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明末佛教研究 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P3

  ..續本文上一頁歐陽南野等人,也就是說,明末的這幾位居士,與理學家的淵源特深,尤其是與陽明學派的關系最爲密切。

  

  以上諸位儒者身分的居士,有的是與僧人做朋友,比如李卓吾嘗剃發、去冠服、居禅院,出家而不受戒,後來再度被冠服,恢複儒士身分(注二)。金正希延請廬山宗寶禅師,禮之閉關,相對作《斷五欲說》(注叁)。瞿元立與密藏及幻余二位僧侶之間的關系,乃是爲了籌刻《徑山藏大藏經》而結合的道友(注四)。不過也有的是以儒者身分師事僧侶的,例如陶周望晚年參禮雲棲袾宏蓮池大師,受菩薩戒(注五)。蔡惟立去官家居時,往來鄧尉,參叁峰的漢月法藏,有省,而作〈叁頓棒頌〉雲:「原來佛法無多子,叁頓叁拳已較多,悟去即今便一掌,錯向高安參老婆。」(注六)

  

  注解

  

  《重編明儒學案》卷二七「泰州學案叁」收有「趙大洲先生貞吉」的事略,並附其所作〈克己箴〉一篇(國立編譯館出版,正中書局印行)。

  

  《重編明儒學案》卷二八「泰州學案四」收有「陶石篑先生望齡」的事略,並附其所作「論學語」叁條。

  

  《重編明儒學案》卷二九「泰州學案五」收有「焦淡園先生竑」的事略,亦錄其「論學語」七條,其第七條即引《淨名經》語謂:「某往日看世人無一當意,然只是心未穩妥,非幹人事,《淨名經》雲:『仁者心有高下,故見此土爲不淨耳。』若真能致中和者,豈有不位之天地,不育之萬物哉!」

  

  《重編明儒學案》卷四一「諸儒學案八」收有「金正希先生聲」的事。《居士傳》卷四叁(《卍續藏》一四九.四七五頁A─B)。《居士傳》卷五二(《卍續藏》一四九.四九八頁A)。《居士傳》卷四四(《卍續藏》一四九.四八○頁B─C)。《居士傳》卷四四(《卍續藏》一四九.四七七頁C)。《居士傳》卷五一(《卍續藏》一四九.四九五頁B)。

  

  第六節明末居士的修行分類

  

  明末的中國佛教,大抵是學與行並重兼顧的,在行持方面以禅行及淨土行爲主流,淨土行者尤占多數,持咒、誦經、禮忏則爲副行,但也有人禅淨兼修,也有人是先參禅而後專精于淨土念佛的。現舉其人名及其所修的法門,列表如下:

  

  禅行者12人殷時訓、朱元正、楊貞複、陶奭齡、朱兆隆、董元宰、程季清、劉長倩、黃元公、黃蘊生、金正希、蔣虎臣淨土行者28人嚴敏卿、楊邦華、孫叔子、朱綱、郭大林、劉通志、郝熙載、杜居士、吳用卿、張愛、陳廷祼、虞長孺、黃平倩、鮑性泉、唐宜之、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丁劍虹、黃元孚、聞子與、吳瞻樓、王先民、陳用拙、駱見于、周景文、馬邦良、黃元公之母修念佛叁昧者6人王道安、陸與繩、唐體如、蔡槐庭、焦弱侯、王孟夙禅淨雙行者5人嚴敏卿、嚴澄、陸與繩、顧清甫、朱白民先禅後淨土者8人王道安、虞長孺、鮑性泉、陶周望、焦弱侯、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

  

  其他尚有由學道家而入禅門,又從禅門轉入念佛行者,莊複真便是一例。又有儒道釋叁教並修兼重,則爲管志道、趙大洲、王弱生、曾端甫等人。又有以儒家爲基礎、以道家爲附從、以佛教爲究竟者,則爲袁了凡等輩。另有從修道家長生之術而修念佛叁昧者則如朱白民等。

  

  由于宋以後的禅宗流于泛濫不拘,沒有一定的准則作爲修持的依憑,徒逞口舌機鋒之能,與實際的宗教修養了不相關,所以初接觸時,確有與人以清新活潑之感,處之日久,若無真明眼人指導,又無恒心苦參十年、八年的工夫,禅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所以晚近以來的中國佛教徒,多以仰信彌陀願力,祈求往生西方淨土,從宗教修養及宗教心理而言,這是正確和正常的現象。

    第七節明末居士所依用的經論疏鈔等佛教文獻

  

  佛教的叁藏教典,雖稱浩瀚,被曆來的佛教徒們所常用常講和注釋的,卻並不這麼多。從《居士傳》的記載之中,見到明末居士們所常用並且被普遍、重視的,僅有兩種,那就是《金剛經》、《楞嚴經》,現將被叁位居士以上所依用的經論及其居士的名字列表如下:《金剛經》孫叔子、張愛、殷時訓、周楚峰、蔡槐庭、莊複真、唐宜之、朱兆隆、王宇泰、錢伯韫、蔡徐氏、黃元公之母、熊魚山《楞嚴經》王道安、趙大洲、嚴道行、殷時訓、鮑性泉、管登之(志道)、焦弱侯、鈞伯敬、熊魚山《法華經》朱元正、鮑性泉、王先民《阿彌陀經》周楚峰、王孟夙、駱見于《華嚴合論》鮑性泉、陶周望、董元宰〈准提咒〉袁了凡、劉玉受、徐成民

  

  由此可見,影響明末居士的佛教信仰及作爲修持指導的經論,不論對于淨土行者或禅者,力量最大而主要的是《金剛經》,其次是《楞嚴經》。本來,這兩部經典,是屬于禅宗,五祖、六祖開始,以《金剛經》爲依歸,唐末宋初開始,禅宗夾用教理,故對《楞嚴經》加以重視。明末的居士,以此二經爲主,再以《法華經》、《阿彌陀經》、《華嚴經》爲附,即形成一代佛教的思潮。也可見到,思想的中心,仍是禅的精神,此又可從雲棲袾宏主張參究念佛、居士們修行念佛叁昧者竟有六人,得到旁證,證明當時的佛教是以淨土爲目標,卻以禅理作指針的。至于天臺的法華、賢首的華嚴,並非思潮的主流,甚至僅與持〈准提咒〉的風尚相近。

  

  另外從《居士傳》的記載中,一見或二見明末居士所用的經論語錄,則有《華嚴經》、《圓覺經》、《六祖壇經》、《觀音經》、《心經》、《大乘起信論》、《維摩經》、《梁皇寶忏》、《指月錄》、《宗鏡錄》、《五燈會元》、《阿彌陀經疏鈔》、《叁千佛名經》、《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般若經》、〈大悲咒〉、〈往生咒〉、《地藏經》、《大慧普覺禅師語錄》、《中峰和尚廣錄》等二十多種。由這些經咒論書及語錄,也可推知,在當時的中國佛教界,比較流行的修行依據,是以禅爲主流的如來藏系統的思想爲准,至于淨土思想,主要是以《阿彌陀經》爲准,未及其他的淨土經典。

  

  拜忏或持咒,也是明末佛教的主要修行法力。例如杜居士、程季清、徐成民、虞長孺之重視禮誦忏法,吳用卿、黃晞、袁了凡、劉玉受、徐成民等持誦〈往生咒〉、〈大悲咒〉、〈准提咒〉等。此所謂雜行雜修的風氣,在當時想必相當流行。

  

  

  莊複真「少爲儒,已而學醫,年四十余,頗厭世事,遂從事養生術,久之致疾。……一旦睹花開落,悟身無常,即毀園閉關坐禅。」(《居士傳》卷四二)

  

  朱白民「親死,乃棄諸生,學長生術,遠遊至四嶽,登天井,黃縧道服,掀髯長嘯,見者以爲仙也。已而參雲棲宏公,探求法要。」(《居士傳》卷四八)

  

  紫柏真可的《紫柏老人集》卷四「示阮堅之」的法語中述及儒與道及佛法之會通點(《卍續藏》卷一二六.叁四八頁D)。

  

  憨山德清的《夢遊集》卷四五,收有《觀老莊影響論》及《道德經解發題》,而且他也著有《中庸直解》二卷,《老子解》二卷,《莊子內篇注》七卷。

  

  蕅益智旭的《雲峰宗論》卷七之四的第十頁,于〈金陵叁教祠重勸施棺疏〉一文內說:「自心者,叁教之源,叁教皆從此心施設。」

  

  參看聖嚴著《明末中國佛教の研究》第一章第叁節第叁項。參看本章第二節。參看本章第五節。參看本章第七節。參看聖嚴著《明末中國佛教の研究》第一章第五節第四項,以及同書第五章第五節第四項和第五項。參看本章第四節,在所舉的四十四位居士之中,竟有二十四人是與雲棲袾宏有過佛法的酬對關系。《居士傳》卷四叁的「李卓吾傳」有雲:「卓吾風骨孤峻,善觸人,其學不守繩轍,出入儒佛之間,以空宗爲歸。」(《卍續藏》一四九.四七五頁A)《居士傳》卷四六「袁伯修傳」有雲:「初學禅于李卓吾,信解通利,才辯無礙。已而自驗曰:『此空談,非實際也。』遂回向淨土。晨夕禮誦,兼持禁戒。」(《卍續藏》一四九.四八四頁A)同時作有《西方合論》一卷,被蕅益大師的弟子晟時,收入《淨土十要》第十卷。大乘的有宗,即是法相唯識學派,明末時代此派雖稱晦暗,仍比宋元時代爲佳,從《卍續藏》的目錄之中,根本未見宋元時代的唯識法相的著述,除了唐代的諸家,便是明末的高原明昱、一雨通潤、蕅益智旭、靈源大惠的著述,尤其尚有一位王肯堂(宇泰)居士,也著有一部《成唯識論證義》十卷。但在當時的學者,已無法讀到窺基等唐人所寫的唯識學的早期著述,不免有閉門造車、牽強附會之感。《居士傳》卷四五「袁了凡傳」引其佛前所發的願文中,有如此的一條:「不願生天,獨受樂趣,睹諸衆生,昏迷顛倒。不願證聲聞緣覺,自超叁界。但願諸佛憐我,賢聖助我,即賜神丹,或逢仙草,證五通仙果,住五濁惡世,救度衆生,力持大法,永不息滅。」

  

  《居士傳》卷四一「戈以安」條雲:「戈以安……奉佛甚虔,與僧元素,結春秋二社,爲念佛會,誦《華嚴經》。」(《卍續藏》一四九.四七○頁C)

  

  《居士傳》卷四七「劉玉受」條有雲:「自玉受以持〈准提〉,唱于鄉裏,其後進之士,若楊子澄及其二子、維鬥公幹、李子木、徐九一、劉公旦、姚文初諸賢,皆結准提社。擇桃花塢、桃花庵故址,辟精舍,修白業。」(《卍續藏》一四九.四八九頁B)

  

  《居士傳》卷五一「蔡惟立」條下有雲:「(惟立)嘗與金正希、黃元公、錢啓忠、蕭士玮諸賢,訂爲密社,究竟大事。」(《卍續藏》一四九.四九五頁B)

  

  《居士傳》卷四七「劉玉受」條有雲:「先是玉受嘗舉放生會。」(《卍續藏》一四九.四八九頁)

  

  《居士傳》卷四二「虞長孺」條有雲:其弟「僧孺放舟湖心,過叁潭,僧孺慨然曰『此古放生池也,奈何爲漁人所奪!』長孺因謀複之,築堤架閣,爲放生所。」(《卍續藏…

《明末佛教研究 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金剛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