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文殊说般若经》,而贯摄净土教的念佛法门。主张事理兼顾,由事入理,理通于事。因此他说:古人所谓将理观及持名分开,以为「愚人求净业」者,乃由于未明事一心与理一心的道理之故(注一四)。
古来对于西方净土之属于三身四土中的哪一土,颇有议论。在云栖则以为:事持理持,事一心理一心,既各有深浅,最高与真佛同土,最低与化佛同国。轻易地把这个争论解决了。而且也把禅与净土之异的问题解决了。是故云栖教人,多以念佛三昧相示。他本人虽然重视福业如布施、持戒、放生、度众等行,然其毕竟主张:但持阿弥陀佛名号,便是多善根、多福德,是定中之定(注一五)。此固然高举了持名念佛的法门,又何以兼顾多数无法修得念佛三昧的人?对于有时间、有财力、有体力、有心力的人,能够修成念佛三昧,固然太好;于一般俗务缠身的人,或身心病弱的人,便不容易了。同时云栖依据经文,主张念至一心不乱,命终始得往生净土,若于临终不得一心,不生彼国(注一六)。一般而言,得定者生禅天,上品生者固须定慧双运。要求一般的念佛者,必须具备定功,亦殊不易。若不拘泥于「一心」,但要求不受俗情世累所动的「不乱」,以及「不」起淫、怒、痴等的「颠倒心」,便可往生彼国的下品,当较合理也,否则何得名为殊胜方便的念佛法门?
(二)无尽传灯的修证方法
无尽大师是站在天台宗的立场,但也有他自己的发明。他的传记资料太少,著述虽多,却不易发现述及他自己的事。对他个人的修证经验,只好搁置,现在从他的著述所见,有关如何修行净土法门者,介绍如次。
无尽认为,于此像法及末法之世,众生根器谫劣,自力参悟者,有的是修而不悟,有的虽悟而不精,内照似脱,对境尚迷。何况菩萨有隔阴之昏,初果有入胎之昧。所以诸佛菩萨,曲垂方便,有仗他力之法门,此则当以极乐世界念佛一门为究竟(注一七)。
又举杨杰序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有云:「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之句,主张念佛宜一其心,恳切持名,专志不乱为原则。念佛而不能一其心者,系由于情爱所牵。爱轻则念一,念一则爱必轻。只要有一念之不一,临终必为此不一之一念所累。欲轻其爱,必杜其境,所谓杜境,乃是「即境以了其虚,会本以空其末」。万法本自不有,有者是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而本性自现,则成唯心净土与本性弥陀(注一八)。欲一其念,宜有三法并行,便是《阿弥陀经》宣示的:1.信有弥陀净土,2.执持名号,3.发愿往生(注一九)。且不论信与愿,无尽如何说明修行持名念佛的方法,是我们急想知道的。
无尽引用智者《观无量寿佛经疏》及四明《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说明「行」分正助二门:1.三福净业,是助行。2.持名、发愿、回向,便是「多善根、多福德」的正行,即是往生净土的正因。正行的要求,是达于「一心不乱」(注二○)。一心分事理二部。「事一心」者,无分散意,念念无间,念力勇猛,能排杂念。「理一心」者,了达能念之心,及所念之佛,皆无自性,虽本来空寂而感应道交,空、假、中,三谛圆融,不可思议。然而理一心,必须先假持名的事中一心,以为基础。理中一心,不过是用解力融通,使之不滞于事相,以为殊胜之因。如果忽略事一心,岂能成就一念,又岂有伏惑之功(注二一)。
念佛之人,如何能生净土?无尽以为:「一心不乱,则惑道伏;净业成就,则业道清。」「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注二二)
无尽又依天台的三谛三观,论一心不乱;以四料简,论持名与一心;以方等教义,释藏、通、别、圆的一心与持名;又以法华圆教义,分释四教的一心义。圆人一心持名之时,既是事一心,也是理一心,更是事理相即之一心(注二三)。于是,凡夫当下现前求生净土的念佛之心──至微至劣的介尔之心,即此心便是十万亿国土外的极乐世界,极乐国土即是此介尔之心(注二四)。弥陀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弥陀(注二五)。念佛之时,此介尔之心,举体与三种佛身及四种净土相同,但随功行的浅深,而成品位之高下(注二六)。因此,即今念佛之心,便是当来花池受生时心,只要发心念佛,极乐宝池已萌莲种。若能精进不退,莲花日益生长,随其功德大小,亦成大小不同之莲花。如果懈怠退悔,莲花日渐萎顿。若能悔悟自新,莲花又复鲜丽(注二七)。
无尽以为,临终「在定」的一心,便是净土受生之心。此一见解与云栖同。然在无尽的《观无量寿佛经图颂》的「下品下生颂」,有云:「是人苦迫不遑念,复劝高声称佛名。高声称念尽一气,具足十念称佛名。念念灭除多劫罪,即乘佛力生净土。」(注二八)临终之际,痛苦煎迫,若能高声念佛,连续尽十口气,即得往生净土,系据《观无量寿佛经》原文「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即得下品下生之旨。《观无量寿佛经》未要求「定心」,只要求「至心」。无尽大师也未否定,纵然未得三昧定心,只要至心,具足十念,也有下品往生的保障。此与云栖坚持「一心」往生者,略有不同。
(三)蕅益智旭的修证方法
1蕅益个人的修证
关于蕅益大师在修行及其证验方面的情况,笔者曾于《明末中国佛教の研究》一书中,以第三章全章共计一百页的篇幅,予以分析介绍,他一生中使用过的修行方法,实在不少,例如写愿文、礼忏、持咒、刺血、烧臂燃顶,而以参禅为始,归宿则是净土。他的悟性特别强,故在二十岁时,因诠《论语》而悟;二十四岁,因坐禅而悟;三十九岁,因著书而悟。但他与净土教念佛修行的因缘也很早。二十二岁时,即有「专志念佛」的心迹。到二十八岁,掩关期间,生了一场大病,验知平日以为得力处,分毫都用不着,故以参禅工夫,求生净土。三十一岁,拜见无异元来禅师,乃知末世的禅门流弊,便弃禅修净了。四十七岁时,则自称「念念求西方」。晚年时,曾三次提到「下品莲生」的愿望。因为他是一位罪恶感极重的大师,故其自验,只够受佛「接向下品莲花安置」的条件。(以上资料,参看拙著《明末中国佛教の研究》二七四至二七八页)
蕅益只求下品莲生的心态,一般人也是无法理解的。他是弘扬念佛法门的一代大师,专志于净土三十多年,结果只求下品,对于一般世俗间人,又如何敢望弥陀接引?此可能有如下的几点原因:
天台宗人,自南岳慧思开始,即善于检查自己的心行,修行者的罪障感,是从内外的困扰而来。修行越努力,困扰越现得多,此本系通常现象,所谓道高魔更高。
蕅益有过坐禅的悟境,却于大病之时用不上力,自觉功力太差。实则,悟境表示慧深,病障象征福薄,果报如此。
当时蕅益所见佛教界的病态,极为严重而普遍(注二九),所以自我要求的心行标准太高。
最大的原因,是他从十二岁起,由于受了儒者的影响,曾经「誓灭释老」,作辟佛论数十篇。至十七岁,读云栖的《自知录》及《竹窗随笔》二书,始幡然改信佛法,因此一生都有谤法罪的心理负担(注三○)。甚至自称:「旭十二、三时,因任(孔、颜之圣)道而谤三宝,此应堕无间,弥陀四十八愿所不收。」(注三一)此所谓菩萨畏因,愚人畏果。能有如此检点,正显出他的道心高超。
2蕅益主张的净土法门
蕅益于其《阿弥陀经要解》序论中说:「一切方便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莫若信、愿、专持名号。」(注三二)又于「法语」中说:「超生脱死,舍净土一门,决无直捷横超方便。而生净土,舍念佛一法,决无万修万去工夫。」(注三三)此处所言净土法门,自然是指往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的修行方法。此种方法,以念佛为要门。念佛之法,则有多种,蕅益为之列出三类(注三四):
唯念他佛:即是忆念弥陀的果德庄严,专心注意。忆念之法,又可分为五种:①忆名号,②想相好,③缘四十八愿的往昔洪因,④思力无畏等现在胜德,⑤观正报或依报。不论忆念那一种,念时贵在历历分明,一心不乱,则三昧成功,径登净域。
念自佛:即是观此极微弱极陋劣的介尔现前一念之心,无体无性,横遍竖穷。具足百界千如种种性相,与三世佛,平等无二。观至功深力到,圆伏五住,净于六根,豁破无明,顿入秘藏,即与禅宗诸祖相等。
俱念自他佛:此即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托彼弥陀果土之依正,显我自心之理智。由我心性本具不可思议功德,诸佛果中亦具不可思议威力,彼此感应道交,自他不隔,极果圆因,称理映发。此乃禅净双修,所谓「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便是指的这一类的圆人念佛而言。
以上的分类法,蕅益自称,是依据《文殊说般若经》、《般舟三昧经》、《观无量寿佛经》所示(注三五)。可是,蕅益自己既认为所有的念佛法门之中,又以持名念佛,至简易、至稳当,故撰《阿弥陀经要解》,大力阐扬持名胜义。而说:「惟此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可谓方便中之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注三六)。
《阿弥陀经》有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蕅益的《阿弥陀经要解》说:「菩提正道,名为善根,即是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为福德,即是助缘。」又说:「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于一一声中,皆悉具多善根福德。」(注三七)此说与云栖相同,持名一法,即含正助二行。
持名念佛,也分「事持」及「理持」。所谓「事持」,即是虽已信有西方阿弥陀佛,尚未达到《观无量寿佛经》…
《明末佛教研究 第二章 明末的净土教人物及其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