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的心(聯波仁波切)▪P2

  ..續本文上一頁哪有佛教呢?我們要弘揚佛教,就要從自身做起。所以,我們必須要注重自身信仰的建設,這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講的全都是信仰的建設。對叁寶的信仰怎麼生起?時時刻刻,都要對叁寶有恭敬的心、皈依的心,作爲佛弟子,要通過不斷地鍛煉才會生起真正的皈依心,然後再去修菩提心、空性、密宗。沒有這個皈依的基礎,後面這些殊勝的功德是不會生起的!

  以藏傳佛教來講,我作爲一個普通的比丘,也是一樣的。學密法,修密法必須要以修學顯宗爲基礎,藏傳佛教考格西學位,叁大寺最大的學位,是以顯宗來考的,而不是以密宗來考的。顯宗爲基礎,顯宗裏面的大乘和小乘,都是完全是一樣地重視,我們所受的別解脫戒,包括比丘戒、沙彌戒、居士戒,都是小乘的戒律,不守好也就破了大乘的菩薩戒與密乘的戒律,所以說小乘戒律、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和密法,都不矛盾。希望大家,要互相尊重,對治自己的煩惱,不要找別人的缺點,努力在皈依上下功夫。一些大居士,當然在皈依上不用說了,但是不能自滿,皈依法要不斷地修,成佛之前不能離開皈依法,離開這個,就不屬于佛弟子了。

  在學佛的過程中,所成就的功德,體現在積集資糧上。要成佛就必須具足兩種資糧——福資糧和慧資糧,兩種資糧是法身和色身(報身、化身)的正因。把兩種資糧,修到最高層次,修得最圓滿,成爲佛的法身和色身。

  修福資糧就是把自己的福報圓滿起來。沒有一定的福報,在修行上常常遇到障礙,在社會上,在家庭中,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這和自己的福報有關。怎樣才能圓滿福報呢?要多積集資糧,比如要修七支分(普賢七支),作供養,供曼劄,這都是積集資糧。

  怎樣才算是真正的供養叁寶?作爲叁寶弟子,努力恭敬供養叁寶,是皈依叁寶的必要學處(相當于戒律)。很多人認爲自己拿出錢財,就算是供養,這是不對的。恭敬和供養,都是心的作用,在心裏修出來的。要真正學好佛法,才能認識叁寶的功德,不學習佛法,就不認識、不理解叁寶的功德,就不會生起對叁寶的信任心。所以,多學習佛法是很重要的。真正的恭敬心是修出來的,也是學出來的。

  認識到叁寶的功德以後,自然而然地對叁寶生起無比的恭敬心,然後再生起供養的心。供養這個詞從梵文翻譯出來就是歡喜心,使對方生起歡喜心。供養叁寶就是令叁寶生起歡喜心,讓佛菩薩生起歡喜心。不供錢財佛菩薩就不歡喜嗎?不是的。怎樣才能讓佛菩薩生起歡喜心呢?要如理作意,按照佛法的道理修行自己,佛菩薩才能生起歡喜心。這就是無比的供養啊,這個供養的功德是無量的。

  兩種資糧,一個是福資糧,一個是慧資糧。慧資糧就是要增長智慧,就是要學習,要“常隨佛學”,從皈依法一直學到空性的道理。大乘佛法、小乘佛法,都要學習。實際上並非大乘佛法是一套,小乘佛法又是另外一套。很多是相同的,只不過有些發心上的區別。大體上是一致的。要增長智慧,消除自己的無明,使智慧圓滿起來,才成爲慧資糧,將來成就佛的法身。

  不管自己有沒有條件,都無所謂。假如我們沒有條件作佛事、修供養,但我們心裏能修隨喜佛菩薩和凡夫的一切功德,這樣既能對治自己的嫉妒心和傲慢心,同時也能使資糧得以增長。

  在修行中必須要認識到自己的業障,要學習消業的方法。積集資糧和忏除業障,在學佛的過程中,是絕對不能少的。

  單是學習佛法,不學修結合,是不圓滿的。學修爲什麼要結合呢?我們必須首先學習,然後才能慢慢地思維體會,再按照體會的道理修行自己,消除業障。宗喀巴大師學修的過程,也是這樣的。大師最後的正見,還是通過住山實修、集資淨障的修行得來的。從無始以來我們積累的業障是很深的,要慢慢來忏悔消除,積極地對治自己的貪欲心和嗔恨心。消除業障和積集資糧,這兩方面必須要努力。

  學佛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在修道當中是難以避免的。由于我們的福報有限,真正要修殊勝的法,當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最重、最主要的障礙不是外在的,是我們心裏的。能對治自己的心,外在的很多障礙會自然消失。最難對治的就是我們的心!所以要觀察自心。前邊講的修淨相,就是要修清淨的法,不是在外在上努力,而是在自己內在上努力。末法時期,社會上出現各種歪門邪道,但我們的心要保持在佛法上,如理作意,主要是要把自己的心對治好。

  我們居士林的佛弟子,互相要支持、依靠。大家共同來弘揚佛法,做利益衆生的事業,這對自己的家庭,社會、國家、乃至整個人類,都有好處。假如我們互相排斥、互相嫉妒、不互相恭敬,那麼我們怎麼算真正的佛弟子呢?

  一切法好比是一塊糖,不管哪方面,東南西北上下,都是甜的。因爲衆生的根基不同,各有各的解脫方法。顯宗裏的淨土宗,功德是很大的,密法裏面也有淨土宗,藏地的老百姓一般都修淨土,修的是阿彌陀佛,藏文中有一個比較長的阿彌陀佛名號。藏族不是人人都修密法,都學五部大論,一般人哪有那麼多精力?整個藏區當然普遍修的是密法,但是裏面也有修淨土、修禅宗的方法。藏地也和漢地一樣,有不同的宗派,不同的教法,但都是相通的,只是修行的方法有時候不同,總的根本教義沒有區別。漢地的法相宗和法性宗,與藏地的廣行派和深見派,都是相通的。只要是真正的佛法,我們都要一視同仁地對待。自己修行的法門當然爲重點,但不能排斥他人的派別。

  人的思想、人的心態是難以控製的,我們學佛坐禅,是爲了什麼呢?就是要對治我們的心,心每時每刻每秒都難以控製,學佛坐禅就是要控製它。慢慢訓練習慣了,就會自然而然把心安住在善業方面,也就是說它不會亂跑了,這樣修行才會有結果。我們平時都是一樣的,做功課、做佛事,心是很散亂的,並不是沒有絲毫的功德,佛經裏也說這有一定的功德,但不圓滿。做自己的功課,做法會——像現在這樣的場面,最好再再地觀察自心。在法座上講法的人也是如此。有沒有利益他人的思想?還是僅僅爲了擴大自己的名聲,多收幾個弟子?要有這樣的心態,就不稱爲真正的佛法,沒有絲毫的功德,而且有很多罪過。必須要有利益他人的心,平時多觀察自己的心,對叁寶的功德是否認識?對所修的法是否能契入?有時候我們作一些大法事,比如供燈,法會的功德本來是很圓滿的,但是我們的心態會作怪。我也遇到很多這樣的事,組織一些大法會,必須要觀察心情,不觀察的話,很容易出現讓人看看的想法,想擴大一下我的影響。法會本來功德是很圓滿的,一刹那間不清淨的思想,把圓滿的功德全都毀了,那是多麼大的損失啊!思想很容易作怪,本來是很大的、很圓滿的、很殊勝的功德,就這樣一刹那間毀壞了。不要看場面有多大,主要看我們的心態。必須要有清淨的心。今天課程的題目就是清淨的心。要修清淨的心,要修淨相。有了清淨的心,哪怕只是小小的佛事,都會成爲很大很殊勝的功德。所以佛法修起來也是簡單的,就是心裏的狀態稍稍地改變,功德就轉成無量無邊。本來花了很大的精力去做,但思想、心態一改變,一刹那間,很容易毀壞功德。

  在藏地一個大的灌頂,大的場面,很容易出現這種狀態,所以在大法會早上,天亮之前,受一次“大乘長淨”,(注:其戒相,同于八關齋戒,然發心屬大乘。)爲什麼呢?就是要對治自己的心。早上受一次發菩提心的大乘長淨法,那麼,這天的法會,無論是外在的、還是內在的都是圓滿的,沒有被煩惱的心毀壞。在家裏念誦一些功課,也是一樣,既然花了心血、時間,你不能把它毀掉,必須要愛惜,使殊勝的功德,更加圓滿起來,所以法會最後要把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

  我今天講的這些零零碎碎的,你們要靜下心來自己修行。平時必須要注意:學佛不是讓人看,學佛修行的目的,不是爲別人贊歎你幾句,而是盡量地對治自己的煩惱。完全對治煩惱那當然是很難的,但多多少少要在這方面下功夫,哪怕對治一刻鍾也好,幾分鍾也好。做功課要靜下心來,好好觀察自心。我知道很多居士有很多功課,但做功課時有沒有觀察過自心?我們是佛弟子,是居士,對叁寶的信任程度到底如何?我們觀察過沒有?這個必須要觀察!這是基礎,這是第一步,第一步都做錯了,那還用說上面的大法嗎?當然,有求大法的願望,這是好的,但是在皈依叁寶,在對治自己的煩惱上考慮過沒有?觀察過沒有?學來學去,修來修去,回過頭來要觀察一下。

  表面上,我們是信徒,看起來我是一個活佛,但是對叁寶的信任心、真正的恭敬心到底如何?這個必須要觀察,才能熟悉思想。很多時候觀察自心非常慚愧。以我自己來講,不觀察就感覺不到,一觀察,作爲一個活佛,作爲一個僧人,吃的、穿的、用的,一切都是從衆生得來的,衆生供養的。那麼對叁寶的信任心,對衆生的慈悲心到底如何?要觀察一下,那就很慚愧。這樣才能知道我們修行的水平與成果。

  希望在座的居士們,平時都要觀察自心,不要總是說外面發生了什麼,這個居士又是怎麼樣……這個居士既然已這樣,你很難說服他的,但是自己改變過來,自己的心態轉變一下,這是很容易的,通過轉變心態,你的心情安定下來了,行爲也如法了,這實際上是一種真正的修行。

  我們今天在這裏講大法,本來也是可以的,但是這並不很重要,在第一步上下功夫,才是最重要的。不僅對你們,也對我自己。佛菩薩的加持力得到了沒有?觀察自己的心就知道了,對叁寶的信任心,對衆生的慈悲心有所增長,那就是成就!

  居士林有這麼多學佛的人集中在一起,大家要承擔一些責任,責任是什麼呢?就是要團結一致。在佛陀面前我們都是佛弟子,是兄弟姐妹,要互相尊重,互相關照,互相幫助。居士林的一切事業,佛法的一切事業都要承擔起來,多做一些對佛法,對社會,對衆生,對世界有益的事。

  我們要多學習佛法,多互相學習,互相交流,過去藏傳佛教在漢地是很少的,只在五臺山一帶比較多,此外,皇宮裏有一些密法。後來太虛大師、大勇法師派了很多學員,到藏地學習,才知道西藏的佛教是以五部大論爲主的顯密完整的佛法。唐朝的時候,漢地的密法也是非常興盛的,這在資料上能看得出來,那麼漢地的密法爲什麼失傳了呢?漢地的密法傳得非常嚴格,按道理來講應該嚴格,後來慢慢失傳了。在藏地密法是比較完整的,小乘、大乘和密法都是比較完整的。我們能修也好,不能修也好,不能互相排斥。過去藏地有很多教派,後來,宗喀巴大師把一切教派的精髓歸納起來,這就是格魯派教法。從此以後藏地再也沒有出現其它新宗派。不懂佛法的人,排斥其它教派,這在藏地也曾出現過。

  零零碎碎就講這一些吧,希望今後大家在居士林的領導下,互相關照,團結起來,把居士林的工作,把佛法的工作,都要搞好,讓佛法的甘露灑遍整個大地。

  2003年 2 月 15 日(農曆正月十五)于北京佛教居士林

  

《清淨的心(聯波仁波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