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明末佛教研究 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P2

  ..续本文上一页川3赵大洲、黄平倩、刘长倩广东2杨贞复、骆见于河南1郭大林湖南1蔡槐庭云南1周楚峯福建1李卓吾不详3张爱、温月峰、李生合计78从上面的统计表,可以明白,明末的居士,集合十二个省籍,总共七十八人,以江苏省的人数最多,其次是浙江省,可知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也是中国佛教的舞台,是以江南的江浙两省为重镇。另外尚有一位江苏籍的钱牧斋谦益居士(西元一五八二─一六六四年),竟未被《居士传》的作者列入,他与明末四位大师的关系也很接近(注一),可能是由于在他殁后百年,乾隆皇帝将钱谦益的著作,列为禁书,他的名字也被从清代所著的史书中抹除,《明史》之中,未为其立传,却在卷三○八列传一九六〈奸臣列传〉周延儒与温体仁的传记中,记述了不少有关于钱谦益的资料(注二)。

  

  《居士传》所列明末的居士们,既以江苏及浙江两省的人为中心,当时的中国佛教,也是以江浙两省最繁荣,乃至迄于清末明初,中国佛教的著名寺院数量与僧尼数量,仍以江浙两省居其首位。

  

  再看这些有名的居士们,多半是有功名的士大夫阶级,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力很大。

  

  注解

  

  钱牧斋作〈八十八祖道影传赞附三大师传赞序〉有云:「余与(袾宏、德清、真可)三大师宿有因缘。」(《卍续藏》一四七.四九九页D)

  

  钱牧斋作《楞严经疏解蒙钞》卷首之一,曾提及智旭之名,又在《灵宗论》卷五之二收有蕅益智旭致钱氏的两通书信。有关钱牧斋的资料研究,参看圣严着《明末中国佛教の研究》第一章第五节第七项。

  

  第三节明末居士的功名地位表

  

  功名人数人名进士第一2焦弱侯(焦竑)、朱兆隆进士30王道安、黄元公、赵大洲、黄平倩、严敏卿、殷时训、陈廷祼、王弱生、王宇泰、董元宰、丁剑虹、周景文、姚孟长、蔡惟立、张大圆、蒋虎臣、严拭、陆与绳、虞长孺、陶周望、马邦良、蔡槐庭、杨贞复、钧伯敬、袁了凡、袁伯修、袁中郎、袁小修、金正希、熊鱼山举人2刘长倩、王孟夙诸生11杨邦华、顾清甫、管登之、袁了凡、刘玉受、朱白民、黄介子、唐体如、郝熙载、朱元正、唐宜之儒生1王先民秀才1黄蕴生隐士1杜居士国子监1殷时训右都御史1王宇泰礼部尚书1董元宰刑部主事1李卓吾知府3瞿元立、李卓吾、管东溟知县2袁了凡、钱伯韫中官1张爱以上表可见,共计七十八名居士之中,竟有五十位是功名中人,此仅限于《居士传》的资料所见,若另以他项史料来作进一步的查考,可能另有新发现。如今所见的明末诸居士,只有二十八位,不知其功名地位,然据《居士传》的取舍标准而言,他们也绝不是白丁。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似乎是《居士传》的作者对明末居士佛教的一个默契的要求。

  

  第四节明末居士与僧侣关系统计表

  

  僧名人数亲近僧侣的居士姓名

  

  云栖祩宏

  

  1535-161524王道安、严澄、戈以安、孙叔子、唐体如、郝熙载、蔡槐庭、虞长孺、黄平倩、鲍性泉、陶周望、唐宜之、王平仲、王弱生、王孟夙、丁剑虹、朱白民、黄元孚、闻子与、黄子羽、陈用拙、周景文、马邦良、庄复真

  

  紫柏真可

  

  1543-16034陆与绳、董元宰、马邦良、陈伯贞

  

  云谷法会

  

  1500-15793顾清甫、鲍性泉、袁了凡

  

  憨山德清

  

  1546-16233顾清甫、闻子与、朱白民密藏幻余2瞿元立、董元宰

  

  闻谷广印

  

  1566-16361王孟夙高原明昱1王宇泰

  

  一雨通润

  

  1565-16241王先民

  

  鹤林大寂

  

  

  -16301陈用拙散木1鲍性泉(案:散木即是曹洞宗东越云门寺住持湛然圆澄)

  

  雪峤圆信

  

  1571-1647

  

  博山无异

  

  1575-16301程季清

  

  自平法主

  

  蕅益智旭

  

  1599-16551程季清

  

  汉月法藏

  

  1573-16354蔡惟立、刘长倩、黄元公、熊鱼山

  

  大树弘证

  

  1588-1646

  

  问石弘乘

  

  1585-16451刘长倩顶目弘彻1588-1648

  

  密云圆悟

  

  1566-1624

  

  径山通容

  

  1593-1661

  

  无明慧经

  

  1548-16182黄元公、黄介子庐山宗宝1金正希灵岩继起3金道照(女)、张大圆、熊鱼山华山蘗庵1金道照(女)(案:蘗庵即是熊鱼山出家后的法号)灵隐巨德1金道照(女)

  

  硕机弘圣

  

  

  -16581张大圆大博行干1602-16731蒋虎臣

  

  以上所举二十八位僧侣的名字之中,以莲池大师云栖袾宏的影响力最大,有二十四位居士,受过他的指导教化。他不是一位做研究工作的佛教学者,而是一位涉猎三藏经典并且兼通儒道之学的修行者,重视律仪,鼓吹《梵网菩萨戒本》,却对律藏未作精到的探究。教理源出华严宗的系统,也未有独到见地的著述。行持以西方的弥陀净土的法门为指归,着有一部《阿弥陀经疏钞》而被后代的净土宗徒尊为莲宗第八代祖师,同时又提倡「参究念佛」,主张禅净合一,集有《禅关策进》一书,对于中国明末以来的禅林行者,有极大的影响。从他所作《竹窗随笔》一书,可以看出袾宏的学殖丰富,兼理内外、老庄乃至天主教,护教弘法之心非常急切。又从他所辑的《缁门崇行录》一书,可以看出,袾宏重视缁流的实行实修,远过于对经教的理论钻研。着重实际生活中的威仪细节,细入牛毛,也着重对于忠君报国、待人接物、济物利生、因果报应、修持感应等信念的阐扬,可谓不遗余力。唯有这样的一位大师,始能受到当时众多居士的崇敬和亲近,若仅以学问、艺术及事业为专长的僧侣,不会得到居士群的拥戴,最多将之视为方外的朋友而不会为之心折。仅重于禅修或持戒念佛的僧侣,虽受尊敬却不会被居士们奉为指迷的良师。唯有像莲池大师这样的高僧,始能受到众多士大夫居士们的亲近承教。因此,袾宏的佛教思想及其修持观念,便成了明末居士群的主要标榜,此一趋向直到清末民初,历久不衰。

  

  明末的居士们,多半是与某一位高僧之间有关系,也有几位居士和数位同时代以及两代的高僧之间有酬对。当然,未见于《居士传》的明末其他僧侣,未必即与这些居士们之间没有来往,但他们对于当时的士大夫阶级的居士们,并未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力,当是可想而知的事。

  

  第五节明末居士与明代理学家的关系

  

  明末居士,有两大类型:一类是亲近出家的高僧而且重视实际修行的,另一类则信仰佛法、研究经教却未必追随出家僧侣修学的读书人。第一类型的暂且不提,第二类型的居士,大抵与阳明学派有关,所谓左派的阳明学者,便是理学家之中的佛教徒,而且这一批居士对明末佛教的振兴,有其不可埋灭的功劳。现在根据《居士传》所见的资料,列表介绍他们的姓名及与理学家的关系如次:姓名与理学家的关涉《居士传》李卓吾其学不守绳辙,出入儒佛之间,以空宗为归,于时诸老师,独推龙溪王先生、近溪罗先生,尝从之论学。又尝与耿天台、邓石阳,遗书辨难,反复万余言,抉摘世儒情伪,发明本心,剥肤见骨。卷四三管志道管登之名志道,太仓人,学者称东溟先生,为诸生,笃学力行,隆庆初知府蔡公建中吴书院,以登之为师。(管氏乃是王阳明的第三代,其关系为王阳明-王心斋-耿定向-管志道)卷四四杨贞复贞复早岁读书白门,遇建昌黎允儒,与之言学有省。允儒者,近溪罗氏弟子也。其后贞复官京师,近溪适至,遂受业称弟子。时执政者不悦学,近溪遂南归。贞复叹曰:『吾师老矣,今者不尽其传,异时悔可及乎?』乃移疾归,依近溪以卒业焉。卷四四陶周望与同官焦弱侯,相策发,始研求性命之学。已而请假归,过吴江,与袁中郎论学三日。上剡溪,谒周海门,参叩甚力。每自抚膺曰:「此中终未稳在。」一日读方山《合论》,手足忭舞,语弟奭龄曰:「吾往者空自生退屈也。」海门尝致书诘其所得。卷四四殷时训名迈,号秋溟居士,应天人也,早岁肆业南京国子监,与江西何善山游,闻阳明王子之学,又受教于司业欧阳南野。卷四二焦弱侯初弱侯师事耿天台、罗近溪,已而笃信李卓吾,往来论学,始终无间居,常博览群书,卒归心于佛氏,天台尝引程子斥佛语以相诘,弱侯复之曰:「伯淳斥佛,大抵谓出离生死、为利心。……」卷四四瞿元立元立受业于管东溟,学通内外,尤尽心于佛法。卷四四严澄师事管东溟,传其学。既又与瞿元立参究宗乘。卷四○袁中郎初学禅于李卓吾,信解通利,才辩无碍,已而自验曰:「此空谈,非实际也。」遂回向净土。卷四六蔡惟立惟立少好阳明子之书,万历四十七年成进士,授杭州推官,寻迁礼部主事。崇祯初由主客郎中,出为江西提学副使,发明良知之学。卷五一金正希初好阳明、近溪之学,为文洞达原本。卷五二以上所举见于《居士传》的记载的,共有十一位,另于《居士传》中有传,却未提及系理学家出身者,例如赵大洲贞吉居士,乃是王心斋的再传、王阳明的四传,他是徐樾的学生。并在《明儒学案》之中,即录有赵大洲贞吉先生的学案。他在当时的儒士之间,拥有很高的影响力。另外又有陶周望、焦弱侯、金正希等三位居士,也在《明儒学案》中可以读到他们的事迹和学术思想的介绍(注一)。

  

  从以上的表中所列,见到的理学大家的大名,除了已成佛教的居士之外,共有王阳明、王龙溪、罗近溪、耿天台、邓石阳、黎允儒、周海门、何善山、…

《明末佛教研究 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金刚经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