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明末佛教研究 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P10

  ..續本文上一頁文殊說般若經》,而貫攝淨土教的念佛法門。主張事理兼顧,由事入理,理通于事。因此他說:古人所謂將理觀及持名分開,以爲「愚人求淨業」者,乃由于未明事一心與理一心的道理之故(注一四)。

  

  古來對于西方淨土之屬于叁身四土中的哪一土,頗有議論。在雲棲則以爲:事持理持,事一心理一心,既各有深淺,最高與真佛同土,最低與化佛同國。輕易地把這個爭論解決了。而且也把禅與淨土之異的問題解決了。是故雲棲教人,多以念佛叁昧相示。他本人雖然重視福業如布施、持戒、放生、度衆等行,然其畢竟主張:但持阿彌陀佛名號,便是多善根、多福德,是定中之定(注一五)。此固然高舉了持名念佛的法門,又何以兼顧多數無法修得念佛叁昧的人?對于有時間、有財力、有體力、有心力的人,能夠修成念佛叁昧,固然太好;于一般俗務纏身的人,或身心病弱的人,便不容易了。同時雲棲依據經文,主張念至一心不亂,命終始得往生淨土,若于臨終不得一心,不生彼國(注一六)。一般而言,得定者生禅天,上品生者固須定慧雙運。要求一般的念佛者,必須具備定功,亦殊不易。若不拘泥于「一心」,但要求不受俗情世累所動的「不亂」,以及「不」起淫、怒、癡等的「顛倒心」,便可往生彼國的下品,當較合理也,否則何得名爲殊勝方便的念佛法門?

  

  (二)無盡傳燈的修證方法

  

  無盡大師是站在天臺宗的立場,但也有他自己的發明。他的傳記資料太少,著述雖多,卻不易發現述及他自己的事。對他個人的修證經驗,只好擱置,現在從他的著述所見,有關如何修行淨土法門者,介紹如次。

  

  無盡認爲,于此像法及末法之世,衆生根器谫劣,自力參悟者,有的是修而不悟,有的雖悟而不精,內照似脫,對境尚迷。何況菩薩有隔陰之昏,初果有入胎之昧。所以諸佛菩薩,曲垂方便,有仗他力之法門,此則當以極樂世界念佛一門爲究竟(注一七)。

  

  又舉楊傑序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有雲:「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之句,主張念佛宜一其心,懇切持名,專志不亂爲原則。念佛而不能一其心者,系由于情愛所牽。愛輕則念一,念一則愛必輕。只要有一念之不一,臨終必爲此不一之一念所累。欲輕其愛,必杜其境,所謂杜境,乃是「即境以了其虛,會本以空其末」。萬法本自不有,有者是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而本性自現,則成唯心淨土與本性彌陀(注一八)。欲一其念,宜有叁法並行,便是《阿彌陀經》宣示的:1.信有彌陀淨土,2.執持名號,3.發願往生(注一九)。且不論信與願,無盡如何說明修行持名念佛的方法,是我們急想知道的。

  

  無盡引用智者《觀無量壽佛經疏》及四明《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說明「行」分正助二門:1.叁福淨業,是助行。2.持名、發願、回向,便是「多善根、多福德」的正行,即是往生淨土的正因。正行的要求,是達于「一心不亂」(注二○)。一心分事理二部。「事一心」者,無分散意,念念無間,念力勇猛,能排雜念。「理一心」者,了達能念之心,及所念之佛,皆無自性,雖本來空寂而感應道交,空、假、中,叁谛圓融,不可思議。然而理一心,必須先假持名的事中一心,以爲基礎。理中一心,不過是用解力融通,使之不滯于事相,以爲殊勝之因。如果忽略事一心,豈能成就一念,又豈有伏惑之功(注二一)。

  

  念佛之人,如何能生淨土?無盡以爲:「一心不亂,則惑道伏;淨業成就,則業道清。」「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注二二)

  

  無盡又依天臺的叁谛叁觀,論一心不亂;以四料簡,論持名與一心;以方等教義,釋藏、通、別、圓的一心與持名;又以法華圓教義,分釋四教的一心義。圓人一心持名之時,既是事一心,也是理一心,更是事理相即之一心(注二叁)。于是,凡夫當下現前求生淨土的念佛之心──至微至劣的介爾之心,即此心便是十萬億國土外的極樂世界,極樂國土即是此介爾之心(注二四)。彌陀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彌陀(注二五)。念佛之時,此介爾之心,舉體與叁種佛身及四種淨土相同,但隨功行的淺深,而成品位之高下(注二六)。因此,即今念佛之心,便是當來花池受生時心,只要發心念佛,極樂寶池已萌蓮種。若能精進不退,蓮花日益生長,隨其功德大小,亦成大小不同之蓮花。如果懈怠退悔,蓮花日漸萎頓。若能悔悟自新,蓮花又複鮮麗(注二七)。

  

  無盡以爲,臨終「在定」的一心,便是淨土受生之心。此一見解與雲棲同。然在無盡的《觀無量壽佛經圖頌》的「下品下生頌」,有雲:「是人苦迫不遑念,複勸高聲稱佛名。高聲稱念盡一氣,具足十念稱佛名。念念滅除多劫罪,即乘佛力生淨土。」(注二八)臨終之際,痛苦煎迫,若能高聲念佛,連續盡十口氣,即得往生淨土,系據《觀無量壽佛經》原文「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即得下品下生之旨。《觀無量壽佛經》未要求「定心」,只要求「至心」。無盡大師也未否定,縱然未得叁昧定心,只要至心,具足十念,也有下品往生的保障。此與雲棲堅持「一心」往生者,略有不同。

  

  (叁)蕅益智旭的修證方法

  

  1蕅益個人的修證

  

  關于蕅益大師在修行及其證驗方面的情況,筆者曾于《明末中國佛教の研究》一書中,以第叁章全章共計一百頁的篇幅,予以分析介紹,他一生中使用過的修行方法,實在不少,例如寫願文、禮忏、持咒、刺血、燒臂燃頂,而以參禅爲始,歸宿則是淨土。他的悟性特別強,故在二十歲時,因诠《論語》而悟;二十四歲,因坐禅而悟;叁十九歲,因著書而悟。但他與淨土教念佛修行的因緣也很早。二十二歲時,即有「專志念佛」的心迹。到二十八歲,掩關期間,生了一場大病,驗知平日以爲得力處,分毫都用不著,故以參禅工夫,求生淨土。叁十一歲,拜見無異元來禅師,乃知末世的禅門流弊,便棄禅修淨了。四十七歲時,則自稱「念念求西方」。晚年時,曾叁次提到「下品蓮生」的願望。因爲他是一位罪惡感極重的大師,故其自驗,只夠受佛「接向下品蓮花安置」的條件。(以上資料,參看拙著《明末中國佛教の研究》二七四至二七八頁)

  

  蕅益只求下品蓮生的心態,一般人也是無法理解的。他是弘揚念佛法門的一代大師,專志于淨土叁十多年,結果只求下品,對于一般世俗間人,又如何敢望彌陀接引?此可能有如下的幾點原因:

  

  天臺宗人,自南嶽慧思開始,即善于檢查自己的心行,修行者的罪障感,是從內外的困擾而來。修行越努力,困擾越現得多,此本系通常現象,所謂道高魔更高。

  

  蕅益有過坐禅的悟境,卻于大病之時用不上力,自覺功力太差。實則,悟境表示慧深,病障象征福薄,果報如此。

  

  當時蕅益所見佛教界的病態,極爲嚴重而普遍(注二九),所以自我要求的心行標准太高。

  

  最大的原因,是他從十二歲起,由于受了儒者的影響,曾經「誓滅釋老」,作辟佛論數十篇。至十七歲,讀雲棲的《自知錄》及《竹窗隨筆》二書,始幡然改信佛法,因此一生都有謗法罪的心理負擔(注叁○)。甚至自稱:「旭十二、叁時,因任(孔、顔之聖)道而謗叁寶,此應墮無間,彌陀四十八願所不收。」(注叁一)此所謂菩薩畏因,愚人畏果。能有如此檢點,正顯出他的道心高超。

  

  2蕅益主張的淨土法門

  

  蕅益于其《阿彌陀經要解》序論中說:「一切方便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注叁二)又于「法語」中說:「超生脫死,舍淨土一門,決無直捷橫超方便。而生淨土,舍念佛一法,決無萬修萬去工夫。」(注叁叁)此處所言淨土法門,自然是指往生西方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的修行方法。此種方法,以念佛爲要門。念佛之法,則有多種,蕅益爲之列出叁類(注叁四):

  

  唯念他佛:即是憶念彌陀的果德莊嚴,專心注意。憶念之法,又可分爲五種:①憶名號,②想相好,③緣四十八願的往昔洪因,④思力無畏等現在勝德,⑤觀正報或依報。不論憶念那一種,念時貴在曆曆分明,一心不亂,則叁昧成功,徑登淨域。

  

  念自佛:即是觀此極微弱極陋劣的介爾現前一念之心,無體無性,橫遍豎窮。具足百界千如種種性相,與叁世佛,平等無二。觀至功深力到,圓伏五住,淨于六根,豁破無明,頓入秘藏,即與禅宗諸祖相等。

  

  俱念自他佛:此即了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托彼彌陀果土之依正,顯我自心之理智。由我心性本具不可思議功德,諸佛果中亦具不可思議威力,彼此感應道交,自他不隔,極果圓因,稱理映發。此乃禅淨雙修,所謂「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便是指的這一類的圓人念佛而言。

  

  以上的分類法,蕅益自稱,是依據《文殊說般若經》、《般舟叁昧經》、《觀無量壽佛經》所示(注叁五)。可是,蕅益自己既認爲所有的念佛法門之中,又以持名念佛,至簡易、至穩當,故撰《阿彌陀經要解》,大力闡揚持名勝義。而說:「惟此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可謂方便中之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注叁六)。

  

  《阿彌陀經》有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蕅益的《阿彌陀經要解》說:「菩提正道,名爲善根,即是親因。種種助道,施戒禅等,名爲福德,即是助緣。」又說:「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于一一聲中,皆悉具多善根福德。」(注叁七)此說與雲棲相同,持名一法,即含正助二行。

  

  持名念佛,也分「事持」及「理持」。所謂「事持」,即是雖已信有西方阿彌陀佛,尚未達到《觀無量壽佛經》…

《明末佛教研究 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