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言「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境域者,由于決志求生,如子憶母,無時暫忘。所謂「理持」,即是信彼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之洪名,作爲系心之境,令不暫忘(注叁八)。
由持名工夫,達成「一心不亂」的目的,即得往生彼國,這是《阿彌陀經》的根本要旨。蕅益《阿彌陀經要解》,也分「一心」成「事理」二門。所謂「事一心」,不論事持或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名「事一心」。至此,不爲見思所亂,感變化身佛及諸聖衆,現在其前。其心不複再起叁界的叁有顛倒,即得往生同居及方便的兩種極樂淨土。所謂「理一心」,不論事持或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名「理一心」。至此,不爲空有等的二邊之見所亂,感受用身佛及諸聖衆,現在其前。其心不複再起生死涅槃等的二見顛倒,即得往生實報和寂光的兩種極樂淨土(注叁九)。
又以持名念佛的功力淺深,配合九品蓮生。他說:①深信願切,念佛時心多散亂者,下品下生。②深信願切,念佛時散亂漸少者,下品中生。③深信願切,念佛時便不散亂者,下品上生。④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貪、瞋、癡者,中叁品生。⑤念到事一心不亂,任運先斷見思塵沙,亦能伏無明者,上叁品生(注四○)。
又以持名念佛的斷惑多少,配合四種淨土往生。他說:①信願持名,消伏業障,帶惑往生者,生凡聖同居淨土。②信願持名,見思斷盡,而往生者,生方便有余土。③信願持名,豁破一分無明,而往生者,生實報莊嚴土。④信願持名,到究竟處,無明斷盡,而往生者,生常寂光淨土。若達當下即是寂光,便是往即非往,生即無生,無生而生(注四一)。
雖然如上所說,念佛時心多散亂,只要深信願切,亦得往下品下生。《阿彌陀經要解》以《阿彌陀經》,置重一心不亂,故亦不得不說:「悠悠散善,難敵無始積罪」,所以「不定往生」,唯其散心稱名,「亦必除罪」,由于「一稱佛名,便爲成佛種子,猶如金剛,終不可壞」(注四二)。《觀無量壽佛經》的九品往生,和《阿彌陀經》的一心不亂往生之間,頗有出入。著重于他力而言,能夠有心往生,未得定力,應可往生下品。若著重自力,則定力雖不是往生之正因,若能加上定力而又信願往生者,更爲正確可靠。若據《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下品下生,似乎不須非得一心。
3蕅益反對「參究念佛」
前節已經提及,蕅益智旭不贊成「參究念佛」之說,那是爲了什麼?此系從雲棲及蕅益兩人,對于「事持」、「理持」的兩辭,所持不同的觀點而來。雲棲以禅者的立場,弘揚淨土,重視定慧均等的修持法,故將事持釋爲但持彌陀名號,不作觀想。將理持的程度提至事持之上,除了持名,尚得提起內觀內審的「體究」之法,究此能念的我及所念的佛之本體是什麼?用此方法,既屬淨土行者的持名,又似禅者參話頭。目的在于肯定禅法的功能,攝收禅者,歸向淨土,稱爲禅淨雙修。
至于蕅益所說的事持,是指在理路的信念上,尚未到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程度者,以爲我能念佛,念的是自心之外的西方阿彌陀佛,所以如迷失的幼兒,憶念母親,呼喚母親,等待母親來迎救援。理持則此念佛之人,已知能念的此心,及所念的彼佛,本是同體,只是尚未現證同體的經驗,所以假佛的名號,系念不已。雖只是系念佛號,卻已心系于佛、心向于佛、心應于佛。若此念佛之心不亂不散、不改不變,此心即是佛心佛土,所以不必另用參究的方法了。這一點,我們必須先從天臺宗的理事觀中了解,例如無盡傳燈的《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所述:「理中一心,要須先假持事中一心,以爲其本。理中(一心),不過用解力而融之通之,使無滯事相,以爲殊勝之因。」(注四叁)可知天臺學者的「理」,不是方法的經驗,而是知解力。禅宗講求悟境,天臺重視斷惑,悟境是可以用話頭等方法突現的,斷惑則是逐步完成的。天臺的圓教中人,是信念的理解與佛一體,不是實際地經驗到與佛一體。所以只要深信,此一現前的介爾一念,與叁世諸佛,無二無別,再假以事修,便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念佛法門,除了事持,當然不用什麼其他的方法了。
有關蕅益反對參究念佛之說的文獻,試舉如下:
〈參究念佛論〉有雲:「顧念佛一行,乃有多塗,《小經》重持名,《楞嚴》但憶念,《觀經》主于觀境,《大集》觀佛實相。後世智徹禅師,複開參究一路。雲棲大師,極力主張淨土,亦不廢其說。但法門雖異,同以淨土爲歸,獨參究之說,既與禅宗相濫,不無淆訛可商。……古人本意,原欲攝禅歸淨,于禅宗開此權機。令人錯會,多至舍淨從禅,于淨宗翻成破法,全乖淨業正因。……然淨土之禅,本不須參究,但一心不亂即靜,名號曆然即慮。……故知參究念佛之說,是權非實,是助非正,雖不可廢,尤不可執。」(《靈峰宗論》卷五之叁)
〈梵室偶談〉第四十七則雲:「雲棲大師,發揮念佛法門曰:有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說者謂:持名號,是事一心;參『誰』字,是理一心。亦何訛也!夫事一心者,曆曆分明,不昏不散是也。理一心者,默契無生,洞明自性是也。是參時話頭純熟,猶屬事門;念時心佛兩忘,即歸理域。安得事獨指念,理獨指參也。又參『誰』字,謂之究理則可,謂理一心不可。然非其人,即究理亦未可輕易,何以故?事有挾理之功,理無只立之能。幸審思之。」(《靈峰宗論》卷四之叁)
《阿彌陀經要解》有雲:「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可德,罄無不盡。故即以執持名號而爲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大正藏》叁七.叁七一頁中)
文中所見,「參究念佛」的方法,是元朝的智徹禅師所發明,《卍續藏》一一叁冊,收有「西蜀野衲智徹述」的《禅宗決疑集》一卷。他也不是專以「參究念佛」教人,他說:「或有參無字者,或有參本來面目者,或有參究念佛者。公案雖異,疑究是同。」(注四四)而智徹禅師本人在俗時,專心念佛,出家後則由其師雲峰和尚教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公案(注四五)。
蕅益批評雲棲不廢參究念佛之說,其實雲棲《阿彌陀經疏鈔》所用是「體究念佛」,未用參究念佛之名,參究是問出「念佛的是誰」,體究則審查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本原之體是什麼?性質類似而方法稍異,所以無異元來也特爲此點,替雲棲提出辯正(注四六)。正由于無異禅師的淨土思想,是受雲棲的影響。故主張「若得心淨即得國土淨」,此系禅者的立場,本系《維摩經》的思想,所以寫了一百零八首的〈淨土偈〉,每首均以「淨心即是西方土」開頭(注四七)。蕅益見了,不以爲然,作出〈淨土偈〉十四首,每首皆以「西方即是唯心土」開始。蕅益的意見是:「淨心即是西方土」,以因攝果,若讀者不達,即成以理奪事,而有破法之危。若謂「西方即是唯心土」,是以果明因,俾以事扶理,補偏救弊(注四八)。詳細考察蕅益的「唯心」,乃是天臺家所說即妄即真的現前一念心,是即空、即假、即中的圓中之心,即此凡夫當下的念佛心。所以此間的凡夫,雖還不曾往生西方,而彼西方即在此凡夫當下的一念心中。是以蕅益非常愛用永明延壽所說的話:「以一念相應即一念佛,一日相應一日佛。」或:「一念相應即一念佛,念念相應即念念佛。」(注四九)此所謂「一念」,絕對是指凡夫當下的妄念心。這一思想的源頭,是天臺學的「一念叁千」論,以及「性具」說。無盡傳燈的《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也說,非天臺之性量、性體、性具,不可以明「唯心淨土,本性彌陀」之妙法(注五○)。雲棲是以華嚴之禅爲立場而弘揚淨土,蕅益是傾向于天臺的無盡而宣念佛法門。南與妄心之诤,也在明末的淨土教思想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注解
南嶽慧思(西元五一五─五七七年)撰有〈立誓願文〉有雲:「慧思自量,愚無道德,不肯隨敕,方便舍避。」又雲:「若不自證,何能度人。」又雲:「不得他心智,不應說法。」又雲:「我今入山修習苦行,忏悔破戒障道重罪。」(《大正藏》
四六.七八七頁中、七九一頁下)此叁經所說的條件,參閱拙作〈淨土思想之考察〉刊于《華岡佛學學報》第六期。《觀無量壽佛經》的「叁福業」,是:1.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2.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3.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大正藏》一二.叁四一頁下)。《阿彌陀經疏鈔》卷叁(《卍續藏》叁叁.四叁六─四叁七頁)。見《阿彌陀經疏鈔》卷一,所謂四大方便:1.不值佛世,得常見佛。2.不斷惑業,得出輪回。3.不修余行,得波羅密。4.不經多劫,得疾解脫(《卍續藏》叁叁.叁四一頁)。《阿彌陀經疏鈔》卷一(《卍續藏》叁叁.叁四七頁)。同上(同上叁五一頁)。同上(同上叁四九頁)。
《觀音義疏》卷上有謂「經雲:一心稱名,有事有理。」(《大正藏》叁四.九二叁頁上)
《阿彌陀經疏鈔》卷一(《卍續藏》叁叁.叁五一頁)。《阿彌陀經疏鈔》卷一(《卍續藏》叁叁.叁五二頁)。
《答淨土四十八問》之第叁十七條(《卍續藏》一○八.叁九五頁)。《阿彌陀經疏鈔》卷叁(、《卍續藏》叁叁.四四一─四四二頁、四四五頁)。同上(同上四四二頁)。同上(同上四四九頁)。同上(同上四四八頁)。同上卷四(同上四五九頁)。《幽溪無盡法師淨土法語》(《卍續藏》一○八.八五八頁)。同上(同上八五八頁─八五九頁)。
《幽溪無盡法師淨土法語》謂:一念之道有叁:信、願、行。行分正助,正行又分兩門,一者稱名,二者觀想(《卍續藏》一○八.八六…
《明末佛教研究 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