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明末佛教研究 第一章 明末的禅宗人物及其特色▪P13

  ..續本文上一頁>《雲棲法彙》卷末4達觀真可15《卍續藏》一二五.八九~九一頁43-16031.紫柏真可傳陸符《紫柏尊者別集》附錄,《卍續藏》一二七.一四五~一五○頁2.可禅師塔銘憨山德清《夢遊集》卷二七,《卍續藏》一二七.五九○~五九六頁5憨山德清1546-16231.憨山大師傳陸夢龍《夢遊集》卷五五,《卍續藏》一二七.九八九~九九叁頁2.自敘年譜福善、通炯《夢遊集》卷五叁,《卍續藏》一二七.九四六~九七七頁3.憨山大師塔銘吳應賓《夢遊集》卷五五,《卍續藏》一二七.九七八~九八五頁4.憨山大師塔銘錢謙益《夢遊集》卷五五,《卍續藏》一二七.九八五~九八九頁6無明慧經1548-16181.無明經禅師塔銘憨山德清《夢遊集》卷二八,《卍續藏》一二七.六○二~六○六頁2.無明和尚行業記永覺元賢《永覺元賢禅師廣錄》卷一五,《卍續藏》一二五.五七五~五七八頁3.鶴林記同上同上五七八~五七九頁7湛然圓澄1516-16261.澄禅師塔銘陳懿典《湛然圓澄禅師語錄》卷八,《卍續藏》一二六.叁○九~叁一○頁2.澄禅師塔銘陶奭齡同上叁一一~叁一叁頁3.澄禅師行狀丁元公同上叁一叁~叁一六頁8聞谷廣印1566-1636塔銘序永覺元賢《永覺元賢禅師廣錄》卷一八,《卍續藏》一二五.六○九~六一二頁9無異元來1575-16301.博山和尚傳劉日杲《無異元來禅師廣錄》卷叁五,《卍續藏》一二五.叁八八~叁九二頁2.塔銘並序吳應賓同上叁九二~叁九七頁3.衣缽塔銘有序永覺元賢《永覺元賢禅師廣錄》卷一八,《卍續藏》一二五.六一二~六一五頁10晦臺元鏡1577-1630塔銘並序黃端伯(元公)《晦臺元鏡禅師語錄》卷末,《卍續藏》一二五.八六~八九頁11永覺元賢1578-16571.元賢禅師行業曲記林之蕃《永覺元賢禅師廣錄》卷叁○,《卍續藏》一二五.七八叁~七八八頁2.永覺老人傳潘晉臺同上七八八~七九二頁12見如元谧1579-1649行實鄧來沙《見如元谧禅師語錄》卷末,《卍續藏》一二五.一○五~一○八頁13颛愚觀衡1579-16481.爪發衣缽塔志銘蕅益智旭《靈峰宗論》卷八2.祭文同上同上14宗寶道獨1599-16601.長慶老和尚行狀函《宗寶道獨禅師語錄》卷六,《卍續藏》一二六.一六九~一七一頁2.獨和尚塔銘錢謙益同上一七一~一七叁頁15爲霖道霈1615-1702旅泊幻迹自撰《爲霖道霈禅師還山錄》卷四,《卍續藏》一二五.六一二~六一五頁《卍續藏》一二五.九七四~九七九頁16晦山戒顯

  -1644-1671-

  參考其所著《現果隨錄》,《卍續藏》一四九冊

  

  

  以上十六人的傳記資料,已經相當不少,其中有九人都有二種以上的資料,袾宏、德清、慧經、圓澄、元來,均有叁種以上,尤其是德清,除了自敘年譜,尚有陸夢龍作傳、吳應賓及錢謙益作塔銘,所以他的資料最豐富。

  

  從這些文字的作者而言,不是佛門的尊宿大老,即是公門的高官名士。出于憨山德清之手者有四篇,永覺元賢也有四篇,吳應賓爲其中叁人作塔銘,錢牧齋謙益居士,爲其中二人作行業記或塔銘。可見此四位作者,對明末佛教的史料提供方面,有很大貢獻。明末禅者替他人寫作傳記及塔銘最多的,也是憨山德清,在他的《憨山大師夢遊集》(略稱《夢遊集》)中,所收的僧俗塔銘,達叁卷二十二人,傳記一卷七人。每一篇傳記資料,都說明著某一個人;每一個人的傳記資料,都說明著他所代表的時代形態。所以,這些資料,可以當作史料看,也可當作思想及修持的方法,來給後人參考,對後人産生見賢思齊的鼓勵及引導的作用。

  

  在以上所舉十六人的資料中,使我們知道,其中至少有叁位,是考過功名上過榜的所謂士子出身,那就是雲棲袾宏(注一)、永覺元賢(注二)、晦山戒顯(注叁)。憨山德清雖未赴試,而他自八歲起即讀詩書,至十九歲時,他的「同會諸友,皆取捷」,亦有人勸其赴試者,他卻即在那年「決志做出世事,即請祖翁披剃」,做參究工夫的和尚去了(注四)。達觀真可于出家前的十七歲時,亦曾有「願立功名」之志(注五)。晦臺元鏡的塔銘中也說他于七歲時,即習詩書,並且「慕姚江良知之學」(注六)。無明慧經的行業記中說,他是九歲即入鄉校,至十八歲「棄筆硯,欲蔔隱」,結果便走上了出家的路(注七)。

  

  我們必須明白,中國雖是文明古國,在西元十六世紀的明末時代,讀書並不是全民都可做得到的事,更可說只有有志于功名的人,才可能有十年寒窗的讀書生活。然在資料中告訴了我們,明末的禅僧之中,竟有許多飽讀詩書的人。也可以說,明末禅宗的隆盛,與當時禅僧的教育程度,有密切的關系。

  

  注解

  

  依據他的兩篇塔銘及一篇行略,都說他:「年十七,補邑庠,試屢冠諸生,以學行重于一時,于科第猶掇之也。」(見《雲棲法彙》)末卷)林之蕃的《永覺賢公大和尚行業曲記》雲:「師初名懋德字暗修,爲邑名諸生,嗜周、程、張、朱之學。」(《卍續藏》一二五‧七八四頁)戒顯于其所著的《現果隨錄》卷一有雲:「戒顯曰:公系余諸生時業師也。」(《卍續藏》一四九.四九九頁)見于《憨山老人自敘年譜實錄》卷上(《卍續藏》一二七.九四七─九四九頁)。《卍續藏》一二七.一四五頁。《卍續藏》一二五.八七頁。《卍續藏》一二五.五七五頁。

  

  第六節 明末禅者的法派诤議

  

  明末的禅者之中,重視法派傳承的,是屬于臨濟派下密雲圓悟一系。從漢月法藏的《五宗原》序,知道當時有人「抹殺五家宗旨,單傳釋迦拈花一事,謂之直提向上」(注一)。所以法藏作《五宗原》以證明五家宗旨,均符于威音佛以來的法印。法藏的嗣法師密雲圓悟,見到法藏的五家宗旨,是建立在沒有典據可考的威音佛的一「○」相,認爲「佛法的大意,豈不爲漢月法藏所混滅」(注二),因此而作《辟妄救略說》十卷,找出世代親承的法脈,把禅宗單傳嫡承化,自過去七佛、西天二十八祖、東土六祖、南嶽懷讓下叁十四世,計印度、中國共六十七人(注叁),最後一人便是密雲圓悟。嗣後,有其弟子費隱通容撰《五燈嚴統》,目的也在于清理門戶,整頓法派的混亂(注四),杜絕假冒,所謂遙嗣、私淑、自悟…

《明末佛教研究 第一章 明末的禅宗人物及其特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