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川3趙大洲、黃平倩、劉長倩廣東2楊貞複、駱見于河南1郭大林湖南1蔡槐庭雲南1周楚峯福建1李卓吾不詳3張愛、溫月峰、李生合計78從上面的統計表,可以明白,明末的居士,集合十二個省籍,總共七十八人,以江蘇省的人數最多,其次是浙江省,可知當時中國的文化中心,也是中國佛教的舞臺,是以江南的江浙兩省爲重鎮。另外尚有一位江蘇籍的錢牧齋謙益居士(西元一五八二─一六六四年),竟未被《居士傳》的作者列入,他與明末四位大師的關系也很接近(注一),可能是由于在他殁後百年,乾隆皇帝將錢謙益的著作,列爲禁書,他的名字也被從清代所著的史書中抹除,《明史》之中,未爲其立傳,卻在卷叁○八列傳一九六〈奸臣列傳〉周延儒與溫體仁的傳記中,記述了不少有關于錢謙益的資料(注二)。
《居士傳》所列明末的居士們,既以江蘇及浙江兩省的人爲中心,當時的中國佛教,也是以江浙兩省最繁榮,乃至迄于清末明初,中國佛教的著名寺院數量與僧尼數量,仍以江浙兩省居其首位。
再看這些有名的居士們,多半是有功名的士大夫階級,故對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力很大。
注解
錢牧齋作〈八十八祖道影傳贊附叁大師傳贊序〉有雲:「余與(袾宏、德清、真可)叁大師宿有因緣。」(《卍續藏》一四七.四九九頁D)
錢牧齋作《楞嚴經疏解蒙鈔》卷首之一,曾提及智旭之名,又在《靈宗論》卷五之二收有蕅益智旭致錢氏的兩通書信。有關錢牧齋的資料研究,參看聖嚴著《明末中國佛教の研究》第一章第五節第七項。
第叁節明末居士的功名地位表
功名人數人名進士第一2焦弱侯(焦竑)、朱兆隆進士30王道安、黃元公、趙大洲、黃平倩、嚴敏卿、殷時訓、陳廷祼、王弱生、王宇泰、董元宰、丁劍虹、周景文、姚孟長、蔡惟立、張大圓、蔣虎臣、嚴拭、陸與繩、虞長孺、陶周望、馬邦良、蔡槐庭、楊貞複、鈞伯敬、袁了凡、袁伯修、袁中郎、袁小修、金正希、熊魚山舉人2劉長倩、王孟夙諸生11楊邦華、顧清甫、管登之、袁了凡、劉玉受、朱白民、黃介子、唐體如、郝熙載、朱元正、唐宜之儒生1王先民秀才1黃蘊生隱士1杜居士國子監1殷時訓右都禦史1王宇泰禮部尚書1董元宰刑部主事1李卓吾知府3瞿元立、李卓吾、管東溟知縣2袁了凡、錢伯韫中官1張愛以上表可見,共計七十八名居士之中,竟有五十位是功名中人,此僅限于《居士傳》的資料所見,若另以他項史料來作進一步的查考,可能另有新發現。如今所見的明末諸居士,只有二十八位,不知其功名地位,然據《居士傳》的取舍標准而言,他們也絕不是白丁。飽讀詩書的知識分子,似乎是《居士傳》的作者對明末居士佛教的一個默契的要求。
第四節明末居士與僧侶關系統計表
僧名人數親近僧侶的居士姓名
雲棲祩宏
1535-161524王道安、嚴澄、戈以安、孫叔子、唐體如、郝熙載、蔡槐庭、虞長孺、黃平倩、鮑性泉、陶周望、唐宜之、王平仲、王弱生、王孟夙、丁劍虹、朱白民、黃元孚、聞子與、黃子羽、陳用拙、周景文、馬邦良、莊複真
紫柏真可
1543-16034陸與繩、董元宰、馬邦良、陳伯貞
雲谷法會
1500-15793顧清甫、鮑性泉、袁了凡
憨山德清
1546-16233顧清甫、聞子與、朱白民密藏幻余2瞿元立、董元宰
聞谷廣印
1566-16361王孟夙高原明昱1王宇泰
一雨通潤
1565-16241王先民
鶴林大寂
-16301陳用拙散木1鮑性泉(案:散木即是曹洞宗東越雲門寺住持湛然圓澄)
雪峤圓信
1571-1647
博山無異
1575-16301程季清
自平法主
蕅益智旭
1599-16551程季清
漢月法藏
1573-16354蔡惟立、劉長倩、黃元公、熊魚山
大樹弘證
1588-1646
問石弘乘
1585-16451劉長倩頂目弘徹1588-1648
密雲圓悟
1566-1624
徑山通容
1593-1661
無明慧經
1548-16182黃元公、黃介子廬山宗寶1金正希靈岩繼起3金道照(女)、張大圓、熊魚山華山蘗庵1金道照(女)(案:蘗庵即是熊魚山出家後的法號)靈隱巨德1金道照(女)
碩機弘聖
-16581張大圓大博行幹1602-16731蔣虎臣
以上所舉二十八位僧侶的名字之中,以蓮池大師雲棲袾宏的影響力最大,有二十四位居士,受過他的指導教化。他不是一位做研究工作的佛教學者,而是一位涉獵叁藏經典並且兼通儒道之學的修行者,重視律儀,鼓吹《梵網菩薩戒本》,卻對律藏未作精到的探究。教理源出華嚴宗的系統,也未有獨到見地的著述。行持以西方的彌陀淨土的法門爲指歸,著有一部《阿彌陀經疏鈔》而被後代的淨土宗徒尊爲蓮宗第八代祖師,同時又提倡「參究念佛」,主張禅淨合一,集有《禅關策進》一書,對于中國明末以來的禅林行者,有極大的影響。從他所作《竹窗隨筆》一書,可以看出袾宏的學殖豐富,兼理內外、老莊乃至天主教,護教弘法之心非常急切。又從他所輯的《缁門崇行錄》一書,可以看出,袾宏重視缁流的實行實修,遠過于對經教的理論鑽研。著重實際生活中的威儀細節,細入牛毛,也著重對于忠君報國、待人接物、濟物利生、因果報應、修持感應等信念的闡揚,可謂不遺余力。唯有這樣的一位大師,始能受到當時衆多居士的崇敬和親近,若僅以學問、藝術及事業爲專長的僧侶,不會得到居士群的擁戴,最多將之視爲方外的朋友而不會爲之心折。僅重于禅修或持戒念佛的僧侶,雖受尊敬卻不會被居士們奉爲指迷的良師。唯有像蓮池大師這樣的高僧,始能受到衆多士大夫居士們的親近承教。因此,袾宏的佛教思想及其修持觀念,便成了明末居士群的主要標榜,此一趨向直到清末民初,曆久不衰。
明末的居士們,多半是與某一位高僧之間有關系,也有幾位居士和數位同時代以及兩代的高僧之間有酬對。當然,未見于《居士傳》的明末其他僧侶,未必即與這些居士們之間沒有來往,但他們對于當時的士大夫階級的居士們,並未産生決定性的影響力,當是可想而知的事。
第五節明末居士與明代理學家的關系
明末居士,有兩大類型:一類是親近出家的高僧而且重視實際修行的,另一類則信仰佛法、研究經教卻未必追隨出家僧侶修學的讀書人。第一類型的暫且不提,第二類型的居士,大抵與陽明學派有關,所謂左派的陽明學者,便是理學家之中的佛教徒,而且這一批居士對明末佛教的振興,有其不可埋滅的功勞。現在根據《居士傳》所見的資料,列表介紹他們的姓名及與理學家的關系如次:姓名與理學家的關涉《居士傳》李卓吾其學不守繩轍,出入儒佛之間,以空宗爲歸,于時諸老師,獨推龍溪王先生、近溪羅先生,嘗從之論學。又嘗與耿天臺、鄧石陽,遺書辨難,反複萬余言,抉摘世儒情僞,發明本心,剝膚見骨。卷四叁管志道管登之名志道,太倉人,學者稱東溟先生,爲諸生,笃學力行,隆慶初知府蔡公建中吳書院,以登之爲師。(管氏乃是王陽明的第叁代,其關系爲王陽明-王心齋-耿定向-管志道)卷四四楊貞複貞複早歲讀書白門,遇建昌黎允儒,與之言學有省。允儒者,近溪羅氏弟子也。其後貞複官京師,近溪適至,遂受業稱弟子。時執政者不悅學,近溪遂南歸。貞複歎曰:『吾師老矣,今者不盡其傳,異時悔可及乎?』乃移疾歸,依近溪以卒業焉。卷四四陶周望與同官焦弱侯,相策發,始研求性命之學。已而請假歸,過吳江,與袁中郎論學叁日。上剡溪,谒周海門,參叩甚力。每自撫膺曰:「此中終未穩在。」一日讀方山《合論》,手足忭舞,語弟奭齡曰:「吾往者空自生退屈也。」海門嘗致書诘其所得。卷四四殷時訓名邁,號秋溟居士,應天人也,早歲肆業南京國子監,與江西何善山遊,聞陽明王子之學,又受教于司業歐陽南野。卷四二焦弱侯初弱侯師事耿天臺、羅近溪,已而笃信李卓吾,往來論學,始終無間居,常博覽群書,卒歸心于佛氏,天臺嘗引程子斥佛語以相诘,弱侯複之曰:「伯淳斥佛,大抵謂出離生死、爲利心。……」卷四四瞿元立元立受業于管東溟,學通內外,尤盡心于佛法。卷四四嚴澄師事管東溟,傳其學。既又與瞿元立參究宗乘。卷四○袁中郎初學禅于李卓吾,信解通利,才辯無礙,已而自驗曰:「此空談,非實際也。」遂回向淨土。卷四六蔡惟立惟立少好陽明子之書,萬曆四十七年成進士,授杭州推官,尋遷禮部主事。崇祯初由主客郎中,出爲江西提學副使,發明良知之學。卷五一金正希初好陽明、近溪之學,爲文洞達原本。卷五二以上所舉見于《居士傳》的記載的,共有十一位,另于《居士傳》中有傳,卻未提及系理學家出身者,例如趙大洲貞吉居士,乃是王心齋的再傳、王陽明的四傳,他是徐樾的學生。並在《明儒學案》之中,即錄有趙大洲貞吉先生的學案。他在當時的儒士之間,擁有很高的影響力。另外又有陶周望、焦弱侯、金正希等叁位居士,也在《明儒學案》中可以讀到他們的事迹和學術思想的介紹(注一)。
從以上的表中所列,見到的理學大家的大名,除了已成佛教的居士之外,共有王陽明、王龍溪、羅近溪、耿天臺、鄧石陽、黎允儒、周海門、何善山、…
《明末佛教研究 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