“在生活中修行,在 修行中生活”。所以說這個題目不陌生,但是今天在座的有許多可能是第一 次見面,第一次來分享生活禅這種禅在當代的一個新的理念。

  “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實際上就是大乘佛教智慧與慈悲的一種現代 诠釋。覺悟是整個佛教修行的過程,修行的最後的目標、最高的目標。大 家都知道,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那就是覺悟的意思。以 佛學覺悟的精神、自覺覺他的精神來覺悟人生,這就需要有大智慧。佛之 所以成爲佛,僅僅有覺悟還不夠,還需要有慈悲的奉獻精神。大乘佛教有 兩點最重要,一是智慧,一是慈悲。智慧所謂又叫自覺覺他,慈悲就是自 度度他。體現爲佛教深層的、高尚的智慧,就是所謂的覺,或者說覺悟; 體現菩薩的這種“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的悲天憫人的、大 慈大悲的精神就是慈悲。所以能夠成就佛陀最圓滿的人格,那就要靠在這 兩個方面不斷的努力、不斷的實踐、不斷的完善,才可以稱之爲菩薩、稱 之爲佛。

  不管是覺悟也好,慈悲也好,是奉獻人生也好,覺悟人生也好,它的 出發點就是一切爲大衆,它的整個落實過程當中,也是一切爲大衆。不過 佛教所面對的大衆這個詞,是把它叫做衆生。所謂衆生是包括所有的生命 在內,人和其他生命,佛教的說法是叫六道衆生。佛教把生命分爲十大類, 一般叫做十法界,十法界實際就是生命的十大類別。這十大類別又分爲四 聖六凡。六凡就是我們平常一般講的六道輪回,又分爲叁善道、叁惡道, 叁善道即:天、人、阿修羅;叁惡道是地獄、餓鬼、畜生。平常所說六道 輪回,生命在迷失、沒有覺醒以前,就是在六道當中周而複始地輪回。

  佛教的一個中心思想,也可以說一個核心思想:生命是無始無終的。 如果說生命是有始有終的,那就用不著還要淨化、還要修行、還要覺悟、 還要奉獻,就用不著了。正因爲生命不是那麼簡單的一件事,所以我們每

  個生命就應該怎麼覺悟過來,所以在整個十法界當中,就有所謂四聖法界。 四聖法界就是根據每個生命覺悟、奉獻的程度不同而分爲四個階梯。屬于 以覺悟爲主的,或者說以自我覺悟爲主的,就叫小乘;既能自覺又能覺他、 既能自度又能度他的,就叫大乘。大乘包括兩類,菩薩和佛;小乘也是兩 類,就是聲聞、緣覺,這就是所謂的四聖。四聖就是從迷惑的生命轉化、 或者轉變或者淨化爲覺悟的生命、覺悟的生活,所以他脫離了六道輪回。 脫離了六道輪回以後就不等于生命已經停止了。

  生命淨化了,還在不在流轉呢?他是以另一種方式,還在十法界繼續 地活動。但那種活動就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就不是隨著生死、隨著 業力在流轉,而是隨著覺悟和慈悲、責任和義務,在十法界當中做他應該 做的事情。做什麼事呢?作衆生的不請之友,爲衆生做他該做的事、應做 的事。在《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有兩句話,叫做“不爲自己求安樂, 但願衆生得離苦。”這就是所謂的菩薩精神、佛的精神。正因爲我們的生命 有迷惑的生命、有覺悟的生命,而且我們的生命又是無始無終的,所以我 們每個人如何對待我們的生命,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很大的問題。佛 教認爲這個問題就是我們人生的一個根本問題。從我們世間的人來說,追 求人格的完善、事業的成功、家庭的和美、子孫的昌盛,這是我們都有的 一個觀念。佛教覺得,這些觀念都是很自然的,也是很必要的。但是以一 種什麼樣的思想來指導做這些事情,這就很重要。從佛教的精神來說,我 們一定要以“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思想來指導我們做我們平常應該做 的一切事情。這就是我今天要講的這個題目。

  二、達摩祖師安心禅法

  下面我介紹一下禅。我今天講的禅,把它定位在佛教禅宗的禅。而且 又把範圍再縮小一點,定位在以菩提達摩,中國禅宗初祖的禅法爲中心, 這樣就可以使問題集中一點,講得更加通俗明白一點。

  大家知道,在南北朝的時候,從印度到中國來有一位達摩祖師。達摩 祖師的形象大家都很熟悉。在工藝品商店,有達摩祖師的藝術作品,在一 般文人的筆下,或者用文字來描寫,或者用繪畫來描寫。這樣一個佛教大 師,在我們中國人的心目中,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中國佛教有 叁個人物大家最熟悉,一個是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千處祈求 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其次就是布袋和尚,彌勒菩薩、彌勒佛。現在 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旅遊的時間多了,不管走到哪一座名山大寺,就 可以看到這一位笑容可掬的布袋和尚像,大家都叫彌勒佛、彌勒菩薩或者 叫大肚彌勒佛;第叁位可能就是菩提達摩。對于釋迦牟尼佛、對于阿彌陀 佛,特別是對于釋迦牟尼佛,了解的人不是很多。對于阿彌陀佛好像還好 一點,因爲“人人彌陀佛,家家觀世音”。

  我們現在有一個社會風氣,大家都希望帶一個聖物,男同志帶觀音, 女同志帶大肚彌勒佛。這個很有意思。這是中國人最近幾年的一個群衆性 的創造。就是希望男同志剛中有柔,女同志要度量大一點,多有一點包容 性。這樣就可能使得每個家庭和美、家庭和睦、生活美滿。我想這個非常 有意義。這就是佛教文化從一個具體的工藝品當中,來傳遞一個信息,要 讓大家從這樣一個具體的聖物當中來體會佛教文化對我們每個人的一種潛 移默化。我想我們女同志在不高興的時候、在想要發脾氣的時候,想一想 胸前這個彌勒佛,“哎呀,我應該要包容,彌勒佛“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

  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天下難容之事彌勒佛都能容,這點家 庭小事我有什麼容納不了的?”可能會起一種很好的、無形的教化作用。 男同志要發脾氣了,想一想自己胸前帶著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就是大慈大 悲,我們以大慈大悲面對生活當中、工作當中的每一件事情,我想很多煩 惱都能夠化解。佛教有一個理念叫無情說法,無情就是沒有情感的東西, 它也能說法。這個挂墜,玉石的也好,翡翠的也好,它是屬于無情,它挂 在我們身上,成爲這樣一個形象,它就時時刻刻在與我們交流,它也在說 法,也時時刻刻在教化我們,要脾氣放好一點,度量放大一點。這個作用 很大。

  達摩祖師的形象,大家只是從一個藝術的角度去觀賞他,但是達摩祖 師所傳遞的禅的信息,那是非常了不起。達摩祖師禅法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呢?就是教我們要安心。

  從古到今,人的心安定不下來。達摩祖師到現在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曆 史了,那個時候的人,心安不下來。我們今天的人怎麼樣呢?應該說我們 的物質生活,比起一千五百多年以前應該是豐富多了,人類所面對的生活 方面的艱難,在某些方面也可能會少一些。但是人的精神的不安、人心的 不安,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達摩祖師的禅,就是以安心爲其中心的思想。達摩祖師的傳記資料, 散見在佛教史籍的記載上有很多,其中最早的應該是唐朝的道宣律師所寫 的《續高僧傳》,成書于初唐時期,它在介紹達摩思想的時候有十六個字的 說明,就說達摩祖師的思想、在修行的時候要求做到“凝住壁觀、無自無 他、凡聖等一,是爲安心”。就是說達摩祖師所傳的安心法門,通過什麼樣

  的途徑才能夠達到呢?首先要“凝住壁觀”,把什麼東西凝住到壁觀一樣呢, 凝住到好像牆一樣的內心境界上呢?就是把我們一切的私心雜念、妄想分 別都集中起來、都放下,然後就觀想我當下的心,就好像是壁立萬仞,針 插不進,水潑不入的一道牆壁。如果我們每個人每時每刻的心是像這樣的 了,那麼外界的一切引誘都不可能對我們的思想有所滲透、有所動搖,所 以這就是一種修煉的功夫。

  有一個傳說,說達摩祖師在南京見到當時在位的梁武帝,兩個人在對 話當中話不投機,達摩祖師就拂袖而去,來到了北方,河南的嵩山少林寺。 在山上有一個石洞,在那個石洞裏邊面壁而坐,一坐就是九年。

  達摩祖師面壁而坐什麼意思呢?一個是說他的修煉方法就是要使我們 當下的這一念心就像那一堵牆一樣,無孔可入,不是無孔不入。人要修煉 到那種程度了,他就是一個鋼鐵的人,就是一個精鋼的人,他當時在那裏 起一種示範的作用。二是他在傳這種方法、傳這種禅觀的時候,並沒有多 少人同情他,包括寺院的人也不同情他。所以書上寫道:那些“存見之徒”, 對他所傳的禅法有所非議,只有那些“亡心之…

《感恩、包容、分享、結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